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們正處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全局的歷史交匯期。習近平總書記對中國與世界格局的重要判斷,是認識中國國情與世界世情的基本依據,也是提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中國大戰略的基本依據。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核心是世界經濟格局的重大改變。文本實證分析和預測2000-2050 年世界經濟格局、工業化格局、科學技術格局、貿易格局、城市格局、現代化格局的重大變化,從量變到質變,出現前所未有的南北國家大趨同,疫情時代無疑加快了世界政治格局、全球治理格局大變遷。中國本身就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最大變量,既是自變量,又是因變量,兩者之間的互動形成中國與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成為中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的最大天時地利。
一、導語:
從「三個世界」到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毛澤東同志最早預見中國與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1962 年,他在七千人大會上預言:「中國的人口多、底子薄,經濟落後,要使生產力很大地發展起來,要趕上和超過世界上最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沒有一百多年的時間,我看是不行的。三百幾十年建設了強大的資本主義經濟,在我國,五十年內外到一百年內外,建設起強大的社會主義經濟,那又有什麼不好呢?從現在起,五十年(2012年)內外到一百年(2062 年)內外,是世界上社會制度徹底變化的偉大時代,是一個翻天覆地的時代,是過去任何一個歷史時代都不能比擬的。處在這樣一個時代,我們必須準備進行同過去時代的鬥爭形式有著許多不同特點的偉大的鬥爭」。這是毛澤東同志特有的中國觀、世界觀、時代觀、未來觀,並預言中國可以用50 年到100 年的時間建立起世界上最強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可以趕上並超過世界上最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為此,1964年12 月,周恩來同志根據毛澤東同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長遠戰略設想,在第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正式提出,全面實現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使我國經濟走在世界的前列b。從此,四個現代化成為激勵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奮鬥的宏偉目標。
1974 年2 月,毛澤東同志根據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際格局的變化,首次提出了「三個世界」劃分的戰略思想,同年4 月鄧小平同志在聯合國大會上指出,在「天下大亂」的形勢下,世界上各種政治力量經過長期的較量和鬥爭,發生了急劇的分化和改組。從國際關係的變化看,現代世界實際上存在著相互聯繫又相互矛盾著的三個方面、三個世界。美國、蘇聯是第一世界。亞非拉發展中國家和其他地區發展中國家是第三世界。處在這兩者之間的發達國家是第二世界。中國屬於第三世界。這成為中國在世界格局中的戰略定位,即反對兩個超級大國稱霸世界,第三世界作為主力軍在某些點上有同第二世界建立統一戰線的基礎。
1975 年1 月,周恩來同志根據毛澤東同志的指示,在第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再次提出:「在本世紀內,全面實現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使我國國民經濟走在世界的前列。」
40 餘年過去了,我們迎來了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作出了重大戰略判斷:放眼世界,我們面對的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世紀以來一大批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快速發展,世界多極化加速發展,國際格局日趨均衡,國際潮流大勢不可逆轉。
當前,我國處於近代以來最好的發展時期,世界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兩者同步交織、相互激蕩。做好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對外工作具備很多國際有利條件。
我們正處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的歷史交匯期。習近平總書記對中國與世界格局的重要判斷,是我們認識中國國情與世界世情的基本依據,也是提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中國大戰略的基本依據,中國本身就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最大變量,既是自變量,又是因變量,兩者之間的互動形成中國與世界的大發展、大趨勢、大變局。
