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過對被稱為19世紀著名象徵主義畫家莫羅的生平和其代表作《莎樂美在希律王前跳舞》《俄爾普斯和斯芬克司》《俄耳甫斯》等作品的分析,結合當時的歷史背景,探討其創作思路和對其當時社會的影響。
關鍵詞:莫羅;象徵主義;印象主義;莎樂美在希律王前跳舞
一、莫羅和他所處的時代背景
當印象主義在後期出現了被後來的美術批評家冠上新印象主義、後印象主義的定義和分界線時,那個曾經令法國人無比驕傲的時代也過去過半了,贏來的是無休止的戰爭,政府的腐敗和工人的一次次罷工。如普法戰爭的慘敗,巴黎公社運動失敗後大批工人和牧師的慘死,使法國自上而下籠罩在一種極度的恐怖和黑暗之中。這些事件激起了人們對英雄的崇拜,對古典繪畫大師的尊敬,以及對資本主義的不滿情緒,加上天主教的復興,從而擴大到文化領域。小說家斯曼斯在寫完其小說《逆向》後便皈依天主教,畫家夏凡納也在先哲的祠堂中創作了富有古典意味的表現聖熱納維埃的壁畫,而莫羅的作品也依賴宗教的圖像來表達神秘的意境。高更則對莫羅的作品充滿了欽慕之情,因為這些作品非常具有「文學性」。這種對天主教的狂熱崇拜,給青年畫家的創作帶來了很大影響。他們都喜歡將宗教作為自己表現的主題,而這些畫家都被稱為象徵主義畫家,莫羅就是其中一員。
儘管莫羅在生前從未承認過自己的繪畫風格和象徵主義有什麼關係,但是他所表現的繪畫作品中的形象和象徵主義所宣揚的那些通過個人的象徵喚起某些情感和情緒,以創造出一種非理性的圖像來引發一種來自觀眾自己的反應的特點卻很類似,這和他所處的藝術時代背景是分不開的。
19世紀中葉,法國畫壇上出現了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之間抗衡的局面,莫羅拜訪了德拉克洛瓦的畫室,深深被他的作品吸引,德拉克羅瓦勸莫羅擺脫學院派的影子,在這位老師的指導下,莫羅早期的作品帶有浪漫主義的大師的影子。當他遇到這位從安格爾畫室走出來的著名畫家泰奧多爾·夏思裡奧時,他從新又獲得了新的靈感,他開始在作品表現上充滿了大量的細節和荒誕的想法。於是,在他修葺的父母的老房子裡,他開始了一些潛心的修行,臨摹起夏思裡奧的作品,因為他和夏思裡奧有著相同的趣味,都喜歡勻稱的人體,阿拉伯式的圖案,繁文縟節的婦女的服飾。在這期間,他幾乎完全處於臨摹和借鑑老師的作品,其中包括《阿波羅與達芙妮》和《泰斯庇斯的女兒們》。
然而好景不長,泰奧多爾·夏思裡奧還是37歲的時候,生命在他那裡戛然而止,這給莫羅帶來了無盡的傷痛,他為了紀念比他大七歲的老師,花了9年的時間創作了《青年與死神》,死亡的恐懼也在他日後的作品中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在老師去世後,莫羅開始了一段繪畫觀摩遠行,他先後遊歷了義大利的佛羅倫斯、錫耶納、比薩、米蘭、那不勒斯、威尼斯和古龐貝。在那裡,他臨摹了大量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大師的作品,他最喜愛的是米開朗基羅和威尼畫家卡爾帕喬與提香,他在西斯廷教堂花了整整一個月時間臨摹米開朗基羅的壁畫。遊歷期間他還畫了大量的水彩畫和色粉筆速寫,描繪義大利風光,在義大利他還結識了德迦,兩人交往甚密,後者一直對莫羅的作品充滿尊敬。歸國後,莫羅的作品增加了一層莊嚴肅穆的感覺,顯得更加神秘。1859年,他回到法國後,在仔細研究了印度、波斯的細密畫和日本版畫後,他的作品又揉進東方因素,獨立的畫風逐漸形成。1864年,莫羅在沙龍展出了《俄狄浦斯和斯芬克斯》,這幅畫為他贏得很大聲譽,他用薄薄的顏料把這個希臘故事詮釋得隱晦而神秘,被當時的詩人稱為是「希臘版的哈姆雷特」。
