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死前哀求曹操放過子女,9歲兒子說了8字,曹操大怒:一個不留

2020-12-07 騰訊網

說到孔融,大家或許只知道他讓梨的故事。當年孔融4歲,就知道將大個的梨謙讓給年長的兄輩。而千百年來,這則故事也一直流傳下來,成了後世教育孩子遵守公序良俗的經典模板。

通常來說,這種小時候被古人盛讚的孩子,一般都有一個好的未來,不是當了大官,就是成了十裡八村的道德楷模。譬如那個砸缸救人的司馬光,後來成了北宋著名的政治家,還寫了一本流傳千古的《資治通鑑》。

還有囊螢映雪的車胤,長大後成了東晉的吏部尚書,後來因不畏強權所迫,被司馬元顯逼的自殺,留下剛正不阿的一世美名。因此,按理來說孔融也應該有一個好的未來。不過,事實卻有些出乎意料。很少有人知道讓梨後的孔融人生究竟如何,最後又是一個什麼下場。今天,筆者就來給大家聊一聊。

史書上記載,孔融出生於公元153年的山東曲阜,他還是孔子的27世孫,當年名震一時的「建安七子」。由於祖上是望族,孔融一輩子都和朝廷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其走上仕途並不算什麼稀奇事。不過,孔融的仕途和別人還不太一樣,走的可謂是相當兇險。

由於家族裡不少人在朝廷為官,孔融從小就不怕朝廷官員的官威。16歲那年,他哥哥孔褒有一個叫張儉的好友被朝廷通緝,特意來到孔家避難。而孔褒當時不在家,眾人正左右為難之際,孔融挺身而出,擅作主張將張儉留了下來。後來朝廷查到他們頭上,孔褒和孔融還被關入了大牢。不過,因為這件事,兄弟倆也留下了仗義的美名。

可以說,孔融小時候那股強烈的道德觀,也一直沿襲到了他長大後。然而一碼歸一碼,雖然他的道德觀的確無懈可擊,但情商這一塊,卻是他的軟肋。

為何這麼說呢?公元196年那會,漢獻帝遷都許昌,孔融當時身兼少府,和曹操往來比較密切。曹操也很欣賞孔融的才華,對其是十分尊敬。不過,孔融卻不買帳,他深知曹操「挾天子令諸侯」的狼子野心,處處跟曹操作對。

譬如,當年漢獻帝想要給曹操分封諸侯,甚至還要給領地。但孔融就不樂意了,非得上奏讓漢獻帝遵循古法,不給諸侯封地,最後導致曹操的算盤落空,兩人也從此結下梁子。

這還不算完,孔融還看不慣曹操打著漢獻帝的旗號四處開闊疆土。不僅多次在公開場合嘲諷曹操,並且只要是曹操的提議,他都無一例外反對。殊不知,當時的漢獻帝早就是個傀儡皇帝,朝中真正大權在握的,其實是曹操本人。

雖然如此,但礙於孔融當時的名氣,曹操也不敢拿他怎樣。後來在謀士郗慮的建議下,曹操終於以「蔑視國法」的罪名,開始對孔融動手。

於是,公元208年,曹操給孔融安排了「招合徒眾,誹謗朝廷」等莫須有的罪名,帶著人馬便包圍了孔府。被逮捕時,孔融深知自己死定了。便央求曹操放過自己的子女。結果,等他剛說完,邊上9歲的兒子說了8個字「安有巢毀卵不破乎?」

什麼意思呢?即「覆巢之下,安有完卵」,表明要和父親共同赴死。曹操一聽大驚,沒想到孔融9歲的兒子竟能說出如此驚人之語,留著將來必然是個禍害。於是,便答應了他兒子的要求,直接對手下怒道「一個不留」。

最終,孔融一家的命運就這樣畫上了句號。不得不說,孔融這個道德楷模雖然值得讓人稱讚,但並不可借鑑參考。不懂得審時度勢,一味堅持道德理想的人,最終只會被冰冷的現實碰的稀碎。

