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曾代表「福氣」,但現在沒人這麼說了

2020-12-22 觀察者網

【文/陳民鎮】

隨著新型冠狀病毒的肆虐,蝙蝠這種低調的動物在最近突然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蝙蝠在不同文化中被賦予了不同的文化內涵,最近人們關於蝙蝠的討論和分歧便反映了不同文化觀念的碰撞。

一、西方文化中的蝙蝠

蝙蝠是世界上唯一能飛的哺乳動物。它既非「飛禽」,亦非「走獸」。三國時期的曹植曾經寫過一篇《蝙蝠賦》,稱蝙蝠「盡似鼠形」「謂鳥不似」,說的是蝙蝠長得像老鼠,又有些近似於鳥。中國的不少古書,便誤將蝙蝠歸入禽類。直到18世紀,法國作家貝爾納丹·德·聖皮埃爾在其著作《自然之和諧》中仍對蝙蝠屬於鳥類抑或獸類拿捏不定。

《伊索寓言》記錄了一個大家耳熟能詳的故事:

鳥類與獸類相爭,蝙蝠置身事外。 鳥類來邀請蝙蝠:「來加入我們的陣營吧!」蝙蝠回答道:「我是獸類。」 獸類也來邀請蝙蝠,蝙蝠則回答:「我是鳥類。」 後來鳥類與獸類握手言和。蝙蝠去參與鳥類的慶祝儀式,被鳥類拒絕了。蝙蝠又想加入獸類,同樣吃了閉門羹。(《鳥、獸和蝙蝠》)

這則寓言諷刺的是「牆頭草」。《伊索寓言》中還有一則《蝙蝠和黃鼠狼》的故事:

一隻蝙蝠跌落在地上,被黃鼠狼逮住,蝙蝠請求饒命。 黃鼠狼說自己平生最恨鳥類,絕不會放過蝙蝠。蝙蝠辯稱自己是老鼠,不是鳥,於是被放了。 後來這隻蝙蝠再度跌落在地上,被另一隻黃鼠狼逮住,蝙蝠請求饒命。 這隻黃鼠狼說自己平生最恨老鼠。於是蝙蝠說自己是鳥,而非老鼠,於是再度逃過一劫。

這則故事同樣是就著蝙蝠似鼠又似鳥的形象發揮的,故事中的蝙蝠可謂圓滑。唐人釋道世撰《法苑珠林》引《佛藏經》:「譬如蝙蝠,欲捕鳥時,則入穴為鼠;欲捕鼠時,則飛空為鳥。」可與《伊索寓言》的這個故事參看。

在《伊索寓言》中,蝙蝠的形象大多並不光彩。這是古希臘的情形。西方文化的另一重要源頭——希伯來,同樣對蝙蝠沒有好感。在摩西五經之一的《利未記》中,蝙蝠被歸入「可憎,不可吃」的範圍。

在西方文化中,蝙蝠的形象相當負面,甚至是邪惡、魔鬼的象徵,這與其猙獰的面目、夜間活動的習性以及陰暗潮溼的生活環境有關。西方神話中的惡龍與惡魔撒旦,長著類似於蝙蝠的翅膀,惡龍、撒旦和蝙蝠在形象上是同構的。此外,蝙蝠還常與女巫聯繫在一起,是一種邪惡的意象。

在吸血鬼的傳說中,蝙蝠還是吸血鬼的化身。大家現在所熟悉的長著尖牙、身著黑袍的吸血鬼形象,是18世紀以來文藝作品結合美洲吸血蝙蝠的形象產生的。大多數蝙蝠以植物的果實、昆蟲等為食,只有中、南美洲的三種蝙蝠(分別是吸血蝠、毛腿吸血蝠和白翼吸血蝠)吸食動物的血液。因此,吸血鬼與蝙蝠發生聯繫,實際上是在發現新大陸之後。

英文中的許多習語,如as blind as a bat(像蝙蝠那樣瞎)、crazy as a bat(瘋狂得像蝙蝠)、be bats(發瘋)、a bit batty(有點反常)、have bats in the belfry(異想天開),都不是什麼好話。在俚語中,bat(蝙蝠)一詞又喻指「妓女」和「醜婦」。

