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四歲就懂得讓梨,為何老師從不說長大後的孔融?因為不能說

2020-12-12 騰訊網

孔融讓梨是我們從小就耳熟能詳的一則寓言小故事,很早就被編入了小學教材,作為教育孩子學會謙讓的典範。《三字經》中都有「融四歲,能讓梨」的句子,千百年來代代相傳。然而孔融這個孩子們的榜樣,長大以後的故事卻很少有人知道,這又是為什麼呢?

孔融出生於公元153年,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孫,其讓梨的故事最早記載於《世說新語箋疏》,後又見於《後漢書·孔融傳》。但孔融真正在當時為人所熟知是在其十三歲時,父親泰山都尉孔宙去世,孔融悲慟不已,甚至痛哭到無法站立,州裡百姓因此皆稱讚他的孝心。

在孔融十六歲時,兄長孔褒的好友張儉為中常侍侯攬所記恨,張儉被追捕時逃到孔家,正好孔褒不在家,只有孔融接待他。張儉覺得孔融還是個小孩子,就沒有告訴孔融自己的處境,孔融卻見他形容狼狽,於是做主留下了張儉。後來事情敗露,孔家兩兄弟都因此入獄,兩個人都爭著要擔下罪責。朝廷最後判定孔褒獲罪,孔融便因此事更加聞名。

也許就是因為年少成名,孔融的性格不僅沒有像小時候那樣一直謙虛沉穩,反而變得偏激自負起來。《御覽·秦子》中記載,孔融在北海任相時,見到一個人在路旁的墳墓邊哭泣自己的亡父,臉色卻一點也不憔悴,孔融認為此人虛偽,於是將其殺掉了。雖然這件事也和孔融讓梨一樣屬於軼事,不能完全確定虛實,但孔融敏感自負的形象由此可見一斑。

公元196年,袁譚攻北海,孔融在城外兵戎相見時仍然談笑自若,甚至自顧自地讀書。至夜晚整座城都被攻陷,他才逃亡而去,留下了自己的妻兒作為誘餌,後妻子兒女皆為袁譚所擄。雖然孔融自負才學,有平定國家危難之心,但危急時刻真正來臨時他卻絲毫沒有作為,這也是令後世之人有所詬病的地方。

此外,孔融還十分嗜酒。建安十二年時曹操討伐烏桓,同時上表禁酒,當時戰亂頻仍,喝酒的確容易誤事,按理這是一項合理提議。孔融卻多次寫信給曹操陳述禁酒無用,言辭之間傲慢無禮,行為上更是出格,經常叫上三五好友喝他個酩酊大醉,絲毫不將曹操放在眼裡。後來又變本加厲,時常恃才傲物觸犯曹操,最終為其所不容,於公元208年將孔融處死,甚至株連全家,連孔融年幼的兒女也沒有放過。

孔融的一生是不羈的,四歲時候的謙讓懂事只是一個微小的片段,與他之後迥然不同的人生沒有太大的關係。到了晚年時孔融的思想甚至變得更為驚世駭俗,他曾當著眾人的面說:「父之於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慾發耳!子之於母,亦復奚為?譬如寄物瓶中,出則離矣!」意思就是父母不值得親近,孩子只是其情慾的產物,孩子和母親只是寄存的關係,生出來以後就與母親脫離了。如此真可謂語不驚人死不休,與他年輕時表現出的孝道完全南轅北轍。

就是因為這樣,四歲時那個因聰敏懂事流傳千古的孩子,長大後卻成了一個頗多爭議的人。特別是與傳統孝道相悖的這段言論,如果讓孩子們知道,孔融讓梨的形象一定就此幻滅了,這也就是老師從未告訴我們孔融長大後的故事的原因吧。

