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浪財經
原創 美股研究社 美股研究社 今天
美國外賣「」三國殺「,誰能贏?
文 | 美股研究社
7月7日,美國打車應用鼻祖Uber發布官方公告宣布,將以26.5億美元的價格,收購美國外賣公司Postmates。一旦該收購順利,美國外賣市場或將迎來最後一次洗牌,從而確立Uber(Uber Eats+Postmates)、DoorDash 、GrubHub三國鼎立的局面。
在美股研究社看來,Uber這一收購動作似曾相識,前兩年國內的餓了麼收購百度外賣之後,國內外賣市場只剩下美團跟餓了麼雙雄鼎立。在經歷洗牌收購之後,美國外賣市場也只剩巨頭們去瓜分。只是因會面臨美國反壟斷調查的壓力,美國這三大平臺不會像國內外賣市場能夠再進行併購整合了。
隨著美國外賣市場格局已定,倖存的巨頭玩家們將開始新一輪的激戰。眼下Uber跟GrubHub已上市,DoorDash也於近期完成新一輪融資,估值接近160億美元,此前IPO計劃因疫情而暫擱置,未來誰又能在市值上實現更大突破?國內外賣市場已誕生美團這樣的超級平臺,
美國外賣市場是否有望誕生美版的「美團」嗎?
美國外賣市場將喜迎「三國殺」
這次疫情正加速美國外賣格局演變進程,幾大外賣巨頭輪番上演收購合併的戲碼。
在Uber放出收購Postmates消息之前,其實它之前是有意收購Grubhub。老二 Uber Eats 想要收購老三 Grubhub 未果轉而去收購老四 Postmates,而 Grubhub 最終還是被來自歐洲的 JET 公司成功收購。其實在去年 DoorDash 就以價值 4.1 億美元的現金及優先股方式收購 Square 旗下在線訂餐平臺 Caviar。
從這幾個外賣巨頭的收購行動來看,都可以看出是為了壯大平臺的競爭力在美國外賣市場上佔據更大的競爭力。一旦 Uber Eats收購Postmates塵埃落定,美國外賣市場的格局將形成三股勢力的博弈。那這三個巨頭各自實力到底如何?
老大DoorDash
「美國版餓了麼」DoorDash成立僅有7年時間,總部位於舊金山,由安迪·方、埃文·摩爾、斯坦利·唐和託尼·許聯合創立,四位創始人中的三位是華裔。其運營模式與餓了麼相似,也是讓各個商家入駐然後提供外賣服務。
目前,DoorDash在美國各地份額比較平均。Doordash最近一輪融資4億美元,估值已經達到了160億美元,目前也在籌備上市。從市場研究機構Second Measure的統計顯示,按照銷售額計算,今年5月份,DoorDash在美國外賣市場的份額已經達到了45%。
在疫情這段特殊時期,Doordash還通過減免一半佣金,以及對新加入平臺商家免除佣金的方式,實現了新一輪增長。儘管在市場份額上佔據第一的位置,但對於DoorDash來說老大位置也是有點尷尬,因疫情影響IPO計劃受阻,何時上市仍然未知。
老二Uber Eats
Uber核心業務是打車業務,為了實現多元化營收發展順勢推出外賣業務。根據Uber上個季度公布的財報業績,Uber的外賣業務卻實現了逆勢上揚,當季訂單額達46.8億美元,收入同比增長超過50%至8.2億美元。雖然也面臨超過3億美元的虧損,但營收比明顯優於打車業務。
Uber Eats在南部發展更高,Postmates則在洛杉磯有明顯優勢。根據市場研究機構Second Measure的統計顯示,Grubhub和Uber Eats份額基本相當, Postmates目前在美國外賣市場的份額約為8%,即便Uber收購了Postmates,兩家公司合併的市場份額也只有30%。雖說收購之後佔據的市場份額更多,但Uber在外賣業務上的虧損仍是一大隱患。
老三Grubhub
在美國外賣市場,GrubHub算是最早的一批玩家。2004年成立之初只做平臺撮合服務。其2014上市的時候,Uber Eats還沒有成立,Postmates(2011)和DoorDash(2013)才剛成立不久。
可以說,Grubhub享受到了先行者的紅利,但隨著這塊市場的不斷擴大,新進入者不斷湧入必然導致第三方外賣平臺競爭格局的變化。2015年以後,GrubHub併購了幾家做外送的公司,也開始提供外送服務。並且,平臺配送的佔比正在逐年增長。在美國外賣市場,Grubhub發展側重於美國東北部。
6月28日,據國外媒體報導,歐洲外賣巨頭Just Eat Takeaway宣布將以73億美元的價格收購Grubhub,繼續進軍美國市場。被Just Eat Takeaway收購,雖說能夠與其避開正面競爭,但能否在市場份額上實現一定突破獲得更多競爭優勢也很重要。
隨著美國外賣市場形成三足鼎立拉鋸戰,未來進一步搶奪市場擴大競爭力是提升他們市值或估值的關鍵舉措。就目前他們的競爭形勢來看,他們都面臨哪些絆腳石?