總體來說,蝙蝠在西方文化中是邪惡的符號。美國DC漫畫中的蝙蝠俠則是正面的超級英雄,他的出現是比較晚近的事。

蝙蝠俠

二、中國文化中的蝙蝠

魯迅曾在《談蝙蝠》一文中說:「蝙蝠雖然也是夜飛的動物,但在中國的名譽卻還算好的。」與西方文化不同,中國文化的語境中的蝙蝠雖然偶爾有差評(如曹植《蝙蝠賦》),但更多的時候是以吉祥物的面目出現的。

清人孟超然所撰《亦園亭全集·瓜棚避暑錄》卷下云:「蟲之屬最可厭莫如蝙蝠,而今之織繡圖畫皆用之,以與『福』同音也。」魯迅《談蝙蝠》也說:「(蝙蝠在中國有好的名譽)這也並非因為他吞食蚊虻,於人們有益,大半倒在他的名目,和『福』字同音。以這麼一副尊容而能寫入畫圖,實在就靠著名字起得好。」由於「蝠」與「福」諧音,因而蝙蝠成了中國「福」文化的化身。

一般來說,體型越小的動物,代謝率越高,心跳越快,壽命越短。但由於蝙蝠擁有強大的免疫系統和DNA修復能力,不易感染病毒,也不易得癌症,故在哺乳動物中屬於壽命較長者,最長可達三四十餘年,而同等身型的老鼠壽命僅有兩三年。因此,蝙蝠還成為長壽的象徵。

蝙蝠作為一種意象,被賦予了許多吉祥的意義:蝙蝠倒懸而睡,指「福倒(到)」;紅色的蝙蝠,指「洪福」;五隻蝙蝠,指「五福」;與鹿一道出現,指「福祿」;與桂花一道出現,指「富貴」;與壽星、壽桃一道出現,指「福壽」;此外,紅色的蝙蝠還常與捉鬼的鐘馗一道出現。

尤其是明清時期,蝙蝠的形象在建築裝飾、繪畫、陶瓷、雕塑、刺繡上頻繁出現。曾先後作為和珅、永璘宅邸的恭王府,更是裝飾了9999個蝙蝠圖案,被譽為「萬蝠(福)之地」。

恭王府的蝙蝠裝飾圖案

古人認為蝙蝠能帶來福氣,期待蝙蝠能夠光臨自己的屋宇,與現在有些人唯恐避之不及形成鮮明對比。

中國的蝙蝠形象與外來文化也不無交集。明代的馮夢龍所編《笑府·蝙蝠騎牆》記載了一個故事:

鳳凰壽,百鳥朝賀,惟蝙蝠不至。鳳責之曰:「汝居吾下,何踞傲乎?」蝠曰:「吾有足,屬於獸,賀汝何用?」 一日,麒麟生誕,蝙蝠又不至,麟亦責之。蝠曰:「吾有翼,屬於禽,何以駕與?」 麟、鳳相會,語及蝙蝠之事,互相慨嘆曰:「如今世上惡薄,偏生此等不禽不獸之徒,真箇無奈何也!」

說的是百鳥之王鳳凰和百獸之王麒麟慶生,蝙蝠分別以自己非獸、非禽為由不去道賀,遂被鳳凰和麒麟鄙視。不難看出,這個諷刺蝙蝠「騎牆」的故事與《伊索寓言》中的《鳥、獸和蝙蝠》《蝙蝠和黃鼠狼》有異曲同工之處。由於在馮夢龍的時代,《伊索寓言》已經通過利瑪竇、金尼閣等傳教士譯介為漢文,故有人認為《笑府·蝙蝠騎牆》受到《伊索寓言》的啟發。類似的故事,還見於景頗族的傳說,景頗族因而管牆頭草叫「蝙蝠人」。這些故事究竟是平行關係還是交流所致,還有待進一步的研究。魯迅《談蝙蝠》一文談的雖然是蝙蝠,實際上是在批判既非左派又非右派的「第三種人」,這一層寓意正是由《伊索寓言》的故事引申而來。中國一些當代影視劇(如電影《西遊記之孫悟空三打白骨精》)中出現的蝙蝠妖形象,實際上是受到西方文化影響的產物。最近不少國人將蝙蝠妖魔化,也與在潛意識中接受了西方文化中的蝙蝠形象有關。

