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當下的教育人要穿越「概念叢林」,找到教育最本質的部分。但這並不意味著,教育人在實踐領域可以不需要概念。有時候,一個精準的概念可以更好地幫助我們搭建理解教育的框架,幫我們洞見一個新的世界,助我們抵達要去的地方。
20年來,課改概念流變的背後是課改進程的不斷深化。今天,在教育環境愈加複雜、課改進入深水區的時候,我們更加需要對新概念保持敏感。
20年來,在實踐領域,有哪些深刻影響一線教師、引領教學改進的概念?我們梳理了在不同階段起到重要引領作用的概念。
——————————————————————
三維目標
三維目標是指教育教學過程中應該達到的三個目標維度,即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是統一的不可分割的整體。一維目標,知識與技能目標主要包括人類生存所不可或缺的核心知識和學科基本知識;基本能力——獲取、收集、處理、運用信息的能力、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終身學習的願望和能力。二維目標,過程與方法目標主要包括人類生存所不可或缺的過程與方法。過程——指應答性學習環境和交往、體驗。方法——包括基本的學習方式(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和具體的學習方式(發現式學習、小組式學習、交往式學習)。三維目標,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情感不僅指學習興趣、學習責任,更重要的是樂觀的生活態度、求實的科學態度、寬容的人生態度。價值觀不僅強調個人的價值,更強調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不僅強調科學的價值,更強調科學的價值與人文價值的統一;不僅強調人類價值,更強調人類價值與自然價值的統一,從而使學生內心確立起對真善美的價值追求以及人與自然和諧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核心素養
2016年9月,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研究成果發布。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主要指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它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3個方面,綜合表現為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等六大素養,具體細化為國家認同等18個基本要點。各素養之間相互聯繫、互相補充、相互促進,在不同情境中整體發揮作用。
「五育」融合
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於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提出「五育」並舉的指導方針。《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提出「更加注重全面發展,大力發展素質教育,促進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的有機融合」。從「五育」並舉到「五育」融合,已經成為新時代中國教育變革與發展的基本趨勢。
華東師範大學教授李政濤認為,「五育」融合是在「五育」並舉的前提下提出的。「五育」並舉強調德智體美勞缺一不可,是對教育的整體性倡導,「五育」融合則著重於實踐方式,致力於在貫通融合中實現「五育」並舉。「五育」融合彰顯了一種實踐形式,即「融合實踐」,這是一種獨特且重要的「育人實踐」。
綜合實踐活動
綜合實踐活動強調多種主題、多種任務模式、多種研究方法的綜合。綜合實踐活動是現代教育中的個性內容、體驗內容和反思內容,與傳統教育片面追求教育個體的發展不同。綜合實踐活動提供了一個相對獨立的學習生態化空間,學生是這個空間的主導者,能夠以自我和團隊為中心,推動活動的進行。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更謀求獨立完成整個活動,而不是聆聽教誨和聽取指導。教師在綜合實踐活動這個生態化空間裡,擔任引導者、指導者和旁觀者的角色。
研究性學習
研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並確定研究專題,主動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活動。它是以「培養學生具有永不滿足、追求卓越的態度,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從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基本目標;以學生從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中獲得的各種課題或項目設計、作品的設計與製作等為基本的學習載體;以在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全過程中學習到的科學研究方法、獲得的豐富且多方面的體驗和獲得的科學文化知識為基本內容;以在教師指導下,學生自主採用研究性學習方式開展研究為基本教學形式的課程。
