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刺史袁譚,先主故茂才也,將步騎迎先主。--《蜀書二》
(孔融)在郡六年,劉備表領青州刺史。--《後漢書 卷七十》
劉備在豫州,先表袁譚為茂才(袁譚之後被曹操表為刺史),又表孔融為青州刺史。一個青州出現兩個刺史,最終導致袁譚與孔融自相殘殺,而劉備坐收漁利。
驅虎吞狼,用心可謂險惡。
劉備素以仁義著稱,為何要做出如此下三濫的舉動?袁譚與孔融,皆一時俊傑,豈不識劉備奸計?又為何利令智昏,自相殘害?
三家反常行為背後的暗線,就是利益。
有百分之二十的利潤,它就活躍起來;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潤,它就鋌而走險;為了百分之一百的利潤,它就敢踐踏一切人間法律;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潤,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絞死的危險。--《資本論》
利益,是一切行為的驅動根源。
它是劉備「窮生奸計」的根本原因,也是孔融、袁譚「明知故犯」的內在真相。
本文共 4200 字,閱讀需 12 分鐘
先說劉備。
① 攪屎棍子劉備
建安十三年(208),曹公定荊州。曹公召劉表賓客裴潛,詢問劉備才能幹略,裴稱:
「劉備是個特別能折騰的搗亂分子」(能亂人而不能為治)。
左將軍在漢末士人眼中之形象,可見一斑。
太祖問(裴)潛曰:「卿前與劉備俱在荊州,卿以備才略何如?」潛曰:「使居中國,能亂人而不能為治也。若乘間守險,足以為一方主。」--《魏書二十三》
劉備能在漢末亂世,表奏茂才(袁譚),刺史(孔融);並以此挑唆兩家內鬥,倚仗的是自身的刺史頭銜。
註:茂才,即今「省級傑出青年」(兩漢稱「州」),省級最高行政機構可一年推薦一次
註:刺史:即今「省級紀檢委書記」
劉備的刺史,是個偽職。對,假貨。
興平元年(194),劉備背叛公孫瓚,脫離青州刺史【田楷】,南下徐州。刺史陶謙將劉備安置在小沛。並表奏劉備為豫州刺史。
在此要特別強調並糾正一個誤區:
小沛,不在徐州,而在豫州。位置緊鄰徐州西北側的彭城國,屬豫州。
劉備僅佔據豫州一個郡(小沛全境是否歸屬劉備尚存疑,可能僅佔數縣),就敢堂而皇之以「豫州刺史」身份發號施令,還四處封官加爵、挑撥離間、催動周圍軍閥混戰;真可謂鼠膽包天、不揣冒昧。
劉備實力如此不濟,卻膽大妄為的原因何在?
答案很出乎意料:
恰恰是因劉備實力不濟,他才需要挑唆其他軍閥內鬥。
劉備的生存空間極其狹窄,東有陶謙,西有曹操,北有袁紹、南有袁術。如果再算上周圍星羅棋布的泰山兵、黑山兵、青州兵,以及東北不遠處屯駐齊國、被自己出賣的老上司【田楷】,劉備可謂強敵環伺,夾縫求存。
如果周圍軍閥們團結統一,劉備就會失去生存空間;只有周圍軍閥們互相爭鬥,劉備才能保住自己的一畝三分地。
所以,劉備大肆鼓動周圍二流軍閥內鬥,不是因為劉備天生壞心眼兒,而是因為他不得不為之。劉備實力越弱,他挑唆周圍軍閥相殘的意願就越強。
原因無他:都是為了恰飯啊!
