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讓了個梨:孔融——比出名,我還沒輸過

2020-12-17 梨源齋記

昨天我就著黃香因溫席而出名的話題聊了聊親子關係,這次我想聊一聊孔融。孔融是誰?孔融是東漢末年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很是了不得,但他家喻戶曉的原因只是因為他讓了個梨。這麼簡單,比黃香溫席還要簡單,但名氣比黃香還要大。黃香溫席,至少還要用熱乎乎的身子鑽進冷冰冰的被窩裡去抖幾抖,可讓梨這件事基本上連個哆嗦都不用打。

孔融一生有很多厲害的事跡,但唯獨這件事最揚名。

我先生小時候,非常喜歡和哥哥搶著吃餅,一張餅要求必須一分為二,平均分配,少一點都不行。吃不完的話呢,就自己揣著,等著他哥哥吃不飽來要。哥哥來要餅吃也還要看他的心情,高興了就給,不高興就把餅扔在地上,再踩上幾腳。

看起來很調皮,其實卻是一般小孩字應有的狀態。

在孩子學會分享之前,必須要先學會自私,先要懂得哪些是自己的、哪些是自己有權利支配的、哪些是自己必須要誓死守衛的,然後才能有鮮明的物權意識,才會懂得自己有權利把屬於自己的東西分給別人或者讓給別人。

孔融讓梨看似是小事,但厲害就厲害在他當時僅僅四歲,四歲的孩子懂得把屬於自己的水果分給別人,這是一個很偉大的事情。《三字經》裡通過這件事,來宣揚兄弟之間的濃厚親情。這些道理都很清楚,下面我們來侃一些題外話。

舜是中國歷史上遠古時期的偉大仁君,他和他弟弟象之間發生過幾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傳言舜從小的生活環境非常惡劣,生母早逝,盲父娶了繼母,他就生活在一個父頑、母囂、弟傲的生存環境中。傳說舜的父親母親和弟弟總是想要合起夥來直他於死地。而舜是怎麼做的呢?在家人需要的時候,又「常在側」。這本應該是一個父不慈子孝,弟不恭兄友的故事。可是我總覺得違背常理。經日夜推敲,又看了前一段在網上流傳的一個美國小女孩爸爸媽媽總想殺死她的電影故事,我大膽推測一下,實際場景應該是這樣的:

烈日當頭,舜趁著陽光正好,提著物什到屋子上面修漏雨的房頂。在往上爬的時候,舜恰好看到遠處繼母和弟弟走了過來,心裡一動,又回頭多拿了一頂鬥笠披在背上,三五下竄上了房頂。然後大聲呼喊著向弟弟象打著招呼。

光照下,面朝象的舜臉上是一大片的陰影。看到哥哥魁梧而又敏捷的身影,象拉著媽媽的手不由自主地開始顫抖。他的媽媽迅速瞥了一眼舜,拉著象低頭就往屋子裡鑽。

「象。」舜把腦袋從屋頂的漏洞處探進房屋,嘴角掛著詭異的笑:「怎麼不理我呢?你和媽媽帶回了什麼好東西?」

舜的目光看得象心裡發毛,他緊緊捂住籃子裡的東西,雙眼死死盯住了舜:「這是我的。」

舜臉上的笑容更大了。他說:「除非你把我燒死,否則……」

舜把「燒」這個字咬得特別重。

象的臉色一下子變得極為蒼白。他知道,只要舜想要的東西,自己從來也得不到。他顫抖著看向已經不再注意他的舜,又和同樣神情緊張的媽媽對視了一眼——

燒!對,放火!燒死他!這個念頭不可遏制地竄了出來。

等到周圍鄰居趕來救火的時候,看到的便是象和繼母放火要燒死舜的場景,而舜則輕而易舉地舉著兩張鬥笠從房子的一側輕飄飄落了地。

象和媽媽捂著臉跑進了家裡的另一間屋子。

舜微不可察地揚了揚眉,緊跟著走了進去。

這間屋子裡,失明的瞽叟正在摸索著編織一方蓆子。

「爸爸!」象剛哭喊一聲,就被舜拎著腿倒提了起來。

「你放開他!」繼母驚慌地大喊。舜嘴角微微揚了揚,做了一個要把象摔在地上的假動作,頓時把繼母嚇住了,一動也不敢再動。

「爸爸,我的這位好媽媽和親愛的弟弟,要燒死我呀。」舜風平浪靜地說,仿佛在敘述著一件毫不關己的事。他那厚重的面龐日積月累著歲月的滄桑,看上去極為可怖。

「混帳!」瞽叟怒氣衝天地說。

舜撇了象一眼,像是拎小雞一般把他拎得高高的,令其和自己面對面,堆起了滿面燦爛的笑:「象,你好自為之吧。」說完,輕輕一甩把他擲在地上,栽了個大跟頭,磕破幾塊肉皮。象不敢吭聲,抖抖索索著爬到繼母身邊。

