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記憶——玩陀螺

2020-12-12 案例知識分享

原創 楊欽海 藝海一得 2019-07-16

童年是久忘不掉的回憶,人們總是把那段快樂、無憂、幸福、絢麗多彩的美好時光稱之為「金色童年」,每每回味起來,就像沙灘上的貝殼,撿也撿不完,數也數不清。這也是有著許多人共同的心靈記憶,更洋溢著一份真摯的鄉土情懷。

玩陀螺,本地方言叫「打術」,閩南語稱作「幹樂」。它是一種木頭制的圓錐形玩具,下端有鐵尖,圍繞上繩子後,急甩出去,落地後就能在地上直立旋轉。

在70年代前便是最受孩童熱愛的童玩遊戲之一。

據資料記載:陀螺,是中國民間最早的娛樂工具之一,也叫做陀羅,至今最少也有四、五千年的歷史。

說起玩陀螺,的確是一項有趣而具吸引力的遊戲,大家都會想盡辦法,把陀螺的鐵尖磨成各種形狀,為的就是能把對手的陀螺劈打成兩半,而自己的陀螺能繼續旋轉,才是最後的贏家和快樂。

陀螺製作,取堅硬且彈性力較強的木材是製作陀螺的最佳材料,旋轉有力,耐磨損。但那時經濟落後,條件限制,木材也匱乏,很難找到像「柯樹」、「椆木」等材料,只要能找到木材,自然就很高興。記得按木材的堅硬度排序,曾經有這麼的一種說法,一是香樟樹;二是烏桕樹;三是芭樂樹;四是苦棟樹……。

找到一根比較粗一點的木頭,拿一把鋸子或柴刀來削它的頭。把它的頭部削尖,表面一定要削得光滑。削完後,再把這個頭部給剁下來,然後再把一顆鐵釘釘到它的尖的那一頭去,(通過實踐得出的經驗,後來的釘子有的改用銅釘子,硬度較強)釘好後,再慢慢加工,直至把它形狀上半部分為圓形,下方尖銳。放到地上試著,先用手轉動,等它在地上轉圈起來,凌然不倒,一個木製陀螺也就做成了。

陀螺的大小規格,可根據選擇的材料和自己的喜歡,隨心所欲,美觀、精緻度倒是看每個人不同的手藝。只要能做成功,也就可以獲得一種成就感,一種自我創作成功的快樂。

它不受時間、空間和人數的限制,每到空閒時,三五成群,相約在一起,只要有空地,大家就不亦樂乎。大樹下,土殼石灰埕等場地,都可以成了童年玩陀螺的樂園。

在地上先畫一個圓圈,圓圈的中央,再畫一個小圓圈,這個小圈是專門放置「死」陀螺的。凡兩種情形者都視為「死」,一種是在圈裡轉動而轉不出大圈外,另一種是甩在圈裡不會轉動。

玩陀螺的優點就是參與人數不拘,可以單一,也可以按人數多少分組(分地)進行,若遇單一的奇數,也無妨,可以設為「裁判」,也樂在其中。

遊戲規則,遊戲開始時,各人應輪流將自己的陀螺往圈子裡打,使陀螺能旋轉出來。如陀螺已固定在一點上旋轉,這時,可用繩子將它圈出來,只要到達圈外還在旋轉,都不算它「死」。如果陀螺停止在圈內,或一抽下去就不動了,都算「死」,就得自覺地將陀螺放在當中小圓圈內,任別人處罰。若處罰別人的陀螺也停在圈內,照樣也要放在小圓圈內,任人處罰。如果很幸運的沒有被擊到,或是被擊到而沒有被分解,可以拿出一個陀螺,用水平抽法,將自己那個小圓圈內待死的陀螺擊出圈外。

一番輪流完畢,經受處罰的「死」者,有的「遍體鱗傷」、「苦不堪言」。接下來的「死」者,就要靜候「戰友」組織營救,被營救出圈外的才得以「復活」,重新歸隊,繼續參與其中。

遊戲勝負,視「戰果」論輸贏,一方「全軍」覆滅為負,若碰到中間就結束時,就按「死」的數量定勝負,「死」者少的一方獲勝。

場上,各個摩拳擦掌,手持像個圓錐體的陀螺,釘朝上纏好繩,慣用右手者朝順時針方向纏繞,慣用左手者方向相反,預留一小段,打個單結,以供握繩或纏繞在指頭上。然後,往地上前拋後扯,陀螺便在地上旋轉起來。當它速度慢下來時,再用繩子不斷抽打它的側面,使直立旋轉,如此便可轉個不停。

