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胡莉芳,女,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博士。北京 100872
內容提要:教育方針具有歷史的繼承和延續性,它經歷了一個豐富、充實和完善的過程。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的講話強調在黨的堅強領導下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是新時代黨的教育方針的重要表述。堅持辦學正確政治方向,立德樹人,知行合一,以美育人,崇尚勞動,增強學生的綜合素養,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主要路徑。21世紀,以核心素養教育推動教育方針的具體化和細化,是教育工作的重要課題。
關 鍵 詞:教育方針;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核心素養
標題注釋:全國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6年度教育部重點課題「雙一流背景下的研究生課程微觀治理體系研究」(項目編號:DIA160348)。
中圖分類號:G40-012 文獻標識號:A 文章編號:2095-1760(2019)02-0144-10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在黨的堅強領導下,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1],明確地回答了教育的根本問題,那就是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在這個方面,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傳承。《大學》中提到「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是人才培養的「三綱領」,而「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闡述的是怎樣培養人的問題,就其根本目的而言,就是通過教育和學習,不斷地追求和實現儒家所崇尚的「至善」的人生境界。在傳統社會,儒家要培養的是「求仁得仁」的「君子」和「止於至善」的「聖人」,「聖人」雖然是終極目標,但卻難求,所以傳統教育的主要目標是培養「君子」。21世紀的今天,我們的教育方針、教育目標在傳承優秀傳統的同時,更應切合時代需求。新時代對教育和學習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如何實現教育現代化,使得教育同黨和國家事業發展要求相適應,辦人民滿意的教育?從人才培養角度看,就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一、教育方針的歷史梳理
(一)教育方針辨析
什麼是教育方針?《中國大百科全書·教育》認為教育方針是國家或政黨在一定歷史階段提出的教育工作發展的總方向,是教育基本政策的總概括。教育方針所概括的內容一般有教育的性質、教育的目的及實現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徑等,其中,以培養什麼規格的人,即教育目的為最重要。[2]而《中國教育大百科全書》對我國教育方針的界定是:國家和政黨根據一定階段政治、經濟要求制定的具有戰略意義的教育工作總政策或總的指導思想。教育方針通常包括三方面的內容:教育工作的總任務,明確教育為什麼服務;國家培養人才的總目標,明確培養什麼樣的人;培養人才的基本途徑,即通過什麼途徑培養人。[3]教育方針在我國教育發展過程中起到重要的指導性作用,因此,有學者指出「教育方針作為指導教育事業的方向和目標,決定著整個教育事業的發展」[4],它「具有全局性」,是「教育工作的根本指導思想或行動綱領」[5]。在日常概念中,教育方針經常同教育思想、教育目的、教育政策法規等一起使用,涉及的主要是教育規律、培養目標、教育發展的總的規定等內容。教育方針中最重要的是它規定了教育的基本性質、教育目的及其實現路徑,就是「為誰培養人、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的問題。
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就是要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6]這是新時代對「為誰培養人、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問題的解答,既是新時代的教育方針,也是對怎樣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思想和理論闡釋。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培養人,所要培養的是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培養路徑是通過德育、智育、美育、體育和勞動教育實現全面發展。「德」是品德、德行,「智」包含知識、技能,「體」是身體的綜合素質,「美」是審美和人文素養,「勞」是崇尚勞動、尊重勞動的品質和素養;一個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學生就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學識豐富、追求真理,具有健康體質、健全人格、審美和人文素養、勞動素養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二)教育宗旨:清末與民國時期的教育方針
