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用一句話來形容中國移動的2014年的話,這句話就是:"困難比預料的多,結果比預想的好。"
中國移動2014年營運收入為6414億元,同比增長1.8%;年度利潤為1094.05億元,同比下降10.18%。客戶總數超過8億戶,增長5.1%。對於利潤驚人的暴降,中國移動風平浪靜地說,"營改增的實施和網間結算標準的調整對集團財務業績影響較大。"
事實上,撇開營收、利潤這兩大指標的表面數據,在經歷了5年的壓抑之後,中國移動在2014年終於迎來爆發。在短短的一年時間內,徹底扭轉了產業鏈和市場格局的雙重困境,重回了上升通道,再度打破了相對均衡的格局。
所以,雖然經營業績不如人意,但那一年,沒有人黑中國移動。
可以說,"快"是中國移動2014年的主旋律;但不僅僅是快,"變"也是中國移動2014年的關鍵詞,無論是應對OTT的挑戰,還是對公司治理結構,或亦是在向移動網際網路的轉型之道上,中國移動在2014年都是可圈可點。
可能這些變化,短期內沒有明顯的助益,但卻為在未來五年內再造一個中國移動的宏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01.
先來談談4G的事情。
毫無疑問,手握4G先發優勢的中國移動非常聰明地最大化地利用了這個先發優勢,在拿到4G牌照的第一個年頭,中國移動原計劃是建設50萬個4G基站,這已經是一個相當瘋狂的計劃。
但在具體推進過程中,截止到2014年9月30日,中國移動已提前完成全年任務。由此中國移動再次升級目標,最終到2014年年底,4G基站總數將達到72萬個,佔2014年全球4G基站數量的42%,基本實現了全國絕大部分城市、縣城的連續覆蓋,發達鄉鎮、農村的數據業務熱點覆蓋。
這是決定未來幾年勝敗的關鍵一步,顯然中國移動走對了。短短一年間,中國移動拓展4G用戶高達1.23億,並在後面幾年間繼續狂奔。
當然,當時也有人對中國移動的瘋狂行為提出質疑,比如,相對4G大規模建設而言,當前4G網絡利用率偏低(多數低於5%),4G網絡沒有得到充分利用,造成4G投入與產出相對不協調的問題。
但這些質疑者顯然有些短視,中國移動的瘋狂既成就了自己後面幾年的大發展,也把中國移動網際網路經濟推向了最高峰!
02.
再談談收入結構的問題。
儘管2014年淨利創下16年來最大降幅,但中國移動1093億元的純利還是令中國聯通和中國電信望塵莫及。對於中國移動來說,移動數據流量同比增幅高達115.1%,數據業務帶來的收入為2531億元,相比於2013年的2069億元增長了22.3%,佔通信服務收入的比重上升至43.5%。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移動2014年移動語音業務收入為3090億元,相比於2013年的3557億元下降了13%。這些數據意味著中國移動的業務結構進一步優化,數據業務已成為業務新重點,而且還是首要的營收增長點。
還是解釋一下中國移動利潤暴降的問題吧,新的網間結算標準自2014年1月1日起實施,實際上這是中國移動向中國電信、中國聯通"輸送"了一定的利潤。由此,因此純利有所衝抵。
03.
再談談中國移動跟OTT的關係。
2013年是中國移動跟以微信為代表的OTT的關係最緊張的一年,OTT對運營商傳統語音、簡訊業務的衝擊,直接打擊運營商的現金業務,這是電信運營商共同面臨的難題,中國移動同樣如此。
所以才有了前文說到,中國移動計劃向微信收取信令佔用費、微信向用戶收費等鬧劇,但從2014年開始,中國移動的態度變了。
"中國移動全球合作夥伴大會"上,中國移動董事長奚國華明確表示,OTT與傳統運營商是魚和水的關係,運營商要順勢而為。這意味著中國移動正式放棄產業對抗,希望共同做大增量和流量的蛋糕。
但也有觀點認為,中國移動並不願意如此,其推出的RCS(融合通信)就是證據,中移動還是希望能夠在與OTT的競爭中佔得先機。
但實際上,RCS推出的初衷並不是和OTT進行競爭。對於中國移動而言,推出RCS最重要目的的是保持用戶黏性,在智慧型手機和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為用戶繼續提供集中的通訊體驗。中國移動的RCS將通過融合通信體驗豐富用戶的業務體驗,提高客戶忠誠度,從而減少客戶流失。
04.
2014年,中國移動說,"改變大環境可能有點難,但創造個小環境還是可以的",由此拉開了公司治理結構變革的大幕。
為解決此前基地模式下戰略分散、資源不集中、業務響應遲緩、利益分配糾葛、權利尋租等種種問題,中國移動成立了大量的專業子公司,改變過去的基地和各省分各自為政的局面。
2014年8月,在出席中期業績發布會時,奚國華表示,將把五大內容基地進一步進行公司化改造,讓其按照市場化規律運作,並可能引入混合經濟所有制,即引入民營資本。
同年10月13日,中移動成立新媒體集團公司及音樂、視頻、閱讀、遊戲、動漫5個子公司,公司名稱為"咪咕文化科技集團公司";
隨後,中國移動內部再正式啟動網際網路公司籌備小組,這是中國移動應對網際網路的新布局,前者以內容為主,後者將以服務為主。
此外,中國移動還成立了蘇州研發中心、杭州研發中心,而前者今天已經成為了雲能力中心,扛起中國移動雲的大旗。
隨著基地的公司化,中國移動將變得更加開放,以往的專業子公司或許僅僅是移動實現某項業務的"工具",而如今中國移動正將這些"工具"轉變為"平臺"。隨著這些能力平臺的規模化和開放,當時人們都看到一個嶄新的"生態"正在形成。
"再造一個中國移動",中國移動這頭在3G時代走得很慢的大象,痛下決心把自己的辮子鉸了,並且毅然站在了4G移動網際網路的風口上,它還能飛得起來嗎?也許,只有一步之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