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市定增23億背後:騰訊、阿里、復星為何抄底華誼兄弟

2020-12-14 新浪財經

來源:金融八卦女

· · ·

4月28日對於華誼兄弟來說是很特殊的一天,「中國影視娛樂第一股」能否逆境重生,這天或許就是起點。

這一天,華誼兄弟發布了2019年度業績報告,全年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虧損39.6億元,再次印證了王中軍所說「華誼最難的一年」。

而同天,華誼兄弟也發布了讓市場反響更為強烈的23億定增計劃,用「新兄弟連」陣容呈現了翻盤計劃的冰山一角。

根據公告,華誼兄弟擬以2.78元/股非公開發行合計不超過8.24億股,募集資金總額不超過22.9億元。發行對象為:阿里影業、騰訊計算機、陽光人壽、象山大成天下、復星系旗下的豫園股份、名赫集團、信泰人壽、三立經控、國有全資的山東經達等九家公司。

在商業法則中,兄弟們應該也各有一番更實際的考量。

1.

/ 騰訊、阿里、復星緣何抄底華誼 /

2.78元的定增價格,和華誼輝煌時期的股價相比,簡直就是「地板價」。

大佬們應該想得很透徹,由於疫情的影響,影視行業的日子都不好過,但是誰能在市場最差的時候挺過去,誰就有可能獲得新的希望,主導新的格局。

豪華陣容的戰投方組團「抄底」,看中的就是影視市場可能面臨的重新洗牌,和華誼兄弟的核心價值與未來,畢竟資本的嗅覺最靈敏。

狂熱時要看到危機,冰點時要看到希望。

其實定增之前,阿里、騰訊、復星系和萬向系等「大佬級戰投」就已經現身華誼兄弟的前十大股東名單中。

馬雲作為個人股東直接出現在華誼兄弟的十大股東名單中,其持股比例為3.58%,阿里系公司杭州阿里創業持有華誼兄弟4.45%的股權;

騰訊持有華誼兄弟7.90%的股權;

復星系旗下的上海豫園持有華誼兄弟2.54%的股權;

萬向系實際控制人魯偉鼎直接持有華誼兄弟1%的股權。

而隨著定增完成,各方股權會進一步提高,利益綁定更加緊密,參與和幫助華誼兄弟未來發展的熱情也將水漲船高。

2.

/ 志同道合者,是為兄弟 /

對華誼來說,阿里和騰訊都是第三次加碼力挺的老夥伴了,早在2014年的華誼上一輪「明星定增」之前,它們就已經和華誼結下了不解之緣。

馬雲應該是王中軍的朋友圈裡相識最久的,十多年前中國企業家俱樂部的雛形開始建立時,除了柳傳志、張瑞敏等「老人兒」外,馬雲、王中軍、江南春等都是 「發起理事」。

據說馬雲每次到北京,都會和王中軍「密會」一下,而王中軍每次到杭州,也都會住到馬雲家裡。王中軍曾說:「因為是太多年的朋友,去杭州如果住酒店,馬雲還要跑到酒店去跟他聊天兒,後來就乾脆住在馬雲家裡,慢慢就形成了一種習慣。」

而馬雲這位密友,確實給華誼帶來了很多不一樣的想法。

曾有媒體報導記載了一段馬雲對王氏兄弟說的話:「你們現在這麼有名,但你們的行業這麼薄弱,為什麼不利用資本的優勢?」據說一語驚醒夢中人,才有了後來的「中國影視娛樂第一股」。而馬雲個人也早在2006年就入股華誼兄弟,用真金白銀力挺兄弟。

不同於和阿里的日久生情,華誼和騰訊的初次合作更像是「一見鍾情」,王中軍則只用了半個小時就「搞定」了。

有一次王中軍去香港,約了馬化騰聊合作,他們的本意也只是見個面「務個虛」,隨便聊聊看能不能投資哪個項目。

會面時馬化騰和劉熾平都去了,他們「閒扯」了一會兒,說來說去也沒有找到究竟投資哪個項目。

王中軍無意中對馬化騰提了一句:「既然你對內容這麼重視,是不是考慮下直接投華誼兄弟?這個方式比較簡單。」

王中軍後來回憶,馬化騰和劉熾平的思維反應非常快,當時拍板做決定,半小時之內的談話,方向價格基本上說完了。

要知道那還是將近10年前,當時二馬能同時投資一個公司的情況並不常見甚至沒有,畢竟當時網際網路江湖上二馬的分界線也不明顯,競爭比現在激烈,所以出於對兄弟和股東的尊重,王中軍立刻和馬雲說了一下騰訊也要投資,想問問馬雲的意見。

馬雲說:「中軍,華誼兄弟是你的公司,你覺得合適最重要。」

於是2011年,騰訊4.5億融資額戰略入股華誼兄弟,在華誼發展歷程中極為重要的「二馬一王」的大股東組合初現雛形。

3.