三、吃蝙蝠現象及其文化背景

近來網絡上瘋傳所謂的武漢名菜「福壽湯」——整隻蝙蝠燉的蝙蝠湯。其實這些圖片似都來自帛琉這個太平洋島國,圖中的蝙蝠是帛琉當地的一種狐蝠。帛琉蝙蝠湯是世界有名的黑暗料理,被用來吸引外國遊客。這些圖片在國內外廣泛傳播,不少國人因此認為是武漢人吃蝙蝠引發了新型肺炎,不少外國人也藉此抹黑中國形象,影響極為惡劣。上文已經說到蝙蝠在西方文化中是邪惡的象徵,因此吃蝙蝠對於西方人來說是不可想像的。

我以為,其實,武漢有些人雖然吃某些野味,但並不包括蝙蝠;「福壽湯」的名字也是圖片發布者臨時杜撰的,儘管它符合蝙蝠在中國文化中的寓意;蝙蝠很可能是新型冠狀病毒的原始宿主,但目前並無證據表明就是蝙蝠直接將病毒傳給人類的,或是某種人類食用的野生動物扮演了中間宿主的角色,說蝙蝠導致了此次疫情並不公平。

但中國的某些地區的確存在吃蝙蝠的現象。不少古書都記載,蝙蝠及其糞便有養生和藥用價值。

成書於戰國時期的《山海經·北山經》記載了一種叫「寓」的動物,稱其「狀如鼠而鳥翼,其音如羊,可以御兵」。清代的郝懿行認為這種狀如老鼠、長有鳥翼的動物便是蝙蝠。《山海經》儼然是一本「野味大全」,記載了林林總總的奇獸異鳥,以及食用這些奇獸異鳥的效用。出於其數術書的性質,《山海經》中所記食用野味的情形,主要是從養生、藥用或闢邪的角度出發的。書中說「寓」這種動物「可以御兵」,結合《山海經》全書的文例,「可以御兵」往往是就食用效用而言的,指吃了可以抵禦刀兵的傷害。

西晉崔豹的《古今注》記載:「蝙蝠,一名仙鼠,又曰飛鼠。五百歲則色白腦重,集物則頭垂,故謂倒掛鼠。食之得仙。」說的是五百歲的蝙蝠是白色的,由於頭重腳輕而喜歡倒掛,吃了可以升仙。蝙蝠別名「仙鼠」,便與此有關。 東晉葛洪的《抱樸子·內篇》記載:「千歲蝙蝠,色白如雪,集則倒縣(懸),腦重故也。……得而陰乾末服之,令人壽四萬歲。」則說千歲的蝙蝠是白色的,風乾之後研磨成末,吃了可以延年益壽。 東晉郭璞的《玄中記》有類似的記載:「百歲伏翼,其色赤,止則倒懸。千歲伏翼,色白,得食之,壽萬歲。」「伏翼」是蝙蝠的別名。據此,百歲的蝙蝠是紅色的,千歲的蝙蝠則是白色的。 《太平御覽》卷九四六引《水經》:「交州丹水亭下有石穴,甚深,未常測其遠近。穴中蝙蝠大者如烏,多倒懸。得而服之,使人神仙。」謂食用該洞穴中的蝙蝠可使人超凡。

可見,食用傳說中的白蝙蝠可以延年益壽,甚至升仙。在古人的觀念中,白色的動物是祥瑞。白蝙蝠是高冷的仙物,李白有詩云:「常聞玉泉山,山洞多乳窟。仙鼠如白鴉,倒懸清溪月。」(《答族侄僧中孚贈玉泉仙人掌茶》)白居易亦有詩句:「千年鼠化白蝙蝠,黑洞深藏避網羅。」(《山中五絕句·洞中蝙蝠》)「八仙」中的張果老,傳說其前身是白蝙蝠。在納西族的東巴經文中,白蝙蝠也是神聖的角色。蝙蝠自然不可能真的活五百年甚至千年,但白色的蝙蝠在現實中的確存在,中美洲的宏都拉斯白蝙蝠(白外葉蝠)便是白色的。