校本課程
校本課程即以學校為本位、由學校自己確定的課程,它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相對應。校本課程主要分為兩類:一是使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校本化、個性化,即學校和教師通過選擇、改編、整合、補充、拓展等方式,對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進行再加工、再創造,使之更符合學生、學校的特點需要;二是學校設計開發新的課程,即學校在對該校學生的需求進行科學評估,並充分考慮當地社區和學校課程資源的基礎上,以學校和教師為主體,開發旨在發展學生個性特長、可供學生多元選擇的課程。
這個概念的核心在於「校本」,華東師範大學教授鄭金洲認為,所謂校本,一是為了學校,二是在學校中,三是基於學校。為了學校,是指要以改進學校實踐、解決學校所面臨的問題為指向。在學校中,指學校自身的問題,要由學校中的人來解決,要經過學校校長、教師的共同探討、分析來解決,所形成的解決問題的諸多方案要在學校中加以有效實施。一切基於學校,是指要從學校實際出發,挖掘學校所存在的種種潛力,讓學校資源更充分地利用起來,讓學校的生命活力釋放得更徹底。
校本教研
校本教研是基於校級教研活動的制度化規範,其基本特徵是以校為本,強調圍繞學校自身遇到的問題開展研究。校本教研是校本的最重要體現,是整合校本管理、校本培訓、校本課程等活動的紐帶。教師個人的自我反思、教師集體的同伴互助、專業研究人員的專業引領是開展校本教研和教師專業化成長的三種基本力量。
有專家認為,所謂校本教研是教師為了改進自己的教學,在自己的教室裡發現了某個教學問題,並在自己的教學過程中以追蹤或汲取他人的經驗解決問題。也有人把這稱之為「為了教學」「在教學中」「通過教學」。
「為了教學」,是指校本教研的主要目的不在於驗證某個教學理論,而在於改進、解決教學中的實際問題,提升教學效率,實現教學的價值。「在教學中」,是指校本教研主要是研究教學之內的問題而不是教學之外的問題;是研究自己教室裡發生的教學問題而不是別人的問題;是研究現實的教學問題而不是某種教學理論假設。「通過教學」,是指校本教研就是在日常教學過程中發現和解決問題,而不是讓教師將自己的日常教學工作放在一邊,到另外的地方做研究。
情境教育
著名兒童教育家、情境教育創始人李吉林提出情境教育促進兒童發展的五個要素,即「以培養興趣為前提誘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以指導觀察為基礎,強化學生對於所學內容的感受性;以發展思維為核心,著眼於培養學生的創造性;以激發情感為動因滲透教育性;以訓練學科能力為手段貫穿實踐性」。
情境教育順應兒童天性,針對兒童的思維特點和認識規律,以「美」為突破口,以「思」為核心,以「情」為紐帶,以「兒童活動」為途徑,以「周圍世界」為源泉,構築了具有獨特優勢的課程範式。情境教育還從腦科學最新成果中找到理論支撐,即兒童的腦是敏感的,需要一個豐富的環境;兒童的腦具有極大的可塑性,需要不斷提高神經元聯結的頻率;兒童的腦優先接受情緒性信號,積極情感伴隨的學習活動可獲高效。情境教育正是將兒童認知活動與情感活動結合起來,找到了一條全面提高兒童素質的有效途徑。讓兒童在學習的過程中獲得探究的樂趣、審美的樂趣、認識的樂趣、創造的樂趣,從而使教學真正成為生動活潑自我需求的活動。兒童學習的興趣、審美的興趣、認識的興趣,乃至嚮往豐富精神世界的興趣,也在其間培養起來。
有效教學
有效教學是一種提倡效果、效益、效率三者並重的教學觀。有效果、有效用、有效率是有效教學的三個維度。有效果指的是學有所得、所獲,有效用指的是學的東西是有價值、有用的,有效率指的是學的過程和方法是科學的、簡潔的、省時的。有效教學的有效果、有效用、有效率,就像長方體的長、寬、高一樣,三者缺一不可,缺少任何一個維度都不能構成完整意義的有效教學。
教學有沒有效益,並不是指教師有沒有教完內容或教得認不認真,而是指學生有沒有學到什麼或學得好不好。如果學生不想學或者學了沒有收穫,即使教師教得再辛苦也是無效教學。同樣,如果學生學得很辛苦,但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也是無效或低效教學。因此,學生有無進步或發展是衡量有效教學的唯一指標。有效教學要體現出目標的有效:清晰、簡明;內容的有效:適量、適度;教法的有效:靈活、恰當。
高效課堂
高效課堂是以最小的教學和學習投入獲得最大的學習效益的課堂,基本特徵是「自主建構,互動激發,高效生成,愉悅共享」。高效課堂在關注知識學習的方式、方法的同時,更加關注課堂氛圍、學習興趣、精神狀態、生生和師生關係,這決定了高效課堂不僅僅是從字面理解的「高效率和高效益」的課堂,它的願景是捍衛學生的學習權,學習是學生「神聖不可侵犯」的權利,必須「把學習還給學生」。
高效課堂把「自主、合作、探究」作為「六字箴言」,在課堂教學環節上落實為「預習、展示、反饋」,在學習方式上闡釋為「獨學、對學、群學」。高效課堂主張教師要敢於和學會放手,從「二傳」走向「一傳」——讓學生與知識直接對話。因而,教師不是知識的傳遞者、灌輸者,而是「發動學習」的人,所謂發動學習,即激勵、點燃、喚醒。
