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貢侃侃如。子樂,「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2020-12-08 論語的主流與非主流觀

閔子侍側,誾誾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貢,侃侃如也,子樂,「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邢疏:此章孔子喜四弟子任其直性也。「閔子侍側,誾誾如也」者,卑在尊側曰侍。誾誾,中正之貌。如也者,言其貌如此也。「子路,行行如也」者,行行,剛強之貌。「冉有、子貢,侃侃如也」者,侃侃,和樂之貌。「子樂」者,以四子各盡其自然之性,故喜樂也。「若由也,不得其死然」者,然猶焉也。言子路以剛,必不得其以壽終焉。

朱子集註:尹氏曰「子路剛強,有不得其死之理,故因以戒之。其後子路卒死於衛孔悝之難。」洪氏曰:「漢書引此句,上有曰字。」或云:「上文樂字,即曰字之誤。」

「誾誾」,中正之貌,是較嚴肅端正的容貌,凜然獨立。閔子騫有德行,其不為季氏宰,是不畏權勢,與夫子「與上大夫言,誾誾如也」相同,中正之貌是不諂媚,保有自己的人格。以「誾誾如也」形容閔子騫最是恰如其分。

子路是怎麼死的?前面有說過子路的死法,很是壯烈。當然,說他死的注有很多,我這裡不妨再舉一個不同的死法,但壯烈都一樣。論語隱義:衛蒯聵亂,子路興師往。有狐黯當師曰:「子欲入邪?」曰:「然。」黯從城上下麻繩鉤子路,半城,問曰:「為師邪?為君邪?」曰:「在君為君,在師為師。」黯因投之,折其左股,不死。黯開城欲殺之,子路目如明星之光曜,黯不能前,謂:「畏子之目,願覆之。」子路以衣袂覆目,黯遂殺之。

「不得其死然」。孔曰:不得以壽終。

「不得其死然」,用現在的大白話來解釋孔注,就是子路不得好死。我斷然認為,夫子語言溫和,不作如此咒人之語,亦不說重話,特別不會對弟子如此說。更何況「子樂」,夫子此時心態很好,不會突然來一句不祥之言。

如果是夫子警醒子路,難道子路在衛國時不會警覺到夫子曾如此勸告過自己而重新考慮自己是否要赴死?又為何夫子警告在先而子路不遵師訓而避禍呢?子路不是好學生?

這句要與「子路曰:桓公殺公子糾,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一起理解。子路的血液當中是飽含忠義的,他所佩服的是召忽之死公子糾,而不是管仲苟活,在他看來,管仲之活並不仁義。忠義血性是他生之質,本性稟賦,與「行行如也」「不知其死然」是相同性質。他的死雖是偶然,卻又因其稟賦特質而在多年前就有必然的成份。沒碰著事是幸運,碰著事就是必死了。正是子路有著殺身成仁的忠義之質,所以後人作注時直接與「不知其死然」聯繫起來,以為這是夫子預見到子路不得壽終。

子樂則不憂。這與「子於是日哭,則不歌」是相同的養生之道。夫子自己心胸廣闊,不會立即由樂轉憂;也不會說出這樣的喪氣話掃眾弟子的興致。一般人則容易由樂生悲,心情起伏不定。

「死」,指有所失。此處的「死」如前面「子食於有喪者之側,未嘗飽也」當中的「喪」字意思是接近的。例如,「伯牛有疾,子問之,自牖執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當中的「亡」也是有爭議的,與常用的亡的意思應該不一樣。而《莊子》喜歡用「惡」字,這個字卻被莊子用成「怎麼」的意思。所以,很多本義是不吉的字,用在有的地方就不是本義了。

此句可解:像子路這樣,整天剛強有勁,精神抖擻,想不出他病怏怏、一副死樣子是什麼樣。我認為孔子是心情好所以也開玩笑,這是孔子的一句玩笑話。

就是子路性格有失,太過剛強勇武,夫子亦是善言勸之,適時勸之。而不是「不得其死」,直,非諱人之道。也不會在大家都高興的時候突然來一句殺風景的話。

口出惡語,非夫子作為,夫子向來溫和。而不與吉言,非夫子性情,夫子與人為善,與弟子亦然。

子路見義勇為,是知死,是知禍而獨行,死得其所。不然,夫子的言語都白教了,豈不是子路沒學會而白白送死?子路死後,夫子哭之曰:「噫!天祝予!」為何夫子不說子路「死不值當」呢?反而說天亡我也?既是天亡我,則夫子也願意如此亡!

