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頓「站在巨人肩上」實是嘲諷之語

2021-01-09 南方都市報·奧一網

    「假如你們都是蒼蠅,坐在那裡看我。你們看到的,是幾千個我,還是一個我?」7月20日下午的小谷圍科學講壇上,中國科學院大學科普策劃人、理論物理博士吳寶俊,把這個問題拋給現場的觀眾。另外,貴州的「天眼」下雨會不會進水,進水以後怎麼辦?「電磁波恐懼症」有沒必要?在活動現場,吳寶俊開講「物理背後那些事兒」,揭秘這些問題背後的答案。

    蒼蠅眼裡的你長什麼樣?「一個打了馬賽克的你」

    「假如你們都是蒼蠅,坐在那裡看我,你們看到的是幾千個我還是一個我?」吳寶俊稱,「我到20多所中學問過這個問題,99%答錯了」。「蒼蠅看到的你是一個完整的人,但是是一個打了馬賽克的你」,吳寶俊說,蒼蠅的眼睛是複眼,由幾千隻小眼構成,它們看到的是一個完整的圖像,而不是幾千個圖像。但是小眼解析度非常有限,所以最終呈現的就像幾千個模糊像素點拼在一起的馬賽克圖像。

    吳寶俊表示,英國科學家羅伯特·胡克發明了雙鏡片複試顯微鏡,並將自己的觀察結果集結成《顯微圖譜》一書,書中不但首次提出細胞(Cell)這個詞,還收錄了胡克親手繪製的跳蚤、蝨子、蒼蠅的插圖。吳寶俊介紹道,胡克還曾將蒼蠅解剖,並根據蒼蠅眼中反射的自己房間的景象畫出了一張蒼蠅的第一視角圖。「在胡克的年代,照相機還沒有發明,科學家想要將觀察結果記錄下來,就必須和畫家合作,或自己學習繪畫,胡克就是一位畫畫高手」。

    「電磁波恐懼症」有無必要?不能脫離劑量和強度談危害

    不少人談「輻射」色變,「電磁波恐懼症」有沒有必要?吳寶俊表示,自然界中電磁波無處不在、無時不有。「輻射是一個很中性的詞彙,也是一個很普遍的現象,沒有必要恐懼輻射。」他解釋道,科學界有句話叫「談一個東西有沒有害,不能脫離它的劑量和強度」,當電磁輻射能量超過一定限度後,可能會逐漸出現負面效應,影響人的身體健康。但日常生活中接觸最多的家用電器電磁輻射,如手機、計算機、電視機、微波爐等,只要在一定限度內,對人體就是無害的。

    各種電磁波輻射會相互疊加嗎?吳寶俊表示,室內各種頻段的電磁波相互是不疊加的,不同的電磁波之間是獨立運動的,「如果不同頻段的電磁波之間會互相干擾的話,就會出現一個問題:你的電視機看不了,你的w ifi信號裡摻雜著其他信號」,吳寶俊說,因為電磁波無處不在,孕婦防輻射服也不可能把整個人完全屏蔽起來,所以完全沒必要穿。

    「天眼」進水怎麼辦?它有天然排水系統

    我國著名的500米口徑射電天文望遠鏡F A ST,人稱「天眼」,坐落在貴州省平塘縣,2016年9月正式啟用,啟用時,很多人看到這口「世界上最大的鍋」不禁想問:下雨進水怎麼辦?「我一開始對這個問題也特別好奇」,吳寶俊對南都記者表示,「去年冬天我去貴州平塘近距離參觀過這口『鍋』,我們遠遠看它是嚴絲合縫的,走到跟前你會發現,它其實是由好多片拼在一起的,中間有縫隙,雨水會順著漏下去」。

    有資料顯示,天眼必須建設在喀斯特的天然天坑之上,而在西南地區的喀斯特地區,就存在許多天坑,這些天坑地下都有暗河連接,可以完美解決排水問題,另外也大大減少了工程量,節約了大量的資金。

    為何天文臺實驗室沒微波爐?發出的信號曾讓科學家鬧烏龍

    澳大利亞帕凱斯天文臺的科學家們曾以為他們接收到了來自地外文明的電波,「有一陣子這個射電天文望遠鏡總會收到莫名其妙的信號,科學家們都在研究這個神秘信號是什麼」,吳寶俊說,「他們研究了十幾年,發表了很多研究論文,最後發現那道電波其實來自天文臺裡的一個微波爐。」

