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大隱者
原創文章,謝絕轉載
曾經與好萊塢齊名的香港電影,已經慢慢成為一個懷舊的符號了,時過境遷,今天大隱者和影迷們一起回顧香港電影的那段黃金時代——鏡頭下大陸形象的變遷。
從1984年確定香港回歸之後的歲月裡,香港電影大致經歷了牴觸、迷茫共存、慢慢接納三個過程。
一、八十年代——經濟差距過大
1、經濟差距造成的矛盾
代表作之一就是劍走偏鋒的導演麥當雄帶來的作品《省港旗兵》,該片參考了大量真實資料,基本屬於帶有紀實色彩的槍戰類電影。
80年代初期,我們這邊每個月的工資高一點的也就不到三十塊,和香港的收入水平差距是巨大的,不少離香港很近的不法分子就打起了香港的主意。
再加上歷史的原因,這些不法分子大多見過大場面,訓練有素,專業素養遠不是香港本地黑社會可以比擬的,同樣,也不是香港本地警方能夠hold住的。
就拿裝備來說,當時香港警察普遍採用的是六發左輪手槍,備用子彈六發,再加上無實戰經驗,基本處於對陣中亂射狀態,結果只能遇到劫匪就躲起來。
造成的動蕩也引起了社會高度的關注。
2、文化差異造成的矛盾
代表作是沈殿霞和董驃主演的電影《富貴逼人》。
驃叔(董驃 飾)在電視臺當新聞主播,一家五口都靠他餬口,生活拮据。妻子驃嬸(沈殿霞 飾)十分熱衷買六合彩,總期待著有中獎的一天。他們每天都夢想自己能變成富人,搬到寬大的屋子居住。他們終於中了六合彩頭獎,本來一家人想好好利用這一筆橫財,沒想到他們存放巨款的銀行突然倒閉了。更禍不單行的是,他們變富人的消息招來了惡手——他們的小女兒被綁架了,全家人著急得不得了。他們又變回了窮人。
其中二人地鐵裡面的一段對話非常經典:
董:他們看不起我們香港人,以後由他們來管我們,就沒好日子過了,難怪誰都會移民。
沈:祖國有祖國的優點,樹大有枯枝,後面那個男人就明理多了,以後要是由這種人領導就好多了。
就在下車之前,男同志說了一句「香港這個地方什麼都好,就是沒有痰盂」,然後就直接吐了一口痰。
這段時間,電影的鏡頭語言大多表現了港人的身份認同尷尬:一方面對大陸文化認知上的不解,一方面又不能完全認同西方文化,香港本土意識就在這樣的搖擺中全面覺醒,既強調愛國愛港,又突出香港精神,羅文的一首名曲《獅子山下》可見端倪:
「人生不免崎嶇,難以絕無掛慮,既是同舟,在獅子山下且共濟,拋棄區分,求共對。」
二、九十年代——迷茫求共存
大隱者記得買過一盤磁帶,十塊錢的四大天王合輯,當時不知道正版不正版的,就是覺得合輯好聽的歌多,不像明星個人專輯,除了第一首第二首基本就沒什麼能聽的了,第一首歌就是粵語歌《過敏世界》,有興趣的影迷可以去找找看,代表了當時許多港人的看法。
快 照片快 文字快有讀者觀眾歪曲更快說得快 言論快詳盡報導才愉快呼吸的空間都侵佔破壞千千顆心間 失去關懷過敏世界裡 謠言是非都擺上街篇篇新聞創造真相 什麼世界
進入九十年代,隨著香港電影步入巔峰時期,愈加有思想性的電影陸續出現,不再是冰冷的鏡頭,不再是直面亂象,而是帶入了香港電影人的思考,如何化解文化衝突,面對困境,在電影界引起強烈反響。
1、化解衝突,強調共同面對的代表性作品《新龍門客棧》