宏都拉斯白蝙蝠(一些文章誤將宏都拉斯白蝙蝠的圖片解釋為普通幼年蝙蝠)

此外,古人認為蝙蝠及其糞便有其特殊的藥用價值,李時珍在《本草綱目·禽部·伏翼》中便總結了它們的各種藥用價值和服用方法。

如吃蝙蝠可以治瘧疾。《太平御覽》卷九四六引範注《治瘧方》:「蝙蝠七枚,合搗五百下。發日雞鳴服一丸,乩晷一丸。遇發,乃與粥清一升耳。」

如吃蝙蝠可以治耳聾。現藏法國的敦煌寫卷《五藏論》云:「天鼠煎膏巧療耳聾。」「天鼠」即蝙蝠。

再如吃蝙蝠可以治眼疾。可能成書於漢代的《神農本草經》載:「(蝙蝠)主目瞑,明目,夜視有精光。」《藝文類聚》卷九七引魏晉時期的《吳普本草》:「伏翼或生人家屋間,立夏後陰乾,治目冥,令人夜視有光。」說的是蝙蝠風乾之後可以治眼盲,尤其是可以增強人的夜視能力。

蝙蝠的糞便被稱為「夜明砂」,它還有「天鼠屎」「石肝」「黑砂星」等名稱,據說吃了可以清肝明目,治療瘧疾以及夜盲症等眼疾。

蝙蝠的糞便之所以成為一味中藥(類似的中藥還有野兔的糞便望月砂、家蠶的糞便原蠶沙、麻雀的糞便白丁香、鼯鼠的糞便五靈脂),主要是由於蝙蝠在夜間飛行。但許多種類的蝙蝠的視力並不好(屬於大蝙蝠亞目的狐蝠則視力極佳),主要依靠聲吶系統進行回聲定位,想通過蝙蝠提高視力無異於緣木求魚。有人認為,蝙蝠吃昆蟲,但不能消化昆蟲的眼睛,故其糞便中含有大量昆蟲的眼睛,依照「以形補形」的原理,吃了可以明目。也有人根據顯微鏡的觀察指出,蝙蝠糞便中未消化的昆蟲眼睛幾乎不存在,並不能以此說明夜明砂的藥用原理。而且,蝙蝠身上攜帶了眾多病毒,其糞便更是五毒俱全,對於人體而言百害而無一利。像1994年在澳大利亞爆發的亨德拉病毒,便是由蝙蝠的排洩物引起。

儘管夜明砂的藥用價值難以得到證實,但蝙蝠的糞便的確是極好的肥料,如泰國Khao Chong Phran洞穴的蝙蝠所提供的糞便,每年作為肥料的銷售額可達13.2萬美元。許多果樹的種子都有賴蝙蝠的糞便播種,東南亞由於過度捕殺蝙蝠,榴槤等水果的產量也受到了影響。

夜明砂

蝙蝠及其排洩物進入中國人食譜或藥典的基本原理是:蝙蝠壽命長,所以吃了長壽;蝙蝠在夜間飛行,所以吃了它的糞便可以增強視力。若以此類推,蝙蝠對冠狀病毒在內的許多病毒免疫,食用蝙蝠也可以獲得相應的超能力——但這顯然並不靠譜。從《山海經》到後世的數術書或醫藥書,都不乏此類巫術思維,即文化人類學所說的「相似律」。如《山海經·西山經》記載了一種叫「蓇蓉」的植物,吃了它便會不孕不育,而這來源於它本身不結籽——不結籽和不孕不育是相似的;再如《山海經·西山經》記載「鳥多赤鷩,可以御火」,畜養赤鷩之所以能抵禦火災,正是因為它的羽毛鮮紅似火。我們如若拋棄簡單粗暴的「食補」觀念,深入研究蝙蝠特殊免疫機制的原理,進而推進對人體健康的認識,無疑是人類的福音。

