美食廣場,又稱美食城或者美食匯等,最初流行於香港、臺灣、新加坡等地,隨後傳入內地並即刻引領了一股商界新潮流。儘管在格局上裝修檔次不一,但是功能內核始終如一:提供天南地北的舌尖美味,滿足人間吃客的味覺體驗。商家提供統一平臺,商戶集中售賣,桌椅共用,將一個相對小空間匯聚成一個大整體,打造出了一個餐飲集市。
▼延吉百貨大樓美食廣場
▼武漢光谷悅心匯美食城
▼合肥龍湖美食廣場
這個行業由九十年代到今天,經過了二十多年的發展,由興起到鼎盛再到當下的萎縮。
2000年初,上海遍地都是美食廣場。某時代美食廣場幾乎佔據了上海各大購物中心的核心區域,億元銷售店也騰空而出。而後,北方大連某餐飲集團與日本外資合作導入日資的管理理念並與日本優秀設計公司合作,打造出高品質的美食廣場,這個階段可謂美食廣場的黃金時期。隨後各地的美食廣場如同雨後春筍一樣拔地而起,良莠不齊。
▼揚州京華城魔幻小廚美食廣場
▼西安萬象城食通天美食廣場
1998年,在美食廣場發展的同時,「外婆家」在杭州成立,親民的客單價帶上甲方的裝修補貼迅速走遍了祖國的大江南北。美廣行業的萎縮與外婆家的崛起並無直接聯繫,但是與中餐極致的性價比的工廠模式有著緊密聯繫。
▼南京景楓中心美食廣場
▼木森上海南站美食廣場
美廣華麗裝修效果的光鮮背後,其實是落後的傳統手工店模式,夫妻店、兄弟店等。在資本下的工廠模式衝擊下,夫妻店與兄弟店唯一的勝算是口味,但是在高額提成之下,不保證毛利又無法生存,那麼購物中心又想留住小吃店的品類,小吃街或者美食主題街區就自然出現了。
原來購物中心------美食廣場------小吃店
現在購物中心-------小吃店
▼深圳卓悅匯小梅林
▼深圳卓悅匯小梅林
與此同時,設計也相應發生了許多變化。由商場方打造主題美食街,統一設計、統一裝修施工,儘可能減少商戶的投資額。幾乎是拎包入駐,這樣商戶只用付租金與研發即可,而不需要過多的考慮成本問題。在投資實力上,商場方又強於美廣,因為他們有專業的設計團隊與工程團隊的配合,在設計上也能選擇專業度更強的設計公司合作。這樣一種新的美廣模式就出現了。主題性+特色小吃+一店一設的風格。公共區域有主題有統一風格,每個店還有自己的特色。有人說,這不就是主題街區嗎?其實不然,與其說是主題街區不如說就是美食廣場的另一種形式。
▼深圳卓悅匯小梅林
▼深圳卓悅匯小梅林
歷史總是相似的,新事物的發展並不是一個獨立的變換,而是由舊事物轉變而來,並且持續一個周而復始的過程,舊事物不會突然消失不見,它在謝幕的同時會將曾經輝煌的元素結合當下的潮流融為一體,向前邁進繼續尋找下一個奇蹟的誕生。我們在思考當下的同時,便很容易發現曾經的影子,同時,我們期待它的華麗轉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