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這也造就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經過歲月的沉澱,中華傳統文化的光芒更加璀璨,成為了世界文化之壇的一顆耀眼的明珠。俗語,作為我國民間傳統文化的一脈,是民間老百姓們自己的經驗總結。
這些俗語,表面看起來普普通通,其中卻蘊涵了許多東西。俗語就是民間傳統文化的一個萬花筒,有著許許多多的種類,因其讀起來朗朗上口,從而深受老百姓的喜愛。就比如這句「財不吝不聚,不殺窮不富」,相信很多人都聽過,那麼這句俗語說的是什麼意思呢?
財不吝不聚
首先我們先從字面上解釋一下這句俗語的意思,它的意思就是「錢財如果不認真的話,是不會攢起來錢的」。這裡的「吝」並不是指吝嗇的意思,而是指要認真的對待錢財,不能隨便亂花的意思。
在古人眼中,那些富人往往是最低調的。他們有的時候給人感覺的印象是很摳,其實不然,有錢人有一套自己花錢的章法。在一些場合,出手大手大腳的往往是那些家庭條件一般的人,他們通過這個方式獲得別人的讚賞和誇獎,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
這個時候反觀看那些有錢人,往往是很低調的存在著。因為他們知道錢財對自己來說來之不易,所以他們往往把錢花在自己實用的東西上。那些有錢人往往穿著也很普通,他們不會追求名牌,衣服也主要追求舒適就好。
正是因為有錢人的這個特性,才使得他們從來不會浪費一分錢,他們穿著普通,但是氣質不凡。他們的這種習慣讓他們的錢就像可以繁殖一樣,變得越來越多,即使這樣,他們也不會外露,依舊過著他們所認為的樸實舒適的生活。所以,老祖宗們總結出了這句「財不吝不聚」。
不殺窮不富
我們再來看一下這句俗語的下半句,這句話從字面上來看的意思就是:富人的財富都是從窮人們剝奪來的。反觀我們老祖宗們生活的古代生活,好像真的是這樣。那個時候的窮人們,往往沒有自己的土地,他們的土地都是從富人家那裡租來的。
那個時候,糧食的產量並不高,窮人們在每年秋收的時候,是最高興的,但也伴隨著難過。這是為什麼呢?因為他們的土地並不是屬於自己的,所以每當秋收的時候,也到了該交租的時候了。看到一袋袋的糧食運到了當年的地主家裡,那一顆顆糧食裡,包含著自己的汗水。
地主們往往在家中一坐,就可以收穫滿滿的糧食,收到大量的財富。反觀那些農民,辛辛苦苦了一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早出晚歸忙活了幾個月,結果收穫的糧食剛剛夠解決家裡的溫飽,這句俗語聽起來很殘忍,但是也道盡了那個年代人們的現實生活。
說到這裡,相信你們對這句俗語都有了一定的了解。雖說我們現在的生活富裕了,但是錢還是要花在實用的地方上,這樣才能攢得下來錢。你對這句俗語怎麼看呢?在文章下方評論區,說出你心中的那個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