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扇一詩一清風,掌握之間顯風流,題扇詩:扇面上的詩韻流長

2020-12-11 梨白愛歷史

(喜歡梨白就關注吧~內容原創,侵權必究!)

扇子,在我國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即便現在有空調、風扇等電力驅動的「送風」工具,人們在酷暑炎熱時,手中還是會有一把扇子,除了有「自己動手豐衣足食」,清風徐來的意思,也是扇文化的一種傳承。

01「題扇」的前世今生

擁有2500年建城史的紹興,旅遊資源豐富,其中書聖王羲之故裡歷史街區受到了遊客們的喜愛。去過的小夥伴都知道那裡有座「題扇橋」,是王羲之為賣扇子的老婆婆扇子題字的地方,同時還有一條「躲婆弄」,被題字後的扇子大賣,為躲避繼續想要自己題字的老婆婆,王羲之躲避的巷弄。

隋唐時期,扇面比較大的紈扇,即以竹子切條為骨架,薄質絲綢為扇面的團扇就開始流行起來。除了「送風」的作用,少女們還用團扇遮面,以表達多愁善感的情態和愁思和愁思,這時的扇子功能已經開始擴大。到了宋朝,團扇雖然依舊佔據重要地位,卻也出現了扇子的新品種,即我們現在常用的「摺扇」。

紈扇

「摺扇」並不是咱們本國產品,而是由日本、高麗等地傳入,初期,這種扇面塗油的紙扇只在百姓間流通使用,後世所鑑賞的文人在扇面上潑墨、寫詩的情景在這個時期有出現,卻極少,主要是「硬體設備」不過硬。即便是這樣,還是有人在扇子上題字,比如傳說曾做過後周、北宋初期宰相的範質就曾在扇子上留下「大暑似酷吏,清風來故人」的字樣,以此表達對時政的不滿和自己的志向,由此他也留下了「清風宰相」的的名號,不過其到底是在什麼種類上的扇子上留下詞語句,已經不可考了。

手持團扇的少女

02「風雅」帝王們和題扇詩的故事

摺扇既然是從宮中傳出來的,題扇詩這種文雅之風皇帝怎麼能不「附和」一二呢?沈從文先生的《古人的文化》一書中提到,「明永樂年間,成都所仿日本『倭扇』,年產約兩萬把」,這裡的「倭扇」就是後來的摺扇,區別是早期的扇骨比較少。

主持編纂永樂大典的解縉是明朝的三大才子之一,傳說朱棣曾得了一把《涼州詞》風光的扇面,可惜的是有畫無詩,他覺得甚為可惜,便把解縉喊來,讓他為此扇題詩。解縉便將王煥之的《涼州詞》寫於扇面上,「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朱瞻基所繪扇面

不知是緊張,還是有意,他漏寫了「白雲間」的「間」字,平時對他羨慕嫉妒恨的大臣們便趁此在皇帝面前「告狀」,朱棣也是等一個「回復」。解縉則回答沒有錯,只是斷句不一樣,於是便有了一首新的《涼州詞》,「黃河遠上,白雲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事實是怎樣早已經難以辨別和考證,還有人將此傳說安於乾隆皇帝和紀曉嵐之上,這說明摺扇興起後,雖還有掌握清風的作用,卻也成為了文人墨客舞文弄墨的載體,即便是九五之尊的皇帝也難以免俗。

乾隆御筆

帝王們很少自己作詩於扇面上,但也有帝王在方寸之間留下自己的繪畫作品,比如明朝皇帝朱瞻基的《御筆花鳥 》,現存於中國臺灣臺北故宮博物院;再比如清朝楊大章的扇面《仿仇英筆意樓閣》 的另一面就是乾隆皇帝的《御筆賦得蓬瀛不可望》期待之後的考證中我們也會看到帝王們的「題扇詩」。

03風流才子們的題扇詩

直到明朝,摺扇才開始普遍流行起來,且「由上而下」,率先從宮廷開始傳播起來,文人墨客們也是從這時開始在扇面上題詩作畫,由此也就催生了一種新的詩詞種類,「題扇詩」。

「題扇詩」的種類非常豐富,既有抒情的,也有明志的,還有即便現在也很流行的「小清新」,說白了扇子是隨身所帶之物,大家的題扇詩也都是怎麼舒服怎麼來。

唐寅,後世人所熟知的風流才子唐伯虎,是明代著名的文學家、畫家和書法家,「山房客至」是扇面畫的代表作,整個扇面上山巒疊在,清脆掩映,清新的畫面中一首清麗婉轉的題扇詩留下,「紅樹橫芳野人家,日高小犬吠籬笆。合村會議無他事,定時來人借看花」寧靜淡泊的氣質油然而生,原來電影中狂傲的唐伯虎都是「騙人」的,他偶爾是個文藝小青年。