《史記.孔子弟子列傳》記載,子路「結纓而死」。這種死,大義凜然,死得其所。又怎麼會「不得其死」?子路「結纓而死」,幾乎是必然的。以子路性格豪氣,這樣很符合。但,孔子難道會認為「結纓而死」不應當,要批判,是自取其禍?不是一種善終?早就看出端倪苗頭所以在此時加以警示而說出「不得其死」的話?當然不是這樣。孔子會認為子路「結纓而死」是善終,是正正的大善。就如譚嗣同之大義赴死「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有之,請自嗣同始」一樣,「流血請自嗣同始」如此正氣真乃人間大善終。如子路曰:"君子死而冠不免。"何其飄逸瀟灑,真是個羨慕死人啊。如果一定要說「不得其死然」,則我也學宋儒,拔高理解:做不到他這種死法啊,得不到他這種死法啊。常人,就只有羨慕的份啊。如果夫子早有判斷,更應該是這麼一層意思。或者,這麼幾千年下來,就我來替夫子把話說清楚了。

《論語》編者也很留心,他知道「不得其死」容易讓人理解錯了。怕我們搞錯,專門把「子樂」寫在論語上,他把事情點明清楚了。結果,後世的人還是搞錯了。他給我們打了一個啞謎,又點明了謎面,但我們還是猜錯了這個謎。每一個會影響理解的內容都寫了,就看我們怎麼猜了。大家都在猜,古人也在猜,朱子程子都在猜;我來,我也是來猜的。