    「每當這個微波爐啟用,神秘信號就出現了」,這個烏龍事件發生後,全世界所有的天文臺實驗室裡都沒有微波爐了。「大家去貴州平塘參觀FA ST時,手機也必須關機,否則一個神秘信號就出現了,這是因為射電天文望遠鏡接收信號的頻段涵蓋了電視、微波爐、手機信號的頻段」,吳寶俊提醒道。

    「站在巨人肩上」是自謙?實是嘲諷矮小駝背的大師

    「如果我看得更遠一點的話,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這句話出自牛頓之口,但並非牛頓高風亮節、謙卑若愚,「相反,這包含了對他人的暗諷」,吳寶俊表示,「牛頓攻擊的對象就是和他同時代的大師羅伯特·胡克」。

    吳寶俊表示,1675年牛頓發表了一篇論文《光與色原理》,提出了光的粒子說,但是遭到持波動說觀點的胡克的猛烈抨擊,胡克同時認為牛頓論文中的部分內容抄襲了他的《顯微圖譜》一書,因此致信質疑牛頓。牛頓在回信中說「(關於光學)笛卡爾往前邁了不錯的一步,您在很多方面又對其做了豐富,特別是把對薄板顏色的思考引入哲學。如果我能看得更遠的話,那也是因為我站在您這樣的巨人的肩上」。胡克身材矮小,略有駝背,所以牛頓的話其實是對胡克的嘲諷,「科學家罵人也是一套一套的」,吳寶俊表示。

    為何有的孩子成不了學霸?專注力和家庭閱讀氛圍很重要

    為什麼有的人能成為學霸,有的人卻是學渣?講座現場,吳寶俊表示自己通過到幼兒園、小學、中學觀察發現,孩子的專注力和家庭的閱讀氛圍非常重要,特別是在孩子3、4歲時。「比如你給孩子一個玩具,他一個人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玩,這時候千萬不要去打擾他」,家人過多的幹預,會對孩子的專注力發展造成巨大影響。「像數學這樣的學科,需要花很長時間去思考、琢磨,專注力差的孩子沒辦法集中精力思考問題,坐不住,自然成績好不了」,吳寶俊表示。

    「我建議每個家庭都能有一個書房」,吳寶俊表示,環境對培養孩子閱讀的習慣、啟發孩子的興趣非常重要,越小的孩子越需要環境的濡染,「當孩子突然對某一事物產生好奇心時,這個好奇心只存在很短一陣子,如果他伸手就能夠到一本書看下去,就會進入主動學習的狀態,反之一旦過了這個時間段,孩子就提不起興趣了,所以抓住機會啟發興趣、營造氛圍特別重要」。