本文從中國與世界經濟關係的歷史視角、現實視角、未來視角進行量化分析,定性與定量說明中國與世界經濟大變局的歷史演變與未來趨勢。全文分為五個部分:第一部分作為導語提出從毛澤東同志的「三個世界」劃分理論到習近平總書記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理論;第二部分簡述中國與世界經濟關係的歷史軌跡,從近代中國處於世界邊緣,到新中國站起來,再到中國走向世界經濟舞臺中心;第三部分詳細分析中國與世界經濟格局大變遷的發展軌跡,並預測未來發展趨勢,包括世界GDP 格局、工業化格局、科學技術格局、貿易格局、城市格局、現代化格局的重大變化,進一步分析中國對此作出的重要貢獻;第四部分分析疫情時代如何加速世界經濟大變局,中國成為世界唯一實現經濟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再次發揮世界宏觀經濟穩定器的作用;第五部分為結語,就中國如何促進世界經濟大變局提出政策建議。
二、中國與世界經濟關係歷史軌跡
(一)近代中國處於世界邊緣
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偉大國家,曾對其他國家的發展產生過深遠影響,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過不可替代的貢獻。近代以後,由於西方列強的入侵和封建統治的腐敗,中國落後了,成為西方人眼中的「泥足巨人」、「沉睡的獅子」。
近代以來,中國長期處於國際體系的邊緣地帶,不僅在國際上毫無影響力、發言權,而且頻遭侵略、備受欺辱。當時,中國經濟總量(GDP,PPP,1990 年國際元)佔世界的比重從1820 年的33.0% 下降至1950 年的4.6%,處於歷史最低點。落後就要挨打,挨打進一步加速了落後。1949 年的中國是世界上最落後的國家之一,被毛澤東同志概括為「一窮二白」。
(二)新中國站起來了
1949 年新中國的成立,標誌著中華民族開始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為中國在世界上贏得應有的地位奠定了重要基礎。
新中國成立後,奉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和世界關係的基礎,為中國和其他國家建立平等互利的新型國際關係開闢了廣闊的道路,揭開了中國與世界關係的嶄新篇章。
其中,對中國產生極其深遠影響的重大事件,就是贏得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為新中國創造了一個長久的和平紅利。抗美援朝戰爭是新中國與美國進行的一場軍事、政治、經濟、外交的全面較量,中國打破了頭號世界強國美國不可戰勝的神話。從此,美國不敢輕易侵犯中國,從長期視角看,強大的美國再也不敢明目張胆地侵略中國,為新中國爭取了一個長期的國際和平環境a,這成為中國重新崛起的最大天時。抗美援朝戰爭極大地促進毛澤東同志決心加快實施國家工業化戰略,加快建設正規化、現代化的國防部隊b。1954 年,第一屆全國人大首次明確地把建設現代化的國防列為「四個現代化」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沒有國防現代化,就沒有中國的經濟現代化、全面的現代化。
由於美國對中國長期進行經濟貿易封鎖,中國無法參與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經濟全球化的潮流之中,中國產品出口額(1990 年美元價)佔世界比重從1950 年的1.69% 下降至1973 年的0.6%c,處於歷史最低點。這也意味著中國一旦對外開放、融入世界經濟、走向世界舞臺,就會從世界貿易小國(1978 年為世界第29 位)成為世界最大的商品貿易國(2013 年)。
(三)中國走向世界經濟舞臺中心
1978 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中國掀起了改革開放的大潮,在之後的40 餘年裡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中國的改革開放與全球化蓬勃發展同期展開,在貫徹實施改革開放的過程中,中國與各國、各區域、各國際組織機構的合作與交往不斷加強,各方利益也產生不同程度的相互交融。在一定意義上,中國深度融入世界與國際社會和各國已形成了「環球同此涼熱」的局面。
今天的世界正面對一個日新月異的中國。中國由國際體系外圍進入內核,由國際舞臺邊緣走向中心區位,從國際管理制度的被動「旁觀者」變為主動的參與者、改革者和建設者。在當今世界一切重大事務中,在國際政治經濟格局處於歷史性變革時刻,在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緊要關頭,中國因素的影響和作用正日益顯現出來。
三、中國與世界經濟格局大變遷
什麼是現代世界發展的規律?列寧曾指出:「經濟政治發展的不平衡是資本主義的絕對規律。」 安格斯·麥迪森總結,自1820 年以來,世界現代經濟歷史具有三大特徵:一是世界經濟增長特別迅速。現代經濟增長的重要特徵是人口增長率較高,經濟增長率高於人口增長率,人均收入水平持續增長,貿易增長率高於經濟增長率;二是世界各地區和國家之間經濟增長存在不平衡性,經濟增長模式極不相同,國家和地區之間人均收入差距懸殊;三是世界經濟增長並不穩定,既經歷了經濟繁榮,也經歷了經濟衰退,呈現出階段性特點。
在21 世紀,各國經濟政治發展的不平衡仍然是世界的普遍規律,但是與19 世紀、20 世紀已經截然不同,出現了全球南北國家大變局,全球發生前所未有的大發展,全球發生前所未有的南北國家大趨同,全球發生前所未有的南北大逆轉f。「我國處於近代以來最好的發展時期,世界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為此,我們必須要搞清楚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變」在何處?怎麼「變」?「變」的結果是什麼?「變」的動力是什麼?中國之「變」與世界之「變」有什麼關係?又是怎樣影響世界格局大變遷的?
