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謝帖》是王羲之代表作中的精品,但現已經是日本國寶
王羲之《二謝帖》,是唐代內府的雙鉤填墨摹本,奈良時期由遣唐使傳入日本。日本皇室宮內廳三之丸尚藏館藏。此帖在日本流傳了一千三百多年,被視為國寶,為中國書法界所知不過百餘年。書法研究的歷代名家都認為此帖的章法是研究王羲之書法的最好範本,粗細,快慢,輕重節奏,筆墨韻味等在章法上是王羲之書法中的經典代表,此帖的價值可想而知。高清放大版局部1 但在日本流傳了一千三百多年,現在是日本的國寶,沒辦法回歸中國。中國政府曾交涉過很多次無果,只能享有這電子版本。
-
王羲之《喪亂帖》《二謝帖》《得示帖》合為喪亂三帖「超清字帖」
#書法##書法愛好者##書法欣賞##行書愛好者#《喪亂帖》創作於東晉永和年間,為唐摹王羲之尺牘,行草書。收藏於日本宮內廳三之丸尚藏館。《喪亂帖》是硬黃響拓,雙鉤廓填,白麻紙墨跡。筆法精妙,結體多欹側取姿,有奇宕瀟灑之致,是王羲之所創造的最新體勢的典型作品。 《喪亂帖》8行62字,與《二謝帖》和《得示帖》連成一紙,縱28.7釐米,橫58.4釐米。在聖武天皇時期傳入日本。《喪亂帖》《二謝帖》用筆爽利,遒勁之力盡顯。風格與之相若的法帖有《頻有哀禍帖》。
-
書法藝考(書法史)——《二謝帖》
《二謝帖》是東晉朝王羲之創作的書法作品。法帖內容:釋文:二謝面未比面①,遲諑良不靜②。羲之女愛再拜。想邰兒悉佳③。前患者善。所送議當試尋省④。左邊劇⑤。註解①《二謝帖》「二謝面未比面」句。「二謝」指謝安和謝萬。《袁生帖》有「得袁、二謝書,具為慰」句。王羲之與二謝交好,可從其他尺牘,如「二謝雲,秋末必來。計日遲望」得見。「面」:見面。王羲之有「無緣見君,故悉心而言,以當一面」等尺牘。「比」:近來。王羲之尺牘中多見,如「比見敬祖,小大可耳」。
-
王羲之多幅草書帖欣賞-高清大圖可下載收藏 - 藝術泛舟
王羲之《寒切帖》局部天津博物館介紹說:《寒切帖》 又名《廿七帖》、《謝司馬帖》。 唐人勾填本,有烏絲欄。縱25.6釐米,橫21.5釐米,草書五行,五十字。卷尾有董其昌、婁堅題記。此帖宋代曾入紹興內府,明代流入民間,明韓世能、王錫爵,清王時敏等遞藏,是一件流傳有緒的書法藝術珍品。 其中「謝司馬」應為謝安。謝安為王羲之至友。謝安於昇平四年(公元360年)出山為桓溫西司馬,時41歲。此信應寫於此年,次年,即昇平五年,王羲之逝世。因此,此書應是王羲之晚年書寫。 此帖書體遒勁妍潤 ,沉著流動,寫時好像毫不費力,體現王羲之晚年書法高度成熟,水到渠成,極致妙處。
-
王羲之《小園帖》賞析
