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恐懼症(社恐),是指在社交場合出現不合理的緊張或恐懼心理。與普通的性格內向不同,社恐患者會對社交場合產生一種強烈的、不合理的、持續性的緊張或恐懼心理,而且往往會伴隨著劇烈的生理變化:
呼吸困難,大量出汗、心悸
出現驚恐發作,嚴重的時候會當場暈厥
除了生理上的強烈反應之外,社恐與性格內向的另一個關鍵區別在於,社恐患者認為自己確實有病。
病態應激
社恐患者意識到自己處在一種病態的狀態中,他們知道自己的對社交的恐懼和焦慮的情緒已經超出了正常範圍,並且這種情緒正在撕裂著患者,摧毀著患者生活和事業的方方面面。
而性格內向的人並不會這麼認為,他們知道自己性格內向,比起與他人打交道,他們更愛獨處,享受著一個人的快樂。
「心外無物,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捲雲舒。」
他們接受並認同自己,並且朝著實現自己的方向穩步前進。雖然最終他們也無法逃離社會屬性,但是當社交場合需要他們的時候,他們或許從容不迫,或許硬著頭皮也能上。
大眾也經常將社恐和自閉症相提並論,但二者天差地別。
患有自閉症的兒童通常被稱為「星星的孩子」。自閉症屬於發育類障礙,該疾病多起病於嬰幼兒時期,以社會交往障礙、交流障礙、局限的興趣、刻板與重複的行為方式為主要臨床表現,多數患兒還會伴有不同程度的精神發育遲滯。
但是社恐患者的關鍵特徵是:想像或者面對社交場合會產生影響人們正常生活的焦慮和恐懼。
而「星星的孩子」不是焦慮和恐懼,而是「不能」,他們語言等社交功能發育遲滯。
社恐和諸多心理障礙一樣,學者醫師們依舊未探索起本質的病因
因何緣起
研究者發現,有些嬰兒出生的時候就更加害羞,更加內向,不太喜歡與成人互動。家族調查研究顯示,家族內有社恐患者的人有更高的概率患上社恐。雙生子的研究也支持了上述結果。
不得不承認,基因和遺傳的出產設置對社恐發作有不小的影響,但是後天的成長環境更應該是研究者和身為大眾的我們所關注和重視的。
很多社恐患者對社交場合的恐懼並非憑空臆想,他們或許真真實實地體驗過被社交場合制裁的恐懼。許多社恐患者報告,他們發病的源頭都是因為在公共場合被無情嘲笑。
是課堂上回答不出問題時,被老師和同學公然嗤笑
是在家族聚會上,成為老老少少一家人無情調侃的對象
是父母在大街上不留情面的指責謾罵等等
過往這些極其尷尬的事件沉澱下來的焦慮與恐懼等負面情緒與社交場合之間悄悄地,但卻異常緊密地關聯在一起。
往後的生活中,當他們處在,甚至只是想像處在公共場所中,之前的焦慮與恐懼便會席捲而來,將他們緊緊裹在一個密不透風的水泡之中。
除了過往尷尬的社交事件之外,後天環境中原生家庭的影響也不容忽視。
研究表明,如果父母過分在意他人的評價,那麼孩子將更有可能患上社恐。父母潛移默化地將對他人評價的在意傳遞給了孩子,與之相隨的還有焦慮與恐懼等負面情緒。
孩子也變得異常在乎他人對自己的評價和看法,並且總認為自己表現得不夠好,總認為自己很醜很蠢很尷尬。
就是這樣,孩子的認知一步步曲解,對自我有了嚴重的負性片面認識。最終只想把自己藏起來,躲在一個隱秘的角落,與世隔絕。
懼怕評價
歸根結底,社恐患者最害怕的是他人的評價,以及在社交場合中那個自認為醜陋的自己。對於我們絕大多數人而言,都是通過他人的反饋間接認識我們自己。
小時候,我們通過父母和老師的評價,通過和其餘孩子學習成績、體育比賽、受歡迎程度的比較,逐漸認識到自己是個怎樣的人。
長大了之後,我們也一直活在他人的身邊。上級領導,周邊同事對我們的評價,學歷,工資甚至成就等等沒有比較的話,都將失去很大一部分的意義。
不可置否,「他人如鏡」。對於他人的評價和比較,我們無處可逃。
關鍵在於如何去面對它,選擇迴避,終將鬱鬱寡歡,一事無成。
「消除恐懼的最好辦法就是面對恐懼。」而消除恐懼的根本方法便是提升自我實力,如果害怕不夠好,那就努力讓自己變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