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知北遊
我是小七,一個喜歡妖魔鬼怪的四川姑娘,一個沉迷於扯淡的萌妹子,一個野生的山海經愛好者,這篇文章作者是和我一樣靠愛發電的知北遊老童鞋。
我們之前說了虞夏時期的「四海」你被四海八荒騙了嗎?其實真正的四海八荒恐怕連山東地界都沒出,那麼下面我們就來說說《山海經》中記載的四海神。
一、山海經裡的海神記載
原文的記載是這樣的:
《大荒東經》:東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鳥身,珥兩黃蛇,踐兩黃蛇,名曰禺。黃帝生禺,禺生禺京,禺京處北海,禺處東海,是惟海神。
《大荒北經》:北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鳥身,珥兩青蛇,踐兩赤蛇,名曰禺強。
《大荒西經》:西海陼中,有神人面鳥身,珥兩青蛇,踐兩赤蛇,名曰弇茲。
《大荒南經》:南海渚中,有神,人面,珥兩青蛇,踐兩赤蛇,曰不廷胡餘。
「禺」的「」, 有時候也寫作「猇」,在古書裡右旁的「虎」形誤作「虛」,其實沒那個字,「」字古音與「號」同,所以在《大荒北經》和《海內經》裡寫作「禺號」。
他是黃帝十二姓中的任姓的祖先。《大荒東經》裡說黃帝生禺,而《海內經》裡說:
「帝俊生禺號,禺號生淫梁,淫梁生番禺,是始為舟。番禺生奚仲,奚仲生吉光,吉光是始以木為車。」
我們在以前發布的文裡也說過,「黃帝」就是「皇帝」,也就是皇天上帝,「俊」是他的名字,也就是舜或嚳,因為他是上帝,所以又稱帝俊、帝舜、帝嚳,其實他們是一個人,戰國時期把黃帝、帝舜、帝嚳硬給拆成了三個人,那是很錯誤的,因此弄得許多上古傳說成了一鍋糊塗糨子。
現在我們完全可以拋棄這些謬論,這樣才能正確地認識《山海經》。
禺號
二、北海神、東海神禺號、禺強父子
奚仲是薛國的祖先,薛國是任姓,《大荒北經》裡又說「有儋耳之國,任姓,禺號子,食谷。」儋耳是禺號的兒子,也是任姓,很顯然,禺號就是任姓的祖先。
禺京就是禺強,「京」、「強」在古音裡讀音相同,是通假字。據郝懿行《山海經箋疏》的意見,《海內經》裡說的禺號的兒子淫梁也是禺強,其實「淫」字應該作「涇」才對,在清華簡九《廼命》裡,「淫」字都寫作「涇」,《山海經》本是楚地流傳的文獻,它可能本是作「涇」,因為楚文字用之為「淫」,所以後人給改成「淫」。
「涇梁」的促音就是「京」或「強」。
不知道是什麼時候又出來個「禺陽」,這個大概是最早見於南宋時期羅泌的《路史》,該書《疏仡紀·黃帝紀上》裡說黃帝的妻子嫫母「是生蒼林、禺陽,禺陽最少,受封於任,為任姓。」羅蘋註:「任出禺陽,而奚仲等皆任姓,有自來矣。」
可下面他又不稱「禺陽」了,而是稱「禺號」,說:「禺號生禺京、傜梁、儋人,京居北海,號處南海,是為海司。」羅蘋註:「禺京即禺強,或作偶,非。字音虞。郭為語龍切。《山海經》:『黃帝生偶號,偶號生偶京』,又云:『帝俊生禺號』,皆非。」他們也沒說禺陽是不是禺號,卻把《山海經》的記載一句「皆非」統統給否了。
還自作聰明地把「海神」改成「海司」,大概是想說是主管大海的人或官職,可上古三代時期哪裡有「海司」這樣的名稱?清代吳任臣《山海經廣注》裡認為「禺陽,是為禺號,生禺京、傜梁」,顯然是根據《路史》來的。
羅泌作《路史》,他兒子羅蘋給作注,這爺兒倆最喜歡調和諸說、聯想發揮,也喜歡更改古記、篡改古書,而且每每自作聰明,結果他們有很多真知灼見,也弄出很多糊裡糊塗的假歷史。