那劉備為什麼不挑唆一流軍閥呢?因為他(當時)挑唆不動啊,只能去二流軍閥中攪攪渾水。
縱覽劉備一生,挑唆呂布鬥袁術、挑唆曹操鬥呂布、挑唆袁紹鬥曹操、挑唆劉表鬥曹操、挑唆孫權鬥曹操……而最終獲利者,都是「三方勢力中的最弱者」劉備。
這恰恰吻合劉備的一貫思路,即驅虎吞狼,漁利在後。
袁譚、孔融便是劉備驅虎吞狼毒計下的受害者。
當然,這倆也稱不上是啥「受害者」,袁譚和孔融,屬於「太公釣魚、願者上鉤。」
先說袁譚。
② 袁譚的悲劇
袁譚是宗法專制社會下的典型悲劇,一個廢長立幼的犧牲品。
袁紹是個糊塗蛋。他喜歡小兒子袁尚,為了給小兒子接班鋪路,他就把大兒子袁譚,出繼給了亡兄袁基。
袁譚以「長子」(很可能還是嫡長)身份,一夜間變成「侄子」身份,成了藩鎮間的笑柄。
紹後妻劉有寵,而偏愛尚,數稱於紹,紹亦奇其姿容,欲使傳嗣。乃以譚繼兄後。--《後漢書 卷七十四》
出繼兒子給同宗兄弟為嗣,有之。
例如諸葛瑾把次子【諸葛喬】出繼給諸葛亮,司馬昭把次子【司馬攸】出繼給司馬師。
把嫡長子出繼,則聞所未聞。
沮授等人對於袁紹廢長立幼的行徑,皆表示強烈反對。
袁紹假惺惺地說:「我是為了鍛鍊我侄子/兒子啊!愛卿不要多心。」
袁譚被攆出冀州,發配平原郡(青州)。名義上雖掛著「都督青州」的帽子,實際上僅相當一個郡守,還是失勢的郡守。
(袁)譚始至青州,為都督,未為刺史。其土自河而西,蓋不過平原而已。--《九州春秋》
劉備此時不失時機地拉攏袁譚,很是親近。劉備後來兵敗徐州,投奔袁紹時,還是袁譚親自接待的,可見二人勾結已久。
先主走青州。青州刺史袁譚,先主故茂才也,將步騎迎先主。--《蜀書二》
劉備自興平元年(194)脫離田楷(公孫瓚系青州刺史)後,其實給自己找了個靠山。這個靠山就是袁紹。
陶謙死後,劉備接管徐州。支持者除徐州內部陳登、糜竺外,外藩倚仗就是袁紹。
陳登等遣使詣袁紹曰:「生民無主……輒共奉故平原相劉備府君以為宗主……」紹答曰:「劉玄德弘雅有信義,今徐州樂戴之,誠副所望也。」--《獻帝春秋》
袁譚在劉備、曹操(亦是袁紹盟友)的扶持、拉攏下,很快就坐穩了平原郡。之後連續用兵,驅逐了公孫瓚系的青州刺史田楷,即劉備的老上司。
(袁譚)遂北排田楷,東攻孔融,曜兵海隅。是時百姓無主,欣戴之矣。--《九州春秋》
田楷的威脅解除,劉備的外交政策初見成效。
青州除了齊國田楷,還有北海孔融。
③ 孔融的情商
孔融和袁譚一樣,也是個大大的悲劇。而且是自抽自臉,貽笑天下。
「小時了了,大未必佳。」是孔融的成名作,卻也成為預測孔融人生軌跡的讖語。
(陳)煒曰:「夫人小而聰了,大未必奇。」融應聲曰:「觀君所言,將不早惠乎?」--《後漢書 卷七十》
孔融年幼時以讓梨聞名,成年後卻墮落為一個大大的不孝子、白眼狼,公開鼓吹反智言論:
「父親有啥恩情於子女?子女不過是父親發洩性慾的副產品罷了!」
「母親有啥恩情於子女?子女就好像東西寄藏在瓶子裡,十個月之後就出來罷了!」
父之於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慾發耳。
子之於母,亦復奚為?譬如物寄瓶中,出則離矣。--《魏氏春秋》
中平六年(189)董卓上洛,孔融赴青州,為北海國相(位同郡守)。孔融在北海國做一把手六年,一事無成,郡治殘破,還屢次被黃巾賊圍剿。
初平四年(193),黃巾悍匪【管亥】入青州,猛攻北海。孔融遣太史慈赴平原國向劉備求救。
註:劉備當時還未脫離公孫瓚,在公孫瓚陣營做平原國相。平原與北海同屬青州。
劉備領了3000多雜兵,大破黃巾賊眾,管亥潰走。孔融對劉備感激涕零,遂在翌年(194)陶謙亡故後,力挺劉備接管徐州。
時,黃巾復來侵暴,融為賊管亥所圍。融逼急,乃遣東萊太史慈求救於平原相劉備。(備)遣兵三千救之,賊乃散走。--《後漢書 卷七十》
北海相孔融謂先主曰:「袁公路豈憂國忘家者邪?冢中枯骨,何足介意。今日之事,百姓與能,天與不取,悔不可追。」先主遂領徐州。--《蜀書二》
孔融治理北海國四年,城防建設,士卒操練,竟一無可取;連劉備的臨時僱傭兵都不如,可見是大大的草包。孔融之後被袁譚襲破,早有徵兆。