《小園帖》拓本,15行,103字,草書。此帖被多家辨為偽帖。入刻《淳化閣帖》、《大觀帖》、《玉煙堂帖》。 釋文(繁體): 僕近脩小園子,殊佳。致果雜藥,深可致懷也。儻因行往,希見。比二處動靜,故之常患,馳情。散騎癰轉利慶慰姊故,諸惡反側,永嘉至奉集,欣無喻,餘可耳。
-
《秋月帖 》底侃「書聖」
圖2:《小清秘閣帖》間《遠涉帖》其次,書札「知足下故羸疾問,觸暑遠涉」云云,特別是「遠涉」二字,令我感及遣辭造句和行草書風,跟王羲之曾經臨仿過三國蜀漢「智慧化身」諸葛亮(181—234)暮歲六出祁山北伐行軍途中,寫給胞兄諸葛瑾(174—241)的《遠涉帖》傳世刻帖「師徒遠涉,道路甚艱;自及褒斜,幸皆無恙。
-
王羲之《快雪時晴帖》只有二十餘字,卻被乾隆奉為至寶,愛不釋手
今天我們就來說說乾隆的特殊「愛好」及他與「天下第一行書」王羲之《快雪時晴帖》的故事。乾隆是個挺「文藝」的皇帝,在對文化藝術的追求上與北宋的「文藝」皇帝宋徽宗趙佶齊名。有人說趙佶是個除了做皇帝之外幹什麼都很出色的皇帝,他在中國書畫史留有濃墨重彩的一筆,他獨創的瘦金體一直到今天依然受到許多人的喜愛。
-
簡談:《二謝帖》與《喪亂帖》的用筆區別
《二謝帖》整體用筆多變,輕重變化的處理非常明顯,換言之是用筆節奏多變,如從整章看,則呈現一種浪形節奏。如果細化到單字,則單字中又用筆巧變,布白靈動。給人的感覺是像登華山,遠處粗見林壑壯麗,攀登起來處處險絕刺激,下山之後才顯心情愉悅,即便一天累得跟孫子一樣。
-
王羲之的22封「情書」,情真意切,妙絕古今
王羲之的書信手札欣賞,非常精美。主要有:長風帖、初月帖、得示帖、二謝帖、寒切帖、何如奉橘帖、孔侍中帖、快雪時晴帖、妹至帖、哀禍帖、平安帖、喪亂帖、上虞帖、大道帖卷、誤墜地貼、行穰帖、姨母帖、遊目帖(蜀都帖)、雨後帖、遠宦帖、旃罽胡桃帖、瞻近龍保帖、大報帖。伴隨解讀,我們一起探訪1700年前,書聖書信中的生活。
-
王羲之《平安帖》,雖只有4行27字,卻是臺北故宮博物院鎮館之寶
而王羲之一生當中書法代表作非常的多,比較有名的有《蘭亭序》、《喪亂帖》、《快雪時晴帖》等等,而我們今天介紹的這幅書法作品是王羲之的《平安帖》,這幅書法作品如今珍藏在了我國的臺北故宮博物館,雖然只是唐朝著名書法家的摹本,但是也是百分之百的還原了王羲之的真跡,所以我們通過唐朝摹本也能間接的也解到王羲之筆法的精妙。
-
藏在《蜀素帖》裡的狂人米芾:大師父顏真卿被吐槽,王羲之排最後
我們將繼續創作、分享更多優質內容,不負「集(高清)金石書畫之精粹」的初心!米芾在自己的書論中提到,他是按照顏真卿、柳公權、歐陽詢、褚遂良、段季展、王羲之的順序來學習書法的。那麼,為什麼米芾的書法要先學被他所「吐槽」的顏真卿?而最後才學習「書聖」王羲之的字呢?
-
碑帖乾貨丨臨王羲之的《十七帖》,竟然還能學日語?
