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聞道,夕死可矣」,這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句話,出自《論語·裡仁》,這也是孔子思想的又一次升華。
從字面意思來看,就是早上知道了這件事情的真相,晚上就可以死去。
字面上的意思,就是這樣,而且現在很多人也會在明白一個道理,或者真相時,用這句話來表達自己的領悟。
當然對於古人的話,今天的人不懂得其內涵,也並不是什麼奇怪的事情,很多意思,在經過歲月流逝之後,都變得和從前不一樣了。
比如「望洋興嘆」,在古代這個詞還可以寫成「望羊興嘆」,所以這個「洋」並不僅僅指代「海洋」。
孔子提出的「仁德」思想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也是最早的道德標準。「朝聞道,夕死可矣 」之「道」不是一般的「道理」、「事理」,而是特指儒家的「仁義之道。
從孔子的心路歷程,以及他思想的核心點可以看出來,他提這句話,是說懂得了仁義之理,就應該用一生去捍衛他。
古代的文人士子們,都有自己的理想,為了理想而「捨身取義」的人大有人在,「朝聞道,夕死可矣,」是孔子做作為儒家代表的價值取向,也是他一生所堅持的理想。
」孔子所處的時代是,一個道德體系尚且不明確的時代,所以,要聞道,就要用十二分的心去體悟道,只有一心「聞道」,才能得道。當然更要重視的是行道,是君子就應該積極作為,去挽救「道」,改變天下無道的局面,孔子也是這樣做的。
「道」是人生的大境界,在孔子眼裡,是人生的追求的最高境界,如果有一天能達到了這樣的忘我境界,即使很快地死去,也是生得值得,死而無憾,這樣的死重於泰山。
孔子是把自己一生的理想,都濃縮在這個求索之中去了,所以他寧願「朝聞道,夕死可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