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這本帖最不可學!優點成就天才,弊端毀了書家

2021-01-20 書法心法

新專欄,反響不錯,所以開始認真寫。

之前有過技法原理的專欄,這次寫的是古帖賞析。這倆有共通處,那就是都屬於發散思考和提高眼力。

學古,自然看得多

學得多,看得少學的少。有老師還好,能省去一部分對眼力的要求,如是自學,沒點對眼力的錘鍊,不會走多遠。

所以自學來說,眼高手低不是壞事。

當然,很多人對「眼高手低」這個詞有誤解,「能看到很多」與「自以為能看到很多」,差距還是不小的。

區別在於,對的人看到的是共知,錯的人看到的是己見。

這個結尾再說。

今天說一篇《三希堂》法帖,快雪時晴帖。

之所以說這篇,是因為這篇字帖很有代表性,會學的人學其優點,不會學的人淨學病處。

「羲之頓首。快雪時晴,佳。想安善。未果為結。力不次。王羲之頓首。山陰張侯。」

前兩篇講的也都是手札,看手札的第一點,不是看字,而是看文。

書法不單單是字,還有文化,尤其手札,即反應了時代背景,也反應了人物內心情緒,語言習慣等,這些都是超脫書法之外的,對理解書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這本帖大概意思是這樣的。

一場快雪放晴,不錯,想來你也挺好吧,上次的事沒有結果,已經成了我一塊心病,心中很難受。

我並非一字字翻譯,但是大體意思是符合原帖的,原因上篇解釋過。至於本篇翻譯,有分歧的地方再與「力不次」,啟功先生和別人解釋有些不同,在此沒用啟功先生的解釋,而是用了通俗版。因為很難考證晉人語言習慣,兩種說法又都有道理,所以只能選一個便於理解的來解釋。

當然,這不重要,畢竟不是搞學術研究,沒必要較真,只需要知道大體意思就行。

最重要的是這本帖,初學,不可學。

很多人都想學這本帖,首先是因其被乾隆列為「三希」之一,另兩個為《中秋帖》《伯遠帖》,一為米芾臨小王,一為王氏子弟,只有《快雪時晴》為唐摹大王真跡。

所以乾隆對這本帖愛不釋手,評價極高。

這就是乾隆的評價。

當然,看到這就能想清一件事,眼力和審美,對一個人的書法水平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看乾隆的字,就知道他說學董其昌、趙孟、康熙都只得到了皮毛,只有對快雪時晴帖用功最深。

為何說這本帖初學不可學呢?

因為初學者都以「像」為標準,但這本帖,如果你寫的像了,那就白學了,甚至算走了歪路。

這本帖是唐摹本,有一種說法是此摹本水平不高,也有說是王羲之書風漸變時期作品。反正跟其他手札作品的風格大不相同。

但就一點,他看起來很簡單,所以很多人都喜歡臨這本帖。

相對於這種字帖來說,還是快雪時晴更容易被初學者接受一點。

這種簡單,恰好時初學者容易走歪路的認知。

這本帖的運筆很肥,很多地方並不靈動,沒有那股「運筆如龍」的氣勢,所以學這本帖,往往容易學其病處。

病處就是這股「肥」勁兒,但又不全在「肥」。

原因是此帖為摹本,不會比原帖差太多,所以王羲之原帖可能運筆就肥一些。

但根本問題在此摹本,線條質量不高,可能是沒摹好的原因,很多運筆的氣息雖有,但「斷」的太厲害,也就是說肯定比王羲之原帖差太多。

摹本一般都是下真跡一等,尤其唐摹,有專門的機構負責,所以「雙鉤拓硬黃」這些技能都是頂尖的。

但是這本摹帖,與其他摹帖相比,水平差太遠了。

筆路很清晰,運筆很穩健,但沒有飄逸,沒有靈動。尤其「頓首」的草法,很死板。

看王珣的「頓首頓首」,這種運筆的變化才是王羲之的東西。

即便是相對早期一點的《姨母帖》,其中頓首的變化也是豐富的。

這種線條有隸意,有圓潤的氣質,穩重的感覺,但依舊不失靈動。

快雪時晴帖就有點太死板了。

王羲之本人是寫不出這樣用筆的,倒是初學者刻意模仿很容易寫出,而且王羲之其他手札也沒有這樣死板的運筆。

但又因此是摹本,所以外形上肯定是沒錯的,那問題在哪呢?