/ 華誼的新兄弟連,跨越IP的邊界 /

如果僅僅是從9家公司手裡拿到了一筆23億的融資,應該還不足以讓華誼的投資者們如此興奮。

真正撬動市場想像空間的,是9家作為戰略投資者入局後,如何以其所擁有的獨特資源,在華誼的背水一戰中發揮最大化的功效。畢竟真金白銀投入,利益共同聯盟已經成型。

在大文娛領域,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仍然是豐富的製作經驗和領先的製作能力、商業模式創新能力、全產業鏈資源整合能力。

雖然近兩年華誼在電影表現上不盡如人意,但其出品的電影曾獨佔中國電影市場年票房的25%,而且幾乎都是主投主控,在內容方面的能力確實早已領先行業。

同時,華誼歷時9年打造了蘇州、海口、長沙及鄭州四個大型項目,也是當下文旅項目落地效率和完成程度最高的影視公司。

正如王中軍所說,各位戰投看好華誼的其實主要是兩點:內容能力,以及由此而搭建的「影視+實景」商業模式。

此次華誼引入的戰投中,阿里和騰訊都是中國最有影響力的網際網路巨頭,在各自的核心戰場都擁有絕對的業務優勢和資源稟賦。

筆者預計,在阿里騰訊與華誼的內容優勢和實景資源打通後,影視IP的訂製與延展;電影項目的製作、宣傳、發行;文旅業務的線上線下閉環;短視頻等新內容風口的增值探索等方面都會有新的想像空間。華誼也能藉助阿里+騰訊的網際網路優勢和各種渠道、埠,進行多維度業務拓展。

另外,此次組團定增的戰投中還有一個老面孔,那就是郭廣昌復星系的豫園股份。筆者認為,豫園股份的合作邏輯很好理解,就是看好華誼的實景娛樂。

因為不久前,郭廣昌到鄭州出差,還去建業·華誼兄弟電影小鎮轉了一圈,最後郭廣昌得出了一個結論:好的產品自己會說話。

此外,山東經達科技產業發展有限公司則是首度入局華誼兄弟的國資,其為濟寧國家高新區直屬的全資國有企業,隸屬於濟寧高新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總資產400餘億元。

