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er(UBER.US)正在成為美團外賣,滴滴還有多遠?

2020-12-22 手機鳳凰網

美股 Uber(UBER.US)正在成為美團外賣,滴滴還有多遠? 2020年9月9日 07:43:40 智通財經網

本文來自 微信公眾號「極客公園」,作者 趙子瀟。

Uber (UBER.US)和滴滴,從同一項業務出發的中美兩艘「巨輪」,正在駛向不同的方向。

Uber Q2 季度財報顯示,外賣業務盈收已經高於網約車業務,成為真正的「現金牛」;另一方面滴滴宣布核心業務(網約車)已經盈利,或者說有些薄利了,七夕當日訂單達到了 5000 萬單,目前也在基於出行不斷嘗試新業務。

乍一看,Uber 似乎正在向美團外賣靠攏,依靠本地生活服務完成從出行公司到以出行為基礎橫向擴張的進化。同樣作為網約車巨頭的滴滴,會不會跟上 Uber 的步伐?

網約車巨頭鍾情外賣

外賣成為了 Uber 當下最亮眼的業務。

根據 8 月中旬 Uber 發布的 2020 第二季度財報顯示,Uber 的營收為 22.41 億美元,與去年同期的 31.66 億美元相比下降 29%。

Uber 的主要營收來源於三方面:出行、外賣,以及貨運。本季度,Uber 共享出行業務營收為 7.90 億美元,與去年同期的 23.76 億美元相比下降 67%;外賣業務營收為 12.11 億美元,與去年同期的 5.95 億美元相比增長 103%,如不計入匯率變動的影響,同比增長 110%。

在 Uber 最大的市場,北美地區仍舊處於衛生事件不容忽視的時刻,人們儘量避免出行,因此 Uber 的出行業務還未恢復常態;相應地,居家隔離過程中極大催生了外賣需求,導致本季度 Uber 的「副業」反而超過主業,一舉成為營收之最。

雖然這個結果具備一定的偶然性,還不能下確定結論表示 Uber 已經是一家外賣公司。但是從 Uber 的發展道路來看,在網約車出行市場萎靡,自動駕駛商業化還有一定距離的時候,外賣業務的增長的確一定程度上提振了 Uber 的業績表現。用 Uber CEO 達拉·科斯羅薩西(Dara Khosrowshahi)的話說:「三年前我們的 UberEats 業務還剛起步,現在體量已經超過打車業務,我們用了三年時間,又在內部創建了第二個 Uber。」

UberEats 正是 Uber 的外賣業務。2016 年正式推出之後,一直處於高速增長階段,在本季度之前也是 Uber 第二大營收來源。

Uber 出行業務與外賣業務各季度營收對比

Uber 毫不掩飾對外賣業務的渴望。尤其在 Uber 與 Lyft 因將司機分類為獨立承包商而不是公司僱員,與美國加州法院產生強烈衝突,甚至可能被迫退出美國最重要的市場之一時。

今年 7 月,Uber 以 26.5 億美金的價格收購了一家外賣配送公司 Postmates。美國外賣市場已經形成 DoorDash、UberEats、Grubhub 與 Postmates 四家公司佔領 99% 的市場份額,其中 DoorDash 佔據 45%。

值得一提的是,UberEats 曾對其他兩家公司都動過心思。UberEats 曾經被傳出 73 億美金收購 Grubhub,但因為價格問題和涉嫌壟斷,最終不了了之;2020 年初,Uber 與 DoorDash 也討論過合併的可能性,協議最終也未達成。

有媒體指出,UberEats 與 Postmates 合併後將成為市場份額最大的送餐應用。

出行公司做外賣能賺錢嗎?

在外賣業務高速增長,Uber 正在向美團外賣「靠攏」的同時,可能很多人想像不到的是,UberEats 並不是一項賺錢的業務。

以 Uber 2020 第二季度的財報為例,Uber 出行業務的調整後 EBITDA(即未計入利息、稅項、折舊及攤銷的淨利潤)為 5000 萬美元,與去年同期的 5.06 億美元相比下降 90%;外賣業務的調整後 EBITDA 為-2.32 億美元,相比之下去年同期為-2.86 億美元。

也就是說,儘管網約車業務營收下降了將近 70%,但它依然是賺錢的。外賣和去年同期營收相比雖然翻倍,卻處於巨額虧損的狀態。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狀況?