瞧,她像個驕傲的舞女,腳尖輕輕點地,衣裙自然張開,旋轉,旋轉,持續旋轉,完全沒有停下來的意思。一切的生命都好像為她緊張得屏住了呼吸,偌大的世界安靜極了。

陀螺頭頂上點綴著不同顏色,那五顏六色的陀螺們旋轉著,相互碰撞著。藍色的陀螺正攻擊著綠色的陀螺,綠色陀螺就像兇猛的老虎一樣猛撲了上去,把藍陀螺打得落花流水,滿地找牙。

哇,那「大力神士」唯我獨尊,一個「天馬行空」,把「獨眼龍」碰撞得失去平衡,東倒西歪,還不時地還發出「噔噔」的聲音;「飛天豹」也使出「飛術」當頭一劈,無情地把「大花臉」劈成兩半……

看到自己的陀螺旋轉自如,且有強大的攻擊力,戰勝「敵人」而沾沾自喜,躊躇滿志;看到「同伴」那像不聽話的孩子一直在圈內轉悠而心急如焚,總是期盼著,奇蹟能發生;而看到「戰友」最後倒地而「死」卻無可奈何,頓足捶胸……

每次玩陀螺的場面都能吸引著許多童年和大人們的圍觀助威,吶喊叫好。加油聲、惋惜聲、歡呼聲匯成了一首美妙的樂曲。

陀螺——既能培養自己的創造力,又能凝集團隊的合作精神,帶給了孩童們歡樂的童年時光,也增添許多回味無窮的童年樂趣!

(圖片來源:網絡)

