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片公司老闆揭露香港樂壇驚天黑幕

2020-12-15 搜狐網

  「十大金曲」、「最受歡迎歌手獎」、「叱吒樂壇最佳新人」……每年,香港各大電臺都會舉行幾十個各種名目、規模各異的音樂頒獎禮,而歌手的獲獎情況也成為衡量一個歌手在港人氣高低的一個重要指標,因此得到了唱片公司和歌手的高度重視。可以說,這些頒獎禮構成了香港唱片工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是,有評比的地方,就會有人為因素的存在,就會有所謂的「暗箱操作」,香港電臺的這些頒獎禮也毫無意外地受到了「做假」傳聞的困擾。最近,一位頗有「江湖地位」的唱片公司老闆主動向媒體投訴,指控香港各大電臺的高層以各種手段向唱片公司收受利益以換取獎項,並舉出多個實例,揭露有電臺借搞歌手見面會和演唱會的機會,要求唱片公司提供贊助費、向唱片公司攤派門票、拉廣告等,如果唱片公司稍有微詞,電臺就會以不給歌手獎項為要挾,逼公司就範。甚至有的電臺高層在接受某個唱片公司的利益後,不惜抽掉其他公司的獎項,來進行「回報」。

  事實上,唱片公司為幫歌手造勢和希望在頒獎禮中多得一些獎項,不得不討好電臺、安排飯局聯絡感情,在香港早已成為公開的秘密。但是近年來這一情況有進一步變質和加劇的趨勢,一些電臺高層和某些DJ見有利可圖,除了接受宴請,還會單獨提出一些額外要求。據消息靈通人士透露,這些「額外要求」主要有以下幾種:

  打麻將送禮

  打麻將在香港地區是頗為普及的一項娛樂活動,幾位好友吃完晚飯坐在一起打上幾圈,是很多香港人最喜愛的娛樂方式。而有些唱片公司人員為了爭取更高的播放率和在頒獎禮中贏得更多的獎項,就在打麻將過程中,偷偷給電臺高層放水,故意輸給他們,藉機送錢。這樣行賄,神不知鬼不覺,連廉政公署都沒有辦法查。久而久之,很多電臺高層往往會主動要求同唱片公司老闆打麻將,其用意就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

  到高級場所消費

  如果說以前簡單的請吃飯唱片公司還能負擔的話,但現在電臺人的要求已經越來越高級,不但要求到一些高級地方消費(當然結帳時也一定很「高級」了),更要命的是,吃完飯後,電臺人員還要求一些餘興節目,比如到夜總會或桑拿房去放鬆等,而這些地方稍微一消費就會有10萬、20萬的帳單。唱片公司為了保持與電臺的良好關係,也只好忍痛埋單。

  送禮變自用

  在香港,電臺是重要媒體,競爭也很激烈。為了保持較高收聽率,電臺往往會通過抽獎等方式吸引聽眾。而這時,便有高層和DJ藉口送禮給聽眾而要求唱片公司贊助,諸如電器、機票等禮品,但這些名貴禮品,最後卻未必落在聽眾手上,很多都被電臺人員自用了。

  打高爾夫球

  這幾年高爾夫球在香港大行其道,也成為城中時尚人士的時尚之舉。有人為討好電臺高層,經常請他們回內地的高爾夫球場打球。而打高爾夫球是上等消遣,要住酒店、要專車接送、要給球童小費,一趟下來,最少要花費十幾萬元。接受了這麼厚的禮,電臺高層自然心知肚明,一定會在恰當時候給這家唱片公司的歌手以照顧。

  交雜費

  有些貪小便宜的DJ,常常會藉口說自己忘記交電費、水費、甚至手機費,要求唱片公司人員「順便」先幫自己交了,以後再還。當然事後一定忘記還錢。唱片公司人員也不敢得罪對方,只好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了。

