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我和W先生(我老公)在一家飯館吃飯,剛好離F比較近。於是,W先生打電話給他,邀約一起聚聚。
電話通了,F客氣地說,此刻人在杭州,參加一個培訓,來不了。末了,還不忘開玩笑說,下次有吃飯這樣的好事提前約。
掛完電話,我和W先生邊吃邊聊,為F開掛的人生感到高興,同時也為自己和他之間的差距感到羞愧。
F畢業後沒有立即上班,而是憑藉一腔熱血拉著一個同學選擇了創業,當初他也找過W先生,但是W先生沒敢闖,找了一份工作拿安穩工資。
沒想到的是,經過一開始的低谷,甚至負債,幾年之後,F竟然創業成功了,有了屬於自己的品牌。剛剛30歲的年紀,他已經小有成就。
這還不算完,在公司走上正軌之後,F把所有的事情交給同學打理,他又開始涉足金融行業,而且做得也風生水起。
F是一個不安穩的人,起碼在事業上是這樣,他不甘平庸,做一件事情的時候,會全力以赴,這一件事情做成了,會繼續下一個目標。
就像F自己說過的,他喜歡這種在路上不斷精進的感覺。所以畢業七年之後,他又開始讀書考研,讀MBA,滿世界跑去參加培訓,跟各界的大牛近距離對話。
跟F認識十幾年了,只有彼此熟識的人知道,F的成功不是偶然,他身上有值得我們學習的一些品質,如果你我不斷精進,也可以成為很厲害的人。
01 學會管理時間,多做長半衰期的事情。
我們知道,所謂管理時間,最終管理的只是自己而已。同樣是一天24小時,如何度過這一天,不是根據時間來定的,而是根據自己的安排,這期間需要的是自律的態度。
大學的時候,同學的心態大概有兩種,一種是覺得苦熬了那麼些年,終於到頭了,於是解放自己、歡度時光;
另一種是革命尚未成功,仍須努力,於是大多時間都是泡在圖書館裡,除了修專業課程,還會留意接下來的路如何去走。
F屬於後者,他會跟著同學吹牛,但更多的時間是在讀書和思考,期間為了體驗生活還做了幾份兼職。如今路過曾經兼職的地方,他還感慨地說,有點懷念從前。
但是並不是所有的人都對未來那麼清晰,也並不是對自己那麼了解,甚至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麼。就像劉同的一本書的名字——誰的青春不迷茫。
其實很簡單,當你不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麼的時候,就做那些長半衰期的事情。
何謂長半衰期?在講這個概念之前,先說一下什麼是收益值?
衡量一件事情值不值得做的標準有兩個:即收益值和半衰期。
收益值,指所做這件事對「我」的收益大小,可以是心智、情感層面,也可以是身體、物質層面。
而收益半衰期,就是指收益隨時間衰減的速度。
像我們最常說的讀書、鍛鍊、學一門技術,都是屬於長半衰期的事情。
之前看過一篇文章,講一個想要奮起的女性,她也不知道自己想幹什麼、能幹什麼,就知道學習肯定是好的,於是加入了很多打卡圈子。
在加入了眾多的打卡圈子並完成打卡之後,她找到自己的優勢和興趣點,就是做時間管理。
如今已經出了一本書,叫《學習力》,她是Angie。
02 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打破「直接傳遞模式」學習,嘗試「建構式」學習。
看廈九九的文章,有一篇寫到,她問一個面試者,你有什麼樣的知識體系?你平常怎麼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
面試者無從回答,只簡單說了常看的一些書目。
看到此,我不禁想,我的知識體系是什麼呢?我有沒有刻意去構建過?答案是否。
我去過F的公司,在他的辦公室有一個書架,放著他平常喜歡的書。
一次搬家,光書就放了兩大箱。對於他正在做的事情,幾乎讀遍了該領域的所有能找到的書。
採銅說,一般人的學習都是「直接傳遞模式」,即認為學習就是簡單、線性的「接收-傳遞」的過程,學習的目標只是用靜態的只是把頭腦裝滿。
而現在我們急需的是學會「建構式」學習,簡單來說,就是把新知識和舊知識糅合在一起,在頭腦中構建出新的知識體系。
而且,要學會通過解碼的方式,深入學習。比如,我們在看一本書的時候,可以從以下三個層次進行思考:
(1)它說了什麼,給了我什麼感受?(它原本就要傳達的信息知識)
(2)它是什麼?給了我什麼價值?(對內容的反思,以審視的目光對內容進行評價和定性)
(3)它的內容是怎麼組成的?它的效果是怎麼實現的?(對形式和構成的洞察,研究內容表達的手法)
03 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不會被「隱性假設」迷住雙眼。