作者簡介:楊欽海,副高級職稱,《詔安故事》編輯,上講臺,爬格子。樂觀隨和,喜歡寫點隨筆、散文、記錄心情,感受快樂。

曾借全國、省級(CN)刊物的小角交流點滴體會。

生活格言:心態左右人生

相關焦點

  • 北京老年人玩具店火了,陀螺木牛流馬等喚醒「老頑童」童年記憶
    投壺、陀螺、記憶棋、木牛流馬……說起玩具,人們都會想到那是孩子們的專屬,可在北京市通州區,卻開了家專為老年人設計的玩具店,自開業以來,這裡就成為不少「老頑童」的新寵,吸引附近老人前來解悶。「老頑童」們喚醒童年記憶玩具並不專屬兒童
  • 散文《玩陀螺隨想》董凱
    一群小孩兒,在大人的陪同下,在冰面上現陀螺。看到孩子們一個個玩得開心快樂,我這個老頑童心裡也在痒痒。仿佛又回到了金色的童年,驀地,那童年的美好記憶,立刻又浮上大腦的屏幕……小時候,我也經常玩陀螺。手裡拿著一根鞭子,把鞭繩繞在陀螺上用力一拉,陀螺就轉了起來。當它快要停下來時,就再用鞭子一抽。只要不停地抽,陀螺就會不停地轉下去。
  • 90後的童年記憶,這12樣玩具你們應該都玩過,悠悠球、陀螺上榜!
    90後小時候玩具多樣多化,但是到了00後甚至10後之後這些玩具基本都沒人玩了,現在智慧型手機普遍的很,在他們的童年裡,手機遊戲才是王道。今天小編就給你們找了12樣,在90後那個年代風靡的玩具,你們應該都玩過的吧?有遺漏的,歡迎你們補充!
  • 冬日裡,想起當年玩「陀螺」的童年
    文:鄧聯歡圖:來自網絡「轉拉牛」,是豐縣人對陀螺的一種俗稱。「三九四九凌上走」,每每聽到這句民間諺語,就一下想起在寒冷的冬天玩「轉拉牛」的童年。我們這一代人在小學玩的玩具是很少的,也是粗糙的,大多是自己做的,也只能自己做。那時候的冬天似乎特別冷,生活條件又差,抵禦寒冷的最好辦法,就是運動。我們常常玩的就是「轉拉牛」,所謂「轉拉牛」是豐縣方言,這種玩具的學名是陀螺。誰的童年不痴狂?我們玩「轉拉牛」真是達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
  • 記憶裡的,童年文案
    這個夏天快要過去,假期結束不知好些人的童年也在漸行漸遠,但是關於我們的童年,依舊還能續寫. 那個時候天色模糊 炊煙四期 各家燈火也漸漸亮起.雖然回不去童年,但還有記憶中的童年在腦海牢牢印記著.
  • 記憶中的90後童年遊戲玩具
    00後已經屬於數字移民的這一代了,從小開始的生活中就充斥電子產品,我們90後童年的遊戲和玩具已經在他們的世界中消逝而且淡忘了。90後的童年還是比較簡單,單純的。在我們童年的遊戲中,滿滿的笑聲、打鬧聲,現在想起來依然是那麼的美好的回憶。下面盤點一下90後童年的遊戲和玩具。
  • |陀螺戰士|童年|悠悠...
    還記得小時候玩四驅車的時候就想像自己是《四驅兄弟》中的角色,天天被一股熱血籠罩著。如今的孩子可能已經很難體會這種感覺了。相信當年大多數小夥伴應該都沒有玩過畢雯珺這麼溜的招數吧。小時候,只要肯哭鬧向父母要最多的錢買配置最好的陀螺,裝上大鐵片,就能在戰鬥盤中戰勝絕大多數對手。形象一點,它相當於如今的「氪金遊戲」。和上述幾種玩具一樣,戰鬥陀螺也有配套的動漫,名為《陀螺戰士》,裡面的主角對戰全都用的是陀螺。現在看來真的中二十足,不過誰當年不是看得津津有味呢?戰鬥陀螺的正確玩耍方式就是在盤中相互碰撞,誰轉到最後誰就贏了。
  • 曉說:那些承包90後童年記憶的動畫片
    曉說:那些承包90後童年記憶的動畫片說到關於90後童年記憶中的動畫片,筆者作為一名90後還是享有一定發言權的,然而在腦海中努力搜尋之後才發現,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動畫片只有那麼幾部,剩下的都是片段記憶,筆者還得去問問度娘,才能想起名字。
  • 爆旋陀螺:利用聖獸決鬥的陀螺
    爆旋陀螺是90年代的一股回憶,拉繩+發射器轉動陀螺就能玩動起來。小的時候跟迷你四驅車差不多流行。剛上映就得到了很多動漫迷喜歡的爆旋陀螺,日本動漫就會加上一些科幻元素在裡面,陀螺徽章裡面有聖獸,還會從陀螺裡面呈現出來,這點非常的新奇。
  • 被爆丸風靡的童年,彈珠還記得嗎?戰鬥陀螺可還行?
    在吸引孩子的同時還能夠為玩具打廣告,今天小編就來為大家盤點一下記憶中的那些玩具動漫!Top5.《彈珠傳說》。小編相信彈珠絕對是小夥伴們的童年中必不可少的一個回憶,而《彈珠傳說》就是一部關於彈珠的動漫。動漫發生的世界背景就是一個彈珠遊戲盛行的異世界,而同時又將彈珠與魔法結合起來,更是創造了所謂的五大神聖彈珠戰機,然後就是一部魔改版的英雄與魔王鬥智鬥勇的故事了,雖然劇情在現在看來還是比較老套,但在當時對小朋友的吸引力也是非常大的,就像那時候玩個彈珠就好像真有精靈出來一樣,嘴裡還老是不自覺地就喊起了「咻~」,不知道當年小夥伴們有沒有這種經歷呢?Top4.