「混帳!」瞽叟罵罵咧咧地訓斥著。

繼母和象抱成一團。

「我打算明天在院子裡打一口井。」舜將要離去,又想起什麼重要事情似地回頭看著象說:「你要不要來幫忙?」

繼母和象都轉過身來看著他,並不作聲。

舜得意地大笑,仰天出門。外面陽光燦爛,把舜的背影拉得很長。

沒有人知道舜心裡想的到底是什麼,他做事也從來用不著對人說。不知為何,卻偏偏要告知象明天要挖井。象有些想不明白。到了深夜,眼望著圓圓的月亮,象心裡一股惡氣抑鬱難出,頭腦裡閃過一個念頭,把自己也給嚇了一跳。

窗子裡透進來的月光,披著樹杈的陰影,在地板上搖搖晃晃。

惡向膽邊生。

象什麼也顧不得了。

這天一早,象很沉默,哪裡也不去,什麼也沒有做,兩手空空,只是靜靜地坐在院子裡,呆呆地盯著朝陽下的樹影子發呆。

舜走了過來對他笑了笑。象鼓足勇氣抬起頭也對著舜回以微笑。也許過了今天,一切都結束了,象心想。結果,看到象的表請,舜臉上的笑容瞬間綻放,燦爛的笑容照得象心裡毛毛的。

象不由得把屁股下面的東西又往裡塞了塞。

但是舜好像什麼也沒看到,舉起鋤頭走到院子中央就開始愉快地幹起活來。

很快,舜就挖出了一個洞,接著,舜的身子慢慢地下移,漸漸地,地平面上已經看不到腦袋了。

象在心裡默念著:還不夠,還不夠,還不夠……

直到夕陽西下,繼母過來喚他吃飯,象才猛然驚醒般一躍而起,顫抖著聲音,拉著繼母的手臂,激動地說:「機會來了,機會終於來了……」

「什麼……」繼母看向院子中央那口井的時候,聲音戛然而止。

心臟快要從胸腔中跳出來了!

兩人幾乎手腳並用地狂奔過去,也不敢往井裡看,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把旁邊的土往裡面推,直到天色黑沉才敢住手。

