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高考」也作弊,古代是如何防止科舉舞弊的呢?

2020-12-18 白描教育

一說到高考,想必大家都會聯想到古代的科舉考試,畢竟我國幾千年來的科舉入仕傳統與如今的高考制度在本質上是相通的。「寒窗苦讀數十載,皆在此一舉」,所以保證高考的公平公正至關重要。

但無論是在現代還是在古代,考場舞弊一直都是一個令人很頭疼的問題。古人的科舉考試一般每三年舉行一次,與現在每年一次的高考相比,那時候的考試更為難得。所以,總是會有人想要作弊。

但十分令人不解的是在技術和信息手段都極其落後的古代,科舉考生們幾乎不可能作弊,也更加不敢舞弊。從另一方面來說,古代的科舉要比現在的高考更加嚴格。

那麼,古人是如何防止學生作弊的呢?

唐代實行「糊名制」,類似於現代的「密封線」

由於隋唐時期初設科舉,各方面的考試制度仍不夠完善。唐代科舉考試主要實行的是考試與地方舉薦相結合的方式,考生的試卷如果不進行糊名,考官受人情請託,就會出現考試錄取不公正的現象。

武則天創立了殿試和武舉,糊名制最初也只用於殿試。據史書記載:「試之日或在殿廷,天子親臨觀之,試已糊其名」。後來宋朝時糊名制逐漸被制度化使用,普遍用於省試和鄉試。

此外,宋代將側糊名稱之為彌封或封彌,即在考生考試結束之後,安排專人將試卷上的考生姓名和籍貫用紙封住,再交由評卷人審閱,最後公布成績的時候拆開,聽起來似乎有點像今天的「密封線」內填姓名和考號。

而到了宋朝防止作弊的手段更是層出不窮。宋代重文輕武,取消了唐代的門閥制度,提倡「學而優則仕」,導致寒門學子蜂擁而至。在良好的社會大環境之下,宋代可謂是才人輩出,文化極其繁榮,但同時科場舞弊的現象也屢見不鮮。

為此,宋代創立了很多防止作弊的方法。

宋代實行「謄錄製」,這可能是「糊名制」的升級版

糊名制實行後,科場上又發生了考生在試卷上做標記和暗語的問題,以此聯繫考官,使考官能夠辨認並幫助其作弊。為了克服這種弊病,宋真宗時期創立了謄錄院。

即考生再交完試卷之後,由朝廷僱傭一批抄手將考生的試卷重新謄錄一遍,最後教給考官評閱,此法能夠杜絕考官辨認各種考生的額標記和暗語,但是仍然做不到絕對公平,考官和考生仍然可以通過打點抄手的方式繼續通過暗語舞弊,但是對防止科場舞弊的確起到了一定作用。

宋代通過「鎖院制」防止內外串通洩題,類似於今天的「高考出卷」

為了進一步防止主考官徇私舞弊,師生結黨,北宋開始實行鎖院制,目的是隔斷考生與外界的聯繫,防止內外串通,洩題事件的發生。

規定鎖院期間,考生和考官不能會見親朋好友,也不得與其有任何書信聯繫,主要是為了防止考官洩露考題、考生賄賂等舞弊事件的發生。這個與今天的高考出卷如出一轍。

明清時期仍實行嚴格的鎖院制度,並創設了內簾和外簾官。其中的外簾官,實際上是負責具體考試事務的人員,其工作性質主考官不同,主考官(內簾官)主要是負責出題和評閱。內簾和外簾官互不幹涉彼此的事務,並且內簾官進入考場以後,外簾官就要將內院上鎖封閉,內,外簾互不接觸。

此外,還有專門為考官親屬設置的「別頭試」,目的就是要迴避親屬。當考官的親屬來參加考試時,主考官必須要迴避,迴避的親屬範圍包括子弟、同族、姻親等,基本上只要是沾親帶故的都必須迴避,防止親屬開後門。

總結

古往今來,科舉制度中公平公正的原則已經深入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無論是現如今的高考,還是考研、考公、考編等各種決定未來前途的考試,公平公正是底線,是需要我們每個人來守護的。