然而好景不長,泰奧多爾·夏思裡奧還是37歲的時候,生命在他那裡戛然而止,這給莫羅帶來了無盡的傷痛,他為了紀念比他大七歲的老師,花了9年的時間創作了《青年與死神》,死亡的恐懼也在他日後的作品中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在老師去世後,莫羅開始了一段繪畫觀摩遠行,他先後遊歷了義大利的佛羅倫斯、錫耶納、比薩、米蘭、那不勒斯、威尼斯和古龐貝。在那裡,他臨摹了大量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大師的作品,他最喜愛的是米開朗基羅和威尼畫家卡爾帕喬與提香,他在西斯廷教堂花了整整一個月時間臨摹米開朗基羅的壁畫。
遊歷期間他還畫了大量的水彩畫和色粉筆速寫,描繪義大利風光,在義大利他還結識了德迦,兩人交往甚密,後者一直對莫羅的作品充滿尊敬。歸國後,莫羅的作品增加了一層莊嚴肅穆的感覺,顯得更加神秘。1859年,他回到法國後,在仔細研究了印度、波斯的細密畫和日本版畫後,他的作品又揉進東方因素,獨立的畫風逐漸形成。1864年,莫羅在沙龍展出了《俄狄浦斯和斯芬克斯》,這幅畫為他贏得很大聲譽,他用薄薄的顏料把這個希臘故事詮釋得隱晦而神秘,被當時的詩人稱為是「希臘版的哈姆雷特」。
然而,莫羅的繪畫巔峰或者是大轉折時期是在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之後,在這期間他加入了國民自衛軍,目睹了1871年的巴黎公社慘敗,隨著一股悲觀主義情緒在法國知識分子之間流轉開來,莫羅也受到了其影響。他的著名的三件作品:《赫拉克勒斯與九頭蛇》《莎樂美在希律王前跳舞》和《幽靈顯現》成為象徵主義者和唯美主義者推崇的典範。
二、莫羅和他的代表作《莎樂美在希律王前跳舞》
莫羅一生創作的作品極多,但是不得不談的就有《莎樂美在希律王前跳舞》。莎樂美這個主題出現在《聖經》中。莎樂美是巴比倫的公主,她是腓力和希羅底生的女兒。腓力的哥哥希律王殺害了腓力,娶了希羅底,成為莎樂美的繼父,但是他又垂涎於莎樂美的美貌。驕縱的莎樂美被寵壞了,有一天她在宮中地下室中聽到施洗者聖約翰的聲音,這位施洗者因為知道新國王和王后的姦情,而被關押起來。莎樂美愛上了聖約翰,她開始用自己的身體去挑逗他。聖約翰不為所動,還嚴肅地厲斥了她,使她的自尊心受到很大傷害。一次宴會上希律王對莎樂美說,只要她能陪他跳舞,他就答應她的任何要求。這位對聖約翰懷恨在心的公主立刻說出了她的條件,她要聖約翰的項上人頭!希律王一時間很沒面子,只能答應砍下聖約翰的頭,用託盤盛了上來。瘋狂的莎樂美抱著聖約翰的人頭又親又吻,笑聲蕩漾在整個宮中,希律王見了覺得她實在太血腥,也下令把她殺掉。
莫羅在對這一主題展現時,完全採用了古典主義的技法,在室內的光線下,採用復古式的三角形構圖原則,顏色幾乎是以黃褐色為主,這在當時已經是印象派倡導的以自然光為主的,講究光源變化的時代下可以說是獨樹一幟的。再看莎樂美這個造型,他把這個十七歲的少女畫的及其豐潤,莎樂美穿著幾乎透明的薄紗裙,披掛鑲有各色寶石的服帶,盡顯奢華之美。而這一切都敵不過聖約翰的頭懸在半空中散發出的白光更耀眼神秘,莎樂美的一隻手伸向了他的頭顱,似乎念念不忘把他納入懷中,這一舉動明顯看出了她內心世界的極大貪慾和一種驕縱的心理。而其中的恭聽樂師等諸色人物在這一顯現情景中變得暗淡下來,完全是一種被籠罩在黑暗中的驚恐與麻木的眼神。
在莫羅的筆下,莎樂美完全是一個煩悶的,焦躁的,扭曲了靈魂的婦女形象,比起他的另一幅作品《俄爾甫斯》中出現的少女形象來,有著很大的不同。俄耳甫斯在希臘神話中是一位詩人,因為拒絕參加酒神狄奧索斯所舉行的秘密儀式而被女祭司撕碎,她的頭和豎琴被女祭司扔進大海。在這一主題的表現上,莫羅描繪的是一位衣著華麗的少女,她懷抱著俄耳甫斯的頭和豎琴,而陷入沉思,在她平靜的臉上絲毫看不出極度痛苦的樣子。再追溯到他起初創作的《俄爾普斯和斯芬克司》,我們所看到的又是一種透著神秘的,或者是男女歡愛的,被挑逗的一種神秘意味。色彩明淨清透,但是又有一種神秘情懷的流露。