大隱者記得這部電影是在電影院看的,那凌厲的畫面,緊張的敘事,曹公公的手到現在還是我的心裡陰影,還有女扮男裝的林青霞,美的不可方物。不知道現在動刀整容的女明星的臉上是不是需要重構才能達到的境界。
那時候的梁家輝,還沒有大d的霸氣,一臉書生相,張曼玉的演員生涯也是黃金期,共同演繹了一場迴腸盪氣的江湖兒女情。
「莫道亂世不訴兒女情,卻是浮萍兒女情更真。」
全篇表達了一個思想:不管面對什麼困境,各路人馬只要共同面對,終將戰勝苦難。
導演徐克之後的一系列作品都圍繞著港人與大陸的融合,進行了大量創作,最著名的就是黃飛鴻系列。儒雅的宗師黃飛鴻,在西方文化的衝擊下,一方面堅持洋為中用,一方面又從十三姨那裡逐步改變對西方文化的看法,逐步取得融合,從廣東走入京城,在《獅王爭霸》裡給李中堂諫言。
黃飛鴻系列電影也代表了當時香港的文化地位,確實如黃飛鴻進京諫言一樣,執牛耳者。在我們中間喚醒了強烈的民族自尊心,特別是那首《男兒當自強》。
文化可用,洋人嘛,那時候港人看的更清
2、對大陸的古板印象更多的出現在無釐頭電影中
九十年代香港電影裡面不再是八十年代生冷的鏡頭,雖然對我們的認識還是改不了的刻板,但已經越來越多的以無釐頭方式進行表達了,抵制變成了焦慮,慢慢的變成了梗。
周星馳版007
類似的還有九十年代拍的家有喜事:
就像說警察叔叔打pp一樣
3、九十年代後期流行起來的《古惑仔》,對大陸的認識開始明顯分化,上層精英思考的是生意,只有底層還停留在過去的印象裡。
蔣天養的格局和眼界,說給的是那些還在焦慮的中產
底層的認識,可以去看看熟悉的靚坤、奔雷虎的臺詞,這裡就不展開了。
電影《古惑仔》改編自漫畫,之所以流行起來,主要是娛樂業四大天王熱度的疲態出現,需要找到合適的接班人,來代言新成長起來的八五後、九零前。鄭伊健就是這個時期強勢崛起的,被當時的香港媒體封為第五天王(當然,圍繞四大天王的文章就沒斷過,比如新四大天王,天王殺手周華健,小四大天王)。
當時的大隱者就不是很明白,怎麼突然這個混混就火了呢,大隱者還停留在劉德華騎著摩託擦鼻血的第一代古惑仔裡面,再不濟還有梁朝偉拍的江湖大風暴呢,怎麼來了個白面書生,後來才知道,是自己老了。
這時候的香港娛樂業已經出現疲態,連全系列古惑仔的電影最火的一首歌《刀光劍影》還是改編的黃家駒的《歲月無聲》,要不是幾個配角的出彩,比如烏鴉,靚坤,挖鼻屎的記不住名字了,大隱者真記不得有什麼經典鏡頭了。但出現的洪興、東興還是讓我們這些大陸的影迷感覺新鮮,黑社會還敢有名字?這麼狂?也為後來杜琪峯電影《黑社會》在大陸的火熱打下了普及的基礎。
4、劍走偏鋒的小眾電影
上流群體已經認識到融合的不可阻擋,但依然有部分電影在放大焦慮,比如一部恐怖電影:
內地婦女因為犯下命案,需要替換身份,重新開始,喪心病狂的殺戮換來了身份的置換,就是港人身份焦慮的明顯體現。這部電影是銀河映像的電影,今天就不展開說了,記得大隱者看的那天,外面下著雨,一個人在家裡,很多鏡頭是閉著眼睛看的,密室設置的恐懼讓觀影非常壓抑。
5、大陸人的正面形象——電影《甜蜜蜜》