通常情況下,人們吃蝙蝠只是為了追求其養生和藥用價值,因此吃蝙蝠並不構成普遍現象。在個別地區,蝙蝠也被作為一種食材看待,以嶺南較為典型。宋人蘇軾被貶嶺南時曾寫下「土人頓頓食薯芋,薦以薰鼠燒蝙蝠」(《聞子由瘦儋耳至難得肉食》)的詩句,說的便是嶺南人「燒蝙蝠」的飲食習慣。明人陳璉所撰廣東地方志《羅浮志》載:「千歲蝙蝠,色白如雪,山中間有之。亦有色紅如茜。雌雄不相舍,多巢芭蕉中。皆可服之成仙。」基本延續了葛洪、郭璞他們的論調。

除了中國的嶺南地區,吃蝙蝠的現象還見於非洲(如幾內亞、奈及利亞、剛果、坦尚尼亞等)、東南亞(如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太平洋諸島(如關島、帛琉、紐幾內亞等)等地區。不難看出,存在吃蝙蝠現象的地區主要在熱帶,當地的蝙蝠往往是個頭較大的狐蝠。它們的頭部更接近犬科動物,顏值相對較高。許多狐蝠以水果為食,又稱「果蝠」。體型較大的狐蝠,翼展可達兩米,體型大也意味著它們更容易成為人類的食材。由於人們捕食狐蝠,許多地方的狐蝠幾近消亡,如帛琉狐蝠、臺灣狐蝠、馬來大狐蝠等都成了瀕危動物,關島狐蝠更是已經在1968年滅絕。

已經滅絕的關島狐蝠

不同地區的人,對於食用蝙蝠有不同的理解。如非洲有些人認為吃蝙蝠能獲得蝙蝠的力量,泰國有些人認為吃蝙蝠能提高男性的性能力,太平洋諸島的有些人認為蝙蝠吸取草木之精華,因而吃了對人體有益,甚至將吃蝙蝠當作成人禮的標誌。當然,很多時候,吃蝙蝠不過是當地相沿已久的飲食習慣而已。

四、結語

出於其特殊的生理條件,蝙蝠能夠攜帶眾多病毒,但自身卻百毒不侵。像亨德拉病毒、尼帕病毒、馬爾堡病毒、歐洲蝙蝠麗沙病毒、梅那哥病毒、伊波拉病毒、中東呼吸症候群(MERS)冠狀病毒、SARS冠狀病毒乃至最近肆虐的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這些人類殺手追根溯源都與蝙蝠有關。有的病毒是人類直接接觸蝙蝠感染的,如非洲的伊波拉病毒;有的病毒則通過中間宿主傳播,如馬是亨德拉病毒的中間宿主,家豬是尼帕病毒的中間宿主,單峰駱駝是MERS冠狀病毒的中間宿主,果子狸是SARS冠狀病毒的中間宿主,此次新型冠狀病毒的中間宿主則尚有爭議。

通常情況下,蝙蝠其實是一種極為低調的動物。蝙蝠主要以昆蟲(尤其是害蟲)和植物果實為食,許多植物的授粉、播種、施肥也有賴於蝙蝠。作為生態鏈的重要一環,同時也作為哺乳動物中種類僅次於嚙齒類的大家族,蝙蝠在農業生產和森林生態平衡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一些致命病毒之所以從蝙蝠轉移到人類身上,與人類破壞野生動物的生存環境、甚至直接捕食野生動物脫不了干係。科學家在雲南某個洞穴發現了SARS病毒最早的源頭——它存在於該洞穴的蝙蝠身上。如果不是有人對果子狸心存口腹之慾,很難想像雲南深山中的這一致命病毒能與人類發生什麼聯繫。我們沒有必要妖魔化蝙蝠,真正需要反思的還是人類自身。