    統籌:南都科學新聞工作室 主持:陳養凱

    採寫:南都記者 陳養凱 實習生 楊麗雲 攝影:通訊員 黃嘉健 插畫:林軍明

相關焦點

  • 牛頓站在了巨人的肩上,其中的味道你真的知道嗎?
    牛頓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科學家。他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為天文學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他發明了微積分,使他成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數學家之一;他還對光學有基礎性的研究,發明了反射式望遠鏡。更重要的是,牛頓三定律是經典力學的核心。
  •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是牛頓侮辱人之語
    [摘要]「如果我看得更遠一點的話,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這是讀者耳熟能詳的牛頓名言,常常被用來表示謙虛,但實際上,這句話並不是什麼謙辭,而有侮辱人之嫌。光學之爭牛頓稱站在「巨人」胡克肩上牛頓,一位家喻戶曉的科學家,每個中國孩子都知道他與蘋果樹的故事,寫作文也時常引用他的名言:「如果我看得更遠一點的話,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以此表示要謙虛謹慎。不過,牛頓說這句話是有特定的背景和語境的,這源於他與「英國的達·文西」胡克(羅伯特·胡克,以胡克定律聞名)的學術爭端。
  • 牛頓說自己站在巨人的肩上,確實是發自肺腑
    牛頓說:「如果說我看得比誰更遠些,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關於這句話,有人解釋為是牛頓反諷他的某位學術競爭對手。但如果深入了解一下西方的科學發展史,就會發現牛頓這句話可能真是發自肺腑。1000年前,整個歐洲大陸處於中世紀黑暗之中。人們的思想被教會禁錮,精神世界貧乏,物質世界落後。
  • 名人英語:如果我比別人看得遠,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 牛頓
    艾薩克·牛頓爵士(Sir Isaac Newton)出生於1643年,早產的他幾乎沒有活下來。同年伽利略去世。他的父親在他出生前三個月去世。母親再婚後,他由祖母撫養長大。牛頓的母親想讓他當農民,但牛頓不喜歡種地。沒當農民的牛頓致力於研究光的衍射、萬有引力、離心力、向心力以及運動物體的效應和特性。
  • 牛頓站在哪些巨人的肩上2
    圖片來自網絡3、第五位巨人是德國數學家、天文學家克卜勒。他一生坎坷,卻孜孜不倦地追求未知和真理:提出了三大定律,準確地描述了行星的軌道,有力的支持了哥白尼的日心說。圖片來自網絡第谷是一個十分執著嚴謹的人。
  •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牛頓
    「如果我比別人看得更遠,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三百多年前牛頓留下這句膾炙人口的話。之後,每個世代都公認牛頓本人才是無人能比、仰之彌高的巨人,我們都是站在他的肩膀上才能看得更遠。無論是微積分、三大運動定律、萬有引力定律或光學理論,每一項都是革命性的理論,為現代科學的發展奠定基礎。
  •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本意居然是牛頓用來諷刺的話?
    「如果我能看得更遠一點的話,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這句話是由頭上被砸蘋果的著名的物理學家牛頓說的,這是牛頓寫給胡克(史上第一次成功觀察細胞的人)的信中所出現的一句話,之後就被世人廣泛流傳。這句話其實是牛頓為了嘲諷胡克,在給胡克的回信中說了這麼一句話:「如果我能看得更遠一點的話,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 牛頓說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老師可不會告訴你,這個巨人是誰
    牛頓說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老師可不會告訴你,這個巨人是誰【搬運、抄襲必舉報!!!全網維權!!!】牛頓想必大家都很熟悉,學習過微積分或是物理力學的,想必對他都不會陌生,他一生最著名的發現就是萬有引力定律。除此之外,他的經歷也鼓勵了不少的人。
  • ——真實的牛頓
    「如果說我比別人看得更遠,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這句被廣泛應用於中小學生作文的名言來自科學巨匠牛頓。如果你因為這句話對牛頓產生好感,認為他不僅科研水平高,人也很謙虛,那你可就大錯特錯了,這句名言不僅並不謙虛還充滿了對同時代矮個子前輩胡克的嘲諷。
