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03 10:1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12月的第一天,河南、河北、山東等多地迎來降雪。
「初雪」再一次登上熱搜。
下雪時總會想,古代的雪是什麼樣?古人冬天都幹啥呢?
把古畫放大後,我找到了答案。古代畫家的筆下,冬天是這樣表現,留白畫出雪的厚度和鬆軟,再用山澗泉水增加寒冷的動感。
四季山水屏-清(僧)明儉
用一群烏鴉可以增加陰鬱的氣氛。
冬鴉禿木圖 元 佚名
文人進山踏雪尋梅,枝頭的白色是堆積的白雪。
身後跟的隨從
冷的像把手放在嘴巴哈氣。
峨嵋雪圖-明 謝時臣
樹看起來很有特點:枯,但帶著剛勁,而鳥看起來要軟,毛茸茸的。
雪樹寒禽圖 南宋 李迪
一剛一柔烘託出冬季特有的意境。
再加上點湍急的河流
看的不冷都不行。
霜柯竹澗圖-南宋 佚名
在冬天該幹點啥呢?不妨走入冬雪盛景,看一場精彩的日出。
在墨色的天空裡,只需黃公望的一筆硃砂。
快雪時晴圖-元 黃公望
或者開一扇小窗,獨自慢慢欣賞。
雪嶽讀書圖-清 蕭雲從
也可以在寒江中划船(是個勇士),從水中觀看岸上的景色。
澄江寒月圖-元 趙雍
雪景雖美,但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消受。
漁夫忍著寒冷
站在刺骨的水中艱苦勞作。
漁村小雪圖-北宋 王詵
趕路的行人和我們一樣,冷的「揣手手」。
雪漁圖-南宋 佚名
大人們似乎比較怕冷,可是孩子們就活潑多了。
可以玩雪玩冰,好像完全不怕嚴寒。
冰面上一群小夥伴正在開心,已經有人被滑倒了。
冰戲圖-清 金廷標
仔細看孩子們戴著厚實的帽子,難怪不怕冷。
衣服看起來也裹了好幾層,看來也是不怕摔,就是不知道晚上回家挨打疼不疼(不要問我怎麼知道的)。
大雪過後,孩子們更開心了。
高宗御筆甲午雪後即事成詠詩-清 董誥
玩花燈,點炮仗在雪地裡盡情的玩耍。
大人們也是會享受,
爐火溫酒,有吃有喝,就差一口火鍋了。
現在很多人愛美,冬季不喜歡穿厚的衣服,怕看起來臃腫,古代的美女怕不怕呢?
我覺得人家不怕,這看著就很華麗,雪中都有人給打著傘。
仔細看,這頭上戴的是臥兔兒這可是奢侈品啊。
是用貂鼠、水獺的皮毛做的額巾,用來裝飾和保暖,相當於給頭上戴個皮草。
看著她比較瘦,還在擔心她冷不冷,但一看她衣服翻出來的這一部分,我驚了。
原來身上也穿著皮草啊!我開始擔心她會不會上火了。
雪豔圖-清 冷枚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江雪》柳宗元
看了很多幅冬天的古畫後,我發現古人真的蠻喜歡在冬天垂釣的,哪怕渾身都凍僵了。
雪漁圖-五代十國 佚名
不得不說太拼了,笠帽蓑衣都積雪了,但還是非常的有耐心。
忍不住想給他添上幾筆,感覺他冷的整個人都不好了。
雪堂客話圖-南宋 夏圭
釣完就去「送外賣」,現打現撈絕對新鮮。
雪江賣魚圖-明 朱邦
開個玩笑,古人喜歡釣魚,除了樂趣所在之外,還和自身的抱負、精神追求有關。
有人是抱著「姜太公釣魚」一樣的政治理想,等待時機,尋覓明主。
渭濱垂釣圖-明 戴進
有人是想像東漢的嚴子陵一樣,顯示「不吞榮華富貴之鉤」的精神,保持自己的高風亮節。
漁樂圖-明 吳偉
還有人和詩人一樣,無論是柳宗元的「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還是「煙波釣徒」張志和的「樂是風波釣是閒」,或者是孟浩然的「垂釣坐磐石,水清心亦閒」,他們都追求淡泊寧靜、閒適自由,這是東方人垂釣的精神支柱。
漁父圖-元 (傳)吳鎮
當然了,除了修身養性,興趣愛好之外,古人喜歡釣魚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吃。
比如大吃貨蘇東坡,他在《春江晚景》裡寫到: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厲害了,吃的還是我到現在都不敢吃的劇毒河豚。
寒江釣艇圖-明 陸治
在寒冷的冬季也堅持垂釣,相信除了濃厚的興趣之外,更是對自身性情的磨練。
忽然想起很多大爺喜歡在冬季跳河冬泳,這毅力絕對有一拼。
雖然古代沒有暖氣和羽絨服,但樂趣還是很多。
你喜歡在冬天幹啥呢?
本文授權轉載於:耳朵裡的博物館
(ID:erduolidebowuguan)
原標題:《原來古代的人,都這樣過冬天啊,有點high!》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媒體號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