作為一項來自於實踐的新理論,高效課堂的詩意概括是「知識的超市、生命的狂歡」,它大致經歷了這樣的歷程:改變課堂結構——改變教學關係——改變課堂文化——改變「教室」,即讓教室成為教育實驗室。
項目化學習
素養視角下的項目化學習是學生在一段時間內通過對真實有挑戰性的問題進行持續探究,達到對核心知識的再建構和思維遷移。項目化學習的特徵包含幾個方面:一是指向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的結合,二是指向核心知識的再建構和思維的遷移,三是指向真實而有挑戰性的問題,用高階驅動低階的學習,四是有持續的探究與實踐,五是有凝結核心知識的指向驅動性問題解決的公開成果。項目化學習需要解決某個問題,產生可見的公開成果,引導所有參與者和公眾對成果進行評論和分析,成果的修訂、完善、公開報告的過程被看作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項目化學習最終指向背後的大概念或學科中的最核心最本質的問題,需要學生持續不斷探索,這個探索甚至可能是持續終身的。
選課走班
選課走班是高中新課程的一大特點。為適應社會對多樣化人才的需求,滿足不同學生的發展需要,在保證每個學生達到共同基礎的前提下,各學科分類別、分層次設計了多樣的、可供不同發展潛能學生選擇的課程內容,以滿足學生對課程的不同需求。選課的設置與實驗是新一輪高中課程改革的一個亮點,它的設置有助於拓展學生的知識與技能,發展學生的興趣和特長,培養學生的個性,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促進學校特色的形成與辦學模式的多樣化。我國正在實驗的高中選修課程具有模塊化、多樣化、層次化、彈性化、學分制等特點。選修課程的實施要正確處理教材、教師與教學問題。選修課程的評價包括課程方案、材料、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評價。當前,要特別加強選修課程管理制度的建設與創新。
翻轉課堂
翻轉課堂是一種以微視頻作為主要課程資源載體的網絡條件下的先學後教,自主性、互動性、個性化的教學模式。
華南師範大學教授曾文婕曾撰文指出,翻轉課堂在國外學界有「教學方式說」和「技術取向說」兩種解釋。前者強調翻轉課堂是一種以學生學習為中心的教學方式,學生在課前完成一些任務以獲得基礎知識,在課堂則通過項目式學習、問題式學習等方式掌握並應用這些知識。由此,課堂成為學生合作學習和主動學習的環境;後者強調技術的作用,認為翻轉課堂是一種混合學習,以技術平臺和面授教學作為師生互動的中介,將傳統課堂活動延展至課外。
國內學界則有「促進參與說」和「促進內化說」兩種解釋。前者視翻轉課堂為信息化背景下興起的一種新型教學方式,課堂教學指令發生在課前獨立的教學空間,教師扮演引導者角色,引導學生參與到重構的動態小組中進行學習;後者認為翻轉課堂即課內外學習任務和時間的重調,通過信息技術在課前完成知識傳授,通過師生與生生互動增加知識內化次數,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研學旅行
2016年11月,教育部等11部門聯合印發了《關於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研學旅行是研究性學習與旅行體驗相結合,由學校根據區域特色、學生年齡特點和各學科教學內容需要,組織學生通過集體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走出校園,在與平常不同的生活中拓展視野、豐富知識,加深與自然和文化的親近感,增加對集體生活方式和社會公共道德的體驗。有專家指出,研學旅行可以培養學生的「問題解決和思考能力、人際溝通能力、信息管理能力、自我管理的學習能力、適應能力、對社會與文化的包容能力、時間及財務管理能力、自我激勵和獨立個人品性能力」等。
語文要素
統編語文教材最大的變化之一就是設立了語文要素。語文要素包括語文知識、語言積累、語文能力、語文學習方法和習慣,以及思維能力、人文素養等。課程標準中語文要素內涵非常豐富,不是一種純粹的語言技能,而是一種綜合的文明素養,是個體融入社會、自我發展不可或缺的基本修養。語文要素概念的提出,使語文教學在弘揚科學理性精神,注重語言的準確、簡明、實用與防止把人工具化,注重創新思維的培養、人文精神的薰陶、完美人格的塑造這兩者的矛盾張力中尋求一種平衡,這是對歷次語文教學大綱的歷史性超越。
觀課議課
觀課議課是參與者以課堂教學活動為依據,圍繞共同關心的教學問題和有價值的課堂現象進行對話交流,以發現和理解教學、改善和創新課堂、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一種研修活動。基於改善教研和教學生活的目的,觀課議課強調如下觀念:「改善生活的實踐觀」「以學論教的質量觀」「促進思想的發展觀」「成長創造的幸福觀」「相互滋養的生態觀」「境脈特徵的真理觀」「促進理解的對話觀」,這構成了當下觀課議課文化的整體框架和理想願景,並由此構造觀課議課的實踐策略,積澱觀課議課的實踐品性。
從聽課評課到觀課議課,並不只是詞的變化,而是教研文化的變革。「觀」強調用多種感官(包括一定的觀察工具)收集課堂信息,特別是用心靈感悟課堂;「議課的任務不是追求單一的權威的改進建議,而是討論和揭示更多的發展可能以及實現這些可能的條件和限制」。它強調平等、開放,是對單向的、權威的聽課評課文化的反叛,適應了新一輪課程改革的需要。
《中國教師報》2021年01月06日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