這也是華誼兄弟首次獲得國資入股,其意義更為深遠。

逆市定增背後,是華誼的「兄弟們」出手解圍,同時他們也會參與華誼兄弟的管理,公告顯示,戰略投資者有權依法行使表決權、提案權等相關股東權利,合理參與上市公司治理。

好的內容在任何時代都是稀缺資源,這也是華誼強調要回歸電影主業、不斷加強內容生產能力以及戰投入場的根本原因。

然而,只有好的電影帶來好的票房,好的內容產業鏈帶來好的收益,才可能有持續健康的現金流量,也才有可能讓華誼真正「解扣」。

相關焦點

  • 華誼兄弟要幹大事,復星、騰訊們為何會掏真金白銀支持?
    但在今天,商業競爭日新月異,華誼必須儘快、全力發揮自身優勢,整合中國現有的最好商業資源,確保「影視+實景」戰略的高效執行,構築自己的行業壁壘。事實來看,華誼的行動比外界預想的更快。4月28日,華誼祭出一份「王炸」公告,定增23億,阿里系、騰訊系、復星系以及國資等9大機構入局。
  • 定增再度集齊阿里騰訊兩大「豪門」華誼兄弟這次能讓虧損的大佬...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定增引入戰投方陣容豪華,發行對象包括阿里影業、騰訊、復星系旗下上市公司豫園股份、信泰人壽等九家公司,全部發行對象均以現金方式認購本次發行的股份。能同時集齊阿里和騰訊兩大豪門,即便同時出爐的年報、季報雙雙虧損,昨日華誼兄弟股價仍舊一飛沖天,以漲停報收。
  • 華誼兄弟24億有息短債壓頂,定增引入阿里、騰訊能否「解困」?
    而今年4次出現的債務展期或延期操作,或成為華誼兄弟近期處理債務在最新發布的定增預案中大幅削減補流償債資金,轉而將大筆募資投入影視劇項目,債務承壓的華誼兄弟意欲何為?搜狐財經發現,戰投標準的嚴格限定,或是華誼兄弟將發行方式由鎖價改為競價的主要原因。
  • 華誼兄弟短債壓頂,貨幣資金跌至4億,修改定增方案謀救命錢
    雷達財經出品 文|李萬民 編|深海12月7日,華誼兄弟發布二次修訂後的定增方案,發行方式由鎖價調整為詢價,發行對象由阿里影業等8名調整為不超過35名(含本數)特定投資者,募資總額微調至不超過發行對象有9家,分別為:阿里影業、騰訊計算機、陽光人壽、象山大成天下、豫園股份、名赫集團、信泰人壽、三立經控、山東經達,全部以現金方式認購華誼兄弟發行的股份。其中,阿里影業的關聯方阿里創投及其一致行動人合計持有公司8.03%的股份,騰訊計算機持有公司7.9%的股份,二者與公司構成關聯關係。這次定增的背後,華誼兄弟正處於極度缺錢的困境,正在想辦法"找錢"。
  • 華誼兄弟調整定增方案:鎖價改競價,發行數量增1000萬股
    華誼兄弟調整定增方案:鎖價改競價,發行數量增1000萬股 澎湃新聞記者 揭書宜 2020-12-08 17:17 來源
  • 豪門出手能否挽救華誼兄弟的2020?
    圖片來源:深交所網站從發布預案來看,定增的九家公司大多都是華誼的「老朋友」。財報顯示,騰訊和阿里分別持有華誼兄弟7.9%和4.5%的股份,是公司的第二和第四大股東;而馬雲作為個人股東直接持股3.58%,是第五大股東;參與定增的豫園股份持股比例為2.36%,是華誼的第六大股東。
  • 22.86億元定增調整為競價發行 華誼兄弟加碼影視項目釋放積極信號
    本報記者 吳文婧12月8日,華誼兄弟接連發布了20餘則公告,其中包括關於調整向特定對象發行股票方案公告與定增預案(二次修訂稿),對於此前披露的定增募資方案在定價方式、發行價格、發行對象、鎖定期、募投項目及投資金額等方面做出了大幅調整。
  • 葉寧辭任華誼核心高管,兄弟重新掌舵電影業務
    換帥能夠幫助華誼解決多少問題?還有待觀望。阿里騰訊等低價入場抄底與年報同時發表的另外一份公告也意義頗多。此次的發行對象為阿里影業、騰訊計算機、陽光人壽、象山大成天下、豫園股份、名赫集團、信泰人壽、三立經控、山東經達九家公司,內容囊括了影視與實景娛樂領域,全部發行對象均以現金方式認購本次發行的股份。這已經不是騰訊、阿里與華誼兄弟的首次聯手。
  • 萬達影視高管被裁,華誼董事辭任
    02 華誼逆市定增後的高管辭職4月29日凌晨,華誼兄弟發布了2019年度業績報告,根據公告內容,全年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虧損39.6億元。如果華誼兄弟在2020年繼續面臨虧損,則會遭遇退市風險。不過,隨著募資消息的發布,極大程度緩解了華誼兄弟2020年的資金壓力。
  • 「華誼兄弟」能否王者歸來?昔日影視大佬在新退市機制下危機重重