發生的以上這些變化突出體現為中國在改革開放之後迅速崛起,經濟迅速發展、快速工業化、科技創新、全面對外開放、超大規模城鎮化以及現代化,中國不僅先後實現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三步走」戰略目標的第一步、第二步戰略目標,而且也如期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由此產生出極大的溢出效應和正外部性,前所未有地帶動了南方國家崛起,直接影響和根本改變了世界經濟格局、工業化格局、科學技術格局、貿易格局、城市化格局、現代化格局等重大變遷。
(一)世界GDP 格局發生重大變化
從世界過去200 年的經濟格局看, 按各國GDP(購買力平價,1990 國際元)佔世界總量比重劃分,可分為三大階段(見表1):第一階段(1820-1950 年),北方國家(發達國家或OECD 國家)率先崛起,從1820 年的29.7% 上升至1950的60.5%,包括中國、印度等國家在內的南方國家與此相反,幾乎是停滯性發展,佔世界總量比重從70.3% 降至39.5%,形成了南北國家「四六開」的經濟格局;第二階段(1950-1990 年),基本上維繫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經濟格局,保持了南北國家「四六開」的經濟格局,出現了以美國為首的和以蘇聯為首的二元社會制度和經濟體系,是「一球兩制」;第三階段(1990 年之後),冷戰結束後,以蘇聯為首的社會制度和經濟體系基本瓦解,隨著中國、印度等新興經濟體的快速發展,開始根本改變90 年來(1913-2000 年)世界經濟「四六開」的格局,南方國家GDP 所佔比重由2000 年的40.0% 提升至2015 年的54.7%,而北方國家則從60.0% 下降至45.3%,下降了14.7 個百分點,平均每年下降一個百分點,到2020 年降至40% 左右,從南北國家「四六開」的經濟格局轉變為「六四開」,反映了世界經濟格局的大變遷。
進入後冷戰經濟全球化時代,南方國家開始崛起,形成南北國家的新格局。按2017 年國際元計算,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國家GDP(PPP,2017 年國際元)佔世界比重從1990 年的63.57% 下降至2019 年的46.70%,下降了16.87 個百分點,其中,美國下降了4.03 個百分點。與此同時,南方國家GDP 佔世界比重從36.43% 提高至53.30%,超過了北方國家,其中,中國GDP 佔世界經濟總量比重提高了14.16 個百分點;預計到2050 年,南方國家將佔世界比重的2/3(見表2),這意味著中國帶動了南方國家的崛起,而北方國家佔世界比重將降為1/3,相當於19 世紀初的比重,未來30 年南北格局將會形成「二一開」的新格局。這就形成了世界新的「一球兩方」,即以中國、印度等為首的新興經濟體及其他南方國家,以美國、歐盟為首的發達經濟體及其他北方國家,使世界南北方朝著更加均衡的方向動態發展,這必然導致南方國家在世界工業化格局、科學技術格局、貿易格局、城市格局、現代化格局中發生系統性、根本性的重大變化。
怎樣看待世界大變局?毛澤東同志曾提出「三個世界」劃分戰略思想(1974 年),中國的國際定位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但是,隨著中國在國際社會中的地位不斷提高,作用不斷增大,中國已經成為世界最大新興經濟體,改變了世界原有的經濟政治格局。
進入21 世紀,南方國家集體迅速崛起成為最重大的歷史事件,特別是2008 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以美國為首的發達經濟體面臨前所未有的政治、經濟、社會危機,使國際經濟力量對比發生了兩個世紀以來最具革命性的質的變化,突出表現為從老「三個世界」到新「三個世界」的重大轉變。不同於按國家人均GDP 水平傳統劃分四個收入水平組的做法,筆者提出按國家GDP 佔世界總量比重超過1.0% 作為大國標準,這一比重越高,表明其對世界的影響就越直接、越重大、越深遠,越能反映世界經濟不平衡性真實動態的情況。根據世界銀行按購買力平價(PPP)2017 國際元計算,2017 年各大國GDP 所佔世界比重可以將其劃分為三個世界:第一世界有九大發達經濟體:美國GDP 佔世界經濟總量比重為16.3%、日本為4.3%、德國為3.7%、英國為2.5%、法國為2.5%、義大利為2.1%、韓國為1.8%、西班牙為1.5%、加拿大為1.4%,合計佔世界總量比重的36.1%,其正處在佔世界比重持續下降的階段;第二世界有十大新興經濟體:中國GDP 佔世界經濟總量比重為16.4%、印度為6.7%、俄羅斯為3.2%、巴西為2.5%、印度尼西亞為2.4%、墨西哥為2.1%、土耳其為1.9%、沙烏地阿拉伯為1.3%、伊朗為1.1%、埃及為1.1%,合計佔世界總量比重的38.7%,已超過了第一世界所佔比重,他們正處在佔世界總量比重持續上升的階段;以上十九大經濟體絕大部分屬於G20 國家,兩者之間具有高度的重合性。