當娥皇和女英趕回來的時候,幾人面面相覷。

娥皇和女英並不知道發生了什麼,在繼母和弟弟奇怪的目光注視下,她們疑惑著進了屋,睡了一覺。

第二天,舜又從外面回來了。

繼母和象都以為自己完蛋了。

但是舜居然什麼也沒做,只是把這件事告訴了娥皇和女英,以及鄰裡鄉親們。

再後來,歲月遮掩了風塵往事,只留下了隻言片語的記載。

相關焦點

  • 孔融讓梨是個悲傷的故事,它隱藏了中國式教育的2個漏洞
    「融四歲,能讓梨」,《三字經》中的這一句就是流傳兩千年的經典故事。家喻戶曉,每個孩子都能說出故事梗概。很多家長老師都會以流傳的經典,來引導教育約束孩子,但是事實上,我們沒有真正的究其根本,這種做法對不對,或者說謙讓到哪個尺度才合適。孔融讓梨的故事孔融是東漢末年的著名文學家,孔子的後人二十世孫,同時也是建安七子之一。
  • 「孔融讓梨」是作秀還是美德,其為何在西方成了反面教材?
    「孔融讓梨」之所以能夠進入到課本中,成為了一代代孩子的榜樣,就在於孔融小小年紀,便可以戰勝自己的私慾,將大的梨分給哥哥和弟弟。維護家庭的和睦,讓父母甚是欣慰,並且長大之後,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以小見大,孔融從小便能有如此高的格局,為他之後能取得驕人的成就打下了堅定的基礎。
  • 《孔融讓梨》——二胎家庭老大最厭惡的故事,沒有之一!
    據說在孔融小時候,父親曾買了一袋梨子,下意識地將最大的梨遞給他。沒想到孔融搖搖頭拒絕了,並拿了最小的那顆梨,說道:「我年紀小,理應吃最小的那一個,大的梨就留給哥哥吧。」從此,孔融讓梨的故事就流傳了下來,成為了父母教授孩子學會謙讓的最佳故事。這個故事流傳至今,幾乎是家喻戶曉,小朋友們更是耳熟能詳。
  • 小時候讓梨的孔融,長大後竟成了「嘴炮王」,禍從口出滿門抄斬
    「孔融讓梨」的故事,想必人人都聽過,小時候的孔融很是乖巧懂事,被傳為兄友弟恭的佳話。我們如今教育小朋友,會給他們講這個典故,要他們從小就學著懂事。可是誰也不會想到,小時候懂事的孔融,長大之後卻越來越不懂事,不但一點也不懂得「溫良恭儉讓」,更是成為三國時期有名的「嘴炮王」,也正是因為他的口舌太可憎,而招致殺身之禍,還連累家人全部被株連。由此可見,小孩子長大是會變樣的,有些熊孩子長大後會變成好男人(比如我),而有些老實孩子長大後卻變成壞叔叔。
  • 四歲讓梨的孔融,本是傳統美德的代表,但是在西方卻成為了作秀
    在孔融四歲的那年,他父親的朋友來到了他家裡拜訪,同時還帶來了一份小禮物,幾個又香又脆的梨子。孔父在拿到了梨子之後,將它洗乾淨放在了桌子上,準備把這些梨子分給幾個孩子吃。我們講究一個長幼有序,孔融或許拿不到最大的梨子,但肯定不會得到最小的那個梨子。而孔融卻出人意料地選擇了最小的那個梨子。
  • 孔融四歲就懂得讓梨,為何老師從不說長大後的孔融?因為不能說
    孔融讓梨是我們從小就耳熟能詳的一則寓言小故事,很早就被編入了小學教材,作為教育孩子學會謙讓的典範。《三字經》中都有「融四歲,能讓梨」的句子,千百年來代代相傳。然而孔融這個孩子們的榜樣,長大以後的故事卻很少有人知道,這又是為什麼呢?
  • 三國猛將太史慈,武力值不輸趙子龍,智救孔融,為何不出名?
    其實,太史慈是個戰功卓著、英勇無畏、仁厚孝順、能文能武的一名不可多得的將才。足智多謀,開始嶄露頭角太史慈是東萊郡黃縣人,身長七尺七寸,長相十分英俊貌美,善騎射,是個真正的神射手。他的武力值「堪比趙子龍」,並且不低於甘寧等人的,但他並不只是武力值高。
  • 世人皆知孔融四歲讓梨給哥哥,可是你知道他哥哥用什麼還給他了嗎
    《三字經》中「融四歲,能讓梨」這句話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吧,其背後的典故「孔融讓梨」就更是家喻戶曉的經典故事,年幼的孔融把大的梨讓給了自己的哥哥,自己吃小的梨。孔融也因為此事而名垂青史,相比之下,他的哥哥孔褒(也就是被讓梨的那位)名氣就小了很多。那麼問題來了,他們的後續故事是什麼呢?
  • 孔融嘴炮功夫一絕!這大概就是曹操殺孔融原因吧!
    孔融,一個因為讓梨而成為家喻戶曉的禮儀模範,成了許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榜樣,三字經中就有「融四歲,能讓梨」之語。孔融不僅才華橫溢,是「建安七子」之首,而且家世顯赫。這一身份讓孔融在三國時候舉足輕重,他也因此成為當時一個極具影響力的名士之一。除了讓梨,孔融小時候還是個邏輯鬼才,這也為他以後成為學術噴子打下了堅實基礎。他十歲的時候跟著他爹到了洛陽,那會兒洛陽有個名士叫李膺。
  • 周白之白:孔融盡力了