就是填墨的問題。

墨太厚了,也就是說此篇用筆太肥。

所以初學者如果把握不好這個「度」,是學不到有用的東西的。

筆是圓潤的感覺,但很多地方的氣都很虛,而且運筆相對其他手札來說也不太自然。最有可比性的是《姨母帖》,雖然姨母帖重隸意,但是用筆上感覺相似,只不過運筆上差距還是很大的。

趙子昂很多圓潤的地方大概也是從這個帖中來的,但是趙對肥潤的把控就自然多了。

可以簡單對比一下,二者的差距還是很清晰的。

趙就是得到了王羲之的豐腴遒媚,但無病處。

再看如「佳想」二字,運筆還是有些死板的感覺。

所以這本帖一般不建議學,但也絕對有可學之處,比如肥潤厚重,但沒有一個比較準確的把控,不能掌握那個「度」,學的就是病。

相關焦點

  • 王羲之《小園帖》賞析
    《小園帖》 安思遠藏本(整體與局部) 《小園帖》拓本,15行,103字,草書。尤其是王廙,多才多藝,「畫為晉明帝師,書為右軍法」(南朝王僧虔《論書》) 。王羲之受家學薰陶,得自衛夫人、王廙等名家指點,一經啟蒙便樂此不疲,勤習苦練,表現出極高的習書天賦。他苦苦臨習王導贈予的鐘繇《宣示表》,從中領悟書法藝術的真諦,為日後輝煌的藝術成就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王羲之生活的時代是一個特殊的時代。
  • 王羲之多幅草書帖欣賞-高清大圖可下載收藏 - 藝術泛舟
    與兩漢、西晉相比,王羲之書風最明顯特徵是用筆細膩,結構多變。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於增損古法,變漢魏質樸書風為筆法精緻、美輪美奐的書體。草書濃纖折中,正書勢巧形密,行書遒勁自然,總之,把漢字書寫從實用引入一種注重技法,講究情趣的境界,實際上這是書法藝術的覺醒,標誌著書法家不僅發現書法美,而且能表現書法美。後來的書家幾乎沒有不臨摹過王羲之法帖的,因而有「書聖」美譽。
  • 古代書家與毛筆:從王羲之的鼠須筆到趙孟頫的湖筆
    (唐) 馮承素 摹《蘭亭序》(局部) 紙本墨筆 縱60釐米 橫184釐米 故宮博物院藏王羲之:世傳最愛鼠須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書聖王羲之的《蘭亭序》在中國可謂無人不知,米芾讚譽其「天下行書第一」。
  • 央視百家講壇:王羲之的偉大
    書法檔案 : 王羲之的偉大 書聖王羲之是中國最著名的、成就最高的書法家,他廣採眾長,自成一家,不僅作為中國書法史上一座極具象徵性豐碑深遠影響中國千年書法,還留下了大量的豐富多樣的書法精品,下面我們就來欣賞吧
  • 王羲之兒子王徽之的《新月帖》,寫喪事也有一番悽美詩意
    唐萬歲通天二年(697年),宰相山東琅琊王方慶獻出包括王羲之在內數代祖先的真跡合集十卷本給武則天。武則天得獻墨寶卻命宮中制摹本後歸還王家。唐內府《萬歲通天帖》十卷摹本現存一卷,是最接近真跡風格的唐摹本。
  • 也許,這是王羲之最後的時光,與你想像的不一樣
