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我國學者通常把公元前21世紀夏朝的建立看成是我國進入文明時代的開始。其實,早在約一萬年前我國就出現了最早的農業,人們開始從事農耕,飼養家畜,製造陶器。這一時期,中華文明曙光初現,因為沒有確切的文字記載,所以當時人們的活動和事跡都是以口耳相傳的形式得以保存,在口耳相傳的過程中,形成了許多神話與傳說,所以這一時期也是我國歷史上的傳說時代。在眾多傳說中,首先就是關於三皇五帝的傳說。
三皇五帝分別是哪些人,傳說中有不同版本。我們首先應該明確其實三皇五帝都是遠古時代的部落首領,可能是某個部落的一代首領,也有可能是一個部落所有代首領的集體稱呼。據《尚書大傳》記載,三皇應指燧人氏、伏羲和神農氏,據《大戴禮紀》所載,五帝分別是黃帝、顓頊、帝嚳、堯和舜。
燧人氏,據說是有巢氏的後代,最主要的傳說是鑽木取火。火的發明是原始人類發展過程中最重要的一件大事,是引領華夏文明走向未來的開端。據歷史考古證明,我國舊石器時代晚期的山頂洞人已經學會人工取火,所以我們推測燧人氏應該是我國舊石器時代晚期某個部落的首領,他率先發明了火,因此也就帶領他的族群進入更高級的進化階段。傳說中燧人氏是華胥氏的丈夫,後者是古代傳說中的第一位女子,而伏羲與女媧正是他們的兒女。
傳說中伏羲與女媧都是人首蛇身,兩人本是兄妹又是夫妻,繁育後代,其子少典為傳說中有熊氏部落首領。伏羲訂立族外婚配製度,改血緣婚姻為族外婚姻,規定近親不得婚配,結束了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原始群婚狀態。由此可見,伏羲生活的年代正是我國原始社會從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過渡發展的時期。此外,伏羲還發明八卦預測吉兇,教人民結繩為網捕獵飛鳥走獸。
神農氏,伏羲與女媧的後代,最主要的功績是嘗百草,發明醫藥,教民耕種五穀。據歷史考證,我國先民在大約一萬到八千年左右,已出現原始農業,故可推測神農氏活動年代大致就在這一時期。傳說中神農氏又稱為炎帝,炎帝應該不是某一個人,而是當時某一強大部落各代首領的統稱。《三皇本紀》記載:「炎帝凡八代,五百三十年,而軒轅氏興焉。」
以上是三皇,再來說一說五帝。
黃帝,本姓公孫,後改姓姬,名軒轅,少典之子,伏羲之孫,有熊氏部落首領。發明車船,制武器,造宮室,建官職。按照五行學說其有「土德」,所以稱為黃帝。
神農氏末期,各個部落互相攻伐,炎帝無力制止,於是黃帝開始練兵,徵伐不聽話的部落,黃帝部落因此得以發展壯大。炎帝為了遏制黃帝勢力發展,在阪泉(今河北)與黃帝決戰,多次敗給黃帝,於是屈服,兩部聯合,炎黃二帝成為黃河上遊的領袖。
此時在黃河下遊,東部沿海有蚩尤部落不聽黃帝約束,於是黃帝與蚩尤在涿鹿決戰,擊潰了其部落,斬殺了蚩尤,由此炎黃部落勢力東擴至海邊,融合為華夏部落,形成後來華夏族的主體。所以炎帝黃帝又被稱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姐,國人被稱為炎黃子孫。
黃帝妻子叫嫘祖,教人養蠶織衣。黃帝長子少昊,為東夷部落首領,開創了鳳圖騰。
五帝中第二位是顓頊,高陽氏,少昊的侄子,黃帝的孫子,其在位期間打敗共工叛亂,制定曆法。在黃帝統治時期,天地相連,人神雜糅,蚩尤等人趁機聯絡眾神和山精水怪與黃帝作對,殃及地上生民,使人間強者凌弱,眾者暴寡,殺戮不止。顓頊繼位後,下令絕地天通,他命重兩手託天,奮力上舉,令黎(重和黎都是顓頊的孫子)兩手按地,盡力下壓,使連接天地的崑崙天柱被折斷。使得人不能隨意登天,神也無法隨意下凡,從此天地相分,人神不擾,割斷了之前人與神之間的混亂聯繫,穩定了社會秩序,進一步擴大了了華夏族的勢力。
帝嚳,高辛氏,黃帝的曾孫,顓頊的堂侄,十五歲起輔佐顓頊,三十歲繼位。帝嚳上承炎黃,下啟堯舜,他德行崇高,知人善任,仁愛治國,深受百姓愛戴。帝嚳時代可謂是上古時期的太平盛世。此外,帝嚳的幾個兒女也非常有名,元妃姜原所生后稷,乃周朝祖先;次妃簡狄所生契,乃商朝祖先;三妃慶都所生堯,也是後來的五帝之一。
五帝中最後兩位是堯和舜。帝堯,陶唐氏,傳說中著名的仁君,帝嚳之子,舜的嶽父,堯晚年,因其子丹朱不肖,堯將統治之位禪讓於舜。舜,姓姚名重華,顓頊五世曾孫,出身貧困,但品德非凡,娶堯的女兒娥皇、女英為妻,被堯選為繼承人。舜執政後勵精圖治,銳意改革,在他的統治下,官員職責分明,社會上百業興旺。舜老了以後,其子商均不肖,把帝位禪讓給治水有功的禹,後者則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
總之,傳說中的三皇五帝,都是上古時期傑出有為的部落首領,他們也許都起源於一個族群,他們是中華兒女的共同祖先。關於他們的傳說,是我們對於遠古祖先記憶與神話傳說相結合的產物,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上古時期的歷史進程。他們在華夏土地上撒下了文明的種子,披荊斬棘,帶領人們走出了蒙昧的黑暗,指出了光明的道路。所以,我們後人要把這些偉大人物的記憶用帶有神話色彩的傳說一代代地繼續傳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