Uber 的官方解釋為:「向送貨司機的累計付款已經超過了消費者支付的累計送貨費。」換句話說,對司機端的補貼還在加大,包括對司機的額外激勵措施,針對衛生事件為司機做的必要防護措施等。這不僅是 Uber 的問題,其他幾家外賣公司也都在虧損中獲取市場份額。

然而網約車的盈利模式在幾年以前就被人摸透:當運力到達一個臨界點時,平臺便會出現大規模盈利。外賣業務本質上也有這層意思,科斯羅薩西在財報後的電話會議中就提到一點:外賣正在從「奢侈品」逐漸變成尋常的業務,可以看出衛生事件對於培養用戶習慣作出了不少貢獻,也為規模化打下了良好基礎。

從 Uber Eats 虧損同比收窄也能看出,至少 Uber 在這項業務中是有盈利希望的。2020 年第二季度 UberEats 的訂單量比去年同期翻倍,但虧損同比收窄,在更大的訂單量下虧損不會更多,說明 UberEats 的利潤率有所提高。

另外一個關鍵指標是它的佣金率(Take Rate)。即 Uber 從產生的總訂單額(Gross Bookings)中獲取的比例,覆蓋 Uber 的交易佣金、營銷費用等。佣金率衡量了網際網路平臺將 GMV 轉化為淨收入(Net Revenue)的能力,Uber Eats 在第二季度的佣金率為 12.7%,比上一季度有所提高。如果不計入司機激勵補貼,Uber Eats 的佣金率為 18.8%。作為對比,美團在 2020 年第二季度的佣金率為 11.7%。

Uber 將外賣業務的佣金率提高的原因歸結為市場規模增加,包括合作餐廳和用戶數量增長,以及激勵支出合理化。也就是說,Uber 拿外賣掙到的錢全部投入到衛生事件當中對司機補貼和增加市場規模,如果長期來看,Uber Eats 完全有可能賺錢。科斯羅薩西也強調,公司在 2021 年底之前將實現盈利。

而外賣公司盈利無非在幾個關鍵點:降低成本、提升效率,或者增加抽傭。當然這麼做的前提是規模,Uber 為了擴大規模,已經將觸手伸到其他領域,包括雜貨店和超市的同城配送,以及類似閃送模式的 Uber connect。

從這一季度開始,Uber 將出行(Rides)更名為 mobility(移動),外賣業務(Eats)更名為 delivery(交付),足以看出這家公司的野心。

這也符合 Uber 的戰略,此前 Uber 就提過 Uber everything 的大戰略,即在 Uber 上什麼都能送,從 Uber Eats 發展來看,再次肯定了 Uber 作為運力平臺的價值。

基於運力的平臺邏輯

如果拿美團外賣業務作比較,不難發現外賣這個生意的困難之處,以及它的「臨界點」。

美團直到 2019 年第二季度才實現整體盈利,這時美團外賣已成立 6 年。盈利的主要原因是美團外賣毛利率大幅提升,從 2018Q1 的 14.4% 提升到 22.3%。對於毛利率的大幅改善,美團解釋為運力充足,二季度天氣狀況比較好,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對於騎手的季節性獎金支付,而且旺季訂單量大,訂單密度大,騎手單次可以配送的訂單較多。

沒錯。雖然外賣盈利總體來看只有幾個關鍵點,但影響外賣業務的因素其實很多,包括天氣、旺季淡季訂單量增減等等。同樣,外賣盈利也取決於規模的增長。美團外賣花了 6 年建立起的上百萬騎手和複雜的即時配送網絡,就是對規模最好的解讀證明。

同樣作為運力平臺的滴滴,能不能走上「外賣」這條路?

