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為什麼要攝影構圖
因為我們要表達自己的情緒、情感和思想。僅僅機械性地去製作一張張影像,似乎總是那麼的心有不甘,我們需要有自己的加工和處理。
02攝影的三個層次
把這個問題搞清楚,在我們學習攝影的整個過程中,才能知道未來的方向在哪裡。
我們通過不斷地學習拍出能看的照片以後,還要拍出好看的照片;當我們能拍出好看的照片的時候,很多人認為我的照片足夠好了,可以做雜誌封面了,可以報名參加攝影比賽了,就不再去追求攝影最本質的價值,也就是第三個層次:耐看。耐看,意味著內涵、故事、社會意義等等。
現在我們來詳細的了解一下這三個層次究竟有什麼樣的區別。
第一個層次:能看請大家先看一張照片:
這張照片看上去沒有什麼大的問題。可能在某些細節上不太講究,左邊建築物是不是後期拉直一些更好?雲到底該不該拍這麼多?雲的形狀和層次到底夠不夠好?拍照的人以後沒有站在馬路的中央部分?他應該站在哪裡?可能每個人都能提出不同的看法,但是無論怎麼說,這樣的照片拿出來呢,不難看。我們生活中拍了大量的這樣的作品。
再來看一張:
有的人覺得這個花很好看啊,於是就去這樣子拍了下來。他不管這個畫面是不是太滿而過於擁擠,只是單純想記錄這個花,而且確實也拍清楚了。構圖雖然有點小錯,但是沒有大問題,僅此而已。
所以這類的照片我們都成為簡單的能看的照片。沒有犯大錯,拍清楚了,記錄下當時看見的一些東西。
第二個層次:好看請大家看這樣兩張照片:
所謂好看,就是說大部分人來看這張照片的時候,有一種很愉悅的心情。我們都讚美它,覺得這個畫面,哇,真沒啊。可能有的新手還會覺得,我拍不出來,作者是怎麼拍出來的呢?這個景色到底在哪裡?甚至可能會追問更多和這個畫面位置相關的信息。
前面那種能看的照片,可能跟作者關係親近的人,會更多地支持他,稱讚他。而這種好看的照片,可能不管是認識的,還是不認識的,都會喜歡這張照片。
好看的照片也不見的就特別有價值,可能也只是好看。不是有句話說,窮得只剩下漂亮了。這種照片在當今攝影界應該不缺。大家都在拍好看的風光照,各種景點好看的照片都會有無數張。可能有任很願意拍攝這樣的景色,甚至不惜在山裡過一夜,等待美好的日出、日落,亦或是特殊天氣帶來的特殊光線氛圍。
那麼這一類型的照片呢,因為他們特別漂亮,在構圖、光線、色彩上,其實都無可挑剔。,所以我們會稱之為掛曆照片。現在家裡掛掛曆的可能不太多了,很多都是看電子日曆。那麼你可以把它想像成明信片照,或者旅遊景點的當地政府,用來宣傳當地旅遊產品、風光特色的一種照片。不過說實話,很多旅遊局用的照片應該沒這麼好看。我們很多時候看到掛在路邊的風景區宣傳照片,難看得要死,還不如我們攝影愛好者第一次去當地玩拍的照片好。
言歸正傳,這一類的照片其實我們在網上已經見得夠多的了,我們就不再多舉例了。但凡是特別美好的,都可以歸納為好看的照片。但是新手朋友內心一定要清楚,好看只是我們攝影的一個基礎目標。就像書法中寫的字一樣,無論你寫的哪種字體,好看,只是一個及格線。好看之上還有筆畫的遒勁有力、整幅作品的精氣神、法度的嚴格遵循、書家的個性風格,甚至於他自己的內涵。
第三個層次:耐看說到耐看,我們不得不想到那些傳世的優秀攝影作品。比如亨利·卡蒂埃-布列松。
布列松,法國著名人文攝影家,決定性瞬間理論的踐行者。
他所拍攝的照片不僅是美的,而且在一個瞬間裡面代表了一個時代的特徵。關於布列松的作品,我們可以去翻看跟他相關的一些書籍,可以去了解一下他為什麼會拍這樣的照片。他拍這樣照片的歷史背景是什麼樣子的。