    用筆俯仰反覆,筆鋒尖端銳利,時出賊毫、叉筆,既保留了照原跡勾摹的痕跡,又顯露出自由臨寫的特點,摹臨結合,顯得自然生動,並具一定的「存真」的優點,在傳世摹本中最稱精美,體現了王羲之書法遒媚多姿、神情骨秀的藝術風神,為接近原跡的唐摹本。在我國歷史文獻中,第一個記載《蘭亭序》的是《世說新語》,第一個全文收錄《蘭亭序》的是《晉書》,第一個講述《蘭亭序》故事的是《隋唐嘉話》。
  • 趙孟臨摹的「書中龍」,只見筆畫不見風神,王羲之在世會說不妥
    趙孟,元代書畫大家,與唐代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並稱「楷書四大家」,元代人搭上了唐代楷書的車,可見趙孟在書法史地位之高。趙孟篆、隸、楷、行、草五體皆擅,行書冠絕古今。當然,由於歷史的局限性,唐已絳直至明代,篆書、隸書失去了當初的光華,趙孟的篆書、隸書相對薄弱,這是從宋到明普遍的一個特點,不在趙孟本人。但他的楷書、行書及小草書,完全能說足與晉唐宋的大家相媲美。
  • 王羲之這件絕世珍品在日本廣島被原子彈炸沒了
    被美國原子彈轟炸後的日本廣島 王羲之《遊目帖》又名《蜀都帖》,紙本摹本,11行,102字,是王羲之信札中字數較多的一件。此帖書法一向廣受讚譽,被認為是王羲之草書最傑出作品。有書法愛好者評價此帖:「妍美而不柔媚,矯捷而不輕佻,求雄強而不強作怒張,得巧妙而不矜持造作。」明代方孝孺更是評價道:「《遊目帖》寓森嚴於縱逸,蓄圓勁於蹈厲,其起止屈折,如天造神運,變化倏忽,莫可端倪,令人驚嘆自失。」
  • 王羲之真跡在遼寧問世,這字差點被燒掉,如今僅剩10頁!
    如果從中國書法史上選出一個最具影響力的人,那麼這個人一定會是王羲之。王羲之是中國書法史上一位繼往開來的宗師級人物,也可以說是「帖學」的鼻祖。28人,十卷書帖。這卷書帖,可以說是當時最精且最全的一部魏晉書法的寶典。此帖稱之為《王羲之一門書翰》,這一年是萬歲通天二年,所以此帖名為《萬歲通天帖》。王方慶將此作獻給了武則天,武則天對此帖極為鍾愛,並請了當時最為著名的書家,將此作進行了臨摹複製。
  • 碑帖乾貨丨臨王羲之的《十七帖》,竟然還能學日語?
    《十七帖》是王羲之的草書代表作,因卷首「十七」二字而得名。唐蔡希綜在《法書論》中說道:「晉世右軍,特出不群,穎悟斯道,乃除繁就省,創立制度,謂之新草,今傳《十七帖》是也。」唐宋以來,《十七帖》一直作為學習草書的無上範本,被書家奉為「書中龍象」。它在草書中的地位可以相當於行書中的《懷仁集王羲之書聖教序》。
  • 王羲之《雨後帖》、《二謝帖》高清大字
    王羲之《雨後帖》,紙本,行草,25.7×14.9釐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為五行草書尺櫝,末款「羲之」,本幅有「世南」、「貞觀」二墨印,又有「志東奇玩」、「四代相印」、「紹興」小璽及清內府諸藏印。 書法密碼微店
  • 天下第一行書十七帖
    另有《三月廿四日帖》,章草意 趣較貫,但不能歸人章草。此二帖俱見於《澄清堂帖》等叢帖中。《樂毅論》、《黃庭經〉、《曹娥碑》,均為小揩書,刻本。其中《曹娥碑》有第本蜃跡,開 始只稱它為晉人書,北宋黃伯思指為王羲之書,元陳繹曾以為南朝人書,也有人以為是後人 臨本,有爭議,現藏遼寧省博物館。
  • 王羲之7個兒子,書法各個有一套!