相關焦點

  • 四歲讓梨的孔融,本是傳統美德的代表,但是在西方卻成為了作秀
    融四歲,能讓梨——《三字經》孔融讓梨的故事大家都知道,講的就是孔融主動將大的梨子讓給其它的兄弟們,自己吃小的梨子。這個故事教導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在時間的發酵下,這個故事現已經成為根植於我們骨子裡的文化內涵。
  • 小時候讓梨的孔融,長大後竟成了「嘴炮王」,禍從口出滿門抄斬
    可是誰也不會想到,小時候懂事的孔融,長大之後卻越來越不懂事,不但一點也不懂得「溫良恭儉讓」,更是成為三國時期有名的「嘴炮王」,也正是因為他的口舌太可憎,而招致殺身之禍,還連累家人全部被株連。由此可見,小孩子長大是會變樣的,有些熊孩子長大後會變成好男人(比如我),而有些老實孩子長大後卻變成壞叔叔。
  • 「孔融讓梨」是作秀還是美德,其為何在西方成了反面教材?
    不得不說,這些與人最深處的東西是相背離的。人最深處壓抑的東西,是自私自利,在緊急情況下,或者再巨大的誘惑擺在面前時,許多人抵擋不住誘惑,喪失了「本心」。其實,這個說法並不是很正確,應該說他們遵從了自己的本心。人區別於動物,在於人懂得規範自己的行為,並且有著崇高的德行。
  • 孔融死前哀求曹操放過子女,9歲兒子說了8字,曹操大怒:一個不留
    說到孔融,大家或許只知道他讓梨的故事。當年孔融4歲,就知道將大個的梨謙讓給年長的兄輩。而千百年來,這則故事也一直流傳下來,成了後世教育孩子遵守公序良俗的經典模板。
  • 孔融讓梨是個悲傷的故事,它隱藏了中國式教育的2個漏洞
    「融四歲,能讓梨」,《三字經》中的這一句就是流傳兩千年的經典故事。家喻戶曉,每個孩子都能說出故事梗概。很多家長老師都會以流傳的經典,來引導教育約束孩子,但是事實上,我們沒有真正的究其根本,這種做法對不對,或者說謙讓到哪個尺度才合適。孔融讓梨的故事孔融是東漢末年的著名文學家,孔子的後人二十世孫,同時也是建安七子之一。
  • 孔融嘴炮功夫一絕!這大概就是曹操殺孔融原因吧!
    孔融,一個因為讓梨而成為家喻戶曉的禮儀模範,成了許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榜樣,三字經中就有「融四歲,能讓梨」之語。孔融不僅才華橫溢,是「建安七子」之首,而且家世顯赫。他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孫,他的七世祖孔霸是漢元帝 的老師,父親孔宙 ,曾任太山都尉。這一身份讓孔融在三國時候舉足輕重,他也因此成為當時一個極具影響力的名士之一。除了讓梨,孔融小時候還是個邏輯鬼才,這也為他以後成為學術噴子打下了堅實基礎。
  • 孔融兒時敬賢禮士看,長大後卻狂妄自大,後因大嘴巴而身首異處
    歷史上因為大嘴巴而遭殺身之禍的人不在少數,比如三國時期就有三個響噹噹的人物。一個是孔融,一個是禰衡,還有一個就是楊修。這三個人都因為大嘴巴,而落得個慘死的下場。楊修之死,在於他自作聰明,擅自揣摩曹操的心思。禰衡之死,則在於他到處說自己上級的風涼話,死不足惜。不過今天重點要講的人物是孔融。
  • 孔融是怎麼死的?那是你不知道孔融有多狂
    都聽過「孔融讓梨」這個故事,但是應該有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孔融其實是一個很狂之人。 孔融,字文舉。魯國人,孔子二十世孫。首先這個家世背景就讓孔融一出生,就註定與人不同。 十歲時,孔融隨父親來到京師。當時的河南尹李膺是一代名士,既然都是名士了,那麼豈是一般人,能與隨隨便便拜見的。
  • 世人皆知孔融四歲讓梨給哥哥,可是你知道他哥哥用什麼還給他了嗎
    《三字經》中「融四歲,能讓梨」這句話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吧,其背後的典故「孔融讓梨」就更是家喻戶曉的經典故事,年幼的孔融把大的梨讓給了自己的哥哥,自己吃小的梨。孔融也因為此事而名垂青史,相比之下,他的哥哥孔褒(也就是被讓梨的那位)名氣就小了很多。那麼問題來了,他們的後續故事是什麼呢?
  • 周白之白:孔融盡力了
    有次他跟姓李的大人物強行攀親戚,人老李就納悶了,啥時候有你這個親戚?孔融說,我老祖孔夫子拜你老祖李耳先生為師,咱們怎麼算都是世交吧?有態度,有邏輯,還自帶知識點,效果自然拔群。繼四歲讓梨之後,這是孔融的第二次人生巔峰:主人和賓客,滿座名流,無不被他的機智驚呆,紛紛點讚。 已經體驗過兩次人生巔峰的孔融,此時只有十歲。