從邏輯上講,滴滴做外賣這件事是跑得通的,只是要付出很大代價。

滴滴此前嘗試過外賣配送,被外界形容為「與美團打車開戰」,但燒了 10 億元之後停止進攻,滴滴外賣業務不了了之。

「外賣比打車更考驗調度能力,何況美團和阿里依舊在競爭當中,滴滴想從中切下蛋糕極其困難。」一位業內人士曾經向極客公園(ID:geekpark)表示。據他回憶,滴滴當時宣布投入 100 億元打進外賣市場,但對於已經形成美團、餓了麼雙強的市場格局,100 億元並不能帶來多少聲響。

但這並不意味著滴滴沒有「外賣基因」。在墨西哥和巴西兩個國家,滴滴在出行和外賣業務上雙雙站穩,成為當地生活服務的主要勢力之一。

在競爭尤其激烈的中國市場,滴滴也在不斷嘗試基於運力平臺的本地服務,年初上線的跑腿服務,以及低調布局的社區電商業務,都算是典型例子。不過在滴滴大量推出的新業務之中,本地生活在前期並不能為滴滴帶來很大優勢。

不難理解,在滴滴建立起以交通工具為主體的運力網絡,並以此獲取大量用戶後,隨之構建的強大的運營體系都屬於滴滴的核心競爭力。依靠這幾點如何在本地生活服務領域賦予更多想像力,獲取新的收益,是滴滴現在到未來一定會去探索的事情。

從這個角度看,從今年開始不斷分拆、升級或開啟新業務的滴滴,大部分業務基本上都圍繞著出行這一大塊市場,在出行的垂直場景下進行縱向深度挖掘,更像是在「修煉內功」。

和 Uber 一樣,滴滴也在嘗試橫向擴張的最佳方式,最終構築護城河之外,印證滴滴體系在新領域的價值所在。

(編輯:玉景)

