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什麼叫科學?我們從上小學甚至上幼兒園開始都在接觸這個詞,小時候覺得,科學就是火箭、人造衛星、電腦……;長大了上中學了才知道科學就是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學科之學;等上大學了,眼界開闊了,似乎明白了科學就是自然規律和專業技術;現在我們踏入社會,為了生話和發展,主觀不主觀地參與著國家的建設,參與著全球的交流,我們經歷了時代的變遷,見證了人類的巨變,這個時候好象領悟了,科學就是不斷地探索自然,不斷地創新,不斷地創造。現如今我們更懂得了科學不是繼承,不是墨守陳規,科學是想辦法突破,科學是想辦法衝破束縛,對人類來說,科學就是一首奔向自由的宇宙飛船!科學太了不起了!
那科學到底是什麼?竟有如此大的力量。從字面上看,科學是學科之學,是有了學科以後才出現的學問和文化,這是狹義的理解。現在我們都知道,我們平常說的科學是廣義的概念。只要是遵循自然規律的事情,都是科學的,而遵循自然規律,並利用自然規律進行改造世界和創造世界,這就叫科學。科學是關於探索自然規律的學問,是人類探索、研究、感悟宇宙萬物變化規律的知識體系的總稱。我們在面對林林總總的知識、現象時,總不禁發出「了不起」的喟嘆,從原始社會到新時器時代到如今的網際網路時代,從人類能運用原始工具到創造出文字到現代文明,這都叫科學,科學無不遵從自然規律,諸多的歷史事實都已證明:違背自然規律,必將受到自然的懲罰!自從人類意識到科學,人類的面貌就煥然一新了,人類從此開始運用科學不斷地改造世界、改造自己,一路走來創造出了燦爛的人類文明,創造出了現代化的人類社會。
科學讓人類發生了太多的變化。人類出行最初是靠自己的兩條腿,後來學會了利用動物,再後來發明了自行車、汽車、火車、輪船、地鐵、高鐵、飛機,甚至實現了坐火箭去太空。現在,交通工具隨著科技的發展,日新月異層出不窮,越來越快,越來越安全,越來越舒適,越來越美觀,出門坐地鐵,出城就坐高鐵,出國選乘飛機,以前好幾天才能到的距離,現在幾個小時就能夠到達,甚至不到一個小時就到了。
人是社會動物,人總是要進行社會交流。以前連電話都沒有的時代,人們進行交流,要麼親自跑腿,跑腿還不一定找得到人;要麼寫信、還要等回信,最短也得兩三天時間才能得到消息,這還是在知道對方在哪兒的情況下,才能聯繫,否則根本就聯繫不上,後來有了電話,只要知道對方在哪兒,隨時都能找到,這也是要以知道對方在哪兒為前提。自從行動電話出現後,特別是網際網路和智慧型手機出現以後,情況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們不僅能夠隨時隨地聊天,而且還能隨時隨地見面,過去的牛郎織女,現在也不用一年只能見一次面了,可以天天鵲橋相會。電腦的普及,網際網路的發展,智慧型手機的運用,讓人類和整個社會一下子便捿起來,產生了質的飛躍,生活質量得到了升華,現在足不出戶都能賺錢、購物、娛樂、學習,甚至工作。隨著5G、大數據、區塊鏈、雲計算、AI時代的全面到來以及未來量子時代的到來,萬物互聯將逐步地成為現實,人們可以不用再到工廠去上班,工廠將全面實現自動化、機器人操作,人類可以隨時隨地的進行遠程監控;物流將逐步被無人駕駛、無人機及遠程監控所取代;人們出行坐車也不用人開了,全自動汽車,智能導航或者由機器人代駕,家裡基本上也都實現自動化,從開門到關燈,從做飯到搞衛生,從生活到消防……全部都由機器人或智能完成,人們可以隨時隨地遠程操縱與監控,相當便捷。另外,隨著VR和AR的研究與應用將使人們足不出戶就能遊遍世界的每一個角落而與身臨其境無二,同理,人們足不出戶就能看病就醫,醫生或者你自己就能夠很輕鬆地進入到你的身體內,遊遍你體內每一個部位、每一個細胞而尤如身臨其境,屆時,什麼病菌、什麼病毒都能精準消除,以後,人類將不再為疾病擔憂,個個都能變成壽星,隨著生命科學的發展,現在,科學家已經發現細胞的衰老是由染色體端粒隨著細胞分裂次數的增加而逐漸變短造成的,也就是說,細胞的生命長短由染色體端粒的長短決定。如果人類解決了控制染色體端粒長短的問題,那長生不老就不再是神話了。這就是科學,沒有不知道的,只有想不到的,你能想得到的和想不到的,沒準兒將來都能實現。不僅如此,人們的生活物質將來也會越來越豐富,而生產與物流的全面自動化,將使按需分配不再是遙遠的夢想,人們將生活得非常安逸。這些都是科學給我們帶來的,科學為我們創造的,科學太了不起了!它為人類節約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這必將帶動人類的精神文化生活也產生質的飛躍,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將齊頭並進,平衡發展,進入良性循環,人類文明的發展將進入飛躍期。有理由相信!地球村和共產主義的夢想一定會早日實現!