在清末以前,歷史上我國並沒有使用「教育方針」或「教育宗旨」這樣的概念,教育目的、人才培養、教學要求等內容一般會體現在「學規」「揭示」等之中,如朱熹在著名的《白鹿洞書院揭示》中把「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定為「五教之目」,這是理學教育的總綱和教學目標。自清末開始至民國時期,政府始有「教育宗旨」一說。(1)清末,「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思想指導下的教育宗旨。1902年梁啓超呼籲新教育「第一當知宗旨」「第二當擇宗旨」「第三當定宗旨」[7],引發人們對教育宗旨的深入思考,此後,清政府開始把釐定教育宗旨作為推行新教育體制的重要管理措施來考慮。[8]在「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教育思想指導下,1904年清政府在《奏定學堂章程》中明確提出立學宗旨是「以忠孝為本,以中國經史之學為基」,以中學使學生「心術壹歸於純正」,以西學「練其藝能」,注重「實用、通才」的教育目標;大學堂以造就通才為培養目標,優級師範學堂以培養初級師範學堂與中學堂的教員、管理員為目標,譯學館則以譯外國之語文、並通中國之文義為宗旨。到1906年4月25日,光緒以上諭的形式頒布了清末教育家嚴修代學部起草的「奏請宣示教育宗旨折」,以「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實」為教育宗旨。[9]這個教育宗旨體現了「中體西用」的指導思想,是中國近代第一個以政府法令形式明定的教育宗旨[10],它的影響一直延續到民國時期。(2)1912年,以培養共和國民為新教育宗旨。民國以後,舊的教育宗旨已經不能適應社會發展需要,教育方針成為民國教育改革的關鍵所在;1912年2月,民國教育總長蔡元培發表《關於教育方針的意見》,提出所謂「五育並舉」的教育方針;7月,全國臨時教育會議審查通過了「注重道德教育,以實利主義、軍國民教育輔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的新教育宗旨。這個教育宗旨突破了「中體西用」的框架,並從中可隱約發現德、智、體、美四育的雛形。[11](3)1929年,民國政府制定三民主義教育宗旨。20世紀20年代末,國民黨政府改造了孫中山的三民主義,以法律的形式,明確三民主義是中華民國教育的根本原則,公布「根據三民主義,以充實人民生活,扶植社會生存,發展國計民生,延續民主生命為目的;務期民族獨立,民權普遍,民生發展,以促進世界大同」的教育宗旨。[12-13]雖然在同一個法令中也規定了各級各類教育的實施方針,但這個經過改造以後的三民主義教育宗旨在民國時期並沒有得到較好的貫徹與實施。
(三)中國共產黨的教育方針
中國共產黨自土地革命時期起,就非常重視文化教育事業,根據革命和建設時期的不同任務,制訂了相應的教育方針。教育方針作為黨的教育工作的根本指導思想和總政策,具有歷史的繼承和延續性,隨著時代的發展它有一個不斷豐富、充實和完善的過程。(1)根據地和解放區的傳統。早在土地革命時期和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文化教育事業,執行教育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教育方針。[14](2)新民主主義教育方針。新中國成立以後,1949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中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教育是新民主主義的教育,它的主要任務是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養國家建設人才,肅清封建的、買辦的、法西斯的思想,發展為人民服務的思想。這種新教育是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教育,其目的是為人民服務,首先為工農兵服務,為當前的革命鬥爭與建設服務」。新民主主義教育方針具有很強的歷史和實踐針對性,強調必須辦「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教育」,這是新中國的第一個教育方針。(3)社會主義教育方針。1957年,毛澤東在《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一文中指出:「我們的教育方針,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1958年9月,在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的《關於教育工作的指示》中,黨的教育工作方針明確為「教育為無產階級的政治服務,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為了實現這個方針,教育工作必須由黨來領導。」[15-16]這個方針此後貫徹執行了二十多年。(4)改革開放以後的教育方針。1985年,《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把改革開放以後黨的教育工作方針表述為「兩個必須」「三個面向」和「四有」①;1986年,這個方針被寫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至此,教育方針應該說已經完成了由強調「教育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向強調「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的轉變,這是改革開放以後教育方針在理論上、政策上、實踐上的一次飛躍。(5)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時期的教育方針。1992年,黨的十四大第一次明確提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模式,這對社會各個方面包括教育事業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這一時期教育方針的變化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人才培養規格表述的發展。1993年印發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規定新時期教育方針是「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建設者和接班人」[17]。1995年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大致沿用了這一教育方針,只是表述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從「勞動者」(1957、1958年)到「建設者(建設人才)(1985、1986年)」到「建設者與接班人」(1993年),不同時期的人才培養規格反映了國家在各個發展階段的不同要求,也是黨的教育方針不斷充實、完善的過程。