然而,這種神秘感在莫羅的畫作中是一種漸進的,寓意著人物更多精神世界的神秘,可以說是一種在華麗背景下的無限悲哀和憂傷。莫羅曾經評價過莎樂美這個形象:「莎樂美這個煩悶的、容易被激動的、肉感的女人看到他的敵人倒下,並沒有表現出多大的快樂。她厭煩她的每一個欲望總是被滿足。」「這個女人冷漠地、殘忍地在那剛剛由於殺人而被汙染了的花園裡行走。我要描繪這些細微情節,這些不是在題材裡而是在今天的婦女的氣質中發現的。她們尋求不健康的感情,她們是如此愚蠢,甚至對最使人驚心動魄的恐怖場面也不感到震顫。」可見,深受天主教教義影響的莫羅,在對待倫理道德上莫羅帶著他那犀利的,帶有著非一般的洞察力的眼神去觀察人們的情感世界。
莫羅的《莎樂美在希律王前跳舞》等畫作在沙龍展出時,也受到了當時印象派畫家的抨擊。復古的罵名幾乎沒有中斷過,但同時,比起那些過分的追求光影效果,使自己的作品走向死路的同時代畫家,莫羅在其精神層面開啟了一道門,他的畫作散發著強烈的文學氣息,富有著戲劇性效果。在今天再品《莎樂美在希律王前跳舞》時,仍然能感受到這種喜劇情節的存在,凝固在空中的手,散發著光芒的頭顱,究竟下一秒會發生什麼?在筆者看來,這更像是一種光明和黑暗的對峙,驕奢淫逸和潔身自好的一種鮮明對照。取材於歐洲人心中熟悉的神話人物,賦予當時的時代背景下的人們的心態,在莫羅的作品中大量出現,與在先前出現的古典主義大師達維特的《賀拉斯兄弟之盟》比起來,卻是道路迥異的,前者是散發著對人間的恐慌和冷酷,後者卻是在宣揚一種激昂的、向上的,英雄主義效果。
三、莫羅對象徵主義的影響
莫羅所處的時代是印象主義後期,新印象主義粉墨登場和新藝術運動展開的時代,同時也是整個歐洲社會轉型和動蕩時期。在這個時期,人們開始逐漸意識到了人性中更深層的精神層面的需求,新興的資產階級更需要的是社會地位的提高,他們更歡迎新的藝術作品來提升品位,也不是一如既往的去效仿貴族生活了。而沒落的貴族,也需要轉變形象,發掘新的品位。莫羅也是迎合了他們的需求,選擇了人們耳熟能詳的神話故事的人物,給他們披上華麗的外衣,在古典的背景下演繹他們的內心世界,借用思想來表達思想。
在象徵主義者眼中,情感和情緒的內在世界的外部特徵更適合藝術表現主題,他們通常以夢境、幻覺、神秘的經驗和事物作為主題,希望以此來產生一種心理衝擊為目的。女性通常被表現得像天使一樣聖潔可愛,有時又是一種具有破壞性的複合體,而死亡、災難和罪惡的主題也是反覆地出現在作品裡。莫羅的大部分畫作也恰好有與之相關的內容。從《俄爾普斯和斯芬克斯》到《俄耳甫斯》再到《莎樂美在希律王前跳舞》,反覆出現的女性形象,要麼是聖潔的,安詳的,要麼是淫慾的,躁動的。這些恰好是符合了象徵主義的要求的,因此,莫羅被象徵主義者崇拜也不足為奇了。莫羅同時也受到東方藝術的影響,比如日本的浮世繪藝術,這些帶有著一層神秘的感覺的藝術作品已經引入,就受到追捧,莫羅把它們的優秀風格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這樣東西結合產生的藝術作品也更富神秘含義,滿足了人們的需求,為象徵主義者和追隨者們提供了更有力的支持。
結語
縱觀莫羅的創作生涯,這是在古典主義和印象主義影響下成長和取得成功的,他一生大量的默默從事臨摹古代大師的作品,並融合了宗教色彩的神秘思想上成長起來的。在他表面上復古但實質上是在宣揚一種當時的精神世界的龐雜關係的作品中,我們看到的是象徵主義的成長和確立,因此可以說他在印象主義的光影效果的論調在高漲時,選擇了留在畫室去創作,表現了他另一種對藝術認真負責的態度,即使曲高寡歡,他也一如反顧。他的創作精神依然值得今人所學習和發揚。
參考文獻:
1.就《歐洲19世紀美術》 張敢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