  • 牛頓:之所以我比別人看得遠,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蘋果樹下的牛頓到底受了誰的啟示?牛頓有一句流傳很廣的名言:之所以我比別人看得遠,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後人往往引用牛頓的這句話來說明一個人應當謙虛如牛頓。但實際上牛頓講這句話是為了諷刺長得矮小、駝背的胡克。事實上牛頓思考問題用了很久。他是從思考拋物體的運動作為切入點的,他是這樣做思維實驗的:假設自己站在一座高塔頂上,朝前方扔一塊石頭出去,那麼石頭會以一個拋物線的軌跡掉落在地上。
  • 2020福建教師招聘物理學科備考:談談牛頓前面的那些巨人們
    2020福建教師招聘物理學科備考:談談牛頓前面的那些巨人們 福建教師招聘網 :提供2020福建教師考試備考資料,包括福建教招教育綜合基礎知識、學科專業知識及重點、教師招聘面試技巧、 備考指導等。
  • 牛頓曾說:「我之所以成功,是因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
    正如奧野宣之所言「無論在手機保存多少書,書裡的內容都不會被保存在腦子裡。用這本書的關鍵詞來比喻的話,就是這些內容既不能融入你的身心,也不能變成無形的財富。」只有通過手寫筆記的方式才能讓書中的內容以紮實的方式進入思想。奧野宣之的讀書方式,讓我收穫頗豐。
  • 牛頓的陰暗面
    把牛頓的這段話與前面引的他與胡克的通信比較,可以看出在時間上是矛盾的。牛頓在這裡把他發現萬有引力的時間故意改寫在1679年與胡克通信之前,而且造出蘋果神話,其目的顯然是為了要獨吞萬有引力這項成果。 牛頓和胡克之間的梁子,不僅表現在對萬有引力發明權的爭議上,最早表現在胡克對牛頓的光的微粒說有不同的看法,因為胡克對光的本質是站在波動說一邊的。
  • 牛頓三大定律有兩個是伽利略發現?為何經典力學還被稱作牛頓力學
    牛頓是一個偉大的科學家,他為物理學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牛頓那個時候還沒有諾貝爾獎,如果按照現在的諾貝爾獎的評判標準,牛頓的成就能領多少枚諾獎呢?巨人伽利略牛頓曾經說過:如果說我看得比別人更遠,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這句話雖然是調侃別人的話,但是牛頓的成就也來源於對之前科學巨人的繼承,這個巨人就是伽利略,伽利略也被稱作現代物理學之父,經典力學的鼻祖,物理學上的速度、加速度、自由落體、重力和慣性等理論都是伽利略率先提出的。
  • 既生胡克,何生牛頓——科學界的暗黑歷史
    這麼一個科學牛人,被某些科學家稱為「倫敦的萊奧納(達文西)」的人,為什麼存在感如此之低呢? 應該可以這麼說,胡克就像被魏瓔珞鬥倒的高貴妃,被甄嬛扳倒的華妃一樣,在他的一生之敵牛頓上位後,被抹去了全部痕跡,甚至連一幅畫像都沒有留下。
  • 牛頓:說最狠的話,幹最狠的架,不服氣你過來啊!
    它的始作俑者是牛頓的「小迷弟」伏爾泰了。伏爾泰是啟蒙時代的大名鼎鼎的思想家,在整個西方世界都有很強的號召力。不過論起來伏爾泰卻是牛頓晚輩,也是他的鐵桿粉絲,他們相差57歲。 不管這個故事靠譜與否,至少人們愛聽,也算牛頓成名因素之一。也正是在這個故事,牛頓給人們留下的印象和人設——一位不食人間煙火的天才科學家的形象。
  • 《天官賜福》抄襲實錘!網友調侃:有興趣繼承鎧之巨人嗎?
    亦或是在更早的時候,隨著大批國漫的陸續登場,「國漫之光、國漫崛起」等高光詞彙也如跗骨之蛆般在不同作品間反覆橫跳。網絡的普及,手機的全民化在便民的同時,也將一個個引人入勝的故事通過動畫的形式呈現在漫友眼前。不得不承認的是,正是因為有了此等先決條件,才讓本已蕭條的國漫市場擁有了更好的發展空間。不道德綁架,不站在制高點過分推銷,只單純談談個人感受。
  • 知識就是力量,山西這樣站在「巨人肩膀」上成長
    知識就是力量,山西這樣站在「巨人肩膀」上成長 科學創新鼻祖牛頓曾說過: 「如果我能看得更遠一點的話,
  • 3大科學巨人之一,牛頓和愛因斯坦,究竟誰更偉大?
    說起來,人類歷史上公認的最傑出的三大科學巨人,便是伽利略、牛頓和愛因斯坦了,今天,我們就從物理學的角度,來分析一下牛頓和愛因斯坦相比,究竟誰更厲害。牛頓與蘋果的故事相信大家都聽過,萬有引力也是因此而被牛頓發現的,可以說,牛頓最偉大的科研成果,便是力學三大定律,一直到今天,很多科研項目的發展,也都是建立在牛頓力學定律的基礎之上。
  • 帽子哥李笠:藝術品投資收藏站在巨人肩上
    應廣州藝術品行業商會的邀請,近日李笠做客「藝術廣東」講收藏經,他在接受羊城晚報記者獨家專訪時表示:藝術品投資收藏的「捷徑」,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玩收藏,沒把握的東西無條件放棄,無論誘惑有多大。這也是我這8年來唯一努力做的事情,就是借用老藏家、行家的眼力與經驗,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玩收藏,走一條正確的捷徑。」   為了購買康有為、郭沫若的書法,2007年的時候,李笠專門結識了行內公認的對這兩人書法有研究的專家,「每次出手前我都會聽取他們共同的意見,意見統一我就購買,意見不統一我就放棄。我一直買得很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