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是百期經典文化傳播系列《詩行天下》,由湖北之聲與「詩詞世界」聯合出品。
一千兩百多年前的一個秋夜,峨眉山下的青衣江上,一艘小舟正緩緩向渝州的方向駛去。此時天空中的明月只露出一半,但也足夠迷人。一位青年獨立在舟頭,他正注視著天空中的半輪秋月、月色籠罩下的朦朧山影、以及那倒映著月亮影子的沉沉江水。
他此行是要出門遠遊,離開家鄉蜀地,而眼前這半輪秋月下的美景,卻讓他生起了對故鄉的無限不舍與眷戀。
於是一首渾然天成的詩作便自然而然地從他心中浮現了。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上,半輪明月高高地掛在山頭,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夜裡我從清溪出發奔向三峽,想你卻難相見,只有戀戀不捨去向渝州。
這名離家遠遊的青年,正是24歲初離蜀地時的李白。大約在開元十二年(724年)的秋天,當時李白「仗劍去國,辭親遠遊」,在離開蜀中赴長江中下遊的舟行途中,寫下了這首著名的《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是蜀中大山,也是古代蜀地的代稱。李白是蜀人,因此峨眉山月其實也就是故園之月。
所以這首詩其實是李白創作的一首依戀家鄉山水的詩。
全詩寫了詩人在舟中所見的夜景,首句是仰望,寫靜態之景;次句是俯視,寫動態之景。第三句寫出發和前往的地點,第四句寫思念友人之情。全詩連用五個地名,通過山月和江水展現了一幅千裡蜀江行旅圖,語言自然流暢,構思新穎精巧,意境清朗秀美,充分顯示了青年李白的藝術天賦。
本來,短小的絕句在表現時空變化上頗受限制,因此一般寫法是不同時超越時空,而此詩所表現的時間與空間跨度真到了馳騁自由的境地。二十八字中地名凡五見,共十二字,這在萬首唐人絕句中是僅見的。
它被視為絕唱,其原因也在於此:詩境中無處不滲透著詩人江行體驗和思友之情,無處不貫串著山月這一具有象徵意義的藝術形象,把廣闊的空間和較長的時間統一起來。其次,地名的處理也富於變化。「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副加於景物,是虛用;「發清溪」、「向三峽」、「下渝州」則是實用,而在句中位置亦有不同。讀起來也就覺不著痕跡,妙入化工。
所以這首詩也是李白詩作中,最膾炙人口的名篇之一。
雖然在詩中,李白並非主要寫峨眉山,但關於峨眉山的詩詞歌賦,反倒是這首最為有名了。其實,作為蜀地的名勝,峨眉山的美名早已遠揚,否則它也不會成為蜀地的代稱,和詩仙筆下的背景。
峨眉山位於中國四川峨眉山市境內,景區面積154平方公裡,最高峰萬佛頂海拔3099米。地勢陡峭,風景秀麗,有"秀甲天下"之美譽。氣候多樣,植被豐富,共有3000多種植物,其中包括世界上稀有的樹種。山路沿途有較多猴群,常結隊向遊人討食,勝為峨眉一大特色。它是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有寺廟約26座,重要的有八大寺廟,佛事頻繁。
據歷史記載,峨眉山名,早見於西周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峨眉山就聞名於世。但為什麼稱之為「峨眉」,說法不一。
一說峨眉山是因「山高水秀」得名,另一說是因「兩山相峙。」而得名。還有一種說法是峨眉山屹立在大渡河邊上,大渡河古稱「涐水」山愛水而得名,故稱「涐眉山」。峨湄山只是因為是山,才離開了水,由「涐湄」變成了「峨眉」。這種說法系近代文人趙熙之論,「是山當涐水之眉。眉者,湄也,以水得名。」