相關焦點

  • 孔融一家要被曹操處死,他9歲的兒子死前說了8個字,竟成千古名句
    後來孔融也正因為自己不怕得罪權貴,得罪了曹操,被曹操殺死,就連他的兒子都被牽連,就在一家人被抓時,他的兒子說的一句話變成了千古名句。那麼孔融是怎麼得罪曹操的呢?
  • 孔融被曹操逮捕後,其子女吐出一言,至今依然廣為流傳
    孔融是東漢末年時期非常著名的文學家,還是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的二十世孫,自小就十分聰慧,4歲讓梨的美德故事至今依舊被人們廣為傳頌,這則故事甚至還被收錄了小學教材中,相信大家都有印象吧!但是這麼一個賢能又孝道的人,最終卻落得滿門抄斬,這是為什麼呢?
  • 孔融嘴炮功夫一絕!這大概就是曹操殺孔融原因吧!
    孔融,一個因為讓梨而成為家喻戶曉的禮儀模範,成了許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榜樣,三字經中就有「融四歲,能讓梨」之語。孔融不僅才華橫溢,是「建安七子」之首,而且家世顯赫。孔融輕飄飄的回答:這事就是從你兒子這事兒推測出來的。言外之意曹丕不知羞恥的強娶有婦之夫,上梁不正下梁才歪。不久,曹操北討烏桓。孔融又譏笑他說:「大將軍(曹操)遠徵,蕭條海外,從前 肅慎 不進貢木苦矢,丁零偷盜蘇武 的牛羊,可以一併討伐啊!
  • 孔融是怎麼死的?那是你不知道孔融有多狂
    都聽過「孔融讓梨」這個故事,但是應該有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孔融其實是一個很狂之人。 孔融,字文舉。魯國人,孔子二十世孫。首先這個家世背景就讓孔融一出生,就註定與人不同。 十歲時,孔融隨父親來到京師。當時的河南尹李膺是一代名士,既然都是名士了,那麼豈是一般人,能與隨隨便便拜見的。
  • 曹操為何要置楊修於死地?再說「楊修之死」
    曹操早年曾經想「找茬」藉機殺掉楊彪這樣「不服」自己的人,但是馬上就遇到了來自朝野的巨大阻力。孔融就曾經站出來為楊彪發聲,「四世清德,海內所瞻。」他首先提醒曹操,楊氏是具有巨大影響力的。接著孔融又警告曹操如果擅殺楊彪,將會引起可怕的後果,「橫殺無辜,則海內觀聽,誰不解體!」
  • 曹操殺了那麼多名士以絕後患,卻為何偏偏放過了最狠的司馬懿?
    首先我們來說孔融,孔融,字文舉,乃鼎鼎大名的建安七子之首,孔子第二十世孫,歷任北海相、青州刺史,是一個集文豪、儒宗、名士、軍閥為一身的一個漢末超牛人物。所以,在赤壁之戰前夕,建安十三年八月,孔子的第二十世孫,名動天下的大名士,建安七子之首,朝廷九卿之一的少府卿孔融被曹操所殺,死時五十五歲。曹操殺孔融所公開的那些罪狀,什麼「招合徒眾」,「欲圖不軌」、「謗訕朝廷」、「不遵朝儀」……都是一些捕風捉影的事情,或者是一些行為上的不檢點,實在不用著大做文章。況且孔融畢竟是孔子之後,而從來沒有哪個古代掌權者,敢妄殺孔子先聖之後的!
  • 孔融四歲就懂得讓梨,為何老師從不說長大後的孔融?因為不能說
    但孔融真正在當時為人所熟知是在其十三歲時,父親泰山都尉孔宙去世,孔融悲慟不已,甚至痛哭到無法站立,州裡百姓因此皆稱讚他的孝心。 在孔融十六歲時,兄長孔褒的好友張儉為中常侍侯攬所記恨,張儉被追捕時逃到孔家,正好孔褒不在家,只有孔融接待他。張儉覺得孔融還是個小孩子,就沒有告訴孔融自己的處境,孔融卻見他形容狼狽,於是做主留下了張儉。
  • 呂布死前說了七個字,本可以救曹操一命,可是曹操沒聽懂?
    但是卻被曹操抓住,最後曹操在白門樓上殺了呂布。然而呂布在死之前曾說過七個字的遺言,這些遺言本可以救曹操一命,可惜曹操居然沒聽懂?在三國之中,呂布除了被勾勒成英勇無比的戰將,還被勾勒成了見利忘義,有勇無謀的人,畢竟當時李肅就說過這樣一句話「知其勇而無謀,見利忘義」。
  • 曹操臨死前為何不除掉司馬懿?這其實是曹操一石三鳥之計,真高明
    就在他臨終前的大半個年頭,曹操也對自己的王位繼承人進行了精心挑選,最終在曹植和曹丕之間,選擇了一個更有資格繼承他王位的曹丕。對曹植來說,曹操也會對他進行嚴格的考驗,如果不合適,就會立刻出局。據《三國志》記載:太祖為南中郎將,徵虜將軍。他想遣救仁,醉得不省人事,便悔恨而去。
  • 周白之白:孔融盡力了
    比如有一段,說九歲的徐孺子月下玩耍,人問他「把月亮上那些吳剛桂樹啥的去掉,會不會更明?」徐孺子答,恰恰相反,月上有東西,就像人眼有瞳仁兒,摳掉怎麼會更明呢?聽起來很有道理,但總覺得哪兒不對,月亮之明與眼睛之明,這倆明是一個明嗎? 在強行玩梗瞎抖機靈的氛圍中,書中的孔融絕對是一股清流。