    華誼兄弟生死存亡之際江湖大佬王氏兄弟自然不會坐以待斃,今天凌晨四點發布重大公告,非公開發行22.9億元股票,資本市場的弄潮兒阿里、騰訊、復星等以現金全額認購,募集資金全部用來補充流動資金及償還債務。消息一出,華誼兄弟當天拉漲停。
  • 閱文回應作者合約等爭議,騰訊阿里等投資華誼兄弟22.9億
    華誼兄弟2019年巨虧40億,引入阿里騰訊等投資22.9億 4月29日,華誼兄弟公布2019年財報,營收21.86億元,同比減少43.81%;淨虧損39.65億元,同比減少262.32%;期內經營性現金流9035萬,同比減少84.48%。
  • 華誼兄弟發布H計劃片單:馮小剛、管虎、周星馳等人作品在列
    華誼兄弟發布H計劃片單:馮小剛、管虎、周星馳等人作品在列 北京頭條客戶端9月17日消息,華誼兄弟日前發布了「H計劃」第七季片單,囊括了馮小剛、管虎、賈樟柯、陸川、周星馳等導演的18部作品。
  • 華誼兄弟「流動性困局」
    9 月 4 日下午,《八佰》累積票房突破 22 億元,這對於上半年虧損 2 個億的華誼兄弟(300027.SZ)來說,無疑是一個好消息。賣方研究員也開始將注意力重新投向華誼兄弟,但是,華誼兄弟披露的 2020 年半年報財務數據不容樂觀,其連續下滑的流動比率映射出其流動性風險。
  • 華誼兄弟向阿里影業借款7億元以緩解資金危機
    【財新網】(記者 劉爽爽)深陷資金危機的華誼兄弟將藉助阿里影業提供的借款走出泥潭。1月23日晚,華誼兄弟(300027.SZ)、阿里影業(1060.HK)分別發布公告稱,阿里影業將向華誼兄弟提供7億元借款。
  • 華誼兄弟擬向阿里影業、騰訊發行股票;諾基亞指控聯想侵權;中國...
    華誼兄弟擬向阿里影業、騰訊等特定對象發行股票 7月3日,華誼兄弟發布公告表示,擬向阿里影業、騰訊等特定對象發行股票,募資總額不超過22.9億元。
  • 華誼兄弟等錢來
    華誼兄弟目前等待的,是那筆23億元的定增資金解渴。資金騰挪這兩年,無論是華誼兄弟,還是實控人王忠軍、王忠磊兄弟,都是在資金的騰挪中艱難度日。最近,公司再發公告,對天津銀行一筆即將到期的3億元貸款中的2.5億元本金申請展期,期限不超過18個月。
  • 中國資本的好萊塢往事:萬達、復星、阿里都曾為大片交學費|稜鏡
    作者 | 李然出品 | 稜鏡·騰訊小滿工作室已經77年歷史的金球獎,向來是每年奧斯卡最受關注的前哨戰。前幾天剛公布的提名名單裡,來自中國的影業公司博納投資的《好萊塢往事》拿到了5項提名,包括劇情類最佳影片在內的重磅獎項一個不落,中國觀眾熟悉的李奧納多·迪卡普裡奧和布拉德·皮特雙雙入圍。
  • 騰訊、阿里票房吸金交鋒 影視股否極泰來掘金機會降臨?
    而在上述影片背後,是中國電影、騰訊、幸福藍海、歡喜傳媒、阿里、北京文化、上海電影、光線傳媒等公司。國慶檔影視股版圖9月27日,電影八佰官微宣布,票房突破30億元。貓眼數據顯示,該片的分帳票房達到28.16億元,出品方為華誼兄弟和北京七印象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聯合出品方包括阿里影業、光線傳媒、上海電影、騰訊影業、完美世界等19家公司。發行方則是華誼兄弟、華影天下和阿里巴巴影業。作為電影出品方,華誼兄弟因《八佰》的火爆受到關注。8月26日,華誼兄弟曾披露票房分帳相關信息。
  • 華誼兄弟玩遊戲勝算幾何
    有分析人士認為:儘管手遊行業整體發展潛力較大,但現在進軍遊戲業並非最佳時機,此時大部分遊戲企業估值過高,並且手機遊戲發展有放緩趨勢,即將步入"調整期"  電影公司華誼兄弟又「摻合」遊戲了。華誼兄弟7月24日公告,公司擬26.49元/股定增不超過845.12萬股以67161.60萬元收購銀漢科技50.88%股權。
  • 騰訊和阿里背後最大股東都是外國機構,為何控制權還是中國人?
    第一個問題,騰訊和阿里背後最大的股東都是外國財團,這一點的確不假。原因也很簡單,畢竟都是在美國上市的,國內股民想買還是比較困難的,這也導致了基本投資者都是國外居多。那騰訊和阿里的最大股東分別是誰呢?一、騰訊和阿里的「大股東」先來說說阿里吧,阿里的故事相信很多人都耳熟能詳。馬雲在99年創立了阿里巴巴,當時的網際網路正值一個「枯木逢春」的時期,資金短缺缺乏投資,而國內的投資體系在那個時期還非常薄弱,基本沒人敢投阿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