布列松認為,攝影作品承擔著重要的社會責任,每個攝影師都應深具尊嚴感,都應意識到:無論一幅攝影作品畫面多麼輝煌、技術多麼到位,如果它遠離了愛,遠離了對人類的理解,遠離了對人類命運的認知,那麼它一定不是一件成功的作品。布列松的立意是高遠的,但他選取的素材通常都是微小的。「在攝影中,最小的事物可以成為偉大的主題。」因而,他的相機對準的都是我們現實中可見的、熟悉的人和物,是他讓我們發現,在這習以為常中有美和感動。《男孩》(1958)就體現了這種風格。它的題材並不重大,卻是布列松的一幅膾炙人口的名作。一個男孩的兩隻手裡,各抱一個大酒瓶,躊躇滿志地走回家,好像完成了一個光榮而艱巨的任務。照片中的人物,情緒十分自然真實,顯示出布列松熟練的抓拍功夫。
稍微做一些了解,並且用心觀察,人們就會發現,他這些照片可以久久的掛在牆上,經得起長時間的鑑賞,10年、20年甚至更久,而不會覺得無趣或者膩歪。前面那些好看的風景照能掛這麼久嗎?可能很短的時間就已經審美疲勞,不得不摘下他們。
在布列松攝影畫面的美中,沉澱了很多內涵。這些內涵也分幾個方面:
這個畫面對布列松自己有一定的意義;可能對於他周邊的法國同胞引起一定的共鳴;他可能對全世界來講,有一定的社會價值,有一定的記錄價值,甚至可以啟迪全世界的人民去思考一些更深層次的問題。找出這個社會的一些矛盾,然後從另外一個側面,也就是攝影藝術這個方面去促進這個社會不斷向前進步。《男孩》是布列松最經典的照片。這個搬著倆大酒瓶子,也有人說是醬油瓶的回家的小男孩,非常驕傲,後面的小女孩仿佛對他充滿崇拜。在今天看來,這張照片的構圖其實是有些奇怪的。一是畫面是傾斜的,二是小男孩的腳踝被裁掉了。這應該是我們攝影構圖裡面比較忌諱的一種方式。但這張照片卻成了膾炙人口的世界名作。那麼他為什麼會在並非足夠好看的情況下被給予如此高的評價呢?並不是一些陰謀論者所謂的炒作的原因,而是因為他最後這個耐看的價值。對於《男孩》這個作品,其內涵價值已經遠遠大於他的美學價值。儘管我們說他在美學上稍有缺陷,但是這張照片從整體的價值來講,依然是一個非常出色的作品。
現在我們已經了解了攝影的三個層次:能看,好看,耐看。
這三個層次,尤其是第二個,跟我們的攝影構圖是極為相關的。相信大家在攝影學習初期的時候,沒有人一上來就把自己定位成擁有大師級的水平,一定要立刻拍出很耐看的作品來。我們大多數人還是應該首先把拍出比較好看的照片作為前期目標。
03學習攝影的三個過程
第一個過程是模仿大多數攝影師在學習攝影的過程中,主要就是模仿畫冊裡面的大師們。模仿優秀攝影師、攝影作品的取景構圖。同樣我也建議大家在剛剛接觸攝影學習的時候,要敢於去模仿他人的構圖。看看別人是如何進行色彩搭配的,並且模仿他們的用光方法。
大家也可能聽說過這樣一句話:攝影藝術如果總是模仿的話,就永遠是一個二流攝影師。但是我們在學習攝影基礎的時候,模仿確實是一個非常重要、非常有效的練習過程。就像我們學習書法的時候,誰不回去臨摹幾副古帖呢?如果你臨摹都不會的話,怎麼去了解高水平的技法?如果連臨摹都不會的話,基本的法度都不懂,何談之後的創作?包括大畫家梵谷在內,她本身就沒有學過畫畫,他只是在別人的畫廊裡賣畫的,他能做的事情就是去模仿一些所謂名人花的畫。一來二去畫出了自己的風格。
第二個過程是打破我們要做的第二步,就要像梵谷一樣,覺得模仿沒有意思了,我想表達一些自己的東西了。有時可能覺得某幅作品裡有些東西不應該這麼表達。或者說,我認為自己應該可以比原作者做的更好。
這時,我們就可以打破它,打破別人使用的所謂攝影的規律。
第三個過程是超越在打破之後呢,你就有機會去實現超越了,這又是一個過程。
但是要注意,打破不意味著一定能夠超越。因為打破有可能是為打破而打破的。有些人為了跟大師或者優秀攝影師不一樣,不經歷踏實的學習模仿,而妄圖直接去打破它。但是他們這個打破基本上是異想天開,沒有道理的,也不太可能比別人做的更好。
只有經過長期的刻苦鑽研和練習之後,我們才可能找到一個自己的感覺,找到一種別人未曾發現的規律,從而可以不為模仿而模仿,不為打破而打破,最終實現超越前人,成就自己的藝術。
感謝您的觀看,有任何疑問歡迎留言討論。我們明天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