[18]二是教育內容、實現路徑的豐富與完善。1998年,江澤民在紀念「五四」運動暨北京大學校慶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提出要「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增加了全面發展中「美育」的方面;2002年黨的十六大進一步明確為「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6)新時代黨的教育方針。2018年9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用勞動教育的表述涵蓋了以往教育與生產勞動、教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的提法,強調了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教育思想,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對教育的總要求。
自20世紀30年代以來,歷經80多年的發展,黨的教育方針在不同歷史階段適應了國家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尊重了教育規律,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這種變遷體現出以下幾個特點:(1)它是黨對教育工作總認識的深化,反映了不同時期的社會政治經濟背景。新中國成立之初,辦「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教育」的教育方針指導了對舊教育的改造,向工農開門,為工農兵服務,提高了工農群眾、幹部的文化水平[19];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社會主義制度建立,1958年中央提出「教育為無產階級的政治服務,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教育方針,這個方針得到長期貫徹執行;直到改革開放之後,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教育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的提法已經不能適應這種轉移,取而代之的是教育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20]黨的十八大以後,新時代教育優先發展,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教育發展道路。(2)順應了教育發展的基本規律。教育方針是黨對教育的總政策,其中人才培養規格和教育內容、實現路徑是重要內容,從50年代的「勞動者」到改革開放之後的「建設者與接班人」,從「德智體」到「德智體美」再到「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重視美育、勞動教育的價值,滿足了提高國民素質的客觀需要,體現了教育與生產勞動、社會實踐相結合的指導思想。(3)重視學生的全面發展。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既是教育內容,也是教育目標的實現路徑,其中,對學生全面發展的內涵要求越來越豐富、越來越具體,適應了人的全面發展需要。(4)以法律文件的方式確定下來。教育方針是黨的教育指導思想和總政策,常常體現在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講話、黨和政府文件、規劃綱要、各級學校規程等之中,也逐漸被寫進《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等法律文件中,以法律的形式明確下來。
二、教育方針貫徹落實的主要路徑
「止於至善」、追求盡性主義的儒家理想涵養了兩千餘年的教育傳統,晚清時期,士人們被迫面對強大的西方文化,沿著「西學為用」的方向卻走向了「中學不能為體」,文化立足點的丟失,使得中國知識分子不得不主動推動西方文化在中國的發展[21],教育宗旨即由「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實」走向了民國時期「務期民族獨立,民權普遍,民生發展,以促進世界大同」的三民主義教育宗旨。中國共產黨自土地革命時期以來,立足於國情,理論聯繫實際,歷經新民主主義教育方針,社會主義教育方針,改革開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時期的教育方針到新時代的教育方針,從辦「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教育」出發,統一到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是一個不斷豐富、充實和完善的過程,是繼承優秀教育傳統、不斷革故鼎新的過程。貫徹教育方針,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推動教育實踐。
(一)堅持辦學正確政治方向
教育要為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發展服務,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明確地指出「一定的文化(當作觀念形態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給予偉大影響和作用於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還指出新文化「則是在觀念形態上反映新政治和新經濟的東西,是替新政治和新經濟服務的」。每個國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來培養人的,在西方,從柏拉圖、盧梭到杜威,無一不是提出了適合當時社會發展需要的自己理想中的教育培養目標,柏拉圖在《理想國》中描述了古希臘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培養統治廣大奴隸的哲學王,盧梭在《愛彌兒》一書中提出了歐洲啟蒙時代的自然主義教育理想,杜威則主張為美國的民主主義社會培養理想公民。我們的教育是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和發展服務的,要堅持辦學正確政治方向,旗幟鮮明地堅持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個目標。