古人在技術手段很落後的時代仍然想盡辦法保證科舉考試的公平,現代考試更應該做到這一點,必須對所有的考生負責。

相關焦點

  • 山東的高考舞弊案,在古代會怎麼處罰?放到美國又是什麼罪?
    然而,最近山東爆出大量高考舞弊案,令人觸目驚心、不寒而慄,從陳春秀到苟晶案,我們看到人性的險惡。高考幾乎是寒門學子逆襲的唯一途徑,如果有人舞弊,毀掉的不只是一個人,一個家庭,而是整個社會。在中國古代,也有類似高考的制度,叫科舉制度。
  • 清朝的科舉考試,舞弊考生是如何作弊的?朝廷又是如何防作弊的?
    它是除通關節外,清代考生最常用的一種舞弊方法,如乾隆十一年,順天府鄉試,乾隆曾命人前往突擊檢查,事後查出有近2800餘名考生有夾帶之嫌。首先,驗明考生身份,以防冒籍、代考等情況出現。對於以上的幾種作弊方法,清廷是如何防範的呢?首先,為防止科考前,考生與監考官交通關節,清廷是制定了一套十分嚴格的關防制度。
  • 古代科舉作弊九大狠招,冒名頂替與「移花接木」異曲同工
    加之後代皇帝的不斷完善,科舉正式作為古代選官的一種新的制度。科舉考試的施行,徹底打破了以往依靠血緣關係和世族壟斷的用人制度,使得下層一部分有能力的讀書人可以進入上層,得以施展自己的才華。但同時,因為科舉考試與做官相掛鈎,就出現了一些人想通過作弊的方法通過考試。而以下九種方法是科舉舞弊常用的技倆。
  • 中國古代科舉舞弊什麼下場?考生斬首,副國級殺頭
    【軍武次位面】: 楊樹科舉舞弊,在中國古代是死刑!再過兩個月,就是科舉制度被廢除115周年的日子了。可能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印象——古代好像一直都有科舉制?但科舉最早出現於隋朝,距今約1300多年,相比中國五千年歷史,這個時間並不長,即使從秦始皇統一天下算,也差不多在是兩千年歷史的中間偏前。為什麼科舉出現得這麼晚呢?這和中國進入「帝國時代」後面臨的權力分配問題密切相關。
  • 清代一件科舉舞弊案,五位大臣牽連其中,鹹豐帝:全部拉出去砍了
    歷史上不少名臣,原本都是窮人家的孩子,通過科舉考試改變命運,比如唐代的韓愈,以及宋代的範仲淹、呂蒙正等,假如沒有科舉制度,古代出身貧寒之人,必將很難有出頭之日。考試難免出現作弊的情況,科舉也不例外,古代少數讀書人,為了能考出好成績,鋌而走險者屢見不鮮,方式也千奇百怪。俗話說,你有張良計,我有過牆梯,朝廷為了防止作弊,保證科舉考試的公平性,也制定很多措施。
  • 穿越回古代參加科舉是什麼體驗?鄉試半夜點名,考上進士改換門庭
    那中國人這股動力從哪裡來呢?有人認為是科舉制。如果今天讓你穿越回古代,去參加科舉考試,又會是怎樣一種體驗?科舉的魅力科舉不只是官場選拔考試制度,也是一種教育制度,前後存在了約1300年,現代學教育也才存在約100年。
  • 歷代查處科舉作弊案都很嚴,哪個朝代對作案者首開「問斬」?
    科舉制度是古代朝廷遴選人才、選拔官員的重要制度,也是無數老百姓改變命運、實現抱負的唯一途徑。破壞這個制度,影響安邦定國之根本,對破壞科舉制度的舞弊者,百官盯得十分緊,皇帝往往處罰極為嚴酷。清朝首開「科場作弊者死」之先例,比如鹹豐八年(1858年)的戊午順天鄉試案,主考官柏葰貴為一品大員因收受賄賂16兩銀子而作弊,案發後,他認為自己最多被流放,提前準備好行李,最後在大臣議論紛紛中,他被處斬。清朝最著名的科場案件發生在1657年,即農曆丁酉年。
  • 科舉考試入場檢查這麼嚴格?連內衣內褲都檢查!
    那麼,在古代,並沒有現代發達科技,也沒有偵查考生作弊的儀器,那麼對於古代的科舉考試來說,古代的考官們如何在考生入場時檢查考生呢?一、不允許穿太多衣服我們都知道,如果穿的衣物越多,就越可能私藏作弊的東西,所以,科舉的考場上也有明確的規定。比如清朝時,為防止在物品中夾帶舞弊,對入場服飾和攜帶物品都有嚴格的規定,具體來說,考生佩戴的帽子需要單層;穿的皮衣要去面,也就意味著留一層皮;襪子要單薄;鞋子的底要薄等等。
  • 書海拾遺:高考季,簡單聊聊古代科舉制度
    而在這個特殊的時候,讓我們把目光投向遙遠且漫長的中國古代,去看看那些古老年代裡的「高考」,或者更廣義上講,看看延續了1300多年的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事實上,一直到今天,你看許多歐洲王室基本都是近親,而他們往往並沒有什麼實權,更多地只是充當一種高級道德模範或者僅僅作為國家「吉祥物」而存在,但他們同樣是世襲的,也沒見誰人突然跳出來說要廢除王室如何如何。 從個人心理角度看,中國古代的貴族也肯定是想永久世襲的。但實際情況卻是,在周朝滅亡之後,封建制度在中國這片大地上其實就已經死去了。
  • 現在的高考為什麼要實行分省錄取?古代的科舉制度能給我們答案