興平二年(195),劉備以豫州刺史身份、表舉孔融為青州刺史。
好戲登場。
孔融之前,青州有兩個刺史:一是公孫瓚系的田楷(屯齊國),一是袁紹系的袁譚(屯平原)。天無二日,州無二主。二王並立局面,最終導致袁譚、田楷火併。
劉備此時表孔融為青州刺史,用心昭然若揭。
果不其然,翌年,建安元年(196),袁譚領兵襲擊北海國。孔融被打得雞飛狗跳,棄妻子而走,一家老小都做了俘虜。
城夜陷,乃奔東山,(孔融)妻、子為譚所虜。--《後漢書 卷七十》
劉備的奸計,再度得逞。
孔融傻呵呵地以為,劉備表奏自己為刺史,是因為跟自己關係好,哥兒倆曾經共抗青州黃巾。
其實劉備幫孔融、純粹是出於自身利益。
劉備在初平四年(193)與孔融共抗黃巾,是因去年(192)青州黃巾入兗州,連續擊殺任城國相鄭遂、兗州刺史劉岱、濟北國相鮑信。州刺史都被殺了,可見黃巾兵勢之猖獗。
劉備與孔融聯手,實際是為自身安全:黃巾來襲,生靈塗炭;劉備的平原,也在青州境內;北海若失、孔融若死,劉備也會唇亡齒寒。劉備在青州救孔融,恰如呂布在徐州救劉備。呂布一介莽夫,尚知唇齒相依,劉備人間豪傑,豈會不明此理?
關於呂布轅門射戟始末,我之前單寫過一篇文章詳細分析,感興趣的讀者朋友可自行閱讀,傳送門如下:
轅門射戟:被掩蓋千年的中國社會權力潛規則
可笑孔融,把生意買賣當成人間真情,把梟雄劉備當成無害白兔;傾覆敗亡,情理之中。
婊子無情,戲子無義。莫把歡場當真愛。
④ 直鉤空餌,願者上鉤
對劉備的流氓行徑,我並無批判之意。漢末藩鎮割據,群雄爭霸,強者侵凌宇內,弱者為求存,也不得不各顯神通。劉備挑撥離間的行為雖然下作,但在漢末諸侯中,已經算是厚道人了。劉備徵戰四十年,無一屠城記載,就憑這點,稱劉備一聲「仁義」並無不妥。
我們也要看到:劉備雖然拋下直鉤,袁譚與孔融卻爭相咬食空餌。
劉備的舊主是(公孫瓚系)青州刺史田楷,難道袁譚不知道劉備和曹操表奏自己做茂才、做青州刺史,是什麼意思麼?袁譚心知肚明。
劉備與袁譚交好,且袁譚為青州刺史。孔融難道不知道劉備表奏自己做青州刺史,會引來袁譚的報復麼?孔融心如明鏡。
與其說是劉備挑唆群雄內鬥,不如說是群雄「恰恰需要」劉備這樣的攪屎棍子。
劉備要的是鄰居相爭,無暇東顧,藉此保自己一方平安。
孔融和袁譚,要的則是劉備提供的「開戰理由」,藉此相互攻殺,擴大地盤。
沒一個好人,都是無賴。
讀過我寫的三國類文章的讀者朋友、都清楚我的思路和立場。我一直強調,群雄爭霸,惟利是視,道義何賴?不過是一群梟人、奸雄;憑蠻力、用詐術,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漢末群雄一切行為的原始動機,都是被現實利益所驅動。這也是分析三國史、乃至通史中所有事件背後最重要的暗線。
劉備縱橫天下四十載,自極北幽州至南國益州;流浪天涯、轉戰四海,兵弱敵強,挑撥離間;攪得中原烽煙四起、神州波譎雲詭。其行為背後,皆出「利益」二字。
對強勢軍閥而言,州郡土地不過餐後甜點;對寄居求生的劉備而言,能否挑動軍閥混戰,卻關乎其生死存亡。
結尾處,仍以開篇《資本論》收筆:
註:此話為馬克思引自鄧寧格語錄
有百分之二十的利潤,它就活躍起來;
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潤,它就鋌而走險;
為了百分之一百的利潤,它就敢踐踏一切人間法律;
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潤,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絞死的危險。
我是胖咪,百家號歷史原創作者。漫談歷史趣聞,專注三國史。從史海沉鉤中的蛛絲馬跡、吉光片羽,來剖析展開背後隱藏的深意。感興趣的讀者朋友可以加關注,我會定期更新原創三國類文章。
Thanks for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