在剛入大學的時候,我們都很迷茫,不知道未來在何方,更不知道自己該往哪個方向努力。而F不同,他的目標很清晰。
他說,他要靠腦力賺錢,而不是像他的父親一樣靠體力賺錢,他要把父親這輩子該賺的錢自己統統賺回來。
當時我們還想笑他愛財,但是有目標總比沒有目標好。
現在看來,我們當時的迷茫和憤世嫉俗,是被「隱形假設」限制住了,意識不到更多的「可能選項」。
何謂「隱性假設」?舉個例子就明白了。
記得大學的時候,我有一陣子很不開心,喜歡的是新聞專業,結果錄取的是機械專業,兩個專業千差萬別,一下子對前途沒了信心。
其實當時我的想法,就是陷入了「隱性假設」,在「專業不喜歡」這個藉口下,還隱藏著這幾個觀念,即愛好與專業要統一、專業決定職業選擇和課程學習決定專業技能。
表面看來似乎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仔細推敲一下就會發現,他們不過是不同形式的偏見,並沒有充足的證據證明這些觀點是對的。
如果能意識到這些假設的不可靠,釐清這些假設的不合理成分,就可以中斷這些假設給自己思維造成的束縛。
從原先的無路可走的假象中走出來,發現新的改變狀況的途徑,進而為自己的人生找到一些新的可能選項。
假設你喜歡的專業是動畫,那麼可以利用業餘時間發布動畫作品積累經驗,可以從非專業出身的動畫人經歷中獲得啟示,還可以直接從作品入手實現「做中學」。
這樣一來就可以找到更多的選擇,而不是被眼前的選擇所限定。所以當我們在人生中遇到某個無法擺脫的僵局時,先不妨試試這三步:
1.找出潛意識中的隱含假設;
2.識別隱含假設中的不合理性,進行校正;
3.形成新的更靈活的思維框架,在此基礎上思考「可能選項」並進行嘗試。
04 放棄對「興趣」的執念,懂得因為努力而熱愛。
說到這輩子最快活的事情,那就是按照自己的意願過一生了,如果能用興趣賺錢,自然是最好不過了。
可是「興趣」這兩個字,往往傷害我們最深。高考填報志願,大人們告訴我們,要根據自己的興趣來填寫。
可是興趣到底是什麼呢?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還有很多前輩說,千萬不要把興趣當成職業,一旦成為職業,便沒有了興趣。都說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就是幸福,難道這不是大大的矛盾嗎?
漸漸地,我們對「興趣」這個詞開始淡了,不是因為看開了,而是在現實裡平衡不了興趣和職業,就像平衡不好工作和家庭。
這在另一方面也是好的,就是放下了對「興趣」的執念,不再為難自己,即使是被動的。採銅建議要學會因為努力而熱愛,這才是每一個成年人該領悟的道理。
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1)放棄對「興趣」的執念,不把「興趣」作為做事的先決條件;
(2)提升提升「浸潤」的深度,儘量讓自己全身心的投入到所做的事情裡面,不只用冰冷的理論,而用溫暖的情感和良好的心理體驗來激發興趣。
(3)增加互動,變單向的信息流動為雙向的信息演繹,或者變純粹的知識獲取為技能上的操練。
比如看書的時候,我們可以把自己當成裡面的主角,多問問自己怎麼辦,然後跟書裡的答案進行對比。
05 敢於與眾不同,不會為了追求社會認同而做事。
戰略管理大師麥可·波特曾經說過:「戰略的意義就在於讓你遠離競爭,戰略不是要你做得更好,而是要你做得不同。」
對個人而言同樣如此,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是:如果你與大多數人相比,沒有什麼特殊之處,那麼為什麼社會要給你超出平均水準的回報呢?
說到這裡,就不得不提一下F的第一次創業了。當時很多同學都想著去五百強公司,或者說比較資深的企業,謀得一份營銷相關工作。因為他們大學的專業是營銷。
只有F不慌不忙,打起了農業的主意。還記得他當時是這麼說的,我國是農業大國,很多行業都離不開農業的支持。
再說了,跟那些農民伯伯競爭,作為有知識有文化的新新一代,要對自己有信心。
就這樣,F的第一次創業跟農業相關,走高端,很快就贏得了第一桶金。
在別人都鄙視,或者不屑一顧的時候,F卻看好這個市場,他的特立獨行,讓他邁開了成功的第一步。
不得不感嘆,很多時候我們不敢與眾不同,凡事隨大溜,結果我們的日子和人生也隨了大溜。
採銅表示,獨特性就是你最好的競爭力。不要為了追求社會認同而做事,要敢於做一些「酷的事」。
當你把所有的已知、現有的條件,和思想融合到一起,並形成自己的風格,那麼這件事情也就具有了一種獨特的魅力。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