相關焦點

  • 什麼是「閔子侍側,誾誾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貢,侃侃如也...
    閔子侍側,誾誾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貢,侃侃如也。子樂。「若由也,不得其死然。」先跟大家講一個跟這一則內容相關的故事。仲由孔子九歲,也是弟子中侍奉孔子最久者。仲由為人伉直魯莽,敢於對孔子提出批評,勇於改正錯誤,深得孔子器重。仲由為人果烈剛直,且多才藝,事親至孝,性格爽直,為人勇武,信守承諾,忠於職守。
  • 《論語》中的子路
    子路畫像子路,姓仲名由,子路其字。子曰:「由也果,於從政乎何有?」(《雍也》)季子然問:「仲由冉求可謂大臣與?」子曰:「吾以子為異之問,曾由與求之問!所謂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則止。今由與求也,可謂具臣矣。」曰:「然則從之者與?」子曰:「弒父與君,亦不從也。」
  • 《論語》中的子貢
    (《顏淵》)子貢的為人,以言語見長。他風流倜儻,從容和悅,陪侍孔子,「侃侃如也」(《先進》);智足以知人,言足以明理,是一個能言善辯的聰明人。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 子在川上曰「沒有文化涵養的支持 微博熱搜被下架」
    非我也,夫二三子也。」11.12 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11.13 閔子侍側,誾誾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貢,侃侃如也。子樂。「若由也,不得其死然。」11.14 魯人為長府。閔子騫曰:「仍舊貫,如之何?何必改作?」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11.15 子曰:「由之瑟奚為於丘之門?」門人不敬子路。
  • 子路、子貢、顏回對志向的三種表達,分別代表了不同的人生格局
    子路、子貢、顏回都是孔子身邊的優秀弟子,然而他們對於人生的志向也頗有差異。子路由願得白羽若月,赤羽若日,鐘鼓之音上震於天,旌旗繽紛下蟠於地。由當一隊而敵之,也必攘地千裡,搴旗執聝。在子路看來,人生志向就是要在戰場上身先士卒,依靠卓越的指揮能力和強大的軍隊戰鬥力去戰勝敵人來實現人生的報復,凡是靠武力來解決。在當今這也寓意為做任何事情採取蠻幹的方式,從不講究方法,也不計後果。所以這也體現了一個人的格局,做任何事太過於單一,雖說會取得一定的成績,但難以有大的作為。
  • 子貢贖人與子路受牛,我為什麼不支持海底撈道歉?
    我想先講一個孔子學生的故事——子貢贖人與子路受牛。孔子有許多得意門生,其中有兩個:子貢和子路。子貢,以雄辯聞名,極有才幹,且善於經商,富至千金。子由,以政事見稱,事親至孝,且果烈剛勇,忠於職守。他們同為「孔門十哲」之一,同樣是救人行善,卻因為救人後的選擇不同,一個被罵,一個被誇。
  • 孔子為什麼不同意子貢的「固天縱之將聖,又多能也」的話
    春秋戰國時期魯國的太宰問子貢:「夫子聖者與?何其多能也」,子貢答「固天縱之將聖,又多能也」。但是孔子聽說這件事後表示,「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孔子與子貢的對話,是在回答子貢認為自己的老師是:「固天縱之將聖,又多能也。」告知子貢不管是什麼人,都能學到文化知識,而且人的學問是學而知之的。你看我,青少年時期做過許多雜事,但那是因為生活所迫:吾少也賤,固能多鄙事。孔子接著又說:「君子多乎哉,不多。」
  • 冉有是個怎樣的人
    冉有是個什麼樣的人?冉求,公元前522年生於魯國。冉氏,名求,字子有,統稱冉有。冉有生性謙遜,在孔子弟子中冉有是才藝出色的一個,在「政事」中表現很優秀出名。像有一次季康子就問孔子:"冉有可以從事政治嗎?"孔子回答他說:"求也藝,於從政乎何有?"─就是說冉求多才多藝,對於辦政治有什麼困難呢?又有一次,子路問孔子怎樣才算是一個完備的人?孔子回答說:"要有臧武仲的智慧,孟公綽的克制,及卞莊子的勇敢,再加上冉求的才能,技藝以及禮樂的陶養;也就可以算是一個人格完備的人了."
  • 什麼是「 子謂子貢曰:『女與回也孰愈?』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
    子謂子貢曰:「女與回也孰愈?」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與女弗如也。」先跟大家講一個跟這一則內容相關的故事。其聲望遠播於各諸侯國,其弟子子路、孟懿子、南宮敬叔等在魯國已小有名氣。顏回小孔子三十歲,剛入孔門時,他在弟子中年齡最小,性格又內向,沉默寡言,才智較少外露,有人便覺得他有些愚。《衝波傳》一書中曾講到這樣一個故事:有一次顏回隨子路去洙水洗澡,見五色鳥在河中戲水,他便問子路這是什麼鳥,子路回答說:「這叫熒熒鳥。」
  • 子貢贖人&子路受牛——免費不可取;價高更傷人
    子貢贖人的故事 魯國之法,魯人為人臣妾於諸侯,有能贖之者,取其金於府。子貢贖魯人於諸侯,來而讓,不取其金。孔子曰:「賜失之矣。自今以往,魯人不贖人矣。取其金則無損於行,不取其金則不復贖人矣。」
  • 孔子的班委會中,如果子路是紀律委員,子貢能做生活委員嗎?
    班長和學習委員被顏回做了,比顏回年齡大、入學早的子路有些不服氣,但是沒辦法,誰讓顏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呢。子路能夠到孔子的「青年政治學院」來上學,還要好好地感謝孔子。如果沒有孔子的教導,子路就是一個好勇鬥狠的「街頭混混」,哪天在黑幫的火拼中丟了性命也未可知。子路比孔子小九歲,比顏回大二十一歲。他勇猛耿直,性情粗獷。
  • 讀二十四史——《史記》一五一:聖人門下,子路、子我
    仲由字子路,是卞地人,比孔子小九歲。子路性格樸野,喜好勇力,伉直豪爽。常冠以雄雞,佩以豭豚,二物皆勇,子路好勇,故冠帶之。子路曾經欺凌孔子,而孔子用禮樂稍稍誘之,於是子路著儒服,帶著拜師的禮物,通過孔子門人的引薦拜孔子為師。
  • 子貢贖人,子路收禮,做好人好事,應設立獎勵
    孔子弟子子貢,是個富豪。他從別國贖回一個魯國人,但他因為謙讓,並沒有去官府領取酬金。孔子罵道:「你小子做錯了(開了個壞頭)!從此以後,沒有人願意去贖奴隸了。贖人領取酬金不會損傷德行,不取贖金,則今後魯國人不會再有人去贖奴隸了。」子路,孔子弟子,以勇武著稱。
  • 【法官文苑】子貢贖人與子路受牛 ——兼談大衣哥朱之文的遭遇
    【法官文苑】子貢贖人與子路受牛 ——兼談大衣哥朱之文的遭遇 2020-04-22 17:4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子路,你眼裡還有為師嗎
    意思是說子路的學問,還沒有達到精通的地步。子路雖然性情粗樸、志氣剛直,卻是一個有原則、有思想的人,師從孔子,並不迷信孔子。子路不僅敢於發表自己的觀點,甚至敢於批評孔子的觀點,這在孔子弟子中是少有的,甚至絕無僅有。即使是孔子認為最有語言天賦的宰予和子貢,他們至多提出自己的不同見解,絕對不敢批評孔子。
  • 子夏:身體力行的儒學教育家
    卜商,字子夏,南陽溫邑人,因擅長《詩》、《書》、《禮》、《樂》,文學造詣深厚,而得到孔子的青睞。他是孔門十哲之一,又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孔門十哲都是孔子學生中最優秀的人,包括大家熟悉的顏回、子貢、冉有、子路等等。他們品格高尚,各有所長。
  • 孔子對「子貢贖人」和「子路受牛」的不同態度,體現了何種智慧?
    在《呂氏春秋·先識覽·察微篇》中記載了兩件事,一是「子貢贖人」,二是「子路拯溺」,所謂的「子路受牛」指的就是後面這件事。儒家不是講究仁義道德嗎?那為什么子路救了一個人,接受別人贈送的一頭牛還得到孔子的讚揚,而子貢救人以後不求回報,但孔子卻對此提出批評呢?魯國之法,魯人為人臣妾於諸侯,有能贖之者,取其金於府。
  • 子曰:『由也果,於從政乎...
    季康子問:「仲由可使從政也與?」子曰:「由也果,於從政乎何有?」曰:「賜也可使從政也與?」曰:「賜也達,於從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從政也與?」曰:「求也藝,於從政乎何有?」先跟大家講一個跟這一則內容相關的故事。哀公十一年,齊國公族國氏、高氏率兵攻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