第三世界為其他所有國家(包括中小型發達國家)和地區,合計佔世界總量比重為25.2%。顯然,新「三個世界」的出現絕非偶然,特別是中國、印度等十大新興經濟體同時走上世界舞臺,進而直接影響世界工業化、科學技術、貿易、現代化格局的變化。可以預期,未來新興經濟體與發達經濟體的力量對比,還會進一步促進南北大趨同。正如鄧小平同志所言,南北問題的核心是發展問題。而中國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性國家,既與南方國家成為最大的利益相關者,也與北方國家成為最大的利益相關者。
(二)世界工業化格局發生重大變化
進入21 世紀,世界工業化格局發生重大變化。這是引發世界經濟格局變化的根本原因,為中國、印度等南方國家的工業化加速發展所致。按製造業增加值(現價美元)計算,OECD 國家佔世界比重從2000 年的77.42% 下降至2018 年的52.19%,下降了25.23 個百分點,平均每年下降1.40 個百分點,其中,美國從25.17% 下降至2017年的16.63%,下降了8.54 個百分點;南方國家佔世界比重從22.58% 提高至47.81%,其中,中國從2004 年的8.60% 提高至2019 年的28.21%,提高了19.61 個百分點(見表3),平均每年提高1.31個百分點,2010 年超過美國,2017 年相當於美國的1.59 倍。中國工業化的加速帶動了世界工業化格局的根本性變化,也反映了北方國家一直在「去工業化」,大量的製造業投資轉移到南方國家,特別是對中國的製造業投資,因為中國在南方國家乃至世界建立了獨特的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具有十分豐富的人力資源,以及超大規模的國內市場,既可以吸引大量的北方國家投資,又可以通過「一帶一路」倡議走出去,幫助「一帶一路」沿線南方國家發展工業化,這勢必加速改變世界工業化格局。
中國製造產業體系門類齊全,是目前全世界唯一擁有全產業鏈的國家。在產業分布的廣度方面,中國擁有41 個工業大類、207 個工業中類和666個工業小類,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
中國成為世界重要製造業的中心之一,佔據世界製造業價值鏈。世界貿易組織《2019 年全球價值鏈發展報告》表明,在紡織業中,世界上三個供應中心分別是義大利、中國和美國,而中國是名副其實的世界加工廠,佔據紡織業全球價值鏈的核心地位;在信息通信產業中,世界的三個供應中心分別是德國、中國和美國,日本、韓國、中國大陸和中國臺灣地區共同構成信息通信產業的「亞洲供應中心」,中國大陸已經處於新興技術產業全球網絡的關鍵節點。
中國成為世界最大的高技術出口額之國。中國高技術出口額從2007 年的3426 億美元上升至2018 年的7319 億美元,相當於德國(2101 億美元)的3.5 倍,美國(1564 億美元)的4.7 倍,日本(1110 億美元) 的6.6 倍( 見圖1)。
2017 年,中國高技術產品出口額佔世界總量比重的24.4%。中國成為世界高技術製造中心。2018 年中國高技術出口額佔出口總額的比重為31.4%,明顯高於美國(18.9%)、日本(17.3%)和德國(15.8%)的比重(見圖2),也成為其最大的競爭對手,必然遭到美國政府非市場的打壓和限制。
中國一直面臨著很多來自美國的「卡脖子」核心技術問題,這成為今後中國科技創新的重中之重,要以新型舉國體制優勢破解這一突出問題。
(三)世界科學技術格局發生重大變化
自21 世紀以來,世界科學研究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南北之間的巨大知識差距,迅速縮小。中國研發支出迅速增長(見表4),從2000 年的451 億國際元增長至2018 年的4833 億國際元,年均增長率為14.8%,佔世界比重從3.37% 提高至16.85%,僅次於美國研發支出(5605 億國際元)佔世界比重的19.54%,居世界第二位。中國研發人員全時當量迅速增長,從2000 年的92.2 萬人年增長至2019 年的461.0 萬人年,年均增速8.8%,已成為世界第一大研發人員全時當量之國。預計到2035 年將突破1000 萬人年,年均增速在5% 以上。