樸實的黎明,勤奮的張曼玉,原來,這才是來港淘金的大陸人的多數,被歧視,肯吃苦,顛沛流離,而不是那些窮兇極惡的悍匪。整部電影講的是愛情,但背後的時代背景卻很宏大,整部的線索圍繞著鄧麗君的歌曲展開,一位大陸百姓在八十年代每天晚上都要聽的超級明星小鄧。當時還清純的大隱者,買了黎明版的甜蜜蜜專輯,哎呀,好歌給糟蹋了。
鄧麗君逝世,近在眼前的九七。
一個時代行將結束,一個時代即將開始。
九十年代的香港,就像九十年代初期羅大佑的一首名作-皇后大道東:
皇后大道中人民如潮湧這個正義朋友面善又友善因此批准馬匹一周跑兩天百姓也自然要鬥快過終點若做大國公民只須身有錢知己一聲拜拜遠去這都市要靠偉大同志搞搞新意思冷暖氣候同樣影響著都市
三、千禧年之後——慢慢接納
索羅斯禍害了一圈的香港,隨著經濟地位的下降,電影行業頹勢盡顯,不再有往日輝煌,最有希望接過巨星衣缽的陳冠希,也像冥冥之中註定了一樣,因為一些照片而退出娛樂圈,自此斷層。
以現在的眼光看來,陳冠希真的是可惜了,一個有態度,有演技,有顏值的三好學生,不炒,不偷,自己本身就是受害人,比現在的那些流量明星好的不是一點半點,當然,我最喜歡的還是他的立場!
大隱者give you 5!
1、說回電影,最有代表性的電影要屬《無間道》。
《無間道》的誕生,靈感也是來自於港人心理身份認同錯亂。是打入韓琛內部還留著一顆紅心的陳永仁?還是歸屬後依然受前任牽制的劉建明?黃督查換下警徽一顆用手撫摸摘下的警徽,韓琛從黑暗裡走進超大會場舉杯慶祝,這些變化,確實不是我們能感受到的。但是,錯亂歸錯亂,融合已經勢不可擋,多數導演紛紛北上,開啟了合拍的時代。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倪永孝,韓琛,劉建明,熙熙攘攘,人來人往,名人終將變成人名。
人間正道是滄桑,走正道,順應潮流,才是正確的選擇。
在這部電影裡面,第三部出現的大陸人,形象再也不是上世紀的樣子了,開始變得:
無間道三部曲展現了港人逐步接納大陸文化的過程,從第一部全港班上陣,到第二部大陸演員胡軍的加盟,再到第三部大陸演員演大陸角色的轉變,客觀上記錄了九七後港人認知的變化。
2、杜琪峯電影中的我們
銀河映像是香港電影後半程的主力公司,貢獻了許多經典的影片。杜sir的電影裡面對大陸的理解,冷冰冰的鏡頭居多,個人私貨較少,現實怎麼擰巴的認識,電影裡也怎麼擰巴表演。
比如電影《黑社會》第二部,電影最後,吉米打了石隊長三拳,這三拳是吉米對命運被掌控的不滿。但是然後呢?然後就準備按照幾點意見世襲了!但是你憤怒,你不爽,也沒人綁著你來啊?擰巴不?抵不住business的誘惑,還揮拳做什麼呢?然後默默的收下高速公路、地皮、物流中心?你到底是想要啊還是想要啊還是想要啊!
做人不能太西方,什麼都靠搶,只要自己爽,有來有往才是人間正道。吉米你以為家裡缺你個做盜版碟的?這就是新世紀香港部分精英的真實寫照,用鄧伯的臺詞就可以概括:
四、展望未來
永遠忘不了那些年香港電影帶給我們的歡樂,永遠忘不了那些年香港娛樂圈對我們的幫助,文章最後,大隱者想起了在1985年金曲晚會上,全體明星共同演唱的粵語版《明天會更好》:
一起相聚太興奮
得失不要緊
一起獻上更多姿彩
一起飛揚歌韻
祝我們的香港明天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