  攤派入場券、場刊廣告

  有電臺搞頒獎禮,會要求唱片公司認購一定的入場券,另外頒獎禮附送的場刊,也會要求唱片公司做廣告,雖然不是強迫你一定要做廣告,但是在洽談過程中,電臺人員會用「人家其他公司都會做廣告,你們到底做不做」來向其施壓。

  逼唱片公司買電臺廣告

  有電臺高層會要求唱片公司在其電臺做廣告,每次數目達十多萬元,而且要在一個月之內播放,雖然也不是非買不可,但同樣都會以「人家個個都買了」做威脅。

  搞表演從中「揩油」

  這是新興的「揩油」方法。電臺替歌手搞宣傳活動甚至演唱會,有高層會要求唱片公司負責租借場地費用和音響費用,而唱片公司每次都以現金付帳,也不會有交收單據,因所有製作都是由電臺負責,費用多少也只有當事人知道,因此有人可以從中做手腳。據說在室內舉辦活動的「油水」接近五位數字,商場舉辦的則達四位數字,受歡迎的演唱會更可能高達六位數字,「油水」之豐厚,每每令人咋舌。雖然一個巴掌拍不響,電臺內部這些腐敗現象的產生與唱片公司的縱容與忍讓有關係,但其實唱片公司人員平日為討好DJ和電臺高層,經常要看人臉色,早就滿腹委屈,對於他們的「揩油」行為也早有微詞,但大多敢怒不敢言。這次有唱片公司高層親自出面揭發,知情者無不暗地拍手稱好,至於唱片公司高層的這次揭發是否奏效,就要拭目以待了。(周鵬程)

