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同學們,今天是趙校長英語小課堂堅持日更的第89天。
一天一個英語小知識,相信日積月累的力量。
很多孩子都在學英語,很多老師也在教英語、很多媽媽也在家裡給孩子放英語,很多輔導機構也在教英語。
那到底怎麼才能學好英語呢?
多聽就一定能學好嗎?多做題就一定可以學好嗎?多做閱讀理解有用嗎?
(一)開始之前,我先問兩個問題:英語是什麼?英語怎麼學?
(1)英語是什麼?
英語跟漢語一樣是一門語言,語言是用來表達和交流的。
所以英語是一門技能、是一門手藝。
(2)英語怎麼學?
英語一門技能,技能怎麼學,英語就怎麼學。
學習遊泳、騎車、開車、甚至小孩子使用筷子,這些都是技能。你想想這些技能是怎麼學的?
(二)趙校長總結的學習規律和方法:
(1)先教後練
我們學習遊泳、騎車、開車、甚至小孩子使用筷子,這些都是技能,它們第一大特點就是:先教後練。教在前,練在後。
教的人:可以是教練,可以是爸爸媽媽,也可以是已經掌握這門技能的人。
而練的人:則必須是你自己,親自去動手、親自去操作、親自去實踐。
(2)教佔20%,練佔80%
教的過程就是指導的過程,引導的過程;
而練的過程,是你吸收、總結,轉化成自己的技能的過程,也就是掌握的過程,習得的過程。
如果我們把所有的時間和重點都用在了教上,而練的太少,就會造成這門技能很難掌握。我們國內的孩子,從三年級開始學英語,一直學到大學,總共12年,而掌握這門技能的學生卻是鳳毛麟角。
這是當前國內英語學習的最主要的問題:教得太多,練得太少。
(3)先輸入,再輸出
說到學英語,必須說四個字:聽說讀寫。
聽→說;讀→寫,這是一個先輸入,再輸出的過程。
聽:我們聽英語材料、課本上的錄音;說:張嘴去讀,張嘴去說。
讀:閱讀英語文章和材料;寫:寫英語單詞;短語;英語句子;英語作文。
輸入:讀、聽;
輸出:寫、說。
有人會問,那是應該先聽還是先讀呢?這兩個並不是相對的,你可以邊聽邊讀也可以邊讀邊聽,也可以先讀再聽,也可以先聽再讀,都可以,因為這都是輸入。
一定要先保證輸入。有了輸入我們才能進行輸出,而不是先輸出再輸入。
(三)回答開頭的三個問題
①多聽就一定能學好英語嗎?
多聽,很好。但是,聽力材料一定要能難易適中,首先太簡單,肯定不行,天天聽課文的錄音,一開始有作用,孩子聽懂了以後,老是停留在一個水平上,孩子就沒有長進了。而且聽太多遍以後,孩子也就厭煩了。厭煩了也就沒有興趣了。
太難了也不行,放了半個小時,孩子一句沒懂或者偶爾聽懂一兩個單詞,這樣子,聽1000個小時也沒用。因為大腦對其完全關閉了。
②多做題,可以把英語學好嗎?
作用微乎其微,機械地做題,缺乏思考和理解,註定淪為題目地奴隸,而且考試也無法拿高分。如果不同意,想想上學時候的你自己。
③多做閱讀理解有用嗎?
有一定的作用。但一定要保證閱讀理解的文章和題目是精挑細選的,而不是粗製濫造的。最好的辦法是讀簡單的英語原版書或者文章。
比如《書蟲系列》,最好不要讀新概念、學新概念,脫離我們這個時代太久了,主編亞歷山大先生2002年就去世了。
親愛的同學們,把英語練起來吧!
你可以來紅杉樹,用紅杉樹智能平臺進行聽讀寫說的訓練;你也可以在家裡、在學校裡練習,你可以在手機上聽你喜歡的英語材料,閱讀你喜歡的英語文章,做難度適中的閱讀理解。
總之,一句話:學校裡已經解決了20%教的問題,剩下的80%練的問題,需要孩子你去努力練習,像運動員一樣每天堅持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