    高考的錄取制度也會引人討論,許多人不禁要問,現在高考錄取中採取的分省錄取制度,合理嗎?我們不妨先從古代的科舉制度說起,科舉制度可以給我們我們想要的答案。針對八旗子弟,為了防止八旗子弟只知「之乎者也」,荒廢武功,失去戰鬥力,,清政府規定八旗子弟必須先通過科舉的武舉,才能參加文舉。
  • 古代科舉考試流程,和你想像中不一樣!和高考比哪個含金量大呢
    為改變這種弊端,隋文帝開始用科舉考試來選舉人才。科舉考試作為古代的選官制度,從隋朝大業元年就開始實行了,到清朝光緒31年,這樣的科舉制度一共經歷了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更迭。我們對於古代的科舉制度也並不陌生,經常出現在歷史影視劇中,例如最近的熱播的《清平樂》,宋朝其中很多的士大夫都是通過科舉才進入朝堂輔佐皇帝建功立業的。那麼科舉制度到底是如何選拔人才的呢?
  • 三元及第:古代科舉最高榮譽,與現在高考狀元誰更難獲得?
    隨著高考分數逐漸公布,越來越多的高考狀元開始登上熱搜,再一次進入人們的視線。作為社會階層流動的重要方式,現代高考與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可以說有異曲同工之妙。「狀元」這個詞,也是從古代科舉來的。那麼狀元就是古代科舉制度的頂峰了嗎?實際上並不是,科舉制度的第一名叫做狀元,但這並不是科舉制度的頂峰,真正的科舉頂峰,是三元及第。
  • 你以為古代科舉比現在考試容易?天真
    有人說,做個現代的學生真是太麻煩了,每個學期結束都要考好多門功課,如果能穿越回古代那就好了。可是,古代真的比現在容易考試嗎?今天,【從前慢】就和大家來講一講古代考試的那些事。 古代考試·中國科舉1300年
  • 新媒:防止高考作弊,中國用AI「監考」
    新加坡《聯合早報》7月7日文章中國高考拉開大幕,1071萬考生步入考場。這次高考是新冠疫情以來,全中國範圍內規模最大的一次有組織的集體性活動,也是自2003年以來首次在7月舉行的全國高考。交警今日在吉林長春市的中學考場外道路上架設提示牌,志願者今早在北京一所中學考場外給考生做手部消毒,湖北武漢防疫人員前天就對高考考點進行消毒……今年高考,各地對考試招生場所逐一進行消毒,保證環境衛生和良好通風。在考試紀律方面,加大對違規招生的監督檢查力度,堅持零容忍。
  • 作弊高手溫庭筠,存心搗亂科舉考場,同時幫8人寫試卷不被發現
    自從1977年恢復了全國高考之後,隨著公平意識不斷地普及,漸漸深入人心,作弊成為了人們所不齒的行為。每年防範作弊方面的政策和舉措都非常嚴格,一旦被發現不僅會被撤銷考試資格和單科考試成績,甚至還會被拉入考試黑名單。
  • 南京有一古代高考考場:能同時容納2萬名考生,但條件比現代艱苦
    南京有一古代高考考場:能同時容納2萬名考生,但條件比現代艱苦隨著電視劇、以及人們對清宮小說的喜歡,現在對於古建築這些人們往往都會很感興趣。現在生活條件基本都不差,所以在外出旅遊的時候,往往都會首選古建築,借著這些歷史的遺蹟,從而了解那些古人的生活。不過,今天,小編介紹的不是那些古建築,而是一處古代的考場,不妨跟隨小編來看看吧。江南貢院它的位置在哪呢?它地處於「南京市十分有名的夫子廟學宮的東側方向」,其中,它又稱之為南京貢院以及建康貢院等這樣的別稱。
  • 明朝科場舞弊案,才華橫溢的唐伯虎真作弊了嗎?真相又是什麼呢?
    正當唐伯虎意氣風發,滿腹自信的參加會試的時候,一場科場舞弊案徹底斷了他的仕途。志向高遠,才華橫溢的唐伯虎。怎麼會考場作弊呢?這裡面又暗藏怎樣的玄機呢?今天就來說說這個震驚朝野的考場舞弊案。
  • 古人多久洗一次澡 在哪裡洗澡
    古代「洗澡」一詞與現代意思不同,要分開來解釋:「洗」,灑足也,指的是洗腳;「澡」,灑手也,指的是洗手。2、古人多久洗一次澡當今社會節奏快,人們學習、工作壓力大,每天回到家裡能夠舒舒服服衝個涼、泡個澡,洗去身心的疲憊,實在是一種享受!可是古代沒有這些便利條件,對於廣大普通百姓來說,每日沐浴是不可能做到的。那麼,古人多久洗一次澡呢?
  • 高考冒名頂替事件,為啥都是清一色農家子弟
    今年的高考也許註定會與往年不同,不僅僅因為新冠疫情導致考試時間推遲一個月,更是由於近來頻發的高考冒名頂替事件,而後者將是對教育公平的最大褻瀆。過幾天就是七月七了,又到一年高考時,我們拿什麼來慰藉全國千萬考生受傷的心靈呢?山東濟寧苟晶近日爆料稱,自己兩次高考都被冒名頂替。
  • 古代的高考狀元,連中六元是什麼概念?歷史有幾人達到?
    >人類從歷史中學到的唯一教訓就是人類沒有從歷史中吸取到任何教訓文丨法老三叔(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一年一度的高考又要來臨了,現在的高考和古代的科舉制都是選拔人才的一種模式,可謂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