相關焦點

  • Uber 正在成為美團外賣,滴滴還有多遠?
    Uber 和滴滴,從同一項業務出發的中美兩艘「巨輪」,正在駛向不同的方向。Uber Q2 季度財報顯示,外賣業務盈收已經高於網約車業務,成為真正的「現金牛」;另一方面滴滴宣布核心業務(網約車)已經盈利,或者說有些薄利了,七夕當日訂單達到了 5000 萬單,目前也在基於出行不斷嘗試新業務。
  • 為什麼Uber在中國打不過滴滴?「雲對接」
    像Airbnb和uber的網絡效應其實就非常不一樣,Airbnb的網絡效應要比五本高級的多。或者我們換個角度說,為什麼成立時間差不多的Airbnb和uber一個最終達成了階段性的壟斷,是業內沒有太強有力的競爭對手,而另一個在全球四面受敵,即使融資上百億美金,還沒能把競爭對手擊敗呢。這篇專欄我們就從一個角度來分析一下這個問題。我們先來簡單複習一下網絡效應的定義。
  • Uber(UBER.US):「嗜血者」還是潛力股?
    對於Uber來說,同PayPal達成協議也對Uber有所幫助,對Uber來說,有金融服務元素對其日後成為「超級App」(指用戶可在這款應用中享受多重服務,例如:交通、購物、支付等)是很重要的。   Uber已開始前往紐約、倫敦、波士頓和舊金山等城市進行路演,並在5月9日確定最終發行價。   由於Uber在定價方面採取了保守的做法。
  • 臺灣能不能用uber打車 臺北高雄能不能用uber打網約車
    由於臺灣當局認定uber「不合法」,不少臺灣民眾只好偷偷使用uber軟體,但由此也出現了保險賠償、人身安全等問題。­  「uber司機沒經過嚴格考試,而且車輛都是私家車,還被認定為『不合法』,若發生車禍事故或消費糾紛,不知道找誰來解決。」
  • 相比被評為美國矽谷有史以來最道德敗壞的Uber,滴滴又如何呢?
    目前,中國已經沒有uber的存在,在2016年8月1日,Uber的中國業務與滴滴出行合併。美國人曾經這麼說過:「你以為uber代表了時尚前衛和科技,travis代表了特立獨行的改革鬥士。但在美國的女性心裡,他其實是個大男子主義的美國農民,是個不折不扣的惡棍。」
  • 外賣是出行巨頭Uber(UBER.US)的賺錢生意嗎?
    從收入結構來看,受衛生事件持續影響,Uber的出行業務繼續受到衛生事件衝擊,淨收入持續下滑;相較而言,外賣業務則保持了較快增長。出行業務受重創 Uber正在成為一家外賣公司提到Uber我們都會稱之為出行巨頭,殊不知其第一的收入來源已不在是出行業務,而是由外賣業務取而代之。
  • 順豐分食Uber加碼 外賣行業「真香」?
    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推高了行業交易量,外賣驟然成了「香餑餑」?   豐食,分食?   順豐將進軍外賣行業?這個消息正在市場流轉、發酵。   眾多周知,目前中國外賣市場處於美團、餓了麼兩家對壘,疫情期間多地餐飲企業聯合起來抗議外賣平臺高佣金引發風波,外賣市場暗潮洶湧。
  • Uber 優步
    這裡還有更多選擇,全方位覆蓋團體旅行及其他特別用車在內的各種需求。 請登錄 https://www.uber.com/cities 查看優步服務覆蓋的城市。在 Twitter 上關注我們:http://twitter.com/uber 關注我們的 Facebook 主頁:https://www.facebook.com/uber 如果有任何疑問或需要幫助,請訪問 uber.com/help。 注意:持續在後臺使用 GPS 功能會縮短電池壽命。
  • 滴滴,Uber,Facebook——科技巨頭怎樣一步步變成了新時代的「萬惡...
    滴滴的算法決定了司機每開一單能賺多少錢。尖峰時段和惡劣天氣都會導致打車費飆升,這是滴滴決定的,並不是司機決定的。計價器和滴滴的計價算法,本質上是一樣的。最後,滴滴的順風車業務主要利潤來自於對司機每單業務的抽成,5%~10%不等。從這個角度說,滴滴販賣的不是app,而是利用汽車將乘客從a地點帶到b地點的方式。如果說這還不是計程車公司,實在有些說不過去。
  • 順豐分食Uber加碼,外賣行業成「香餑餑」
    外賣行業故事多。近日,先是順豐被曝出要攜團餐進軍外賣,隨後市場傳出知名共享出行平臺Uber已經向其外賣業務的競爭對手格魯布布提出收購要約,日本利用率最高的通訊軟體LINE也計劃打造外賣平臺。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推高了行業交易量,外賣驟然成了「香餑餑」?豐食,分食?坊間傳言,最近順豐同城上線了一個「豐食」平臺,主打送餐服務。
  • 天花板明顯,滴滴的Uber式「焦慮」 - 專注金融科技與創新 未央網
    只是目前,滴滴宣布停止在日本擴張,將服務範圍從最高峰時超過20個城市地區縮減為13個,同時也於今年4月在大阪上線外賣服務,大有集中精力與Uber Eats正面對壘的決心。遠在南半球的澳大利亞同樣沒被出行巨頭錯過。Uber如今已成為當地最大的共享出行供應商,服務內容包括多種網約車和外賣配送,服務範圍覆蓋澳大利亞全境,滴滴則只在5個城市投入運營。