《峨眉郡志》中提到峨眉山的山形:「雲鬘凝翠,鬒黛遙妝,真如螓首蛾眉,細而長,美而豔也,故名峨眉山」這種說法則是後來最通俗而廣為人知的一種。
但無論如何,峨眉山之名已流傳了兩千多年,是中國知名度最高的名山之一。而峨眉山得以聞名的所在,自然是其瑰麗的風景與歷代積累的豐富文化。
家在蜀地的李白,在離家遠遊,寫下那首《峨眉山月歌》之前,其實就已兩次登臨峨眉山,並在開元九年(721年)寫下了一首《登峨眉山》,專門讚嘆所見到的峨眉之景。
蜀國多仙山,峨眉邈難匹。周流試登覽,絕怪安可悉?青冥倚天開,彩錯疑畫出。泠然紫霞賞,果得錦囊術。雲間吟瓊簫,石上弄寶瑟。平生有微尚,歡笑自此畢。煙容如在顏,塵累忽相失。倘逢騎羊子,攜手凌白日。
在浪漫青年李白的眼中,蜀國的其他仙山,都難以與綿邈的峨眉相匹敵,就算是登臨峨眉山週遊觀覽,那絕特奇異的風光景致也難以能全部領略。
青蒼的山峰展列於天際,色彩斑爛如同出自畫中。當我登上峰頂賞玩紫霞,恰如真得到了修道成仙之術。我仿佛是在雲間吹奏玉簫,在山石上彈起寶瑟。此刻我想起了曾經的修仙之想,想自此以後就結束世俗之樂。我的臉上似已充滿煙霞之氣,塵世之牽累忽然間已消失。倘若遇上仙人騎羊子,就與他相互攜手凌跨白日......對李白來說,峨眉之美,宛若仙境。
清代詩人譚鍾嶽曾將峨眉山佳景概括為十種:"金頂祥光"、"象池月夜"、"九老仙府"、"洪椿曉雨"、"白水秋風"、"雙橋清音"、"大坪霽雪"、"靈巖疊翠"、"羅峰晴雲"、"聖積晚鐘"。而現在的人們又不斷發現和創造了許多新景觀,如峨眉新十景:金頂金佛、萬佛朝宗、小平情緣、清音平湖、幽谷靈猴、第一山亭、摩崖石刻、秀甲瀑布、迎賓灘、名山起點。它們無不引人入勝。
進入山中,重巒疊嶂,古木參天;峰迴路轉,雲斷橋連;澗深谷幽,天光一線;萬壑飛流,水聲潺潺;仙雀鳴唱,彩蝶翩翩;靈猴嬉戲,琴蛙奏彈;奇花鋪徑,別有洞天。
春季萬物萌動,鬱鬱蔥蔥;夏季百花爭豔,奼紫嫣紅;秋季紅葉滿山,五彩繽紛;冬季銀裝素裹,白雪皚皚。登臨金頂極目遠望,視野寬闊無比,景色十分壯麗。觀日出、雲海、佛光、晚霞,令人心曠神怡;西眺皚皚雪峰、貢嘎山、瓦屋山,山連天際;南望萬佛頂,雲濤滾滾,氣勢恢弘;北瞰百裡平川,如鋪錦繡,大渡河、青衣江盡收眼底。置身峨眉之巔,真有"一覽眾山小"之感嘆。
大概是因為峨眉山風景卓絕,不但吸引著遊人登臨,也成了傳道頌佛的佳所。
公元1世紀中葉,佛教經南絲綢之路由印度傳入峨眉山,藥農蒲公在今金項創建普光殿。公元3世紀,普賢信仰之說在山中傳播,中國僧慧持在觀心坡下營造普賢寺。
6世紀中葉,世界佛教發展重心逐步由印度轉向中國,四川一度成為中國佛教禪宗的中心。9世紀中葉,宋太祖趙匡胤,派遣以僧繼業為首的僧團去印度訪問。
回國後,繼業奉記來山營造佛寺,譯經傳法,鑄造重62噸,高7.85米的巨型普賢銅佛像供奉於今萬年寺內......千百年來,峨眉山這個「佛門聖地」便以「普賢道場」之名,與山西五臺山、浙江普陀山、安徽九華山並稱為中國佛教四大名山蜚聲中外。
今日的峨眉,風景依舊"秀甲天下",吸引著無數遊人信徒,一步一步地登上這千古名山,領略那在古人眼中如同仙境般的絕妙風景。
往期精彩
詩行天下|白帝城:輕舟猿聲皆已遠,唯有彩雲依舊
詩行天下|成都:悠悠天府國,千載錦官城
詩行天下|嵊州:千年剡溪唐詩路,萬年文化小黃山
詩行天下|天姥山: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嶽掩赤城
每天一首古詩詞|蘇軾:微雨過,小荷翻,榴花開欲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