    ▲王羲之 王羲之有七子一女,其子女幾乎在書法上都有成就。 長子王玄之,字伯遠,工草書和隸書。其妻何氏。玄之婚後不久病逝,身後無子,以其弟凝之之子蘊之為嗣。玄之生前曾參與父親羲之主持的蘭亭聚會,有帖傳世。
  • 顏真卿為何可以與王羲之相提並論?看過這些你就明白了
    在中國書法史上,顏真卿與王羲之是兩座高峰,相映爭輝。王羲之以其飄逸遒美、骨氣峻宕的魏晉書風,開創了中國帖學的正統,自魏晉而下,直到今天,歷代帖學書家奉此為正脈,綿延不絕。在顏書未出現之前,世人盡學王羲之,在顏書出現之後,世人盡學顏真卿。
  • 王羲之的22封「情書」,情真意切,妙絕古今
    《寒切帖》 又名《廿七帖》、《謝司馬帖》。唐人勾填本,有烏絲欄。謝安為王羲之至友。謝安於昇平四年(公元360年)出山為桓溫西司馬,時41歲。此信應寫於此年,次年,即昇平五年,王羲之逝世。因此,此書應是王羲之晚年書寫。 此帖書體遒勁妍潤 ,沉著流動,寫時好像毫不費力,體現王羲之晚年書法高度成熟,水到渠成,極致妙處。正如唐人孫過庭說:「是以右軍之書,末年多妙,當緣思慮通審,志氣平和,不激不勵,而風規自遠。」
  • 顏真卿憑這幅字,完全超越了王羲之,是書法史上另一位「書聖」!
    縱觀整個書法史,影響力最大的莫過於王羲之,但是若是找出第二個人來比肩王羲之的話,這個人一定是顏真卿莫屬! 顏真卿行草《爭座位帖》長卷顏真卿是「楷書四大家」之一,跟歐陽詢、柳公權、趙子昂齊名,其楷書的影響力在歷史上來看,也遠遠超越了另外三位,但是能夠代表顏真卿書法高度的,乃是他的行草書
  • 《秋月帖 》底侃「書聖」
    上述清嘉慶年間金石學家錢泳(1759—1844)摹刻《小清秘閣帖》中的《遠涉帖》傳本,就出自王羲之向當初諸葛亮後代,同時也是好友諸葛顯(生卒年不詳)(圖3)商借祖輩傳家珍寶(《遠涉帖》)來臨習書帖的刻帖本,由此不排除《秋月帖》同樣是王羲之晚年學習諸葛亮《遠涉帖》行草書、文風格之作也未可知。
  • 王羲之《快雪時晴帖》只有二十餘字,卻被乾隆奉為至寶,愛不釋手
    今天我們就來說說乾隆的特殊「愛好」及他與「天下第一行書」王羲之《快雪時晴帖》的故事。乾隆是個挺「文藝」的皇帝,在對文化藝術的追求上與北宋的「文藝」皇帝宋徽宗趙佶齊名。有人說趙佶是個除了做皇帝之外幹什麼都很出色的皇帝,他在中國書畫史留有濃墨重彩的一筆,他獨創的瘦金體一直到今天依然受到許多人的喜愛。
  • 藏在《蜀素帖》裡的狂人米芾:大師父顏真卿被吐槽,王羲之排最後
    米芾在自己的書論中提到,他是按照顏真卿、柳公權、歐陽詢、褚遂良、段季展、王羲之的順序來學習書法的。那麼,為什麼米芾的書法要先學被他所「吐槽」的顏真卿?而最後才學習「書聖」王羲之的字呢?我們先來看看在米芾的傳世書法中,最為經典、最具其書法特色的《蜀素帖》,看看能否在其中發現端倪。
  • 王羲之:書聖翰墨香,佳話傳千年
    而且按照習慣,主人先請誰品嘗這道菜,誰就是宴席上最高貴的客人。周顗在眾多客人都沒有動筷子之前,先割了一片烤牛心給王羲之,這一舉動震驚了滿堂賓客,大家頓時對面前這位「默默無聞」的孩子刮目相看。王羲之受到如此禮遇,名聲廣播,從此他對自己充滿了信心,舉止談吐都變得從容大方起來,和幼時判若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