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明確提出,「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立德樹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把立德樹人作為「十四五」時期和未來更長一段時期教育發展的指導思想和根本任務,再次凸顯出立德樹人的極端重要性,標誌著我們黨對教育發展規律和人才培養規律的認識達到了新高度,對做好教育工作和人才培養工作具有很強的理論和實踐指導性。
立德樹人是教育本質屬性的本質規定。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是教育的首要問題,也是教育的根本問題。教育的根本特徵、教育的質的規定性是教育是一種有目的培養人的社會活動,是要培養社會發展、知識積累、文化傳承、國家存續、制度運行所要求的人。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的反作用。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指出:「一定的文化(當作觀念形態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給予偉大影響和作用於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教育不僅受到生產力的影響,而且受到一定社會的政治經濟制度的制約,反過來又作用於一定的社會政治經濟制度。教育具有明顯的政治屬性,是為政治服務的。我國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這就決定了我們的教育是黨領導下的社會主義教育,是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教育。這是我國社會主義教育的本質規定性,須臾不能偏離。
立德樹人是黨的教育方針的一貫內容。我們黨在革命、建設、改革的不同時期,都在教育方針裡對「德育」和「培養什麼樣的人」作出明確規定。蘇維埃文化教育總方針「在於以共產主義的精神來教育廣大的勞苦民眾,在於使文化教育為革命戰爭與階級鬥爭服務,在於使教育與勞動聯繫起來,在於使廣大中國民眾都成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新中國成立後,我們黨提出「我們的教育方針,應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改革開放後,我們黨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等中,都把「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明確為教育方針的重要內容。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從黨和國家事業長遠發展的戰略高度出發,深刻指出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系統回答了一系列方向性、全局性、戰略性重大問題,這極大豐富我們黨的教育方針的內涵,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提供了根本遵循。
立德樹人是永續黨的事業的重要保障。要守住我們黨創立的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並世世代代傳承下去,最根本的是靠一代又一代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青年興則國興,青年強則國強,青年就是國家和民族的未來。當代青年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親身見證者、全程參與者和重要推動者。但也要看到,青少年時期,是人生的「拔尖孕穗」期,這一時期塑造什麼樣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將對青年未來產生重要影響。特別是,西方國家與我爭奪青年、爭奪人心的企圖從未停止,一些錯誤思潮也極易給青年造成負面影響。這些都決定了必須以更高遠的政治站位、更寬廣的歷史視野、更深邃的戰略眼光,教育引導學生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信心,始終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奮鬥終身。
立德樹人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根本途徑。立德的「德」,就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核心價值觀,是一種德,既是個人的德,也是一種大德,就是國家的德、社會的德。大德,是熱愛祖國和人民的大德,是把個人理想融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在投身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事業徵程中,追求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公德,是社會公德,是涵養文明禮貌、助人為樂、愛護公物、保護環境、遵紀守法的良好品質,在社會上做好公民;私德,是個人品德,是厚植愛國奉獻、明禮遵規、勤勞善良、寬厚正直、自強自律的德行品性,成為有大愛大德大情懷的人。樹人的「人」,就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德」是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堅定信仰者、積極傳播者、模範踐行者。「智」是學習掌握科學知識,提高內在素質,錘鍊過硬本領。「體」是身體健康、體魄強壯,是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美」是提升審美和人文素養,是志向高遠、敢於擔當、不懈奮鬥。「勞」是崇尚勞動、尊重勞動,能夠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