相關焦點

  • 在中國古代文化中,蝙蝠代表了福氣,並不代表災禍
    蝙蝠經常棲息在洞穴、廢礦井和樹洞中,有的棲息在房簷下、尖閣和鐘樓裡。在2020年初,大家說到蝙蝠就臉上變色,好像蝙蝠給人帶來了災禍一樣。可是在中國古代文化中,蝙蝠代表了福氣,是吉祥的象徵,蝙蝠寓為「遍福」之意。。古代中國人認為,蝙蝠代表著幸福、如意或幸福延綿無邊。 由於「蝠」字與「福」字同音,以蝠表示福氣,寓祥瑞之氣。
  • 馬未都:蝙蝠象徵著福氣,古人記載千年白色蝙蝠,能讓人活萬歲
    馬未都:蝙蝠象徵著福氣,古人記載千年白色蝙蝠,能讓人活萬歲蝙蝠在現代人們的心目中的形象大多都是邪惡的象徵,無論是影視劇還是小人書,基本上蝙蝠形象都不怎麼好。好萊塢大片《蝙蝠俠》的出現改觀了人們對於蝙蝠的印象,原來蝙蝠腦門上的光環也可以這麼耀人啊!饒是如此,大多數情況下的蝙蝠依舊是不怎麼招人待見。現代人歸現代人,蝙蝠在古代人的心目中倒是香餑餑般的待遇。馬未都曾解析蝙蝠,著重強調蝙蝠是福氣的象徵。古人更是記載,千年白蝙蝠,吃了能讓人活萬歲。馬未都是著名文化學者,他對蝙蝠的解析,也可以從側面回答為何有人喜歡吃蝙蝠。
  • 蝙蝠在中國古代是福氣的象徵,為何在西方人眼裡,卻是惡魔的代表
    蝙蝠是一種長有翅膀,善於飛翔的哺乳動物,它的形狀像鼠,因此也被人們稱之為飛鼠或仙鼠。蝙蝠的最大特點是晝伏夜出,捕食蚊子等昆蟲。唐代詩人元稹曾這樣描寫蝙蝠:「簾斷螢火入,窗明蝙蝠飛。」蝙蝠在中國是一種瑞獸,因為它的名字裡有一個「蝠」字,和「福」字諧音,符合人們的一種美好的心理預期和暗示,總是希望幸福降臨在自己身上。
  • 為何說不能消滅蝙蝠?
    說起蝙蝠想必大家都是比較熟,尤其是今年爆發的新型冠狀病毒,讓我們得知原來蝙蝠就是宿主。既然蝙蝠在今年惹了這麼大的禍,為什麼人類不直接消滅了蝙蝠呢?難道它還有益處? 蝙蝠一般都出現在夏天,跟其他的飛行動物並不太相同。蝙蝠能飛的高度很低,一般在夏天傍晚的時候,我們便能看到空中有不少的蝙蝠。
  • 為什麼這麼多疾病都和蝙蝠有關?
    但此刻,如果說重來一次,有哪些事情是真的可以避免的,我會說:不吃野生動物,儘量不去打擾野生動物的棲息地,銘記人類不過是自然界中一個普通的物種而已。此外,這個時期比疫情傳播得更快的可能是謠言。前段時間甚囂的「冠狀病毒是一種人工合成病毒,更容易感染某些人種」的說法,隨著全球普遍感染而不攻自破。我多次強調,生物學上人類只有一種,並不存在所謂「以膚色來區別人種」的基因武器。
  • 蝙蝠,古人眼中的祥瑞,西方人眼中的魔鬼,現代人眼中的盤中餐
    白居易《洞中蝙蝠》詩中說:「千年鼠化白蝙蝠,黑洞深藏逃網羅。遠害全身誠得計,一身幽暗又如何!」而紅蝙蝠則在吉祥物中更受青睞,因為可以取「洪福齊天」之意。孟超然在《亦園亭全集·瓜棚避暑錄》中說「蟲之屬最可厭莫若蝙蝠,而今之織繡圖畫皆用之,以與福同音也。」中國人似乎將福作為自己一生的目標,一個人無論是貧窮還是富有,只要有福氣,那就是好的,這是一種美好的期望。最能體現蝙蝠的福氣,最具有象徵性的便是北京恭親王府的「萬福園」了。
  • 吃啥補啥吃蝙蝠真的會讓你上「天」,說一說關於蝙蝠的知識
