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出門旅遊,在安徽黃山品味特色臭鱖魚。這味道,就像三個月沒洗過的,正面穿完反面穿的襪子,實在是讓人上頭。
關於臭鱖魚的來歷,網傳的各路故事能概括以下情節:
1、徽州境內重巒疊嶂,水流湍急,難產大魚。
2、徽州人吃鱖魚要從貴池、銅陵等沿江地區運進。
3、魚販子木桶裝魚往返六七天,鮮魚易腐,煙花易冷。
4、200多年前,徽州苗知府,是個魚癮患者。
5、苗知府派手下王小二買魚,路上魚死了。
6、王小二,加鹽醃製死魚,順利交差。
(個別版本:王小二召喚廚師王老大幫忙)
7、苗知府吃完很開心。
8、徽州臭鱖魚,從此名動八方,走遍天下。
遊客們愉快地接受民間傳說,然而我想裡面有些許問題……
主角一,精神小夥王小二。乍一聽,跟帶著鬼子進入包圍圈的愛國小朋友是一個人。不過民間傳說裡這樣的人物很多,張三李四王小二,路人太多,實在無從考證。
主角二,魚癮患者苗知府。據傳他是200多年前的當地酷吏,看起來可以往下挖掘。
苗知府,你到底是誰!
徽州府衙建於元末明初。吃魚狂魔活在200多年前,那得是大清子民。
往前數300年,1720是康熙五十九年。數200年,1819年是道光二十四年。掐頭去尾,苗知府大概率是雍正或乾隆年間的國家幹部。
接下來是眼花繚亂的資料庫檢索,在查詢光緒年間的《重修安徽通志》
然而,同時檢索【徽州】與【苗】,得到結果0條。索性檢索所有【徽州】條目,得到34頁928條。
大不了雙目失明,我來找找莫須有的徽州知府苗大人。
從建制沿革再到職官、名宦,直到烈女……我瞎了,還是沒有在《重修安徽通志》裡找到苗知府。
最後,檢索【鱖魚】,範圍放大到整個清代,看看老鐵們可曾搞出上頭的鱖魚烹飪技巧。
又經過了一輪失明考驗,總算找出個例子。
此書名為《格致鏡原》,是康熙二十四年榜眼陳元龍(1652—1736)編撰的類書,書中記載了一種醃製上頭鱖魚的做法。
此處理方式,跟莫須有的苗知府領導下的機智王小二如出一轍。
這說明了什麼呢?好像說明了很多,又好像什麼也不能說明。因為既看不出具體影響也看不出先後傳承。
我往狗眼裡滴了眼藥水,只能含淚解釋,王小二發明臭鱖魚大概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吧。如果黃山市旅遊局打賞,我拼著眼瞎也得再找找苗知府。
傳統美食實在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暫時放過苗知府,我的鹹魚已在路上。
拍攝做飯視頻,下周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