羅氏父子把禺陽也當成黃帝的兒子,說成是任姓的祖先,也不顧《山海經》的記載了,《山海經》明明說著「黃帝生禺」、「帝俊生禺號」,而且也明白地記載著禺號是任姓的祖先,羅蘋卻給來句「皆非」——古書的記載「皆非」,你這些瞎編就「皆是」了?羅蘋還說「禺」或作「偶」,「禺」、「偶」固然可以通假,但是現在能看到的版本裡沒有作「偶」的,「淫梁」也沒有寫成「傜梁」的,也沒有說禺號是「處南海」的,都是羅氏父子為了顯示自己看得多、有才學而徒增紛擾。
禺強
其實從讀音上來看,「禺陽」分明是「禺強」的音轉,「陽」、「強」都是陽部字,所以「強」音轉成「陽」,並非是禺號。《莊子·秋水》裡說北海神名「若」,不知道這個「若」是怎麼來的,別的古書裡也查不到,很懷疑這個「若」也就是禺強,「若」古音裡鐸部字,「強」是陽部字,鐸部、陽部入陽對轉音近。
再看看傳抄古文裡的「若」和「姜」很象,所以也有可能是「強」被通假為「姜」又訛成了「若」。因為「京」、「強」、「姜」在古音裡都是相近的字。
禺號、禺強名字裡的「禺」不知道怎麼回事,從讀音上講,「禺」和「後」在古音裡很相近,懷疑這父子倆都曾經當過某國君,所以稱「後號」、「後強」,就像「后羿」、「後益」、「後杼」之類的名字,「後」就是國君。淫梁(禺強)的兒子番禺當是「番後」,「番」是個國名,也就是「蕃」,《世本》說商的始祖契曾經居住在蕃,在今天山東的滕州市。
「番後」就是番國的國君,就像「夏後」是夏國的國君一樣。禺號、禺強父子可能本來一個統治北海的某地,一個統治東海的某地,後來死後被祀為北海神和東海神,《路史》把禺號給弄成南海神,是錯了。
不聽胡餘
三、南海神不聽胡餘
南海神是不聽胡餘,說他的樣子只是「人面」,下面應該寫脫了「鳥身」二字,看看北海神禺強、東海神禺號、西海神弇茲都是「人面鳥身」,他這裡只是「人面」顯然不對頭。
「不廷」本是個古老的詞語,在周代金文裡經常見,是指那些不肯到朝廷來歸附朝覲的方國,即不肯臣服者,如秦公鎛裡說「鎮靜不廷」,即鎮服靖綏那些不肯臣服的方國,或稱「不廷方」(毛公鼎),後世典籍也寫作「不庭」。
但是在「不廷胡餘」這個名字上,「不廷」應該是個氏名,可能是古傳的「大庭氏」,見《左傳》和《莊子》等書,因為「不」古通「丕」,《爾雅·釋詁》《說文解字》都說:「丕,大也」;「廷」、「庭」也是通假字,所以「不(丕)廷」也就是「大庭」,「胡餘」是他的名字。
有書裡說大庭氏就是炎帝,《左傳·昭公十八年》:「梓慎登大庭氏之庫以望之」,孔穎達《正義》說:「大庭氏,古天子之國名也。先儒舊說皆云:炎帝號神農氏,一曰大庭氏。服虔云:『在黃帝前。』鄭玄《詩譜》雲『大庭在軒轅之前。』亦以大庭為炎帝也。」那實在是瞎聯繫,杜預注《左傳》就沒這麼說。「大庭」、「炎帝」、「神農」三者本來沒關係,但漢代以後這個說法很流行,人們也就這麼信了。
這個海神到底什麼來頭,實在是不能知道。
古人的名字有促讀有緩讀,這個「不廷胡餘」很可能就是古傳的黃帝大臣封胡,「不廷」的促音近「封」,「胡餘」的促音就是「胡」。前面說過,漢代人把大庭氏當成了炎帝,所以也認為「封」這個姓氏是炎帝之後,如《廣韻》裡說:「封,亦姓,望出渤海,本姜姓,炎帝之後」。
「封」可能就是「不廷」或「丕庭」的促音。《漢書·藝文志》「陰陽家」裡有《封胡》五篇,班固注說是「黃帝臣」。古書裡還寫作「封鉅」,《廣韻》裡說:「封鉅為黃帝師」,就是這個人,「胡」、「鉅」也是音近的通假字。《管子·五行》裡說黃帝「得大封而辯於西方」,而奇怪的是「封」、「胡」、「鉅」古書裡都有「大」的意思,很顯然「大封」也就是「封胡」或「封鉅」。因此懷疑不廷胡餘也是黃帝的子孫而非炎帝之後,只不過後來被促讀稱「封胡」、「封鉅」演繹成了黃帝的大臣了。
