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四季文史
說妲己禍國殃民的,可能大都引自小說和演義。在正史裡,商紂王頂多對妲己言聽計從,寵溺有佳,但商朝的滅亡本不該降罪至妲己身上。隨著歷史的發展,人們常常會把妲己的蠱惑妖魔化,不論是正史還是野史,都一邊倒地傾向妲己誤國。那麼事實真相又是如何呢,從三個方面來闡述。
一、妲己其人
初識妲己是許仲琳的《封神演義》,以及後來翻拍的一些影視劇。這些演義和戲劇裡,妲己已經被幻化為狐妖。殷商的滅亡,也是她一手造成的。那么正史裡的妲己又是誰呢,是不是也是這麼十惡不赦呢。
歷史上的妲己可不是這麼狐媚,也不是遭人唾棄的「蛇蠍女人」。殷商時期,天下形態為方國聯盟。也就是天下有很多國家,他們之間都是獨立的個體,這與後來封建王朝的「家天下」局面儼然不同。在這些盟國當中,尤以六百年之久的商朝最為強大,可以理解為盟主國,而各方小國也必須來朝貢,如若不然,則會引發雙方爭鬥。
人之相處需要耳鬢廝磨,更何況是盟國之間呢,偶爾關係緊張或交惡也在所難免。這段歷史上就曾發生過一次戰爭,是殷商與一個小國家有蘇國之間的戰爭,結果有蘇國戰敗,屈膝與滅亡之間,有蘇國選擇了臣服。
《國語-晉語》中記載:「殷辛伐有蘇,有蘇氏以妲己女焉。」
既然屈膝臣服,就必須賠償殷商,必須納貢。我們知道,有蘇國除了交納很多銀兩寶物之外,美女妲己此時也被一起進獻給殷商,妲己就是有蘇國的公主。妲己,其實是己姓,蘇氏,名妲,當時人們叫順嘴了,就喚作蘇妲己了。
由此可見,人們口中念叨的妲己,其背景完全是清白的,也並不是狐妖、狐仙。那麼,到了殷商的妲己,到底有沒有禍害商紂呢,又怎麼會被扣上「紅顏禍水」的帽子呢?
二、被狐妖化的妲己
許仲琳筆下的妲己是冀州侯蘇護的女兒。在演義裡,商紂王帝辛這位性情剛猛的男人由於在女媧宮褻瀆女媧神像,而導致女媧必須要出手教訓這位昏君。隨即妲己就被「桃花星」狐妖成功附體,從此美人胚子、蛇蠍心腸的妲己正式入駐紂王后宮。妲己多美呢,據說最後殺她的劊子手都下不去手,可以想像,現在的小清新根本不能與之媲美。小說雖不可信,但真實的妲己在殷商的所作所為也的確讓人謾罵。
蒼蠅不叮無縫的蛋。紂王性好美色,神勇冠絕,妲己又是稀世美人,討人歡心,所以商紂王每每鑽進溫柔鄉,讓朝政變得荒蕪,而且自己也漸迷心智。
《史記-殷本紀》:「(帝紂)好酒淫樂,嬖於婦人。愛妲己,妲己之言聽計從。」
紂王喜好尋歡作樂,妲己善於取悅,從而得寵,紂王對妲己妃子也是言聽計從,無所不做。
妲己被冠以「千古淫惡」的罪魁禍首,源起西漢劉向的《列女傳·卷之七·孽嬖傳》:「妲己嬖倖於紂,妲己之所以譽貴之,妲己之說憎誅之。」意思是妲己說什麼就是什麼,紂王完全聽命於她。眾所周知,劉向寫《烈女傳》,意在規勸漢成帝不要因趙飛燕、趙合德等女色而誤國,說明賢婦可以興國、妖婦可以亡國,進一步說明婦德之重要性。然而劉向卻背離了史實,引經據典的同時卻將商紂的滅亡歸結於「妖婦」妲己了。
後來,隨著儒家思想的進一步發展,包括魏晉南北朝以來狐狸精形象的形成,人們慢慢會把讒言魅惑的女人跟狐妖聯繫起來,而妲己形象就被狐妖化,甚至成了「狐狸精」的代言人了。
李白《雪讒詩送友人》:「妲己滅紂,褒女惑周。天維蕩覆,職此之由。」白居易《古冢狐》:「狐假女妖害猶淺,一朝一夕迷人眼。女為狐媚害即深,日長月長溺人心。何況褒妲之色善蠱惑,能喪人家覆人國。」
列數妲己的罪狀,主要基於幾點事實(隱約考證):
A).紂王為了滿足妲己的好奇心,派人搜集天下奇物,供她玩賞;
B).冬日裡,妲己砍去別人雙腳,就是為了弄明白他如何不懼嚴寒可以赤腳走在冰面上;
C).也是因為好奇,妲己不顧人命關天,剖開孕婦肚皮,一看胎兒究竟;
D).為了印證「聖人之心有七竅」的說法,妲己讓紂王殺死忠臣比幹。
種種罪惡,也的確讓這個女人罄竹難書。
三、朝代更迭永遠是擋不住的歷史洪流
殷商時期也許離我們非常久遠,但後宮類似妲己的女人,也有大把的存在。歷朝歷代以來,妲己只是一個縮影,只是在特定的歷史時期、特定的社會環境裡,妲己的罪過才被無限放大,甚至被妖魔化。
中國封建歷史中,朝代的更迭是亙古不變的歷史規律,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但究其一朝來說,如果將一代江山的終結歸結於後宮女人,那麼只能說明當朝皇帝的昏庸無能、荒淫無道。道理很簡單,因為皇權的至高無上和威嚴是不容任何人挑釁的,即便你是溫柔鄉裡的枕邊人。
了解了真實的蘇妲己之後,你還會覺得她是禍國殃民的「紅顏禍水」嗎?一部《封神演義》描述了武王伐紂的全過程,只是在作者的筆下,又被構思出許多奇思妙想的奇幻故事。下面這本《封神演義》,講述了哪吒、姜子牙等眾仙「我命由我不由天」的驚奇故事。結合史實,感受古典文化奇思妙想的魅力,不失為一種享受。這本書大人和孩子都可以無障礙閱讀。感興趣的讀者不妨入手一本,目前官方活動價只要79元(可領劵抵扣10元)。點擊下方連結,購買正版圖書。
(對於蘇妲己到底是不是誤國誤民的「紅顏禍水」呢,歡迎關注@四季文史,歡迎點評;圖片源自網絡,侵權必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