三大外賣巨頭滾雪球的阻力
這次新冠疫情迫使美國各地陸續陷入停擺,給餐飲行業帶來了巨大衝擊,但也給外賣平臺帶來了高速增長的機遇。今年5月份,29%的美國人通過外賣平臺點餐,比一年之前的23%有明顯增長。而對於外賣平臺來說,規模要夠大,雪球才能滾起來,只有當規模達到一定程度,配送體系才能從不經濟到經濟。雖說這次疫情利好這三大外賣平臺,但長遠來看他們滾雪球還面臨不小的阻力。
一、「壓榨」商家惹眾怒 美國各州競相公布限價令
目前,這幾大外賣平臺Uber(Uber Eats+Postmates)、DoorDash 、GrubHub自建配送團隊統一調配雖說能夠保證配送效率,但這也讓外賣平臺因美國地廣人稀,勞動力成本高導致在後期擴張時成本劇增。為了緩解成本壓力,不少外賣平臺試圖提高商家在平臺上的抽成,但這一舉動遭來不少商家的抵制。
從4月份開始,美國四大外賣平臺遭到反壟斷集體訴訟,矛頭直指其壟斷收取的10%至40%的抽成費用。眾多商家加入抵制外賣平臺隊伍的行列,這也讓不少美國州市制定了一些決策保護商家。如紐約市議會投票決定,在緊急狀態時期,第三方服務機構提供餐飲外賣的費用上限為15%。即使法定緊急情況結束後,餐飲外賣行業的佣金上限政策將延長90天。
在紐約之後,舊金山、西雅圖、華盛頓特區和澤西城等地也競相公布限價令,這對於外賣巨頭平臺來說無疑是當頭一棒。在商家抽成方面,這為外賣巨頭貢獻不少的營收,提高抽成能夠緩解他們在配送環節上的成本支出壓力。
但另一個方面,幾大外賣巨頭都在搶奪商家,平臺上的商家規模也將決定更多用戶是否願意在平臺上下單消費。如Uber Eats搶下了星巴克,Postmates則擁有炸雞店Popeyes,肯德基則花落Grubhub,對於外賣巨頭來說既要獲得更多商家的合作,又要平衡好與商家在抽成上的爭議仍然是個大難題。
二、大城市已被瓜分完畢,燒錢搶市場戰爭轉移至下沉市場
隨著美國外賣市場格局已定,三大巨頭也逐漸瓜分美國大城市市場份額。目前四大平臺的市場份額總和已經達到了98%,基本完成了市場洗牌。在大城市被瓜分之後,市場格局呈現動態平衡,那麼就只剩中小城市還能提供增量。平臺之間競爭引向了下沉市場,光是2018年,GrubHub的配送體系就新進入了200餘個城市。
儘管美國下沉市場具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但對於這幾個外賣巨頭來說擴張成本會進一步擴大,如何在下沉市場獲得更多增量市場同時又能控制好成本很重要。從GrubHub的財報可以直觀的看到,其運營及支撐成本逐年上升,且增長幅度高於收入增長,其運營費用率從2017Q1的38%增至2020Q1的59%。
(圖源格隆匯)
很顯然成本支出不斷增長的問題也在影響這幾大外賣巨頭的業績表現,對於其股價或估值存在較大的影響。同時下沉市場的進攻也是箭在弦上,但下沉市場相對於大城市來說存在不少痛點。
一方面,由於美國「地廣人稀+人工費用高」的特點,外賣巨頭在很多小城市第三方配送平臺註定是虧本生意;另一方面,美國下沉市場的容量有限,跟國內的下場市場還是存在很大差異,就算可以容得下一個平臺,但能否容得更多平臺還存在不確定。
隨著這幾個外賣平臺進入城市越來越多,不可避免的會有重合。顯然,美國消費者也不會死守著一家外賣平臺,至少會同時安裝兩個外賣應用。Second Measure今年第一季度的數據顯示,DoorDash有22%的用戶也在用GrubHub,Uber Eats有29%的用戶也是DoorDash的用戶。
美外賣三巨頭誰
最快成為「美團」走上盈利?
儘管美國跟國內外賣市場發展還是存在較大差異,但根據目前的發展趨勢來看,都已進入巨頭瓜分市場的格局。如果拿美國的外賣巨頭來跟國內的美團進行對比的話,其實並不具有可比性。他們做的業務只是美團的一個業務,美團已經形成了一個集吃、喝、玩、樂、出行等眾多本地生活服務為一體的綜合平臺,而Uber Eats+GrubHub其實只是外賣平臺。可以說,國內的美團是它們進化的終極目標。
對於美國的外賣巨頭來說,以美團為目標帶來的想像空間還是巨大。國內的美團已扭轉虧損局面,在去年Q2季度實現盈利後,美團的股價跟市值也是一路高漲。截至目前,美團股價為199.800港元,市值為11695.62億港元,順利助推其進入千億市值俱樂部。
美團發家史也是以外賣業務為核心,後續在酒店、票務、到家、打車、閃購等業務上展開布局,逐漸形成一個超級大平臺旗下各業務產生較好的協同效應,這對於美國外賣三巨頭來說其實是可借鑑參考的。像DoorDash不再局限於外賣餐飲,而是積極擴展新業務,與全美1800多家便利店合作,從而讓消費者能便捷地獲取一些必要的生活用品,如廁紙、清潔用品、藥品等。
除了在業務上可以去借鑑之外,對於Uber(Uber Eats+Postmates)、DoorDash 、GrubHub來說關鍵還是要能在盈利上有所改變。此前Uber CEO科斯羅薩西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收購這筆交易將推動公司於2021年實現盈利。目前,除了GrubHub之外,Uber跟DoorDash在外賣業務上仍然是處於虧損。
在外賣行業裡規模很重要,最後的結果一定是「贏家通吃」,對於Uber(Uber Eats+Postmates)、DoorDash 、GrubHub來說其實三家的實力並沒有很大的懸殊,誰能夠在年活躍用戶數的絕對數與滲透率上拉開差距,打造出以外賣業務為核心,其他業務為輔的生態格局上,自然會獲得更大的市場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