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專欄,反響不錯,所以開始認真寫。
之前有過技法原理的專欄,這次寫的是古帖賞析。這倆有共通處,那就是都屬於發散思考和提高眼力。
學古,自然看得多
學得多,看得少學的少。有老師還好,能省去一部分對眼力的要求,如是自學,沒點對眼力的錘鍊,不會走多遠。
所以自學來說,眼高手低不是壞事。
當然,很多人對「眼高手低」這個詞有誤解,「能看到很多」與「自以為能看到很多」,差距還是不小的。
區別在於,對的人看到的是共知,錯的人看到的是己見。
這個結尾再說。
今天說一篇《三希堂》法帖,快雪時晴帖。
之所以說這篇,是因為這篇字帖很有代表性,會學的人學其優點,不會學的人淨學病處。
「羲之頓首。快雪時晴,佳。想安善。未果為結。力不次。王羲之頓首。山陰張侯。」
前兩篇講的也都是手札,看手札的第一點,不是看字,而是看文。
書法不單單是字,還有文化,尤其手札,即反應了時代背景,也反應了人物內心情緒,語言習慣等,這些都是超脫書法之外的,對理解書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這本帖大概意思是這樣的。
一場快雪放晴,不錯,想來你也挺好吧,上次的事沒有結果,已經成了我一塊心病,心中很難受。
我並非一字字翻譯,但是大體意思是符合原帖的,原因上篇解釋過。至於本篇翻譯,有分歧的地方再與「力不次」,啟功先生和別人解釋有些不同,在此沒用啟功先生的解釋,而是用了通俗版。因為很難考證晉人語言習慣,兩種說法又都有道理,所以只能選一個便於理解的來解釋。
當然,這不重要,畢竟不是搞學術研究,沒必要較真,只需要知道大體意思就行。
最重要的是這本帖,初學,不可學。
很多人都想學這本帖,首先是因其被乾隆列為「三希」之一,另兩個為《中秋帖》《伯遠帖》,一為米芾臨小王,一為王氏子弟,只有《快雪時晴》為唐摹大王真跡。
所以乾隆對這本帖愛不釋手,評價極高。
這就是乾隆的評價。
當然,看到這就能想清一件事,眼力和審美,對一個人的書法水平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看乾隆的字,就知道他說學董其昌、趙孟、康熙都只得到了皮毛,只有對快雪時晴帖用功最深。
為何說這本帖初學不可學呢?
因為初學者都以「像」為標準,但這本帖,如果你寫的像了,那就白學了,甚至算走了歪路。
這本帖是唐摹本,有一種說法是此摹本水平不高,也有說是王羲之書風漸變時期作品。反正跟其他手札作品的風格大不相同。
但就一點,他看起來很簡單,所以很多人都喜歡臨這本帖。
相對於這種字帖來說,還是快雪時晴更容易被初學者接受一點。
這種簡單,恰好時初學者容易走歪路的認知。
這本帖的運筆很肥,很多地方並不靈動,沒有那股「運筆如龍」的氣勢,所以學這本帖,往往容易學其病處。
病處就是這股「肥」勁兒,但又不全在「肥」。
原因是此帖為摹本,不會比原帖差太多,所以王羲之原帖可能運筆就肥一些。
但根本問題在此摹本,線條質量不高,可能是沒摹好的原因,很多運筆的氣息雖有,但「斷」的太厲害,也就是說肯定比王羲之原帖差太多。
摹本一般都是下真跡一等,尤其唐摹,有專門的機構負責,所以「雙鉤拓硬黃」這些技能都是頂尖的。
但是這本摹帖,與其他摹帖相比,水平差太遠了。
筆路很清晰,運筆很穩健,但沒有飄逸,沒有靈動。尤其「頓首」的草法,很死板。
看王珣的「頓首頓首」,這種運筆的變化才是王羲之的東西。
即便是相對早期一點的《姨母帖》,其中頓首的變化也是豐富的。
這種線條有隸意,有圓潤的氣質,穩重的感覺,但依舊不失靈動。
快雪時晴帖就有點太死板了。
王羲之本人是寫不出這樣用筆的,倒是初學者刻意模仿很容易寫出,而且王羲之其他手札也沒有這樣死板的運筆。
但又因此是摹本,所以外形上肯定是沒錯的,那問題在哪呢?
就是填墨的問題。
墨太厚了,也就是說此篇用筆太肥。
所以初學者如果把握不好這個「度」,是學不到有用的東西的。
筆是圓潤的感覺,但很多地方的氣都很虛,而且運筆相對其他手札來說也不太自然。最有可比性的是《姨母帖》,雖然姨母帖重隸意,但是用筆上感覺相似,只不過運筆上差距還是很大的。
趙子昂很多圓潤的地方大概也是從這個帖中來的,但是趙對肥潤的把控就自然多了。
可以簡單對比一下,二者的差距還是很清晰的。
趙就是得到了王羲之的豐腴遒媚,但無病處。
再看如「佳想」二字,運筆還是有些死板的感覺。
所以這本帖一般不建議學,但也絕對有可學之處,比如肥潤厚重,但沒有一個比較準確的把控,不能掌握那個「度」,學的就是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