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國科技巨頭谷歌旗下的GooglePay因為一則「薅羊毛」事件刷屏。
起因是Google Pay在12月15日推出好友邀請推薦機制,任何用戶通過好友的註冊連結下載新的Google Pay App,並在今年12月31日之前進行第一次符合條件的支付時,雙方都將獲得21美元(約合140元人民幣)的獎勵。要求很低,支付手段既可以是給朋友轉帳任意金額,或者在實體商店無接觸付款。一個人最多可以推薦10個人,獲得的獎勵回扣會被添加到Google Pay餘額裡。
不得不說,這個「羊毛」實在是太豪了。當然,這除了證明谷歌有錢任性外,也表明美國在線支付市場競爭異常激烈,Google 雖然用戶數量巨大,但其支付工具要超越其他對手亦很難。
在線支付是網際網路公司重要的入口。美國的各大科技巨頭大都擁有自己的電子錢包。例如,最早也是最大的電子支付巨頭PayPal、蘋果公司的Apple Pay、亞馬遜的Amazon Pay、Square Cash、FacebookPay以及其旗下的即時通訊工具WhatsApp的WhatsApp payment。
不過,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是,谷歌、蘋果、亞馬遜、Facebook等巨頭雖然一直在搶奪在線支付市場,但卻都小心翼翼地避免親自涉足更直接的金融業務,尤其是消費信貸業務,這是為什麼呢?
是中國的網際網路巨頭骨子裡熱衷放貸,美國的網際網路巨頭偏愛星辰大海,還是有別的原因?
實際上,美國的四大科技巨頭一直在探索各類金融業務的可能性,也有個別巨頭試圖涉足信貸業務,但往往受限於嚴苛的監管規定,要麼尚未推出即被叫停,要麼退出後很快夭折。
大多數時候,美國科技巨頭的大多數金融業務,僅限於探索監管的邊界,僅此而已。
2019年11月,Google宣布將從2020年為用戶提供 支票帳戶 ,這是google在其電子錢包功能上提升用戶黏性的又一舉措,但Google這一金融產品是通過 與花旗銀行等金融機構合作 實現的。
Google Pay目前用戶約1億 ,其競爭對手包括Apple Pay, Facebook Pay , Facebook 2019年末宣布推出自己的支付工具 Facebook Pay ,其擁有的龐大社交用戶群足以讓谷歌和蘋果擔憂。第三方統計數據顯示,Facebook旗下四款社交應用的月活躍用戶高達27億,日活躍用戶20億。不僅如此,Facebook還試圖推出加密貨幣Libra及其對應的數字錢包Novi。
蘋果的 Apple Pay 目前擁有約1.4億用戶 ,此外,2019年,蘋果聯合高盛向用戶推出專屬的蘋果信用卡。
電商巨頭亞馬遜旗下有支付工具 Amazon Pay ,此外,還有電子錢包Amazon Cash,用戶可以充值。
美國四大科技巨頭的金融業務大同小異,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 那就是儘量避免成為一家類「銀行」金融機構 。
毫無疑問,這些巨頭都會繼續增加其金融服務功能,同時會避免涉足需要金融牌照的業務,無論是發放信用卡還是貸款,都需要銀行牌照,他們寧可選擇與銀行合作,也絕對不願意將自己置身嚴厲的銀行業監管條例之下。
以Facebook加密貨幣Libra為例,這個試圖綁定全球一籃子貨幣和政府債券的虛擬貨幣工具,剛一宣布即遭到各國政府監管部門的質疑和反對。美國總統川普在推特上發文反對Libra,要求Facebook在推進這一項目前先去申請一張銀行牌照。
川普表示,他不相信比特幣和其他虛擬貨幣,認為它們沒有什麼價值,不受監管,容易成為毒品和犯罪活動的工具。Facebook要發行一款「貨幣」,必須先申請牌照成為銀行,接受銀行業的所有監管規定。
但是,對Facebook這樣的科技巨頭來說,申請銀行牌照的過程必然是無比冗長,最終會把其項目拖死。
為何川普和美國監管部門堅持Facebook必須申請銀行牌照?
理論上說,Libra發行後,用戶可以向其電子錢包充值;如果有20億用戶將他們的銀行存款取出,全部換成Libra貨幣,那麼Facebook實際上將成為全世界最大規模的銀行。如果不接受銀行業的資本金、風險備付金和流動性管理等諸多要求,Facebook就是在以完全不公平的條件下與銀行競爭。
類似的挫折也發生在亞馬遜身上。
2016年,亞馬遜曾嘗試與富國銀行聯合做學生貸款,但6周後就迅速下馬 。雖然亞馬遜未披露原因,但有媒體引述業內人士的話稱,「有理由懷疑亞馬遜得到了一些教訓」。
根據雙方當時的方案,由富國銀行向亞馬遜的大學生會員提供0.5%的學生貸款折扣,亞馬遜則提供會員服務,包括免運費、在線視頻及免費照片儲存空間等。
按說這是一個對三方都有利的貸款產品,為何會做不下去呢?在美國,學生教育貸款是美國人除房貸外的第二大債務。截至2020年,美國教育貸款規模高達1.4萬億美元(約10萬億元人民幣),大約4420萬美國人背負教育貸款,人均貸款3.9萬美元。
但是,學生貸款違約率太高了。《華爾街日報》報導說,美國教育部核算之後發現,目前學生承擔的助學貸款債務總額達1.37萬億美元,其中4350億美元貸款無法償還。這意味著 壞帳比例高達30%以上 。
亞馬遜如果做學生貸款的話,如果出現很多會員逾期無法償還債務的情況,亞馬遜該如何面對呢?是封禁他們的亞馬遜購物帳戶還是僱傭第三方公司去催收自己的會員?顯然,亞馬遜及時放棄個人信貸業務是非常明智的。
除了消費貸款外,亞馬遜還有一塊面向平臺中小賣家的生意貸。 「生意貸」 始於2011年,同樣是選擇與銀行合作,受邀平臺中小賣家可以申請1000美元-100萬美元、為期12個月的的貸款。但亞馬遜生意貸的規模並不大。到2017年,亞馬遜對外披露的貸款規模是30億美元。本質上,生意貸只是亞馬遜扶持第三方中小商家的工具,並不以謀利為主要目的。
從利益最大化的角度來考慮,信貸業務規模做的再大,也比不上科技業務的估值。亞馬遜在盈利之前持續虧損了20年,但絲毫不影響其市值達到1.6萬億美元,這主要得益於其高科技平臺屬性。如果亞馬遜是一家金融機構,主營學生貸款和生意貸的話,恐怕早就被投資人拋棄了。
這也說明,不是中國巨頭骨子裡熱衷放貸,美國巨頭天生就喜歡星辰大海,缺乏嚴格監管又能獲取暴利的情況下,放貸自然會成為巨頭們的一致選擇;反之,如果監管堵住漏洞,資本市場又給予「星辰大海」超額獎勵的話,巨頭們自然更樂意追逐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