相關焦點

  • 見證了香港樂壇興衰的唱片公司,出品的歌曲承載了幾代人的記憶
    七十年代寶麗金在香港成立分公司,香港寶麗金成立,1999年,環球唱片收購了寶麗金,香港寶麗金就此關張。香港寶麗金的三十年,記錄了香港樂壇的興衰。我們無數耳熟能詳的粵語金曲都出自香港寶麗金旗下的眾多著名歌手。
  • 香港樂壇因何衰落?看歷屆金針獎花落誰家,就可見一斑
    顧嘉輝(右)和黃沾(左)這說明香港樂壇重唱、詞,輕曲。這一現象,與同屬華語樂壇的臺灣市場,有著天壤之別。在世界樂壇,都難以找到第2個例子。這緣於上世紀80、90年代香港樂壇流行「翻唱風」。唱片公司熱衷於「掙快錢」,沒意願推進歌曲原創。所謂「翻唱」,就是把國外(主要是日本)已經經過市場驗證的歌曲主旋律(就是所謂的作曲或者叫譜曲),拿過來重新填詞、重新編曲(又叫配器,就是在主旋律的基礎上加上背景)後,交由歌手錄音後發行。
  • 2001年田震揭露「樂壇黑幕」被3次閉麥,那英幸運撿漏卻邊唱邊哭
    田震這番揭露「樂壇黑幕」的操作,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當時中國大陸音樂頒獎典禮「來者有份」、「分豬肉」猖獗的普遍現象。2009年,田震還以「首次試圖打破頒獎禮潛規則的人」的身份被評選為「娛樂這十年.2001年度人物」。
  • 賈老闆回歸樂壇,傲視天下
    賈斯汀在今年的格萊美頒獎典禮上表演了新歌,宣布自己回歸樂壇,年過三十的賈老闆還不忘對著鏡頭賣萌。在今年格萊美頒獎禮上,和說唱巨星Jay-Z合唱一曲《Suit &Tie》的賈斯汀·汀布萊克正式宣告回歸樂壇,並於本月發行了第三張個人專輯《The 20/20 Experience》(一般譯為:傲視天下)。
  • 這首歌讓蘇永康重返香港樂壇巔峰,這是黃偉文對蘇永康的承諾
    縱觀整個樂壇,蘇永康的唱功在現在算的上是數一數二的級別,從《越吻越傷心》、《愛一個好難》到《那誰》……這些蘇式情歌,不知戳中許多失心人的心,不知陪伴著多少人度過多少個流淚抑或是暗自神傷的夜晚。1989年,蘇永康推出了自己的首張音樂專輯《失眠》,憑藉該專輯斬獲了香港電臺新人獎銅獎,可惜之後兩年發展平平。
  • 臺灣樂壇和香港樂壇相比,哪個地位更高?網友:各有千秋!
    在我們內地樂壇興起之前,我們國內歌壇發展得比較好的一直都是臺灣樂壇和香港樂壇,雖然這兩個樂壇中的歌手和創作人很少回到內地發展,但他們在內地的知名度和人氣都非常高,很多發展得非常好的人在我們內地也備受大眾關注。
  • 從樂壇偶像到商界老闆,謝霆鋒的成功秘籍是什麼?他經歷了什麼?
    記得上高中時,我們的偶像就是謝霆鋒和周杰倫,一位是來自香港的偶像歌手,一位是來自臺灣的實力派歌手。他們的歌聲透過青春的氣息,深刻烙印在校園的每一個角落,在同學們的CD機裡,在錄音機旋轉的聲線中,總有一種歌聲讓人記憶飛揚。
  • 日本國寶級歌星中島美雪,真的是她養活大半個華語樂壇?
    從某個角度來說,中島美雪的歌確實對華語樂壇貢獻了很多,很多歌手依靠翻唱她的歌曲而走紅,甚至有些翻唱的歌曲成為其代表作品,不得不說翻唱歌曲所帶來的收穫是強大的。不過,縱觀整個華語樂壇,在90年代左右翻唱日本歌曲曾達到了一個頂峰時期。
  • 把香港流行樂壇帶入輝煌時期的譚張爭霸,你更為支持誰?
    香港粵語樂壇80年代中後期,進入了粵語流行歌曲的黃金時代,各個巨星間的競爭呈現白熾化,男歌手之間最為著名的是譚詠麟和張國榮之間所謂的譚張爭霸。譚詠麟當時包攬了歌壇幾乎所有的獎項,連續四年豪攬十大勁歌金曲的最佳男歌手獎。
  • 無黑幕不「德雲」,德雲社的黑幕真的有麼
    德雲社,是一個以相聲為主體的團隊,但是近年來,德雲社似乎更喜歡演戲與綜藝了,「郭老闆」也說過「無黑幕,不德雲」,難道德雲社的黑幕真的有啊,在秦霄賢參加「歡樂喜劇人6」就能看出,老郭對他的寵溺與言語間的愛,可能這就是「黑幕」的開始吧。
  • 香港樂壇-四大天王之-劉德華專輯-1985-2009年
    1983年與張曼玉搭檔主演劇情片《家在香港》。1984年演《停不了的愛》。1985年在演完《楊家將》因合約問題被TVB雪藏400天。1985年在與葉德嫻共同主演的劇情片《法外情》。1985年加入華星唱片公司,發行首張個人專輯《只知道此刻愛你》從而正式進入歌壇。1985年05月-華仔初試樂壇的第一聲。