從科學研究成果看,根據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委員會提供的數據,2000 年OECD 國家發表的科技期刊論文數量佔世界比重高達82.46%,而南方國家所佔比重僅為17.54%,兩者的相對差距明顯高於經濟、工業化等發展差距。2019 年,北方國家和南方國家發表的科技期刊論文佔世界比重分別為55.68% 和44.32%,北方國家所佔比重下降了26.78 個百分點,其中美國佔世界的比重從28.54%下降至16.55%,減少了11.99 個百分點。而南方國家所佔比重則上升了26.78 個百分點,其中中國佔世界的比重從4.97% 上升至20.68%,提高了15.71個百分點(見表5)。這表明南北方國家,特別是中國與美國在知識方面的差距迅速縮小,2016 年中國發表的科技期刊論文數已超過美國,2018 年超過歐盟,成為世界三大科學研究中心之一。在2000-2019 年間,世界科技期刊論文數量增長了2.39 倍,其中,中國對全球科技期刊論文的增長貢獻率高達32.0%,遠高於美國7.9% 的貢獻率。我國基礎研究取得了顯著進步,但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還比較明顯。特別是要把原始創新能力提升至較為突出的位置,努力實現更多「0 到1」的突破。我國基礎研究短板依然突出,基礎研究投入嚴重不足,2019 年基礎研究投入佔全國研發投入總額的比重僅為6.0%,基礎研究頂尖人才不足,重大原創性成果缺乏。
進入21 世紀以來,世界技術創新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南北之間巨大的技術差距迅速縮小。這也反映在發明專利的創新成果上,根據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提供的數據,按本國居民發明專利申請數,2000 年OECD 國家佔世界比重高達91.38%,而南方國家所佔比重僅為8.62%,反映出南北方最大的發展差距是技術創新的差距,關鍵是作為後發的南方國家能否在對外開放引進和吸收國際技術的同時大力開展自主創新技術。到2018 年,北方國家和南方國家本國居民發明專利申請數佔世界比重分別為35.90% 和64.10%,其中,北方國家的比重下降了55.48 個百分點,美國佔世界的比重從20.02% 下降至12.42%,減少了7.60 個百分點,日本減少了35.63 個百分點,歐盟減少了7.80 個百分點。而南方國家的比重上升了55.48 個百分點,其中,中國佔世界的比重從3.08% 上升至60.74%,提高了57.66 個百分點(見表6)。這表明南北方國家,特別是中國與美國、歐盟、日本的技術創新差距迅速縮小,2005 年中國本國居民發明專利申請數超過歐盟,2009 年超過美國,2010 年超過日本,成為世界最大的技術創新中心之一。在2000-2019 年間,世界本國居民發明專利申請數增長了2.79 倍,中國對全球發明專利的增長貢獻率高達93.0%,遠高於美國8.2% 的貢獻率,而歐盟的貢獻率為-0.46%,日本的貢獻率為-8.9%。
(四)世界貿易格局發生重大變化
兩百年來,世界不同地區國家經濟一體化程度持續提高,世界貨物出口佔GDP 的比重從1820年的1.0%,提高至1992 年的13.5%,先後經歷了第一次經濟全球化(1870-1913)和第二次經濟全球化(1950-1990),北方國家一直主導著世界貿易。直到1990 年後,在第三次經濟全球化開始之際,北方國家貨物出口額佔世界比重為76.08%,之後明顯下降,到2019 年已下降至58.04%。與此同時,南方國家貨物出口額佔世界比重持續上升,從23.92% 提高至41.96%,形成了新的貿易格局。其中,中國貨物出口額佔世界比重從1990 年的1.78% 提高至2019 年的13.15%,2009 年超過德國,成為世界第一大貨物出口國,反映出世界市場對「中國製造」的依存度明顯上升。
從貨物進口額佔世界的比重看,南方國家從1990 年的21.07% 上升至2019 年的38.88%,其中中國從1.50% 上升至10.75%(見表7),成為世界第二大貨物進口國,反映出世界市場對中國進口的依存度明顯上升,世界貨物進口格局從南北「二八開」逐漸接近「四六開」,未來將會發展成「五五開」。
(五)世界城市化格局發生重大變化
進入21 世紀,世界城市化格局發生極大變化。OECD 國家城市人口持續增長,從1990 年的8.07億人提高至2019 年的10.99 億人,但是佔世界比重從1990 年的35.5% 下降至2019 年的25.7%,下降了9.8 個百分點,平均每年下降0.34 個百分點,其中,美國從8.2% 下降至6.3%;南方國家城市人口迅速增長,從14.64 億人上升至31.75 億人,佔世界總數比重從64.5% 提高至74.3%,其中,中國從1990 年的13.2% 提高至2019 年的19.7%,提高了6.5 個百分點(見表8)。這反映出全球都在城市化,但是南方國家的速度超過北方國家,這也成為南方國家經濟增長的最大引擎之一,同時也是從傳統鄉村社會轉向現代城市社會的必由之路。但是,南方國家城市化仍面臨人口擁擠、就業不足、環境汙染、社會分化、治理失靈等嚴峻挑戰。
