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時報訊(記者 張柳靜)昔日「膠捲大王」伊士曼柯達公司(Eastman Kodak),在歷經轉型失敗破產之後,這幾天借著它製藥企業的新身份煥發新生。三個交易日柯達累計上漲1480%。
不過,做膠捲的要去製藥了,這專業對口嗎?
柯達轉型藥廠直接點燃股價
美國時間7月28日,美國國際發展金融公司(DFC)與柯達共同宣布,前者向柯達公司提供7.65億美元的貸款,以支持推出柯達製藥業務部。這個新部門將生產用於仿製藥的「起始原料」和「原料藥(活性藥物成分)」。
據悉,這是美國政府依據《國防生產法》下發的首筆此類貸款。美國有關部門稱,美國包括抗新冠病毒藥所需的25%原料藥都將在柯達製藥部門生產出來。當時柯達市值僅為1.15億美元。
自消息公布後,柯達股價直接被點燃。三個交易日柯達累計上漲1480%。7月29日美股盤中,柯達股價再度飆升650%以上,創7年來新高。不過暴漲之後又迎暴跌,柯達漲幅快速回落至260%,盤中更是觸發了20次熔斷,市值暴增13.6億美元,本周漲幅更有望超過 2000%。
記者梳理發現,在此之前,柯達曾歷經轉型失敗。
2000年前後,由於受到數碼的衝擊,膠捲的需求以每年10%的速度不斷下降。2003年,柯達影像部門的利潤從2000年的143億美元暴跌到42億美元。
不得已之下,2003年柯達案宣布將發展重心轉到數碼產品上。但自2004年以來,柯達幾乎每年都在虧損。2012年 1月4日因股價平均收盤價連續30天跌破1美元,受到紐交所警告,面臨摘牌危機;2012年1月19日,美國柯達公司及其美國子公司已經正式依據美國《破產法》第十一章提出破產保護申請,以求度過多年銷售下滑所致的資產流動性危機。
2013年,柯達才退出破產保護、重新融資上市,重拾印刷、膠片等老本行之餘,並開始跨界,先後涉足運動攝像機、智慧型手機甚至搞起了金融。柯達一直在尋求轉型,但都無疾而終。
有網友就表示,「勵志的柯達,逆境求生存。做運動相機、做手機、做雜誌、做啤酒、做區塊鏈,都沒搞起來,終於搞了一把醫藥。」
根據柯達財報,柯達2019年收入為12億美元,同比減少7800萬美元,淨利潤為1.16億美元。2020年第一季度合併收入為2.67億美元,同比減少約2400萬美元,淨虧損為1.11億美元,季度末現金餘額為2.09億美元。
做膠捲的轉型製藥專業對口嗎?
不過,膠捲和製藥看起來風馬牛不相及,柯達此番轉型真的能逆風翻盤嗎?
據柯達執行長吉姆·康坦扎介紹,柯達製藥公司一旦開始運作將有能力生產25%的原料藥用於非生物、非抗菌、非專利藥品。他還表示,製藥原料生產業務將佔到公司整體業務的30%至40%。
記者在柯達官網發現,柯達的業務中包括特種化學品、醫療成像等。據媒體報導,柯達還於今年4月向紐約供應異丙醇,用於生產免洗洗手液來抗擊新冠病毒。而早在上世紀80年代,柯達就曾涉足醫藥行業。據媒體報導,柯達於1988年用51億美元收購了藥企斯特林(Sterling Drug Inc.),生產包括阿司匹林和其他處方藥等。但在1994年柯達就將醫藥業務以29.25億美元打包出售給了SmithKline Beecham(後與葛蘭素威康合併成為葛蘭素史克)。
另外,公開信息顯示,柯達擁有龐大的工業設施,包括1600萬平方英尺的製造空間、實驗室、倉庫和辦公室、88個批量生產反應堆,現場發電廠和蒸汽供應,在有機化學製造方面擁有較長時間的經驗。
這樣看來,柯達轉型製藥也不算是趕鴨子上架。如果僅以設施預計,柯達確實能夠生產美國仿製藥所用原料藥的25%。
此外,柯達昔日的最大競爭對手富士膠片也已給出先例。富士膠片從1986年就陸續收購醫藥公司。新冠疫情中名聲大噪的「神藥」法匹拉韋(Avigan)的研製公司富山化工製藥株式會社早就在2009年被富士收入麾下。
富士2019財年財報顯示,報告期內公司在醫療保健及高性能材料業務上實現營收93.96億美元,佔總營收的44.2%。
不過,柯達面臨的挑戰也頗多。紐約諮詢公司PharmaVantage就指出,製藥公司在向美國FDA申請批准新藥上市時,必須指明使用的是哪個原料藥供應商,而FDA可能需要10個月或者更長時間才能批准一個新的供應商。
昔日膠捲大王的轉型能否起死回生,還未可知。
來源: 信息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