科學的發展不斷提升著人們的生存質量。自人類誕生,生存就成了人類永恆的任務和目標,人類也為此不懈地努力著。前面我們談到了人類的生,接著我們就來說說存。存,就是能夠立足、能夠存在下來,只有客觀存在,才能向前發展。從東非大裂谷的猿人到亞洲的元謀人到美洲的印第安人,再到人類遍布全世界,人類為了生存為了適應,不斷地遷徒,因為適者才能生存。何處才能適合居住,宜居環境如何,成了人類除了吃飯的第二大問題。原始社會,天冷了人就象候鳥一樣遷移到溫暖的地方,後來會使用火了,就住在山洞裡,再後來有了有巢氏,人類會自己做窩了,這便是人類最初的房子,人有了房子,便可以定居下來,房子結束了人類的不斷遷徒。房子可以避風雨,房子可以帶來溫暖,房子可以屏蔽野獸的襲擊,房子是溫暖和安全的保障,是人類的存在。古話說:安居才能樂業。有了房子,人們就可以安下心來進行生產、生活,就能安下心來學習和創造。歷史的變遷,人類的居住及環境已經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科技的進步推動了住房、建築、基建,在結構、樣式,材料,功能、環境、舒適度、藝術形式等方面的不斷改變和創新,這些無不凝聚著人類的智慧,從茅草房到亭臺樓閣到高樓大廈,從遷陌小路到車水馬龍的大路,再到縱橫交錯的公路、鐵路和高速公路,從獨木橋到石板橋到鋼筋混凝土大橋,再到如今雄偉、壯觀、美麗的鐵索斜拉橋,特別是近代以來,科技的突飛猛進,直接導致了世界的日新月異,一日千裡。
人類生存質量的提高,直接影響著人類的壽命和人口數量,以及對地球資源的消耗、自然環境的改變,這是很早以來科學家都在思考和研究的問題,諸多的擔心,讓科學家未雨綢繆。在科學家看來,向太空發展,才是人類未來最終的出路。設想將來有一天,地球已經裝不下越來越多的人了,很多資源枯竭了,地球的環境和氣候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地球不再適合居住了,而且地球也是有壽命的,那麼到時人類將向何處去,是等待世界末日嗎?當然不是,人類必然要向太空發展,於是發射衛星就成了人類探索太空的第一步。1957年10月4日前蘇聯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衛星,揭開了人類向太空進軍的序幕,彼時大大激發了世界各國研製和發射衛星的熱情。這一事件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宣告人類已經進入空間時代。緊接著1961年4月12日前蘇聯又將世界上第一位航天員加加林送入太空,開啟了人類進入太空的先河,前蘇聯的卓越表現強烈刺激了美國,1961年5月,美國總統甘迺迪在國會上提出了在60年代末把人送到月球上探測的計劃「阿波羅月球探測計劃」,1969年7月20日,「阿波羅」登月艙成功降落到月面,開始了人類有史以來的登月活動。第二天,美國的「阿波羅號」宇宙飛船載著的三名太空人成功登上月球,美國太空人尼爾·阿姆斯特朗在踏上月球表面這一歷史時刻時,曾道出了一句被後人奉為經典的話——這只是我一個人的一小步,但卻是整個人類的一大步。這個「阿波羅」載人登月計劃雖然是美國與蘇聯競賽的產物,但也可以認為是人類向太陽系擴張的第一步。
中國目前還沒有把人送上月球,但是我們在2003年成功發射了神舟五號載人飛船,第一次將中國人送入太空,緊接著我們又發射了神舟6~11號載人飛船,還成功發射了天宮一號、天宮二號兩個空間實驗室,截止目前,全球擁有太空空間實驗室的國家只有中國。2016年8月16日我國成功發射全球首個量子衛星「墨子號」,開啟人類在空間尺度上的量子科學實驗,為未來在外太空開展廣義相對論、量子引力等物理學基本原理的檢驗做好了堅實的技術準備。2017年6月,我國硬X射線調製望遠鏡飛入太空,它可以觀測黑洞、中子星和伽馬射線暴等爆發活動天體。2019年1月3日,嫦娥四號成功著陸在月球背面,標誌著我國的航天事業已經趕超美俄等老牌航天大國,今年我國還將發射北鬥導航系統最後16顆組網衛星,完成北鬥系統的建設。近五年來,中國航天人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勇攀科技高峰,讓「航天創造美好生活成為現實」,惠及國民經濟、百姓生活。從北鬥導航系統到「天眼工程」的高分專項,再到實踐十三號高通量通信衛星……一系列普惠民生的航天重大工程為大家繪出了一幅由航天高科技支撐的美好生活畫卷:不論身在何方,「北鬥」幫你導航;足不出戶,「風雲」幫你知天象;萬米高空的飛機裡上網、打電話也不再是夢想。中國的航天事業正蓬勃發展,不久的將來,中國人一定能成功登月,不僅如此,中國還擬定了探測火星的計劃。
此前人類己經11次派探測器登陸過火星了,現在很多人都在議論,一旦地球不再適合居住,人類是不是可以提前到別的星球進行定居呢……基於諸多的思考和擔憂,人類會一直不斷地探索太空,並向太空進發。隨著科學的不斷發展和人類對太空的不斷探索,相信總有一天,人類能自由自在地遨遊太空,遨遊宇宙,能隨心所欲地改造、開發其它星球,對其它星球任意選擇居住,並創建美麗宇宙。相信的理由是:科學太了不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