未來一個時期,仍是世界城市化加速階段,據聯合國《世界城市化前景報告》(2020 年4 月)數據顯示,目前,全球70 億人口中有一半生活在城市地區,到2045 年,城市人口將超過60 億人。其中亞洲和非洲的發展速度最快。這些國家面臨的主要挑戰將是如何為不斷增長的城市人口提供基礎服務,例如教育、保健、住房、基礎設施、交通、能源和就業a。聯合國《世界城鎮化展望報告》(2016年)預計到2050 年,印度、中國和奈及利亞將分別增加4 億、3 億和2 億城市人口。
(六)世界現代化格局發生重大變化
如何表達一個國家、地區甚至家庭的現代化程度?就是將第二次工業革命最重要的發明即發電量視為現代化因素。早在100 年前,列寧就指出:「共產主義就是蘇維埃政權加全國電氣化。只有當國家實現了電氣化,為工業、農業和運輸業打下了現代大工業的技術基礎的時候,我們才得到最後的勝利。」 由此,可以衡量中國、美國、印度、OECD 和世界的通電率(見表9),還包括農村通電率(見表10),作為國際比較。進入21 世紀,中國迅速實現全國及農村通電率達到100%,美國、OECD 國家全國及農村普及,實現了現代化因素的全覆蓋。
我們採用現代化因素的發電量實物指標(見表11),實際上比採用GDP(PPP)價值指標更能體現一個國家乃至一個家庭的現代化程度和水平。中國的發電量已經超過美國,從2014 年的1.33 倍提高到2019 年的1.71 倍。這直接反映了具有現代化因素的中國實物經濟相當於美國的1.71 倍。同時,印度發電量也躍居世界第三位,這與GDP(PPP,2017 國際元)在世界的排位一致,也與印度GDP佔世界比重7.0%(2018 年)比較接近。
綜上所述,中國經濟起飛、迅速崛起,走向世界舞臺中心,我國多項經濟總量指標相繼進入世界前三(見表12),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際競爭力、國際影響力、綜合國力躍居世界前列,與世界格局大變遷同時發生、同向發展、同步演進,特別是帶動南方國家興起,極大地推動了南方國家的經濟發展、工業化、科技進步、貿易增長、城市化和現代化進程,對世界大變局影響之深遠、之寬度、之重大前所未有。中國作為世界最大的新興經濟體,對世界格局的大變遷具有領頭羊作用,也證明了中國越強大,世界越繁榮,顯示了中國的發展發揮巨大溢出效應和正外部性,新的「一球兩方」更加均衡、更加公平、更可持續。
四、疫情時代加速大變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前,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這個大變局加速變化,保護主義、單邊主義上升,世界經濟低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因非經濟因素而面臨衝擊,國際經濟、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發生深刻調整,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期。
新冠肺炎疫情對世界經濟、國際貿易、國際投資、國際金融、國際交往(國際旅遊)等造成前所未有的巨大衝擊。疫情有可能短期化(2-3 年)、中期化(5 年)、長期化(10 年左右),將會進一步加劇主要經濟體的分化態勢,進一步促進全球經濟格局多極化趨勢,經濟全球化再次受到嚴重衝擊,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受到嚴重幹擾,全球產業分工格局發生重大變化。
(一)世界經濟已經進入深度衰退期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世界經濟展望》報告(2020 年10 月13 日)預測,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只有中國是唯一實現經濟正增長的國家,相對於6 月的預測,IMF 上調了對中國2020年經濟增速的預期,從0.9% 提高至1.9%,預測2021 年將實現全球最快的8.2% 的增速。該報告指出,中國的經濟復甦快於預期,2 月初中國逐步開始復工復產,經濟活動正常化的速度快於預期。在政府政策支持和出口彈性的支撐下,中國第二季度經濟出現正增長。中國比世界其他國家做的更好。報告指出,很顯然中國在控制疫情方面非常成功。IMF 預測2020 年世界經濟增長將下降4.4%,2021年反彈至5.2%, 美國分別為-4.3% 和3.1%, 歐元區分別為-8.3% 和5.2%,日本分別為-5.3% 和2.3%,印度分別為-10.3% 和8.8%,東協五國分別為-3.4% 和6.2%。這將進一步加劇世界經濟格局大變局,特別是中美之間經濟實力對比將進一步擴大。
