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說到高考,想必大家都會聯想到古代的科舉考試,畢竟我國幾千年來的科舉入仕傳統與如今的高考制度在本質上是相通的。「寒窗苦讀數十載,皆在此一舉」,所以保證高考的公平公正至關重要。
但無論是在現代還是在古代,考場舞弊一直都是一個令人很頭疼的問題。古人的科舉考試一般每三年舉行一次,與現在每年一次的高考相比,那時候的考試更為難得。所以,總是會有人想要作弊。
但十分令人不解的是在技術和信息手段都極其落後的古代,科舉考生們幾乎不可能作弊,也更加不敢舞弊。從另一方面來說,古代的科舉要比現在的高考更加嚴格。
那麼,古人是如何防止學生作弊的呢?
唐代實行「糊名制」,類似於現代的「密封線」
由於隋唐時期初設科舉,各方面的考試制度仍不夠完善。唐代科舉考試主要實行的是考試與地方舉薦相結合的方式,考生的試卷如果不進行糊名,考官受人情請託,就會出現考試錄取不公正的現象。
武則天創立了殿試和武舉,糊名制最初也只用於殿試。據史書記載:「試之日或在殿廷,天子親臨觀之,試已糊其名」。後來宋朝時糊名制逐漸被制度化使用,普遍用於省試和鄉試。
此外,宋代將側糊名稱之為彌封或封彌,即在考生考試結束之後,安排專人將試卷上的考生姓名和籍貫用紙封住,再交由評卷人審閱,最後公布成績的時候拆開,聽起來似乎有點像今天的「密封線」內填姓名和考號。
而到了宋朝防止作弊的手段更是層出不窮。宋代重文輕武,取消了唐代的門閥制度,提倡「學而優則仕」,導致寒門學子蜂擁而至。在良好的社會大環境之下,宋代可謂是才人輩出,文化極其繁榮,但同時科場舞弊的現象也屢見不鮮。
為此,宋代創立了很多防止作弊的方法。
宋代實行「謄錄製」,這可能是「糊名制」的升級版
糊名制實行後,科場上又發生了考生在試卷上做標記和暗語的問題,以此聯繫考官,使考官能夠辨認並幫助其作弊。為了克服這種弊病,宋真宗時期創立了謄錄院。
即考生再交完試卷之後,由朝廷僱傭一批抄手將考生的試卷重新謄錄一遍,最後教給考官評閱,此法能夠杜絕考官辨認各種考生的額標記和暗語,但是仍然做不到絕對公平,考官和考生仍然可以通過打點抄手的方式繼續通過暗語舞弊,但是對防止科場舞弊的確起到了一定作用。
宋代通過「鎖院制」防止內外串通洩題,類似於今天的「高考出卷」
為了進一步防止主考官徇私舞弊,師生結黨,北宋開始實行鎖院制,目的是隔斷考生與外界的聯繫,防止內外串通,洩題事件的發生。
規定鎖院期間,考生和考官不能會見親朋好友,也不得與其有任何書信聯繫,主要是為了防止考官洩露考題、考生賄賂等舞弊事件的發生。這個與今天的高考出卷如出一轍。
明清時期仍實行嚴格的鎖院制度,並創設了內簾和外簾官。其中的外簾官,實際上是負責具體考試事務的人員,其工作性質主考官不同,主考官(內簾官)主要是負責出題和評閱。內簾和外簾官互不幹涉彼此的事務,並且內簾官進入考場以後,外簾官就要將內院上鎖封閉,內,外簾互不接觸。
此外,還有專門為考官親屬設置的「別頭試」,目的就是要迴避親屬。當考官的親屬來參加考試時,主考官必須要迴避,迴避的親屬範圍包括子弟、同族、姻親等,基本上只要是沾親帶故的都必須迴避,防止親屬開後門。
總結
古往今來,科舉制度中公平公正的原則已經深入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無論是現如今的高考,還是考研、考公、考編等各種決定未來前途的考試,公平公正是底線,是需要我們每個人來守護的。
古人在技術手段很落後的時代仍然想盡辦法保證科舉考試的公平,現代考試更應該做到這一點,必須對所有的考生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