    在強行玩梗瞎抖機靈的氛圍中,書中的孔融絕對是一股清流。 有次他跟姓李的大人物強行攀親戚,人老李就納悶了,啥時候有你這個親戚?孔融說,我老祖孔夫子拜你老祖李耳先生為師,咱們怎麼算都是世交吧?有態度,有邏輯,還自帶知識點,效果自然拔群。繼四歲讓梨之後,這是孔融的第二次人生巔峰:主人和賓客,滿座名流,無不被他的機智驚呆,紛紛點讚。
  • 孔融是怎麼死的?那是你不知道孔融有多狂
    都聽過「孔融讓梨」這個故事,但是應該有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孔融其實是一個很狂之人。 孔融,字文舉。魯國人,孔子二十世孫。首先這個家世背景就讓孔融一出生,就註定與人不同。 十歲時,孔融隨父親來到京師。當時的河南尹李膺是一代名士,既然都是名士了,那麼豈是一般人,能與隨隨便便拜見的。
  • 三國第一狂人禰衡:我不是針對誰,在座的各位都沒我狂
    禰衡和孔融、楊修共稱為「三國三大狂士」,但是那兩位和禰衡相比,簡直就太小兒科了。最起碼孔融和楊修還略微珍惜自己的生命,但是禰衡就不同了,完全是狂得沒邊沒影的。不過也是個性使然,禰衡一輩子沒有幾個朋友,但是孔融和楊修卻是和禰衡交好的,而禰衡之所以能夠到曹操手下當官,也正是因為孔融的舉薦。
  • 英梨梨在線推薦,青梅絕對不輸的輕小說,網友:我懷疑你在迫害
    在最近就要上映的路人女主的養成方法劇場版,再次把路人女主的熱度帶了起來,同時帶起來的又是一輪英梨梨的迫害,自從傲嬌金毛英梨梨輸了之後,網友們表面上出於對英梨梨的同情和愛,開始了大量迫害英梨梨,金毛敗犬這個詞彙也更加的被發揚光大,在最近,官方也開始了玩梗,竟然讓英梨梨出來推薦這部輕小說
  • 三國時期讓人哭笑不得的抬槓選手,孔融榮登榜首
    相信很多人對三國演義都並不陌生,沒有深入了解過應該也對三國時期的歷史人物有所耳聞。除了一代梟雄曹操、才智過人的諸葛亮和勇猛雙全的張飛等這些有名氣的人物以外,下面我要說的這位人物或多或少對大家有些陌生,他就是三國最能抬槓的人——孔融。
  • 李玫瑾:二胎時代下,二胎家庭最大的騙局,就是「孔融讓梨」
    大多數家長秉承一貫的思維模式,覺得自己的大孩子應該讓著小孩子,就像之前學過的孔融讓梨的故事,但是事情的真相併非如此。 文/媽寶經,內容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有兩個孩子,對孩子應該是孔融讓梨的教導方式嗎?答案是否定的。
  • PDD講述我這輩子吵架基本沒輸過,LBW從來沒贏過我!
    但吵架吵到最後都有個輸贏,那麼大家到底是贏得多還是輸得多呢?而近日PDD在直播中就和網友們聊天,聊到了自己吵架有多猛。吵架基本沒輸過,甚至是LBW都沒有贏過我!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這還得從PDD直播說起,和粉絲們互動就聊到了吵架這件事。PDD表示「我這輩子吵架基本沒輸過,然後以前輸過一次,就是在YY跟別人對噴,太猛了!
  • 放縱的割據者:孔融的另一面
    孔融是孔丘苗裔,以「文才高茂」著稱於三國漢季。對廣大吃瓜群眾而言,孔融往往與「讓梨典故」勾連在一起;其文學地位反倒不顯。就其生平履歷而言,孔文舉不宜被單純視作「文人學士」或「門閥權貴」,其個人標籤更傾向「流亡軍閥」。
  • 英梨梨輸得徹底,卻沒有丟失尊嚴!敗犬也有敗犬的樣子
    《路人女主的養成辦法》的結局篇劇場版國內已經可以順利看到了,不得不說是一部完成度超棒的動畫,而隨著加藤惠升上了正宮寶座之後,英梨梨和霞之丘詩羽也徹底輸掉了倫也。其實可能早在自己下定決心在事業上拓展而不是留在倫也身邊的那一刻,英梨梨的敗局已成定局,但自己也沒想到,真正讓自己放棄的,居然是霞之丘詩羽;在事業和愛情中選擇了事業,並且前後多次背叛自己的青梅竹馬,可能連她自己都開始對自己的感情失去方向;但即便如此,她也沒有放棄過,和詩羽較勁,吃出海的醋,但萬萬沒想到,倫也其實迷上的,是後來殺出的加藤惠……不過即便如此,她還是堅強地選擇
  • 英梨梨輸得徹底,卻沒有丟失尊嚴!敗犬也有敗犬的樣子
    《路人女主的養成辦法》的結局篇劇場版國內已經可以順利看到了,不得不說是一部完成度超棒的動畫,而隨著加藤惠升上了正宮寶座之後,英梨梨和霞之丘詩羽也徹底輸掉了倫也不給自己留下後悔,不過她的強勢態度沒有改變,沒有主動和倫也說,「我愛過你啊」,而說的是,「你喜歡過我嗎?」
  • 孔融被曹操逮捕後,其子女吐出一言,至今依然廣為流傳
    孔融是東漢末年時期非常著名的文學家,還是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的二十世孫,自小就十分聰慧,4歲讓梨的美德故事至今依舊被人們廣為傳頌,這則故事甚至還被收錄了小學教材中,相信大家都有印象吧!但是這麼一個賢能又孝道的人,最終卻落得滿門抄斬,這是為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