弇茲
四、西海神弇茲
西海神叫弇茲,也是個人面鳥身的神。
這個神也來路不明,《山海經》裡沒有他的世系家譜。古代有座與之重名的山很有名,就是崦嵫山,看看朱起鳳的《辭通》就知道,「崦嵫」又作「弇茲」,是一個詞不同寫法。崦嵫山以前的古書認為是在甘肅天水,有人還認為崦嵫山就是焉支山等等,那不過是不明古代地域變遷規律的臆測,沒有什麼根據。其實東漢王逸在《離騷》「望崦嵫而勿迫」的註裡說得差不多是對的,他說:「崦嵫,日所入山也,下有蒙水,水中有虞淵。」「崦嵫」也就是「弇茲」,「弇」是「揜(掩)」的本字,「揜(掩)茲」即日掩於茲,也就是日落於此的意思,表示大地的西極之地。
上面說過,虞朝的疆域最西就是到西海(巨野澤)、流沙(泗水),夏朝的時候雖然已經向西超過這個界限了,但是西海和流沙仍然是他們西部疆界的標誌。《山海經·西山經》說:「崦嵫之山,苕水出焉,而西流注於海」,這個「海」顯然說的是「西海」,崦嵫山應該是位於西海(巨野澤)東面的某座小山,古人見日落於此,所以才稱之為「崦嵫」。
蒙谷又作昧谷,它應該就是在有緡氏的岷山附近,岷山又作山、蒙山,它既不是今天四川的岷山,也不是今天山東的蒙山,而是山東金鄉縣的某一座小山,在後世並非是很出名的高山大嶽,其實蒙、昧、昬都是音近的字,「昬」即「昏」字,《說文解字》說:「昏,日冥也。」也就是日昏之時,顯然蒙谷就是此蒙山下的某條山谷的名稱,古人認為日落於此,所以稱山為「昬山」,稱谷為「昬谷」,後來寫作「」、「岷」、「蒙」、「昧」等,有緡氏應該是因為居於此山而得名。
另外,很懷疑東夷的大國奄國也是因為它處在西方而得名的,「奄」和「崦」、「弇」都是音同的字,可能就是「奄茲」的省稱。
這個東夷國一直是商代的友好方國,據說從商王南庚的時候,商人就居住在這裡,直到盤庚的時候才遷到了北蒙的殷。而奄國一直是商人的死黨,所以商朝滅亡後,武庚聯合東夷叛亂,奄就是積極的支持者和參與者,周公東徵的時候,就成了被攻伐的主要對象,最後被滅了國。
那麼就可以知道,西海神名「弇茲」,也是和崦嵫山的得名是一個意思,當虞夏的勢力剛抵達西海東瀕的時候,傍晚的時候人們看到的就是日落於西海之中,所以才稱西海神為「弇茲」。
《山海經》裡的四海神都是「人面鳥身」的樣子,實在讓人不好理解,這肯定是和鳥類崇拜有關,就象《海經》裡崇拜五彩之鳥鳳鳥、凰鳥、鸞鳥之類的,說上帝帝俊還下來和它們交朋友,可見是神鳥。
東夷大族少昊族是以鳥記官,秦人的祖先也是東夷人,《史記·秦本紀》裡說他們兩位先人孟戲、中衍都是「鳥身人言」,和四海神相似,顯然都是鳥崇拜的產物,具體有什麼更深刻的含義,現在已經搞不明白了。
【參考文獻】
《山海經》《孟子》《左傳》《管子》《莊子》《楚辭》《爾雅》《史記》《漢書》《說文解字》《春秋左傳正義》《廣韻》《路史》《說文解字注》《辭通》《殷周金文集成》《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玖)》
我是小七,一個沉迷於研究山海經與妖魔鬼怪的四川姑娘,喜歡可以關注我。
版權申明:本文系山海經解密小七獨家邀約稿件,禁止一切形式的轉載、盜用以及洗稿,未經同意擅自盜用,將追究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