(二)世界失業率上升,將創下歷史新高
由於疫情防控措施不可避免地帶來工作場所的關閉和需求的下降,嚴重打擊了各類就業崗位。國際勞工組織(ILO)預計(2020 年4 月7 日),33 億就業人口中超過81% 的工作場所受到影響而完全或部分關閉,涉及26.7 億人。國際勞工組織(ILO)第二次估計(2020 年4 月29 日),約有16億非正規經濟部門的從業者即將失去生計,佔全球勞動力總數的近一半。僅一個月時間,全球20 億非正規部門從業者工資已平均下降約60%。預計在第二季度總工作時間將比這場危機暴發前減少10.5%,相當於3.05 億個全職僱員失業。2020 年全球失業率最終增長在很大程度上將取決於世界經濟在2020 年下半年的表現。其中美國創下了失業高峰,到2020 年4 月25 日首次申請領取失業救濟人數累計增至3030 萬人,在一個多月時間裡,幾乎每5個勞動者中就有1人失去工作。美國第一季度新增失業人數至少高達2600 萬人,預計第二季度經濟下滑之勢將更加嚴重。根據國際勞工組織報告(2020 年6 月30 日),2020 年第二季度全球的工作時間減少了14%,相當於損失4 億個全職工作,佔世界勞動力33 億人的12.1%。
(三)世界貿易已經進入嚴重衰退期
根據世界貿易組織報告(2020 年10 月6 日)最新預測,全球貿易2020 年將下降9.2%,2021 年將增長7.2%,比2009 年全球金融危機期間的降幅(12.8%)小(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2009 年全球商品出口增長率為-22.3%,其中中國商品出口增長率為-16.0%,2020 年1-8 月按人民幣計算中國出口交貨值下降3.2%,實際低於2009 年的情景)。預計世界貿易依存度將進一步下降。
(四)世界貧困發生率呈現上升趨勢
根據世界銀行每人每日支出不足1.9 國際元的貧困線計算,全球貧困發生率從1990 年的28.6%下降至2015 年的10.0%,全球貧困人口從17.26億人下降至2015 年的7.34 億人,減少了近10 億貧困人口,但是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後,改變了這一下降趨勢,世界銀行預計2020 年因疫情衝擊將增加8800 萬至1.1 億貧困人口。2030 年貧困發生率降至3% 的目標難以如期實現。
(五)未來最大的挑戰是氣候變化
中國是世界最大的碳排放國,根據英國石油公司(BP)《2020 年世界能源統計》,中國2005 年超過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國,中國碳排放量佔世界總量的比重從2005 年的21.7% 提高至2019 年的28.8%,已經大大高於我國總人口佔世界的比重(18.2%),達到98.258 億噸碳當量,是美國比重(14.5%)的1.99 倍,人均能源消費量為美國的34.4%。2008-2018 年,世界碳排放年均增速為1.1%,中國為2.6%,相當於世界平均水平的2.36 倍,屬於世界高排放增速國家。2018 年,中國碳排放達到94.29 億噸碳當量,佔世界比重達到27.8%,相當於歐盟比重(10.3%)的2.70 倍。
2020 年10 月,習近平主席代表中國政府向聯合國公開承諾:中國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採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 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 年前實現碳中和。這是中國最雄心勃勃的減排行動,為實現應對氣候變化《巴黎協定》確定的目標作出更大努力和中國貢獻。中國將在「十四五」時期編制國家氣候專項規劃,制定二氧化碳排放達峰行動計劃,加快推進全國碳市場建設,積極參與全球氣候治 理a。
中國的減排承諾意味著,歐盟用60 年的時間(1990-2050)減少碳排放、實現碳中和,而中國必須用40 年時間(2020-2060)實現這一目標。這既是挑戰也是機遇,意味著中國到2060 年需要制定8個五年規劃,分目標、分階段、分步驟地實現這一核心目標,將不可能變成可能。
