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藥在傳說中被認為是長生不老之藥。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派徐福雲遊四海尋找長生不老仙藥,徐福跋山涉水來到天台山最終找到天台烏藥,後率三千童男童女東渡日本,同時也帶去了烏藥並落腳日本終其所老。在秦時期烏藥已移植日本。雖然烏藥並沒有起死回生長生不老的功效但是烏藥在古時候的獨特功效還是非常被認可的。唐高僧鑑真東渡日本,也帶去了天台烏藥,並用此藥組方治好了光明皇太后百治不愈的頑疾,因而被尊為日本神農。
1979年2月7日國務院副總理鄧小平訪美歸來路過日本。日本將三盆從天台移植日本的天台烏藥苗作為國禮贈送給鄧小平。一盆烏藥,見證了中日文化交流的歷史,透過歷史更應看到烏藥的獨有而確定的功效。
烏藥為樟科植物烏藥的乾燥塊根,採收時間以冬季為宜。採收時將天台烏藥整株連根挖出,然後除淨根部泥土,剪除塊根、及時除去鬚根,洗淨,趁鮮切片,曬乾,置通風乾燥處。古人認為烏藥最好的產地在浙江天台山,就是說天台山產的烏藥為道地。烏藥古代炮製方法有酒制、醋制、煨制等法。現代大都採用生品切制,偶用酒製品。烏藥順氣止痛,溫腎散寒,其有效成分以芳香性揮髮油為主,如烏藥烯、烏藥烯醇,因此在加工切制時應防止芳香性活性成分的損失。
本品味辛,性溫。歸肺、脾、腎、膀胱經。功於行氣止痛,溫腎散寒的功效。主用於寒凝氣滯,胸腹脹痛,氣逆喘急,膀胱虛冷,遺尿尿頻,疝氣疼痛,經寒腹痛。
本品辛溫香散,上入肺經,中入脾經,下達腎與膀胱經。善行氣、散寒、溫腎、止痛,治三焦寒凝氣滯諸痛及陽虛遺尿、尿頻。治一切氣,除一切冷,一切氣痛,氣血凝滯,風氣攻四肢,遍身頑麻,風溼麻痺,昏沉抽搐,筋脈拘攣,語言蹇澀,,七情鬱結,喘息欲絕,婦人血風,痰食稽留,心腹氣痛,兩脅刺痛,腎經虛寒,小兒疳積,小腸疝氣,吐瀉腸鳴皆可以運用。
烏藥主兩大功效,一是行氣止痛一是溫腎散寒。《本草求真》記載有凡一切病之屬於氣逆,而見胸腹不快者,皆宜用此藥。此則逆邪橫胸,無處不達,故用以為胸腹逆邪要藥耳,故胸脅脘腹,適當配伍均用。另善能治冷氣,遇冷加重者是寒凝氣滯,治寒當以溫藥,所以烏藥配小茴香大能溫暖下焦之陽,疏解下焦之寒而縮小便,如腰腎虛冷尿頻遺尿可服用縮泉丸治療小兒遺尿特效。
烏藥既行氣又溫通,對於肝、腎、脾、胃之寒阻氣滯用之均有效,尤其是男子睪丸涼、睪丸刺痛,女子痛經、腹痛用之有確切療效。
本品辛溫香散,能耗氣傷陰,氣陰不足或有內熱者慎服。
寒是自然界中常存的六氣之一,若人體正氣不足外寒入裡就變成了邪氣攻犯身體,產生如胸腹脹痛、痛經的症狀,如寒若凝滯肝脈會使人出現脅痛;寒入膀胱會小便滑利頻數。寒者熱之,以上可用烏藥30克,上等糧食白酒100毫升,入麝香少許尤妙。烏藥打碎置於瓷瓶中,加入白酒,麝香密封,浸泡一宿後即可服用溫服可溫氣散寒。
在婦科病中,不少婦女月經來時都會出現這樣那樣的不舒服和明顯病症。《葉氏女科證治》中有一個方子叫烏藥順氣湯,書中指出經來二三日,遍身疼痛,此寒邪入骨,或發熱,或不發熱,俱宜解表,服烏藥順氣湯。其方主藥為烏藥,配用炒僵蠶、川芎、白芷、陳皮、炒枳殼、炒乾薑、甘草、麻黃。此方最早出自於宋代官司府組織編寫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用於治風氣攻注四肢,骨節疼痛,後被歷代名醫用來治療婦科之疑難雜症。
烏藥個子為乾燥根,呈紡錘形,中間膨大兩頭稍尖,略彎曲或連珠狀,習稱烏藥珠。表面灰褐色或棕褐色,有鬚根痕,並有細縱皺紋及橫生環狀裂紋。質堅硬不易折斷,橫切面類圓形,斷面淺棕色而微紅稍顯粉性,中心色較深,外層皮部棕色甚薄,木質部有放射狀紋理及環紋。以根呈連珠狀、質嫩、粉性大、斷面淺棕色者為佳。
烏藥片分為薄片與厚片兩種,均為類圓形片狀。厚片有時斜切成橢圓形,均平整而有彈性,切面黃白色至淡棕色而微紅,有放射狀紋理及環紋。以平整不捲、色淡、無黑斑、不破碎者為佳。另烏藥斧頭片指厚薄不一的切片,因形如斧頭而得名。碎片指不完整或不規則破碎切片。
採購時注意烏藥飲片中摻入它的地上部分烏藥莖枝切制的薄片,更有甚者完全用其莖枝切制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