    蝙蝠沒有羽毛,依靠翼手飛翔,在中國古代又將蝙蝠稱為仙鼠並將其視為吉祥、福氣的象徵。,咱們要說的就是蝙蝠是靠吸血為生。因此在西方人眼裡蝙蝠就是一個穿著皮褲,以鮮血為生的長生不老的大反派,遇到蝙蝠就要有多遠跑多遠。爽子要告訴你哦,蝙蝠大多數是以昆蟲和水果為食材,吸血的僅為少數 很少有蝙蝠攻擊人類。爽子建議大家不要主動去打擾蝙蝠,人家蝙蝠活著真的很難了不要再傷害蝙蝠了。
  • 幾隻蝙蝠才算「福」?中國古代蝙蝠圖騰文化告訴您
    在古代中國社會,蝙蝠因諧音「福」字,一直被民間譽為最佳「福氣形象代言人」。而民間關於蝙蝠吉祥圖案的樣式也是豐富多彩的,同時,不同數目的蝙蝠所構成的吉祥物,也具有不同的意蘊和含義。「一」是世界的本源,被看成是萬物的開端,是福氣升騰的開始。因此,單只蝙蝠的形象圖騰就有這樣的含義。兩隻蝙蝠:「雙福捧壽」「二」,在古人眼裡,也是一個吉祥的數字。
  • 蝙蝠在古代是吉祥的象徵,現如今是毒王的代表
    蝙蝠在古代是有著吉祥物的象徵,在古代建築物中大門上、欄杆上都會出現蝙蝠造型的圖案這是寓意著福運臨門的意思,在慈禧的陵殿前就有五隻蝙蝠捧桃,這就是古代人們取意多福多壽的意思,在古代蝙蝠經常和鹿、仙桃在一起代表著福祿壽'蝙蝠美化成蝠身蝠翅捲曲自如
  • 憤怒的蝙蝠與微笑的蝙蝠,啥意思?帶你走進中國古代蝙蝠圖騰文化
    人有喜怒哀樂,人盡皆知,但是「人情及物」,在中國民間傳統蝙蝠圖騰造型中,也是「喜怒哀樂」。01蝙蝠因「蝠」字諧音「福」字,成為中國民間的最佳「福氣吉祥物」追求吉祥安康幸福,是每個人都夢寐以求的。在我國古代民間建築與藝術品中,都有大量的蝙蝠圖騰造型,而我們所看到的,是蝙蝠的形象,但是在心中所能感受到的,卻是造型以外的理想表達。例如,「五福捧壽」圖就是依託五隻蝙蝠的形象,表達了人們對「健康長壽、福氣常伴」的美好追求,以及對「壽、富、康寧、攸好德和考終命」等「五福」全面擁有的嚮往。
  • 古人為什麼說「桑松柏梨槐,不進府王宅」,還將蝙蝠看成是瑞獸?
    就像古人會說「桑松柏梨槐,不進府王宅」,老祖宗會認為家裡有桑、松、柏、梨、槐是一種不好象徵。老人們為什麼會有這種看法呢?現在的人們,以松柏作為吉祥的寓意,因為松柏四季常青,也被人們看作是長壽的象徵。所以現在的人們家裡養的一些盆景也有松柏。古代其他諧音除了「桑松柏梨槐」的諧音講究之外,還有很多諧音方面的講究。比如說是蝙蝠。在古代的西方,蝙蝠就是一種不祥的動物,我們所知的「吸血鬼」就是可以化身為蝙蝠。
  • 蝙蝠,古代的長生不老藥,今天的劇毒湯-人民智作-社會創作力量服務...
    在今年春節之前,蝙蝠在中國人的心目之中還是"福氣"的象徵,家家戶戶窗戶上明明還貼著帶著蝙蝠的窗花,人們卻因為這場突如其來的傳染病談"蝠"色變。 從那個時候開始,蝙蝠就被人們視為瑞獸。 我們古人也是挺有意思的,對沒長翅膀的老鼠深惡痛絕,對長相醜陋的蝙蝠卻情有獨鍾。蝙蝠在古人的眼中是"仙",蝙蝠倒掛的之習性被我們老祖宗視為"福到"。蝙蝠晝伏夜出,古人並不覺得恐怖,卻稱頌它眼神極好,甚至延伸為他可以長命百歲。 明代《歷代神仙圖鑑》之中記載著一段關於蝙蝠的描寫:"混沌初分,有黑白二蝙蝠。寢殿啖鬼之鐘進士,黑者所化。"
  • 在農村,這幾種動物進家門代表著吉兆,農民都不會趕走它們