  • 怎麼去理解Uber傳說?
    這其中有外企的員工,有教科文事業單位的準公務員,還有一位是BAT的高級管理人員。以我對他們的了解,他們並不缺錢,似乎業餘時間也沒那麼多,做優步司機純粹是為了交流的樂趣。說老實話,要是我搖號中了車牌,恐怕也會去申請做一個優步司機。在朋友圈,優步已經是一個繞不開的現象級話題。那天在車上,司機問我,介意不介意後座有一個盒子,他加入了優步的快遞計劃,如果不介意,可以給我車費打折。
  • UBER崛起相當於跨國的政治問題?
    如其所言,卡蘭尼克也正在做類似的事,甚至更甚於他的偶像。五年前他在舊金山創辦UBER時,就已經註定了-一個橫跨66國,每天協助300萬輛車載客的一個虛擬平臺。這也是一個有史以來成長最快速的公司之一,目前的市值已經達到625億美元,相當於全球最大的汽車製造者,大眾汽車(Volkswagen),只是前者並不擁有任何一輛自己生產的車子。
  • Uber瘦身,滴滴擴張,終歸都只是為了「活下去」
    2018年3月,在美國的亞利桑那州,一輛正在測試中的Uber自動駕駛汽車,以69公裡時速撞死了一位橫穿馬路的婦女,雖然兩年後亞利桑那州做出了「自動駕駛」無罪判決,但這一全球首例無人車撞人致死事件,嚴重影響了公眾與資本對Uber自動駕駛技術上期待,也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其自動駕駛技術方面的短板與缺陷。
  • Uber收購動作引發巨震,美國外賣「三國殺」有望誕生「美團」?
    國內外賣市場已誕生美團這樣的超級平臺,美國外賣市場是否有望誕生美版的「美團」嗎?美國外賣市場將喜迎「三國殺」這次疫情正加速美國外賣格局演變進程,幾大外賣巨頭輪番上演收購合併的戲碼。可以說,Grubhub享受到了先行者的紅利,但隨著這塊市場的不斷擴大,新進入者不斷湧入必然導致第三方外賣平臺競爭格局的變化。2015年以後,GrubHub併購了幾家做外送的公司,也開始提供外送服務。並且,平臺配送的佔比正在逐年增長。在美國外賣市場,Grubhub發展側重於美國東北部。
  • 美團與滴滴:社區團購的倚天劍與屠龍刀
    靈獸按滴滴有錢,美團有人,相比雙方此前在打車、外賣業務的局部摩擦,社區團購更像是一次「全面戰爭」。滴滴的外賣事業剛開始沒多久,就在網約車安全事件中倉促撤退,美團則將重心迴轉至外賣市場,一鼓作氣把餓了麼趕到了地圖邊緣。三年後,這場戰爭終於再度有了硝煙四起的味道。只是,戰場不再是出行或外賣,而是社區團購。
  • 配送費比Uber Eats低,滴滴出行將在大阪提供外賣服務
    共同社消息,滴滴出行日本公司23日宣布,將在大阪市正式開始提供餐飲店外賣送餐服務,並計劃到8月底前使服務範圍擴大至大阪市幾乎所有地區,並進駐東京都、京都市和神戶市等。報導稱,新冠病毒疫情蔓延導致日本外賣需求增加,滴滴此舉意在抗衡領先一步的來自美國的Uber Eats。據悉,滴滴4月起已在大阪市北區和中央區等地開始實證試驗,已與2500多家餐飲店籤約。配送費用比Uber Eats等便宜,力爭提高知名度並擴大利用。
  • 流血上市的Uber,距離成為交通運輸業的「亞馬遜」還有多遠? - 專注...
    顯然,Uber上市並沒有趕上好時候,周五美股再遭重挫,道瓊工業指數下跌300點,投資者的情緒也正在轉向謹慎。有意思的是,軟銀目前已經持有全球共享平臺超過200億美元的投資,包括Uber、滴滴、Grab、Ola等,是當之無愧的大贏家。而對Uber的投資是軟銀願景基金(Vision Fund)自2017年5月成立以來最大的一筆投資,這意味著其對Uber的初始投資相比增值為36億美元。而除了機構投資者,創始團隊與早期員工也都能夠分享Uber上市的紅利。
  • Uber要變成外賣公司了?二季度外賣收入首次超過打車
    ↑產品訂購:www.expertpharmshop.com↑↑美國持續的疫情讓出行需求減少,但外賣需求正在激增。Uber最新公布的第二季度財報顯示,外賣業務Uber Eats收入同比翻番達到12億美元,但打車業務收入同比驟減67%至7.9億美元,從訂單量來看,打車訂單同比減少了73%,外賣訂單增加了113%。這也是Uber外賣收入首次超過其主營的打車業務。財報公布當天,Uber收盤股價大漲4.55%,但財報公布後,Uber盤後股價大跌近3%。
  • 澳洲打工旅行--如何註冊成為Ubereat騎手(攻略篇)
    eat是Uber大公司旗下的一個送餐外賣平臺,類似於國內的美團、餓了麼外賣平臺。uber driver客戶端我們需要下載uber driver的客戶端。下載之後就開始註冊之旅。uber eat註冊所需要的文件以上所有資料提交完之後,就等待審核,大概審核需要2-3個工作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