(二)發揚「立德樹人」的傳統
「德智體美勞」五育不是分開、脫離的,而是相互融合、相互配合的一個統一的教育過程。立德樹人,就是要把德育貫徹到教育的每個環節。我國具有以德育人的教育傳統,在思想、理論和實踐中非常強調道德教育。《周禮》以周代的官制和政治制度為主要內容,記載了教國子的有師氏、保氏。師氏所教的為三德、三行,保氏所教的為六藝、六儀。三德,一曰至德,以為道本;二曰敏德,以為行本;三曰孝德,以知逆惡。三行,一曰孝行,以親父母;二曰友行,以尊賢良;三曰順行,以事師長。[22]《學記》指出「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也就是說,教育的作用就是「化民成俗」「建國君民」。而南宋思想家、教育家朱熹則在《白鹿洞書院揭示》中規定了「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的道德教育綱領以及「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的「學之之序」,彰顯了以「修己」為前提和基礎的儒家教育傳統,成為書院學規的範本,對後世學校教育影響深遠。西方也有重視道德教育的傳統,杜威在日本講學中就說,「廣義地說,道德就是教育」,「道德的目的是各科教學共同的和首要的目的」。[23]
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德育不僅僅是品德課、政治課的事情,而是和智育、體育、美育和勞動相互融合在一起的,提倡課程德育、專業德育,不同教育階段的學校、所有學科的教師都肩負德育職責。因此,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立德樹人要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貫穿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各領域,學科體系、教學體系、教材體系、管理體系要圍繞這個目標來設計,教師要圍繞這個目標來教,學生要圍繞這個目標來學。[24]
(三)知行合一的智育過程
德育和智育要結合,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學校和教師要引導學生心無旁騖求知問學,追求真理。在智育活動中,不但要獲得知識、技能,而且要知行合一,身體力行,把知識和實踐結合起來。孔子提倡「言必信,行必果」,陸王心學主張求本心,重踐行,因此王陽明認為教育是「不假外求」,「求理於吾心」,是在內心中體求。杜威也認為一般的、超越經驗的道德觀念是沒有意義的,受教育者必須「養成有用的習慣」,因為「古話說『一個人光做好人還不夠,他還必須做一個有用的好人』。所謂有用的好人,就是他能生活得像一個生活成員,在和別人共同生活中,他對社會的貢獻和他所得到的好處能保持平衡」。[25]
(四)以美育人、崇尚勞動,增強學生的綜合素質
身心健康發展、具有審美和人文素養、熱愛和崇尚勞動也是教育目的的重要組成部分。古人也注意美育和身心的和諧,《周禮》中記載保氏所教的「六藝」,孔子所總結、傳承的「禮、樂、射、御、書、術」是儒家教育傳統的源頭,其中,「樂」是美育,「射、御」是體育和勞動。杜威提到教育要為「通過勞動自謀生計和有教養地享用閒暇的機會這兩種功能」做出貢獻,因此,教學和教材設計要做到:「比較直接地以閒暇作為目標的教育,應該儘可能間接地加強效率和愛好勞動,而以效率和愛好勞動為目的的教育,應該培養情感和智力的習慣,促進崇高的閒暇生活。」[26]
中國共產黨歷史上從主張教育為工農服務、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出發,一直非常重視教育與勞動的關係。早在1934年,毛澤東在第二次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上就明確提出「使教育與勞動聯繫起來」[27];新民主主義教育方針則把「勞動」的因素涵蓋在強調教育為工農服務、為生產建設服務之中;1958年8月,毛澤東在視察天津大學時提出:「教育必須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必須同生產勞動相結合,勞動人民要知識化,知識分子要勞動化」,通過教育和生產勞動相結合,讓學生在勞動中學習、在學習中參加生產勞動,為此,設立校辦工廠農場、學校開設生產勞動技術課程、教師學生半工半讀參加生產勞動。[28]同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關於教育工作的指示》,明確提出黨的教育工作方針要使「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改革開放以後,勞動教育的內涵在1993年印發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1995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等都有明確體現。總體上看,教育與生產勞動、社會實踐相結合,都是強調把生產勞動作為人才培養的基本途徑。
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提法則重新強調了新時代勞動教育的重要價值,把「勞動素養」作為教育培養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學生發展目標之一。21世紀的勞動教育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參加體力勞動或參加社會實踐活動,而是要在課程設置、教學、評價等各個方面同現代經濟、技術發展相適應,如基礎教育階段的能力培養、職業生涯教育,高等教育階段的技能訓練、科教融合,這些都可以培養學生的「勞動素養」,使他們的知識、技能、綜合素質能夠適應社會經濟發展需要。而作為一項政策選擇,21世紀學生的核心素養也必須體現在「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基礎之上,以核心素養教育推動教育方針的具體化和細化,是教育工作的重要課題。
