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共分為三個時期,即:正法時期、像法時期、末法時期。在《大方等大集經》卷五十六中載:「今我涅槃後,正法五百年。……像法住於世,限滿一千年。」釋迦牟尼佛說,在他涅槃後,五百年為正法時期;此後一千年為像法時期;再後一萬年就是末法時期。但是不同的佛經對著三個時期有不同的時間說法,《大悲經》說正法有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大集月藏經》、《賢劫經》和《摩耶經》等則說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古德多用正法五百、像法一千、末法萬年之說。
正法時期裡,佛陀及其弟子傳法,大家都親自聽從過佛陀的教誨,得到佛陀的指導。那時,佛陀對人們的教誨、講道都是真實的,因此在正法時期,人們對於佛法是深信不疑的,都是敞開心胸研習佛法,期待有朝一日修成正果。
到了像法時期,佛陀及其弟子都已經入滅了,而當初有聽到佛陀教誨的那一批信眾已經過世了。佛陀已經成為佛書裡的傳奇人物,這時的佛法已經受到一些魔的擾亂,一部分信眾仍然對佛法深信不疑,而另一部分信眾除了研習佛法,還把重心放在了宣揚寺廟名聲等世俗名利方面。
到了末法時期,真正了解佛法的信眾已經不多了。大部分的、所謂的佛門中人披著佛法的外衣為自己謀取私利。甚至,有的出家人視佛門戒律為無物,迷失於世俗名利。唐朝的窺基法師曾對著三個時期有一個精煉的解說:「佛滅度後,法有三時,謂正、像、末。具教、行、證三,名為正法;但有教、行,名為像法;有教無餘,名為末法。」
《佛說法滅盡經》中講到:
「法欲滅時,女人精進,恆作功德;男子懈慢,不用法語,眼見沙門,如視糞土,無有信心。法將殄沒,登爾之時,諸天泣淚,水旱不調,五穀不熟,疫氣流行,死亡者眾,人民勤苦,縣官計克,不順道理,皆思樂亂;惡人轉多,如海中沙;善者甚少,若一若二。」
注釋:「正法將滅之時,女人精進修行,經常會作功德;男子懈怠傲慢,不肯遵循法語,眼中看待沙門,就好像是糞土,沒有一絲信心。正法將要滅絕,在這種背景下,諸天哀哭流淚,水旱不調,五穀不熟,瘟疫瘴氣橫行,死亡者為數眾多;人民勤勉辛勞反而受苦,官員竭盡能力盤剝平民,不會遵循正道真理,都想驕奢淫樂犯上作亂;在這種時代中,惡人數量劇增,如同海中之沙;善人越來越少,千百人中才出現一兩位。」
根據佛經記載,我們正處於末法時代,而末法時代「邪師說法,如恆河沙」,加之末法眾生善根淺、福報薄、業障重且退緣多。縱能修行,亦不易證果。佛所說的一切法門,都能了生死,證菩提,法法平等,無有高下。但是,由於時節因緣不同,眾生根機各異。如同治病,必須對症用藥,方能獲得療效。
末法的觀念,在印度的佛法中,包括世界佛法的發展,都是一個陰影。因為十三世紀佛法在印度被回教消滅,那時距離釋迦牟尼佛圓寂的時間大約有一千七百多年。都說末法時代必學《楞嚴經》,因為它講述了魔的弱點,它可以幫助我們除魔降魔。宋朝的蘇軾、王安石對《楞嚴經》推崇備至,王安石勸誡女兒讀《楞嚴經》,蘇軾晚年《楞嚴經》不離手,在他最痛苦的時候,《楞嚴經》幫他化解心結。
如果你對《楞嚴經》感興趣,可以點擊下方商品卡進行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