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五號探月回來了,探的是梵谷畫過的月亮,是嫦娥奔月傳說裡的月亮。
當年梵谷在畫星夜的時候,如果他的身邊有一個像嫦娥一般美麗溫柔的女子,他會不會擁有不一樣的幸福人生?
仔細讀讀梵谷傳,重點細讀他童年少年時期的心理演變、家庭環境、人際關係、前期就業歷程,會令人感慨頗多。尤其是他那些悲劇般的情感經歷,更讓人同情。
毫無疑問,梵谷是個偉大的藝術家。即使並不把梵谷當成一個高大上的藝術家來看,許多人也會覺得他畫的稻田勾起了對童年的回憶,到一定年齡,或許覺得他畫的花卉與景色符合觀賞者內心的心境。再後來去細讀他的人生,會發現這是一個可憐可嘆,又值得去品讀和理解的藝術家。
他對藝術的熱忱、學習、理解和造詣世人有目共睹,自然值得尊敬。然而,他的人生遠不能用成功來歸納。用一整個封閉的童年時代去浸淫在某些觀察和閱讀裡,多少都會具備某些過人之處。而完全孤僻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裡,與環境格格不入,或許恰好也讓他具備了一些打破規則的藝術創新氣質。
讓人感到遺憾甚至有點怒其不爭的是,他的人生並不缺乏父母關愛,他的家人對他不可謂沒有嘔心瀝血,他也不缺乏良師益友,或許父母管教方式不盡科學,或許旁人不能理解他的心境,然而人生在世,誰不是在風推浪湧中磨礪前行。只可惜、可憐、可嘆的是他在37年的人生裡,並沒能擺脫個性和心理缺陷的困境。
在旁人眼裡,看不到他的心理困境,只覺得他不懂事,不懂交際,缺乏自知自立能力。甚至成年之後,還一度要依靠自己父母和弟弟在經濟上的供養。在37歲之年,屢遭挫折、長期抑鬱,靈魂孤單,失去了活下去的信心與願望,在精神困境中草率結束自己的生命。正應了那句,哀莫大於心死。創造了輝煌,卻沒等到日出時分。豈不悲哀。
如果在命運的長河裡,真能有兩個時空的交叉點,或許我們該對梵谷說一句:哥們,你這點痛,真的不算什麼。
不過,這只是一廂情願的激將而已,畢竟,精神的困惑,或者比肉體的病痛更加痛苦。
如果梵谷在年輕時能遇到像嫦娥一般的溫婉柔情的女子,如果他擁有一個百依百順、善解人意的女朋友,他的人生會否大不一樣?
希望每個男孩子的童年都比梵谷快樂。希望每個女孩子都比嫦娥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