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八星宿的創立,是為了觀測太陽、月球和金木水火土星的運動位置的標記。這些星辰都是處在「黃道」位置在附近的眾星辰。劃分二十八等分的依據是「土星每一年坐鎮一個區域,28年回到原位」,即按照土星運行的規律來劃分的。古言"二十八宿為經,七曜為紀"。關於二十八星宿的記載,目前文字記載最早見於戰國初期。在講解「北方玄武七個星宿」之前,我們說說古人觀測二十八星宿的方法。
黃道周圍的二十八星宿
古人講究「坐北朝南」,因此觀測星空時也是面向南方。人們抬頭仰望,南方朱雀處於前面,北方玄武處於後方,左邊是東方青龍,右邊是西方白虎。如果把這個觀測示意圖畫出,如下圖,所以與我們現在認地理圖所說的「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的方位圖有些不同了。那麼古代在什麼時節可以更清晰的區分這四象呢?那就是「春分」。此時南北半球平分晝夜,面向南方,以前後左右進行觀測,便基本看到四象所有星辰(尾宿除外,原因見講解東方青龍)。
三垣四象示意圖
我們來具體說北方玄武。因為鬥、牛、女、虛、危、室、壁七個星宿,組成了龜蛇的形象,稱為「玄武」。《左傳》載「玄武在北方也。龜、蛇二蟲共為玄武」。第一個就是「鬥宿6星」,因為和北鬥差不多,都是組成勺子狀,為了區分,一般稱為南鬥六星。古代有「北鬥主生,南鬥主死」的說法,在傳統神仙文化中,南鬥對應的是南極長生大帝,和北鬥掌管著生死大權。南鬥六星相較於北鬥七星,亮度和大小都弱一些。王勃《滕王閣序》有句叫「物華天寶,龍光射牛鬥之墟」。接著我們要說的就是第二宿牛宿。
鬥宿和牛宿
這個牛宿,古代稱「牽牛」,有六顆星,形狀像牛角,故得名。傳說七月七「牛郎會織女」,就發生在這片星空。但是織女星並不是「女宿」,而是處於女宿前方的三顆星組成的三角形狀的小星官,在秋季的夜空中,看到最亮的星星就是織女星,在它東邊周圍有白茫茫的一片,這就是銀河。織女星與銀河東牛郎星相對。據現代天文探測,織女星是據地球比較很遠的一顆恆星,只因它的亮度是太陽的50倍,所以才能透過星空,被我們看到。由織女星的光傳到地球,需要26光年(太陽光從太陽射到地球上才8分18秒),也就是說我們看到的織女星其實是它26年發出的光。同樣的,牽牛星也是一顆比較亮的恆星,亮度是太陽的10倍,它的光傳到地球需要16光年。
玄武
北方玄武的第三宿「女宿」,有四顆星,古稱婺女。《禮記》中載:「孟夏之月……旦婺女中」;意思就是說如果黎明時看到女宿在南方中天的位置,便曉得初夏來臨了。第四宿「虛宿」,有兩顆星,它處於北方的中央,《爾雅》的注釋載「虛在正北」。被看作是「天節」。由於古代認為虛宿主秋,秋天萬物枯落,有肅殺之象,因此古人也認為,此宿有不祥之意。危宿三顆星,像尖屋頂,《史記天官書》:「危為蓋屋」。其後是室宿9星、壁宿2星,這兩個星宿,早些時候是連在一起的,《周官梓人》載「龜蛇四遊,以象營室也」。意思是這兩個星宿,原名為「營宿4星和室宿7星」。營宿(東牆壁和西牆壁各2星)的四顆星像是龜的四隻腳,而室宿7顆星像龜身及探出去的頭。
北方玄武星官圖
如上圖,關於北方玄武的標識——龜蛇一體,從星宿命名及古籍來看,是不準確的(作為圖像示意圖無可厚非)。由室宿和營宿,到室宿和壁宿,這裡改變的是把營宿的「東牆壁2星」分出,形成室宿11星,最後剩餘的壁宿,實際上是指「西壁」。從這些星宿名稱來看,龜蛇星象以「龜馱著蛇」比較符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