  • 我就讓了個梨:孔融——比出名,我還沒輸過
    昨天我就著黃香因溫席而出名的話題聊了聊親子關係,這次我想聊一聊孔融。孔融是誰?孔融是東漢末年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很是了不得,但他家喻戶曉的原因只是因為他讓了個梨。這麼簡單,比黃香溫席還要簡單,但名氣比黃香還要大。黃香溫席,至少還要用熱乎乎的身子鑽進冷冰冰的被窩裡去抖幾抖,可讓梨這件事基本上連個哆嗦都不用打。
  • 孔融一家要被曹操處死,他9歲的兒子死前說了8個字,竟成千古名句
    很多人了解的孔融,都還僅僅停留在他年幼時,當時他把大的梨子哥哥們後就出了名。至於長大之後的事情,很多人就沒有聽說過了。首先,我們來說說孔融的身世,說到姓孔的人,大家應該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孔子了吧?而孔融正是孔子的後人,他的父親是泰山都尉孔宙。
  • 《孔融讓梨》——二胎家庭老大最厭惡的故事,沒有之一!
    據說在孔融小時候,父親曾買了一袋梨子,下意識地將最大的梨遞給他。沒想到孔融搖搖頭拒絕了,並拿了最小的那顆梨,說道:「我年紀小,理應吃最小的那一個,大的梨就留給哥哥吧。」從此,孔融讓梨的故事就流傳了下來,成為了父母教授孩子學會謙讓的最佳故事。這個故事流傳至今,幾乎是家喻戶曉,小朋友們更是耳熟能詳。
  • 三國時期讓人哭笑不得的抬槓選手,孔融榮登榜首
    除了一代梟雄曹操、才智過人的諸葛亮和勇猛雙全的張飛等這些有名氣的人物以外,下面我要說的這位人物或多或少對大家有些陌生,他就是三國最能抬槓的人——孔融。大家都知道孔融讓梨,把大個的梨給哥哥吃的故事,教育小孩要懂得遵守公序良俗。這個道理具有一定的意義性和影響性,同時也給後人帶來了一個好的榜樣。
  • 李玫瑾:二胎時代下,二胎家庭最大的騙局,就是「孔融讓梨」
    大多數家長秉承一貫的思維模式,覺得自己的大孩子應該讓著小孩子,就像之前學過的孔融讓梨的故事,但是事情的真相併非如此。 文/媽寶經,內容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有兩個孩子,對孩子應該是孔融讓梨的教導方式嗎?答案是否定的。
  • 放縱的割據者:孔融的另一面
    孔融是孔丘苗裔,以「文才高茂」著稱於三國漢季。對廣大吃瓜群眾而言,孔融往往與「讓梨典故」勾連在一起;其文學地位反倒不顯。就其生平履歷而言,孔文舉不宜被單純視作「文人學士」或「門閥權貴」,其個人標籤更傾向「流亡軍閥」。
  • 孔融被曹操逮捕後,其子女吐出一言,至今依然廣為流傳
    孔融是東漢末年時期非常著名的文學家,還是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的二十世孫,自小就十分聰慧,4歲讓梨的美德故事至今依舊被人們廣為傳頌,這則故事甚至還被收錄了小學教材中,相信大家都有印象吧!但是這麼一個賢能又孝道的人,最終卻落得滿門抄斬,這是為什麼呢?
  • 孔融的美德(珍藏版)
    張儉得到消息後,連夜從家裡逃出來,投奔孔融的哥哥孔褒。當時年僅十六歲的孔融收留了他。但張儉在孔家躲藏的消息洩露了,於是官府派人把孔褒,孔融抓了起來。審判的什麼孔融和哥哥爭著承認罪過。後來官府定了孔褒的罪,把孔融釋放回家。孔融雖然沒有救出哥哥,但是他關愛兄長的美德卻受到後人的崇敬。
  • 天下攘攘,皆為利往:袁譚與孔融相殘始末
    劉備素以仁義著稱,為何要做出如此下三濫的舉動?袁譚與孔融,皆一時俊傑,豈不識劉備奸計?又為何利令智昏,自相殘害?三家反常行為背後的暗線,就是利益。潛曰:「使居中國,能亂人而不能為治也。若乘間守險,足以為一方主。」--《魏書二十三》劉備能在漢末亂世,表奏茂才(袁譚),刺史(孔融);並以此挑唆兩家內鬥,倚仗的是自身的刺史頭銜。
  • 敵軍圍城,太史慈僅以3人衝出重圍,孔融不敢相信,後來拍案叫絕
    東吳名將眾多,為何大家都為太史慈惋惜呢,因為太史慈是集仁、義、勇、智、孝等為一身,是不可多得的良將。本文來分享一個太史慈最著名的軍事智慧:北海報恩。父親去世後,太史慈辭別老母,在外地為官。因為太史慈重情重義,而且聰慧過人,得到了東漢末年的名士、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的賞識,孔融為了招攬太史慈,經常派人給太史慈的母親送禮物。但太史慈身在外地,並不知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