唐寅《枯木寒鴉》

除此之外,唐寅還有幾幅扇面畫存世,《枯木寒鴉》也是其精品作品之一,現存於北京故宮博物院,上面有題扇詩,「風卷楊花逐馬蹄,送君此去聽朝雞。誰知後夜相思處,一樹寒鴉未定棲」。了解唐伯虎的人都知道其在中了鄉試解元後進京趕考,卻因科舉舞弊案自此和官場無緣,之後便醉心山水,潛心書畫,留下作品無數。這首題扇詩是其送別好友之作,前兩句風卷楊花中友人準備遠去,幹嘛呢?聽朝雞,唐寅對好友有惜別之意。後兩句借寒鴉自喻,感嘆未知的前途和朋友走後自己的寂寞,真的都在方寸扇面間了,撲面而來的寂寥啊。

文徵明的七言律詩扇面

唐伯虎很「忙」,同為江南四大才子的文徵明也沒閒著,有「竹七言詩」扇面,「分得亭亭綠玉枝,雨餘生意滿階除。凌霄已展疏疏葉,護粉聊營短段籬。肯信移來真是醉,不愁俗未不能醫。人間此夜頻前席,涼月虛窗更自宜」。文徵明的詩、文、書、畫無一不精,被成為是「四絕」的全才,他的詩詞、繪畫作品中「竹」元素多次出現,詠竹自喻,以表達虛懷賢達之意。

04梨白有話說

古代的文人們可能沒有想到在各個生活場景下所作的題扇詩會輾轉傳到後人手中,讓我們知道了扇子除了有一掌握清風的作用,還能夠寄託他們的各種情感、情懷,成為我們研讀歷史的重要資料,這便是歷史傳承的神奇力量。

今天的內容分享到這裡,我是梨白,一個以史為鑑,想要做自己的姑娘,喜歡便關注我吧。

(文中所有圖片來自網絡,如涉侵權請聯繫刪除,萬分感謝!)

參考書籍:

