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網訊 鎮江揚中是全省首個在農村推行垃圾分類的縣級市,八橋鎮是當地垃圾分類的試點鎮。近日,八橋鎮利民村村民姚賢根將一袋瓶瓶罐罐,拎到了鎮上的指定的再生資源回收站,隨後憑票據兌換到一包小禮品。回家的路上,他和同行的老鄉念起了順口溜:「垃圾處理『分一分』,農村環境『美十分』,農民滿意『一百分』。」
從「為什麼要垃圾分類」到「怎麼分」,從「怕煩神」到「主動分」……如今,垃圾分類這個「新課題」已經在當地農村變成了「新風尚」。
69歲的陸桂芳是八橋鎮上的垃圾分類管理員,每天負責清潔22個點位、44個垃圾桶,對垃圾分類進農村感觸頗深,「分類之後,不僅我們清運方便了,村裡的環境也有了明顯改善,清爽整潔多了。」對此有數據佐證:垃圾分類前,全鎮每天的生活垃圾為15噸左右,目前大幅削減至2噸。
記者留意到,八橋鎮不僅集中設置了垃圾分類宣傳欄和收集亭,而且在村民家門口擺放了「兩分類」垃圾箱。該鎮相關負責人介紹,他們採取的運行模式是「戶分類、組收集、村中轉、鎮處置」,「我們新成立了有機易腐垃圾處置中心日處理量達到2噸,每天有專人收運,垃圾分類收運體系正在不斷健全。」
2017年省委、省政府部署開展「263」專項行動,明確生活垃圾分類治理要求以來,揚中堅持將城鄉垃圾分類和治理工作作為優化城市環境、提升人居品質的重要抓手,系統推進全市垃圾分類和治理工作。此後,油坊鎮、八橋鎮均被列入農村垃圾分類試點鎮。
值得一提的是,揚中試點垃圾分類進農村,當地村級黨小組被充分「賦能」。黨小組不僅帶頭學分類知識學如何分類,而且主動擔任「垃圾分類宣傳講解員」,協助聯繫村民小組和村民開展垃圾分類工作。「為什麼要進行垃圾分類?」「怎麼區別幹垃圾和溼垃圾?」從黨小組活動到村民會議,黨小組成員一遍遍講、一遍遍示範,內化為百姓的自覺行動。
目前,試點鎮上已經形成這樣的「圈子」:1名黨員帶多名群眾,引導群眾主動自覺進行垃圾分類。黨小組還將垃圾分類作為小組會議的課題,納入年終優秀黨員評比體系,充分調動黨員的積極性和引領性。
在鎮域生活垃圾分類試點的基礎上,今年,揚中又新增三茅街道為省級「垃圾分類試點全覆蓋鄉鎮」,在街道內的238個居民點、自然埭、商住樓實施垃圾分類,進一步「完善前期分類投放、中期分類轉運、後期分類處置」的垃圾分類處理系統。當地還通過制定《揚中市城鄉生活垃圾分類和治理三年行動計劃》《揚中市城鄉生活垃圾分類和治理專項規劃》等,不斷整合再生資源回收站點和垃圾收運點功能,促進生活垃圾分類收運體系和生活源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兩網融合」,健全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體系,確保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工作走在省、市前列。
揚中市城管局局長陸學兵表示,隨著城鄉融合進程的加快,從城市到農村垃圾分類的新風尚正在形成,「扔垃圾從一件『隨手的事』變成『需要好好琢磨一下的事』。」(朱婕 蔡小俊 孫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