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垣四象,是我國古代天文對主要研究的北半球星象額劃分,處於北天極。四象分布在三垣四周。四象也稱「四靈」,分別是:東方青龍、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張衡《靈憲》:「蒼龍連蜷於左,白虎猛據於右,朱雀奮翼於前,靈龜卷首於後」。每個方位包含7個大星官,合在一起就是熟悉的「二十八星宿」。三垣文化以「天象應人事」為主;而二十八星宿,多是與星辰運行有關,並以此制定四時曆法。《書》曰「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

其實所謂的「星宿」,指的是「土星每年宿住的地方(土星稱為鎮星,即坐鎮某個位置,見之前關於五星的介紹)」。說得明白一點,二十八星宿代表的是位置。不僅「天之四靈,以正四方」,在古代的星空分野中,其分別對應華夏九州不同區域,這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比較核心的基礎點。如王勃《滕王閣序》開篇「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地接衡廬」。其中的「翼軫」,就是指南方朱雀裡的兩宿,相當於朱雀的翅膀和尾巴,古代這一帶大致屬吳地、楚地,在星空分野中,此二宿對應的就是此地。這裡需要強調的是,二十八星宿是恆星,一切與之相關的動態文化,都是指行星運行到這些位置。

關於二十八星宿的名稱,這裡就不羅列了。我們按照方位,簡單講解一些四象裡主要星宿相關的文化。這篇文章說的是東方青龍。角,即龍角,有2顆星,因日月和行星常會在這兩顆星附近經過,角宿2星被稱為天關或天門。如我們知道的「二月二,龍抬頭」,指的就是東方青龍這個星象中,位於龍角位置的「角宿」從地平線出現,預示著春的真正到來。亢4星是龍的咽喉,象徵通往天府的道路。氐4星,是龍的前爪,象徵天根柱。天根之後便是「房宿4星」,古代文化中認為這就是天府。《史記·天官書》載「東宮蒼龍,房、心。心為明堂,房為天府」。

之後是心宿3顆,即龍心,也被稱為商星。這個位置比較重要,夏夜夜空中天比較亮的三顆星就商星;與此對應的,冬夜星空中天最亮的就是西方白虎的參星(參宿的腰帶三星)。從星官示意圖上可以看到,商星和參星基本處於同一條直線,古人站在華夏所處的位置,是很難同時看到這兩顆星的,因此有句話叫「參商永不相見」。說到心宿參星,還有個成語叫「七月流火」,這個流火指的就是大火星,也就是商星。

最後是尾宿和箕宿,尾自然是龍尾,但是這顆星一般看不到,據《左傳》載「龍尾伏辰」,相關注釋解釋為「龍尾者,尾星也。日月之會曰辰,日在尾,故尾星伏不見」。既然已經到了龍尾,為何又多了一個「箕宿」?,這個「箕星」,首先形狀像簸箕,同時簸箕使用時產生風,而龍尾擺動也會引起旋風,因此有「箕星好風」的說法,就是指月亮從這個位置經過,往往會起風。與此對應的是「畢星好雨」,即月亮離開西方白虎的畢宿時,預示著會下雨。《詩經》載「月離與畢,俾滂沱矣」;另《書》載「月之從星,則以風雨」。同時在《詩紀曆樞》中載:箕為天口,主出氣。與此相關的,風神被稱為「箕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