  • 打陀螺、投沙包 劉現輝民俗漫畫展幫你喚起童年記憶
    圖為劉現輝正在為觀眾講解作品河北新聞網訊(牛二亮)看民俗漫畫,憶美好童年。1月11日上午,一部兼具繪畫藝術欣賞與農村生活史料價值的劉現輝民俗漫畫展在河北省圖書館雲水展廊開幕。民俗畫又稱風俗畫,在我國已有一千多年歷史,它是勞動人民熱愛自己的生活、記錄自己的生活,進而在藝術上的創新創造,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 你童年的陀螺還在旋轉麼?
    導讀:童年裡的我們歡聲笑語,各種新奇的小玩意兒都能讓我們高興一整天。陀螺就是我們童年的「玩伴」之一。旋轉,碰撞,叮叮咣咣的撞擊聲裡,充斥的是那些令人熟悉的聲音。文/小凱小時候的你是如何接觸的陀螺呢?大部分人是因為一部童年的動畫。你還記得那聲熟悉的「猛虎下山」麼?那是只屬於我們心裡的回憶。《勁爆戰士》這部動畫,真的是讓人有種「觸景生情」的感覺。
  • 樂高基礎搭建課程│陀螺發射器
    說起陀螺,大家一定不陌生,不管是身為父母的自己還是現在的孩子們,都特別喜歡玩陀螺。        其實陀螺是漢族民間最早的娛樂工具,也作陀羅,閩南語稱作「幹樂」,北方叫做「冰尜」或「打老牛」。河北吳橋地區被成為bo。 形狀上半部分為圓形,下方尖銳。從前多用木頭製成,現代多為塑料或鐵製。玩時可用繩子纏繞,用力抽繩,使直立旋轉。或利用發條的彈力旋轉。
  • 還在買玩具給孩子玩?一起動手做個樂高陀螺吧!
    還記得小時候和小夥伴們一起玩的陀螺嗎?
  • 4000年前的石陀螺、晉代的竹蜻蜓、李白筆下的竹馬……古代孩子玩...
    齊家文化時期的石陀螺漢代灰陶響魚唐代褐釉瓷哨70後、80後的彈珠、橡皮筋,90後的積木、變形金剛,00後的ipad、VR等電子產品……玩具承載著不同年代的童年記憶古代的孩子們玩些什麼呢?近日,江漢關博物館聯手南陽市張衡博物館、南陽唐王府博物館舉辦的《郎騎竹馬弄青梅——古今兒童玩具專題展》,獲「湖北省博物館、紀念館六大陳列展覽精品推介活動」精品獎。該展覽匯集了兒童玩具類文物精品267件,輔助展品11件,時間跨度從新石器時代晚期至上世紀80年代。此展生動形象地展示了我國古代兒童珍貴有趣的玩具。
  • 航空迷:航空航天科普—陀螺在中國起源之早,後來為何落後於人?
    我們常提起陀螺,大家都不陌生。肯定都見過,也都玩過,例如地轉子和空竹。那如何定義陀螺呢?陀螺有具有什麼樣的特性?這些特性有什麼樣的用圖呢?這次小航就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關於陀螺的一些知識。首先呢,我們先來從歷史的角度來看一下陀螺的。
  • 記憶抄底:最全的80年代童年玩具
    此外,我更喜歡玩平常的泥巴,泥巴的選樣也是有講究的,可不是隨便什麼泥巴就能來玩的。像和面一樣和的不幹不稀的,就可以拿來做泥手槍、泥坦克、泥大炮等等玩具,而每次都弄的一身髒而被媽媽罵,但仍然很開心。洋畫、紙牌洋畫兒,我們是這樣叫的。包括各種動畫片的,而同樣玩法也不同的。男孩子就喜歡把它放在地上,用手拍,翻過來它就是你的了。這個是聖鬥士的洋畫,是那個時候相當流行的。
  • 趣味童年,小陀螺玩具模型摺紙教程
    趣味童年,小陀螺玩具模型摺紙教程紙藝君準時來報導了,今天的摺紙教程是什麼呢?先問小朋友們一個小問題吧,大家最喜歡什麼,是不是玩具了,當然對於現在的小朋友來說,玩具的種類有很多,但是沒有一個耐玩的,今天紙藝君給大家推薦一個好玩的玩具--小陀螺。
  • 農村一野果,能當「陀螺」玩,如今價格高達30元一斤
    不清楚大伙兒有木有發覺,現如今許多的小孩玩具,都是以過去時而變化回來的,比如拼圖圖片,小的時候我們在泥土地面上就以前玩過,又例如現如今的彩泥,就等同於童年玩過的泥土一樣這些。但在這種這般諸多的玩具當中,在其中有一種就令我迄今默默地難以忘懷,它便是陀螺。
  • 《迷你世界》操控陀螺大作戰,各種陀螺隨你挑
    迷你世界最近出現一張很火的地圖,名字叫做陀螺大作戰,這張地圖只要是玩家看見,都回進入遊戲看一眼,因為陀螺是每位玩家童年時期的一代經典玩具,所以就會不同程度地勾起兒時美好回憶,想起小時候與朋友一起玩耍陀螺對拼的場景,在爭奪勝負時誰都不服的場景真是讓人回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