三、以核心素養教育推動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進入21世紀,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歐盟、美國等多個國際組織和國家紛紛推出「為了終身學習的核心素養」或「21世紀技能」,強調核心素養是個人發展和社會發展的關鍵,並以此推動人才培養和課程教學的改革。在我國,2016年北京師範大學的研究團隊梳理了21世紀核心素養的總體框架和要素,2017年教育部頒布了14門普通高中學科課程標準,在課標裡面凝練了學科核心素養,明確了學業質量要求,如高中語文學科核心素養主要包括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鑑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四個方面,高中數學學科核心素養主要包括數學抽象、邏輯推理、數學建模、直觀想像、數學運算和數據分析六個方面,並且對這些素養的發展目標和水平提出了明確要求。[29]核心素養的發展是教育方針的具體化、細化,核心素養的培育將成為實現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培養目標的重要機制。基礎教育階段,通過學科核心素養,使得「課程教學—核心素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人才培養的各環節緊密銜接,把教育方針的實現落實到了課程、課堂;然而,相對於基礎教育的學科核心素養要求,教育方針在高等教育階段的落實機制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注釋:
①「兩個必須」指「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社會主義建設必須依靠教育」,「三個面向」指「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四有」指「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
參考文獻:
[1][6][24]習近平.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報,2018-09-11(1).
[2]中國大百科全書·教育[C].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5:158.
[3]顧明遠.中國教育大百科全書[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24-27.
[4]孫喜亭.新教育方針的確立步履維艱——由「教育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向「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轉變的曲折過程[J].高等教育研究,2000(1):1.
[5][17]我國社會主義教育方針的形成與發展[M]//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共和國教育50年(1949-1999).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156,164.
[7]梁啓超.飲冰室合集(第10卷)[M].上海:中華書局,1936:54-61.
[8][10]金林祥.中國教育制度通史(第六卷)[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0:371,372.
[9]學部.奏請宣示教育宗旨折[M]//陳學恂.中國近代教育史教學參考資料(上冊).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564-565.
[11][13]於述勝.中國教育制度通史(第七卷)[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0:12-14,72-77.
[12]中華民國教育宗旨及其實施方針[M]//北京高等教育文獻資料彙編(1861-1948).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606.
[14]陳元暉.老解放區教育簡史[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2:52.
[15]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大事記(1949-1982)[C].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3:190,231.
[16][18]蘇渭昌,雷克嘯,章炳良.中國教育制度通史(第八卷)[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0:7-89,80.
[19]芮鴻巖.建國初期黨的教育方針和政策之研究[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10(2):116.
[20]王先俊.新時期黨的教育方針發展變化述評[J].中共黨史研究,2003(5):31.
[21]羅志田.西潮與近代中國思想演變再思[J].近代史研究,1995(3):2.
[22]呂思勉.中國通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233.
[23]滕大春.《民主主義與教育》前言[M]//《杜威教育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27.
[25][26]杜威.民主主義與教育[M]//《杜威教育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334-343,243.
[27]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教育方針文獻選編[C].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8:180-181.
[28]李大毅.毛澤東勞動者教育權保護思想對當代高等教育的啟示[J].中國高等教育,2017(15/16):37.
[29]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EB/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