(六)中國再次成功應對疫情衝擊
中國在世界上率先有效控制新冠肺炎疫情,率先實現經濟復甦,率先實現經濟增長,並為國際社會積極抗疫貢獻力量。根據預測,2020 年中國經濟增速在2%-3% 之間,2021 年將超過7%,累計增長9%-10%。按2017 國際元計算,到2021年,中國GDP 將達到24.55-24.78 萬億國際元,佔世界GDP 總量(128.4 萬億國際元)的19%,對世界經濟復甦發揮重要作用,將超過2008-2010 年的貢獻率。
從總體上看,全球大變局更加凸顯了我國堅持和平發展、互利共贏、全球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價值,國際社會也更加需要中國在國際治理和國際發展中發揮積極作用,不會改變中國走進世界舞臺中心的大趨勢。我國在世界上的大國地位、作用和國際影響力也將繼續增強,成為創造世界和平、發展、合作的最大的積極因素,是全球發展繼續創造「天時」和「地利」的最大的積極力量。
五、結語
中國如何促進世界經濟大變局
中國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與世界息息相關,世界也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與中國緊密聯繫。中國與世界構成了新型人類命運共同體,既改變了中國,也改變了世界。中國的改革開放始終與世界格局大變遷同時發生、同向發展、同步演進。為此,中國更需要促進世界經濟格局大發展、大變局、大趨勢。
第一,始終堅持中國的世界定位,即做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
第二,在中國與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背景下,中國需要繼續把握和創造戰略機遇期,實行黨的十九大提出的「兩步走」戰略,第一步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第二步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第三,中國需要繼續為世界特別是南方國家創造「中國機遇」,包括推動全方位對外開放,大力促進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堅決維護經濟全球化和以世貿組織為核心的多邊貿易體制,推動共建「一帶一路」,為世界提供「中國技術」、「中國創新」、「中國製造」、「中國投資」、「中國市場」、「中國服務」、「中國質量」、「中國品牌」等。打造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為中國經濟發展開闢空間,為世界經濟復甦和增長增添動力。
第四,中國需要為世界提供更多的全球公共產品,承擔大國責任,展現大國擔當。堅持走多邊主義道路,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例如,中國將落實好兩年提供20 億美元國際援助的承諾,深化農業、減貧、教育、婦女兒童、氣候變化等領域國際合作,助力各國經濟社會恢復發展b。
第五,中國始終堅持走和平發展、開放發展、合作發展、共同發展的道路。中國永遠不稱霸,也堅決反對霸權主義;中國永遠不擴張,也堅決反對擴張主義;中國堅持共贏主義,也堅決反對利己主義(本國優先論)。
總之,一個越來越強大的中國,一個為人類作出重大貢獻的中國,始終「堅守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係,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共同創造世界更加美好的未來!」
*註:原文注釋及參考文獻略
作者簡介:胡鞍鋼,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院長,中國區域經濟50人論壇成員。
(來源:原文載丨新疆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年9月 網絡首發時間:2020-11-13)
責任編緝:祁國燕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胡鞍鋼:中國與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基本走向與未來趨勢》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