鮁魚圈區,遼寧省營口市市轄區,位於遼東半島中部、遼東灣東岸,坐落在營口市南52公裡處。營口開發區前身是原蓋縣鮁魚圈鄉。1984年5月,設立營口市鮁魚圈區。1990年8月,更名為營口新經濟區。1992年10月,在鮁魚圈區設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2004年1月,將原蓋州市的熊嶽、紅旗、蘆屯三鎮成建制劃入鮁魚圈區。
境內著名景點有:望兒山、山海廣場、天沐溫泉、月亮湖公園、熊嶽植物園等。
中國的地名,從古至今,鮮有三字者。而營口鮁魚圈的圈,又是多音字,如果不是聽本地人念出來,又未能知道鮁魚圈地處渤海岸邊,從字面上念成一聲還是四聲,實在不好把握。
遊人到鮁魚圈,總要把這個名字念叨兩遍,有時候還會加上兒化音。面對這樣的名字,不免好奇,想看看她的前世今生,探究一下她究竟是被何人命名?形成於何時?
曾經有一個美麗的神話傳說:有一位美麗勇敢、風情萬種的鮁魚公主在與鯊魚戰鬥時獻出了生命,她的身軀化成了月牙灣裡的礁石。世代的人們為了讚美鮁魚公主的獻身精神,感謝其父親鮁魚王和仙人挽救了這裡的大海。又因為有了鮁魚公主和鮁魚王有關的半圓形海灣,就給這個地方取名為鮁魚圈。
第二種由來:年逾九十的鹽場村老人趙永家,回憶起小時候父母說過,清朝時六省打漁船來此歇集,主要打鮁魚,因海灣成月牙形,鮁魚圈就叫開了。關於這個說法,從望海老人張濤口中也得到了印證。他說清朝時,遼河入海口附近為天然漁場,每年小滿至夏至期間,鮁魚集群洄遊,部分進入渤海產卵,因此有六省漁船——冀、魯、蘇、閩、浙、粵船隻來渤海打漁,形成為期一個多月的海市。
第三種由來:如今鮁魚圈海岸線綿長多弧,此種命名方式無可厚非。但是老文化館副館長範垂鵬先生,卻給出了另一種說法。當年鮁魚圈還是一個很小的地方,海岸線有限,以圈字命名皆因周圍多山,圍成一個圈的形狀,而如今電廠以及港口四周多有小丘林立,中間類似一個小盆地,故而稱之鮁魚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