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創作故事的時候都是站在上帝角度的,一個兇手作案手法有多完美那都是作家一手包辦的,現實中你都可能遇上無數種意外,即便你昨天計劃好今天要做的每一件事,但是你卻不可能完全按照昨天制定好的方案一一實現,總會遇到突發的大小事情,作家的推理邏輯首先是要沒問題,然後站在上帝角度的他將一切未知可能會突發的事情全部降低,比如說,我想要一個兇手殺完人還能跑掉,那麼這種情況下,即便幾千個警察追他一人,他都可能會因為某種原因跑掉。
因為,這個故事的上帝已經安排好了,就這麼簡單,但是離開了小說,在現實中,你想到的完美殺人計劃很難被實現,因為你可能殺完人遇到個熟人,你可能逃離時太緊張被攝像頭拍到……等等等等……意外太多了,就好像我不知道我現在打完字下樓吃飯,用不用排長隊一樣(儘管我會提前下去,但是我會提前,別人也會)也不知道,我的領導會不會正從我背後走來……時時刻刻都會發生各種各樣小概率的事情是我們始料不及的,所以不管內心殺人計劃多麼完美,只要某個因素發生改變,一切就都不一樣了,也就是小說動畫裡的手法固然完美,但是現實中很難實現。
隨機殺人不好破,但也不代表不能破,畢竟不是寫小說,必須猜到下一個被殺的人才能抓到兇手(小說裡還好,放到現實這條真挺迷惑的)只要是你犯的事,就肯定會留下痕跡和線索,做的越多線索越多,靠時間排都能把你排出來。
現在城市裡這麼多監控,而且DNA檢測、指紋信息這麼全面……想要謀殺是真的不簡單,要是再往以前翻二三十年還說不準,小說畢竟是小說,一切環境人物性格都被作者控制得死死的,而現實中可沒有作者控制,發生意外的機率太大了,保不齊出現個不起眼的事就能指向兇手……
看過《嫌疑人X的獻身》,有沒有覺得裡面男主在多此一舉呢?故事背景是上世紀90年代,監控不發達的背景;男主要是真的冒充死者去退房,然後處理屍體,讓人失蹤了(假設是把屍塊在雪山處理,日版他們有爬雪山的情節),過很久才會知道死者失蹤了,鑑於死者複雜的債務關係(欠賭場的錢,黑道下追殺令還是什麼令來著),還有女主沒有殺人動機,沒有屍體,沒有犯罪現場(勒死的,家裡沒有出血),沒有作案工具,警察會懷疑女主母女殺人了麼?會一直審訊他們麼?,完全沒必要再找一個替死鬼,藏屍就可以了,也不會有人管那人失蹤不失蹤,但有一個細節,就是嫌疑人看上了女主人,想要表現一下智商,裝B才能獲得女主芳心,否則你不過是一個可能會被滅口的知情人。男主要做的不是隱瞞兇殺案,而是要讓女主完全的「無罪」。
男主殺一個誰都不會注意到的拾荒者偷天換日代替女主殺害的人,兩者的作案時間差了一天,警察只查這個死者的話,女主就一定不是兇手,因為作案時間對不上,真相就是這個死者不是女主殺的!劇中女主知道真相後才明白過來為何警察問的都是她行兇後一天的事情,所以無論警察怎麼盤問女主,只要女主「如實」回答,就永遠是「清白」的,避免了女主承受不了心理壓力而露餡,即使女主承認自己殺人,詳細說明過程,那和這個死者也對不上,更會讓人以為在為別人承擔罪責。
男主做這些女主並不知道,甚至發展到最後男主不得不故意製造出要控制女主的變態假象且主動承認殺人,只要一結案,真相將永遠沉埋。你以為男主在第二層,其實男主在第五層。還記得書的最後一句,「那一刻,他仿佛嘔出了自己的靈魂。」
因為只有真正殺了另一個一個人,把那個人偽裝成那個丈夫,警察才會以為已經破案不繼續追查下去,而如果不殺流浪漢冒充女主丈夫,那警察肯定會不斷追查女主丈夫的下落,而女主作為死者妻子,警察肯定會聚焦在她身上,不停追查丈夫失蹤前女主的行蹤,女主嫌疑就會大大加大啊。這一招就是轉移警察注意力以為死者屍體已經找到,兇手也就是石神,永遠不會後續再查女主,永無後患。書裡的警察並不蠢,直接根據死者的地理範圍內搜查到了旅館失蹤人口。冒充死者去退房那段應該是 石神找了個流浪漢住進了富堅租的賓館,然後帶出去殺了,住賓館是為了讓他留下指紋,然後出去把流浪漢毀容了,讓警察無法通過面部來直接認定死者。石神專門偷了一輛新自行車,為了讓屍體早點被發現,讓警察直接查到女主身上,然後通過不在場證明,以及各種證據確定犯人就是石神。
雪山滑雪那塊我有印象有滑雪片段,但是一翻書,卻沒找到,應該是電影改編加入了。電影少了很多疑問來讓觀看的人知道,他為什麼這麼做,書裡反而說得很明白。 從第一個問題開始,石神就要處理兩具屍體。一具是富堅,一具是流浪漢。流浪漢是石神殺的用來頂替富堅,讓警察先入為主,即石神的偷新自行車讓車主報警,加速屍體被發現。通過死者指紋和旅店失蹤人員居住的指紋確定死者。把流浪漢變成富堅後,另富堅屍體就算被發現,也難以對號入座。女主恰恰是有殺人動機,警察才一直上門,而且是嫌疑最大的,比如她前夫離婚後一直來騷擾她,女主是找過警察的。死前來過她店裡,還去過她家。一般查案會從簡單方面入手吧,比如死者家人,親戚,利益衝突,以及他死後誰更有利的方向調查,那種無差別殺人的應該是低概率事件。那麼無疑 女主的嫌疑最大。如果沒有石神插手,就算女主敢碎屍拋屍,一旦發現屍體,也很快就被鎖定了。
我反而覺得這部小說最精彩的部分就是,為了掩蓋一起犯罪而進行另一起犯罪。你不能理解的是 石神為了幫別人扛罪而另殺一人,還是另殺一人掩蓋罪行這一做法?前者是故事的完整之一,石神獻身的原因,書尾有說到,是因為在他絕望要上吊的時候,這對母女剛好搬到他隔壁,讓他感受到美好,有了活下去的動力。他願意為保持這份美好而去頂罪。後者 是推理小說的核心之一吧,阿加莎用在連續殺人事件中,掩蓋某一單獨案件,最後通過該核心來揭露犯人。而東野圭吾用了另外一種寫法,直接把犯人給你說明白了,通過犯罪方和警方的博弈,把這一核心瞞到最後,起到一種震撼,意料不到的效果。
其實我是覺得小說整個的氛圍很壓抑,而且人設讓我覺得不太成立,看起來就很難受,讓人不能完全融入小說的氛圍裡。石神教授的成長經歷過程和湯川學差不多,他們成為朋友這很好理解,但是這對母女僅僅是人間的溫暖就讓石神這個大神級的人物陷入愛戀,為之義無反顧的獻身,這個讓我很抽離出這個故事,我覺得很難理解。而且石神想要自己頂罪,然後為了讓自己心裡真的貼合這個行為、動機,真的去殺人,這個我真的有點不能接受。
預謀殺人肯定是有動機,有關聯,而物體碰撞必然留下痕跡,只要是預謀殺人,多能鎖定幾個有嫌疑的,再順著人證物證,大多總有個結果,隨機殺人沒有嫌疑人,只要不是現場抓住,或者行兇時被人看到,留下足以證明身份的物證,就真的很難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