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小編午後奶茶,今天給大家分享一篇關於學海無涯。我們有句古話是,學海無涯苦作舟。知識就像是無邊的汪洋大海,是學不完的,我們在學校學習的只是一些基礎知識,便於讓我們了解這個世界,離開了學校只能是靠我們的自覺能力,多學習一點,對這個世界就多了解一分!
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學習,是一個持之以恆的過程。可能我們有過這樣的感受,一些人一畢業就是碩士、博士,但到到頭來卻給一個學歷並不高的人打工。原原因何在?現在比的不是學歷,而是學習的能力。眾所周知,現在知識的更新速度是驚人的,知識很快就會過時。如果你的頭腦中只裝著那些原有的知識,那麼就算你當初吸收的再多,最後還是會落後於別人。所以,現在誰能夠堅持,誰能夠不斷努力,那麼誰才是最後的贏家。可能當初人家起點並不高,但是卻刻不停的在前進;你可能當初遙遙領先,但後來懈怠下來,最後還是被人家趕上並超過,就像龜兔賽跑,兔子雖然跑得快,但最後還是沒有贏過鳥龜。凡是那些博學之士,絕對不會淺嘗輒止。
「江郎才盡」這個成語流傳至今,意思是說一個人原來很有才華,但到後來卻做不出什麼像樣的成績來。江郎,原名江淹。他出身貧寒,但後來因其才華而受到重用,被封為醴陵侯,而詩文也久負盛名。那麼,為什麼這樣一個人最後卻才思枯竭了呢?據史料載,江淹早年家貧,為了擺脫貧困的環境,所以學習特別刻苦,夜夜攻讀到深夜。不僅如此,他還非常善於向古人學習。由於他的這種勤奮和好學不倦,所以他早年便取得了輝煌的成績。但是江淹有五短,其中有「體本疲緩,臥不肯起」、「性甚畏動,事絕不行」的惡習。隨著官職越來越大,他便放鬆了對自我的要求,每天不再勤學苦讀,以為自己已經苦了太久,該及時行樂了,於是由嬉而隨,耽於安樂,學問早就被他忘到九霄雲外去了,文才也就一落千丈,「才盡」自然也就不足為怪了。
柳公權的書法盡人皆知,他的書法剛勁有力,和顏真卿的書法並稱為「顏筋柳骨」。他還是孩子的時候,受過一次深刻的教訓。從那以後,便開始發奮學習。一直到老,他還對自己的字很不滿意。晚年隱居在華原城南的顴鵲谷,專門研習書法,一直到他80多歲去世為止。晉代的陶淵明是當時的文學大家。一個年輕人曾仰慕他的學識,特地登門拜訪,請教讀書有何妙法。陶淵明笑笑說:「讀書有何妙法?只有笨法。全憑刻苦用功、持之以恆。勤學則進,怠之則退。少年似懂非懂。陶淵明於是便把他帶到自己的田邊,指著一棵稻秧說:「你仔細地看,看它是不是正在長高少年很聽話,彎下腰來看了半天,然後很老實的回答:「晚輩沒有見他長高。不能長高又為何可以從一棵秧苗長到現在的高度?
其實,它每時每刻刻都在長,只是我們用肉眼是無法看出來的。如果不是這樣,它也就不會由種子長成秧苗了。我們學習也是如此。天天苦讀,知識自然而然就會裝在你的頭腦裡了。之後,陶淵明又指著旁邊的一塊磨刀石問少年:「那塊磨刀石怎麼會有一道道的凹面呢那是磨刀磨的。具體哪一天磨的呢少年無言。陶淵明又繼續說:「人們天天在磨刀石上磨刀,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才成這個樣子。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學習也如此。若不持之以恆,每天都會有所虧欠的!」少年這才恍然大悟。陶淵明見孺子可教,於是又送他兩句話:勤學似春起之苗,不見其增,日有所長;輟學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學海無涯。我們每個人只有勤奮學習,才能最終登上知識的最高殿堂。
小編總結:在今天,2018年5月4號,我給大家分享了一篇關於學海無涯的文章。通過上述文章,我們發現了我們只有不斷的學習,我們的知識儲備才不會空,有一天不學習我們就是在退步,這是一個日新月異的社會,一天不學習就會跟不上時代了,大家覺得呢?喜歡這篇文章的朋友們,別忘了點讚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