《十七帖》是王羲之的草書代表作,因卷首「十七」二字而得名。唐蔡希綜在《法書論》中說道:「晉世右軍,特出不群,穎悟斯道,乃除繁就省,創立制度,謂之新草,今傳《十七帖》是也。」唐宋以來,《十七帖》一直作為學習草書的無上範本,被書家奉為「書中龍象」。它在草書中的地位可以相當於行書中的《懷仁集王羲之書聖教序》。
-
王羲之兒子王徽之的《新月帖》,寫喪事也有一番悽美詩意
唐萬歲通天二年(697年),宰相山東琅琊王方慶獻出包括王羲之在內數代祖先的真跡合集十卷本給武則天。武則天得獻墨寶卻命宮中制摹本後歸還王家。唐內府《萬歲通天帖》十卷摹本現存一卷,是最接近真跡風格的唐摹本。
-
央視百家講壇:王羲之的偉大
二謝帖▼ 二謝面未比面,遲諑良不靜。羲之女愛再拜。想邰兒悉佳。前患者善。所送議當試尋省。左邊劇。是王羲之病中寫給友人的簡訊。該帖筆意神採超逸,書風沉著勁健,曾刻錄於《淳化閣帖》之中,是流傳有序的藝術珍品。
-
天下第一行書十七帖
王羲之才是真正的「書聖」,千數百年來,在這把交椅上坐得最穩當的莫 過於他。有人說,王羲之在書法中的崇高地位完全是唐太宗以一己之私好,憑帝王之尊而捧 抬起來的,事實並非如此。唐太宗為《晉書》王程之傳親作「傳論」,竟全然拋開史論的慣 例和傳中所述主要事跡,寫成時出.但筆勢已較前人流動。另有《三月廿四日帖》,章草意 趣較貫,但不能歸人章草。此二帖俱見於《澄清堂帖》等叢帖中。
-
王羲之這本帖最不可學!優點成就天才,弊端毀了書家
今天說一篇《三希堂》法帖,快雪時晴帖。之所以說這篇,是因為這篇字帖很有代表性,會學的人學其優點,不會學的人淨學病處。「羲之頓首。快雪時晴,佳。想安善。未果為結。力不次。王羲之頓首。山陰張侯。」前兩篇講的也都是手札,看手札的第一點,不是看字,而是看文。
-
手帖:古人的書信
因為王羲之手帖書信裡字體的漂亮,在他去世後三百年間,這些簡短隨意的手帖逐漸被保存珍藏,裝裱成冊頁捲軸,轉變成練習書寫、欣賞書法的範本,「帖」的內涵才從「書信」擴大為習字的書法範本。《張翰帖》,唐人鉤填本,歐陽詢書,現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特別是到了唐太宗時代,因為對王羲之書帖的愛好收藏,以皇室的力量,搜求南朝文人手帖。
-
王珣真跡《伯遠帖》,四十七個字活靈活現,晉人筆法一覽無餘
這三件稀世墨寶分別是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王獻之的《中秋貼》,還有一件便是《伯遠帖》,而這三件唯有《伯遠帖》是晉代唯一流傳下來的真跡。而真跡的作者,乃是王羲之的侄子、王獻之的堂弟,名叫王珣。在謝家謝安的指示下,先是對王珣進行官場上的打壓,調任調任王珣到一個跟權力一點都不沾的崗位秘書監,後讓謝家女與王珣離婚,斷絕關係往來。直至謝安病逝,王珣這才有了出頭之日。公元385年,王珣受晉孝武帝司馬曜的賞識,調任侍中。後轉任輔國將軍、吳國內史,任內深得當地士庶之心。公元390年,王珣開始領吏部事務,官至尚書右僕射。
-
中華第一美帖|蜀素帖高清大圖欣賞(附全卷加釋文)
《蜀素帖》是北宋書法家其為作者在蜀素上書其所作各體詩八首而成,作品內容即為當時的遊記和送行之作,藝術風格則以和諧變化為準則,天真自然為旨歸,通體筆法跳蕩精緻、結體變化多端、筆勢沉著痛快,被後人譽為「中華第一美帖」,是「中華十大傳世名帖」之一。
-
高清晰,王獻之草書《忽動帖》、《委曲帖》、《慶等已至帖》
《忽動帖》、《委曲帖》刊刻於《大觀帖》,雖為兩帖,但《委曲帖》卻不另行起頭,這不應是刊刻者的疏忽,而是把兩帖融為一起並作章法上處理的,或者說不定刊刻時找來最接近原帖的摹本本來如此。在此澄清一個問題,也就是從《大觀帖》的作品看,《大觀帖》每列刊刻的字數要比《淳化閣帖》每列刊刻的多出兩三個。《大觀帖》是否會存在章法上的問題?其實,作為一般的學書者,我們沒必要擔心裏面的章法,因為《大觀帖》是由大書家宋徽宗趙佶拍板的,且蔡京等書家都參與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