    眾所周知,因為動物的生活習性的不同,人們把這些動物賦予了一些特殊的含義,就比如說喜鵲,大家都認為喜鵲代表著吉兆,還有烏鴉,大家認為聽見烏鴉的叫聲就會有不好的事情發生,雖然這沒有辦法用科學來解釋,但有的時候就是非常的應驗;而在農村,人們也會認為有這幾種動物自己的家門便是代表著吉兆,不會將他們趕走
  • 建築上雕刻蝙蝠的寓意是什麼意思 建築上雕刻蝙蝠有什麼含義
    我國的古建築上,一般都會雕刻花紋或者動物,其代表著吉祥的含義。例如,雕刻龍、鳳凰、雲紋等。除此之外,一些建築上還有雕刻蝙蝠,只是比較少見。但是,建築上雕刻蝙蝠的寓意是什麼意思?那麼,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 蝙蝠自述
    我是蝙蝠,外貌醜陋、長相猙獰,吻部像狐狸,長了兩隻招風耳朵,胸肌特別發達。我有兩個翅膀,翼是在進化過程中由前肢演化而來,由其修長的爪子之間相連的皮膚構成。我的全身覆蓋著毛,毛是黑色的,因此不討人喜歡。我的賣相鳥不像鳥,鼠不像鼠,與各位很少有交集,可以說是為「蝠」低調。為了不給你們帶來麻煩,我只能卑微地生存著,晝伏夜出。
  • 封神中有頭豬妖,一仗沒打,也肉身成聖,這福氣沒人能比了
    神話傳說中,最有名的豬妖,當屬《西遊記》中的豬八戒了;此外《玄怪錄》中,那個每年都要娶新娘的烏將軍,也是頭豬妖,只不過他作惡多端,在又一年的成婚夜,被唐朝名將郭元振所斬;當然,現在流行的玄幻小說鼻祖《封神演義》中,更是少不了豬妖,不過這頭豬妖卻沒什麼名氣,也沒啥戰功,但運氣卻出奇的好,封神後,竟肉身成聖了,那麼,他是誰?
  • 孩子耳朵上有「小孔」,老人說是福氣的象徵,其實是先天性畸形!
    以前老一輩流傳著這樣一句話:「有福氣的孩子耳垂大,聚財的孩子鼻頭有痣,聰明的孩子高額頭。」甚至很多老人把孩子耳朵上的那個小孔洞也當作了福氣的代表。很多做父母的都應該見過,寶寶耳朵上有一個小孔洞,它就像小米粒一樣,也很像女生打的耳洞一樣。
  • 韓國某女星吃蝙蝠被韓國專家點名批評,曾在節目中說蝙蝠味道不錯
    最近本來應該是一個團團圓圓歡歡喜喜的春節,但卻由於武漢疫情的發生,所以大家現在都憂心忡忡,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地宅在家中。不僅我們如此,更是很多明星們都推了行程,很多活動都延期拍攝,可以說娛樂圈幾乎已經集體放假。
  • 什麼人福氣薄?《易經》中的一個字是關鍵!懂得人可能福氣自來
    提起「福氣」兩個字,我們總會非常關心,因為,沒有人想總是遇到不好的事情,都想變得有福一些。那麼,人生在世,怎樣才能最大限度地做到趨福避禍呢?我們熟知的「群經之首」——《易經》,就給了我們很有益的啟示。易之萬變,不離其宗,守其規則,天、地、人三才相感應。
  • 蝙蝠是不是老鼠演化而來的?老人們都這麼說,實際上是個誤會
    小時候在農村生活,夏天的傍晚經常會看到飛來飛去的蝙蝠抓蚊子。老人們就講,這些蝙蝠就是老鼠「長了翅膀」變的。當時還信以為真,但是現在長大了,這種說法自然就站不住腳了。那麼老鼠和蝙蝠之間到底是什麼關係呢?因為蝙蝠如果沒有翅膀的話,真的跟一隻小老鼠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