  • 曹操說了一個4字成語,此後人們不再避諱說死,老年人常掛在嘴邊
    宋朝的文天祥曾說過一句膾炙人口的話,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生老病死可以說是不可違背的自然規律,從古至今有無數王公貴族渴望獲得永生,想要一直享受榮華富貴,最典型的就是秦始皇,他橫掃天下,統一整個華夏大地後,迫切的希望長生不老,還專門派了一個名叫徐福的術士,去海外求取仙丹。
  • 荀彧、程昱勸曹操對劉備「早圖之」,曹操為什麼沒有殺劉備
    一個小小的平原縣令,就會讓北海郡郡守孔融——「孔北海知世間有劉備耶」。要知道在那個時候郡比縣大;孔融是當時名士,劉備是「什麼也不是」! 再說當時(好像開始的時候,說了一個當時了)。 當時曹操正在打天下。 沒辦法,很多事情真的沒辦法! 有道是,種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 劉備好不容易從徐州過來,又是天下英雄,怎麼能不「厚待」!
  • 殺楊修後,曹操碰見楊修老爹:怎麼消瘦了?楊彪:我又不是金日磾
    建安24年,劉備駐軍定軍山,與曹操手下悍將夏侯淵爭奪漢中,最終夏侯淵兵敗,被黃忠斬殺,不久,曹操親自出徵,奪下漢中,但此時的曹操,卻陷入兩難境地。退,漢中必定再次落入劉備之手,夏侯淵等於是白死了,可若是進,劉備又堅壁不出,曹操根本佔不到便宜,便在曹操進退兩難至極,傳出了一個奇怪的軍令「雞肋」。
  • 曹操、劉備、孫權三人若統一天下,誰最可能鳥盡弓藏,兔死狗烹
    一、東吳開國皇帝孫權為什麼說孫權是最有可能殺功臣的皇帝呢?因為孫權是三人最薄情寡義、弒殺成性、不擇手段的皇帝,孫權20歲就在孫策遇刺後接手江東基業,面臨的是一個外有強敵,內有叛亂的局面,孫權沒有安全感,於是開始了平定內部叛亂的動作,在周瑜、張昭的協助下,穩定了內部,開始積極向外擴張。
  • 司馬懿為何那麼怕曹操?曹操死了30年才造反,只因曹操的一個夢?
    ——司馬懿《徵遼東歌》從這兩句詩就可以看出,司馬懿絕非沒有野心之輩,之所以在曹操掌權期間顯山顯水,全都因為曹操的一個夢境,也正是因為這個夢境,曹操死後三十年,司馬懿才敢興兵造反。曹操這人生性多疑,除了身邊的親信和貼身護衛之外,很難輕易相信其餘人,特別是那些有才能的謀士。
  • 曹操的霸道之術與荀彧之死
    建安十七年(212年),有人建議曹操進爵魏公,加九錫,但是荀彧堅決反對。事後不久,荀彧死了。對於其死因至少有2個版本。一為《三國志》說,荀彧因為曹操稱魏公之事憂鬱而死。二是《魏氏春秋》所說,在反對曹操進爵「魏公」後,曹操給荀彧食物吃,荀彧打開盒子一看是個空盒子,裡面什麼都沒有,於是服毒自盡。不管這2種說法是否真實,有一點可以肯定,那就是荀彧的死與曹操稱「魏公」有關。 那為什麼曹操稱「魏公」會讓荀彧求死呢?因為曹操稱「魏公」被世人視作是曹操準備篡漢的標誌。
  • 楊修為何會被曹操處決,易中天:不作死就不會死
    「闊」字事件易中天先生在「品三國」中認為,楊修賣弄小聰明,是被曹操處決的重要原因,完全可以說是自己作死。《三國演義》中記載了很多楊修賣弄的故事。曹操命人在庭院裡修建了一扇門,親自來查看,隨後在門上題寫了一個「活」字。
  • 曹操那個領人學驢叫的兒子,其實有才也有趣
    按:曹丕此人,留給後世的印象不太好,似乎是文不如他的弟弟曹植,武不如他的爹爹曹操,還妒賢嫉能,心胸狹隘。以太史叨叨令看來,這都是對他的誤解。曹丕還是很有幾下子的,文韜武略都不含糊,只是有兩件事敗壞了他的名聲,而這兩件事細說起來他都有點冤。
  • 荀彧助曹操統一北方,後與曹操決裂之死
    荀彧的命運,從他建議曹操迎接漢獻帝那一刻起,就註定了。荀彧開始找到了袁紹,但發現袁紹難以成事,他又找到了曹操。曹操有劉邦之才,可惜荀彧沒有張良的命。張良作為韓國貴族的後裔,和劉邦的目標大抵一致——推翻秦朝,儘管張良是想為國復仇,劉邦是想取而代之,但這不影響兩人的感情。
  • 曹操:「我的兒子,是被我害死的」
    沒過多久,曹植便獲得了一個當面證實自己才華的機會。當時曹操擊敗袁紹,鄴城的銅雀臺剛剛建成。曹操帶領兒子們登上銅雀臺,讓他們各自做一篇文章來歌頌此事。當諸位公子眉頭緊鎖、不知從何處下筆的時候,曹植大筆一揮、文不加點,立刻便寫下了流傳後世的《銅雀臺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