  • 一個中島美雪養活半個華語流行樂壇?
    1992年,《容易受傷的女人》紅遍香港,王菲在各大音樂頒獎禮中獲獎無數,就此躍入香港一線女歌手的行列。這首歌的原版歌曲《口紅》,同樣是中島美雪作詞、作曲並演唱的。出自中島美雪手筆的,還有範瑋琪這首旋律激昂,引發無數聽眾共鳴的《最初的夢想》,這首歌曲關乎勇氣,也關乎每個人的夢想。
  • 香港樂壇有哪些稱得上殿堂級的歌手?
    香港的殿堂歌手,有個公認的衡量標準,拿到金針獎,基本上就代表整個香港歌壇都認可你的殿堂成就,意味著站上了香港樂壇金字塔的頂端。金針旨在獎掖對香港歌壇有突出貢獻的歌手和音樂人或者團體,客觀公眾,由香港電臺主辦的十大中文金曲頒獎禮頒發,有時候還會任性的連續幾年不發獎。
  • 圈內人爆料,揭開華語樂壇最大的謎題,到底是誰「毒啞」了王傑?
    作為曾經力壓四大天王,在華語樂壇掀起了一陣巨浪的超級歌手王傑,相信大家一定都不會陌生。 而像《誰明浪子心》《傷心1999》就更是經典中的經典,綜合來看王傑確實在華語樂壇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
  • 香港樂壇巔峰時期的五位殿堂級歌手,他們影響了一個時代
    香港樂壇巔峰時期的五位殿堂級歌手,他們影響了一個時代好的歌曲永遠不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被人遺忘,在曾經的香港樂壇中為我們帶來了很多經典的粵語歌曲,今天我們盤點一下那些為我們帶來經典歌曲的五位香港殿級歌手。
  • 香港原創音樂教父——顧嘉輝,與「中島美雪」瓜分香港樂壇
    (本文有相應的視頻版本,喜歡觀看視頻的朋友,請進主頁查看:「香港原創音樂教父——顧嘉輝,他和黃霑兩個廣州仔打造了香港樂壇」喜歡看圖文的朋友請往下看。)    當別人在叫囂「中島美雪養活半個香港樂壇」和「玉置浩二拯救粵語歌」的時候,我總是習慣性地搬出顧嘉輝來做反例,他高產、高質,且有特色。
  • 她是華語樂壇天后,因拒入美國籍無奈離婚,如今71歲活成歌壇神話
    文就波十分欣賞徐小鳳的歌聲,兩個人在交流之後,文就波才得知原來徐小鳳曾經獲得「香港之鶯」比賽的冠軍,就提出要幫助她進入樂壇。當時徐小鳳的父母已經不再反對她從事歌唱事業,徐小鳳就加入了香港文志唱片公司。很快,徐小鳳就用了兩天的時間,錄了12首經典的歌曲,分成三張專輯出版。
  • 日本刑偵小說揭露社會黑幕
    日本社會就是一個巨大的組織,優秀的刑偵小說善於深入挖掘組織與個人的關係,揭露社會黑幕,引領讀者思考個人在組織中面臨嚴峻的局面該如何生存。     以往刑偵小說的受眾大多為三十歲以上的男性讀者,隨著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到來,碎片化閱讀成為時下閱讀的主流趨勢,刑偵小說通過智慧型手機等閱讀終端,吸引到越來越多的年輕讀者。
  • 被稱養活大半個香港樂壇的中島美雪到底有多厲害?你們真的想不到
    「中島美雪」這個名字在這兩年漸漸的被國內很多觀眾熟知了起來,她是日本國寶級歌姬,詞曲創作人,上世紀70年代日本新音樂先驅之一,如今我們的華語樂壇現在可以說是百花齊放,漸漸的有了超越港臺的趨勢,但是無法否認的是在八九十年代港臺音樂確實是華語音樂的標杆,無法超越,很多流行的歌曲都是從港臺傳入內地,
  • 香港粵語流行樂壇已然衰落,你現在還會聽粵語歌曲嗎?
    香港粵語流行樂壇黃金時期已經過去,現在的90後,00後,沒有幾人聽過粵語流行歌曲了。花無百日紅,港樂曾經的輝煌,香港娛樂圈的恩恩怨怨,也成為了過眼雲煙。當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香港人的生存都成了問題,又有誰會繼續享受音樂,而其時盜版唱片猖狂,香港唱片業每年因此而損失數以億計的版權稅,缺少資金的投入後,流行音樂作品的產量和質量急劇下降,香港粵語流行樂壇下跌態勢初現。音樂文化蓬勃發展背後的重要支撐力是穩定的社會和不斷的經濟投入,沒有高額資金的投入和買單的大眾,音樂就成了無根之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