《古人的文化》沈從文著

相關焦點

  • 美人如扇,扇如美人,是淨是華也是風流
    扇如美人,可以是淡是雅是從容,也可以是淨是華是風流。時而皓腕輕搖,清風陣起,時而收攏,談笑晏晏。一開一合間,娉婷嬌柔的佳人,別有一番颯爽英姿。在扇界有一傳說,檀香扇「扇存香在」。原是檀香扇骨,是由檀香木製成。香樹生長很慢,數十年方能成材,且天然地防腐防蟲,細膩光滑。
  • 扇畫——方寸之間的風情萬種
    《晉書》有言,大書法家王羲之居住蕺(jí)山,遇一賣扇老嫗。王羲之惜其扇少人問津,龍飛鳳舞慨然題字。老嫗看著白扇變墨扇,怕更為難賣。王羲之勸她不必擔心,儘管去賣。竟是市人見之,出價十倍爭買。緣是書扇文字,行氣縱橫,無限匠心留其中。扇文化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
  • 畫扇話扇——濮建生百扇作品展
    、色浸月下、心始筆底屏息聆聽,鳥語蟲聲,仿佛有魂凝神貫注,方寸之間,琳琅滿目春去秋來,綠肥紅瘦,花開花落,不期而遇錦繡江南自——劍聲老師的扇下款款而至,清風徐來引領我們入詩、入畫、入生活……在扇上題詩作畫,最早的趣話是王羲之寫扇面贈老婦,換得白鵝乘興而歸。而最為盛行,還應是北宋皇帝趙佶召集宮廷畫家在扇面上展現書畫之技,成為達官貴人、文人雅士的懷袖雅物。明清的扇文化才真正提升到了巔峰時期。書畫家在扇面上的藝術表現已發揮的淋漓盡致,其中最為讚頌的是,明中期吳門畫派的崛起,那種清新淡雅的畫風,更適宜在扇面上發揮。同時,扇子在製作工藝上,書畫技藝上分成了南北二系,而最為盛名的還是蘇扇。
  • 「株洲文脈」茶陵高隴:一個僻壤小鎮的詩韻流長
    雖只是彈丸僻壤,但卻人才輩出,歷史上不乏將相名士,貴胄賢達,至今民間也不乏「草根文人」,舞文弄墨、吟詩作賦者大有人在,文化底蘊,尤其是詩韻十分濃厚……▲ 高隴鎮龍匣村境內風光宜人的石窩潭。詩魁祖孫茶鄉一帶素有「耕讀兩勤」的傳統,稍有天賦的人都會發奮苦讀,企望入仕,因故,歷朝歷代成就不一的文人迭出不窮。
  • 周俊傑《袖中雅珍 · 扇面書法》作品精選
    在揮雲齋,近段我欣賞到周公一批扇面新作後,又有意外的筆墨感受。我開玩笑說,周公吃大塊牛肉,也嗑小小瓜子。吃法雖不同,但都領略美妙味道。我在鄉村使用芭蕉扇,後來知道中國最早當是宮扇,如《步輦圖》裡出現的元素。能和書法聯繫起來的當是團扇,從資料上能看到最早在團扇上出現的是趙佶的草書。到宋代摺扇才自高麗傳入中原,小小扇面開始摺疊歷史風雲。
  • 80歲老翁娶18歲小妾,得意洋洋吟一詩,蘇東坡回一詩嘲諷流傳千古
    當然,除此之外,還有許多風流才子的風流事跡。著名的詞人柳永就是這樣一位風流才子,在數次科舉落榜之後,他就整天流量於青樓之中,過上了放蕩不羈自由自在的生活。當時許多的青樓名妓都對柳永青睞有加,甚至東京城三大名妓陳師師、趙香香和徐冬冬都愛上了他,以至於他到青樓都不用花錢,而且還包吃包住。不過,最終柳永的結局實在所不得太好,最終他死於青樓之中。
  •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從白居易詩說賦得體詩(南郭居士)
    全詩通過對古原上野草的描繪,抒發了送別友人時的依依惜別之情。賦得古原草送別[唐]白居易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下面對該詩逐聯解析。首聯,「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古老的原野上長滿了茂盛的青草,秋去春來年年歲歲枯了又旺。上句緊扣題目「古原草」三字,並用疊字「離離」表現春草的茂盛。下句用兩個「一」字強調了事物的循環往復,揭示著自然生生不息的規律。頷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 一竹一人一畫境,一念一品能修心——竹子詩畫集
    逸氣假毫翰,清風在竹林。 達是酒中趣,琴上偶然音。 此詩竹亭述志,展現了兄弟之間志同道合、友愛情深的思想感情。全詩敘寫自己與諸弟很友愛,且都有遠大的志向,像古代的竹林七賢一樣,常雅集竹亭,飲酒撫琴,以寄託豪情逸氣。
  • 智利詩人聶魯達:詩歌出自笨拙的手|一詩一會
    那時候,我一天能寫兩三首,甚至四五首詩。傍晚太陽下山時,陽臺前方便展現出一幅圖景,我絲毫也不肯錯過。這是日落時色彩紛呈的壯麗景色,霞光萬道,形成橙黃和緋紅的巨大扇面。我的詩集中最主要的一篇是《馬魯裡的夕照》。從來沒有人問過我馬魯裡是什麼,也許只有很少幾個人知道,它不過是經常出現令人驚嘆的夕照景色的一條不起眼的街道。一九二三年,我的第一本詩集《夕照》出版了。
  • 趙德奇:扇與石之小考
    現在,我可以有目的地查些資料,以上海賞石歷史學者,俞瑩先生為榜樣高仿他的風格寫篇《扇與石之小考》,真有點不自量力了。 一、中國扇之發展略史 扇面上繪畫與寫字,是中國繪畫書法藝術中的特殊形式,把扇子與觀賞結合起來,使扇子成為了藝術品。
  • 八十風流老新郎,一樹梨花壓海棠(北宋大詞人張先)
    兩心同,此時願作,楊柳千絲,絆惹春風」這是北宋詞人張先寫的一首表白詩。張先,字子野,浙江湖州人。風流成性,八十歲時還娶進門一十八歲的美嬌娘為小妾。是北宋婉約派有名的詞人。他的詞大多反應了當時士大夫們的詩酒風流和男歡女愛,相思離別,或是士大夫的閒適生活,以及一些清新深婉的小令。
  • 每日一詩丨致天使
    每日一詩丨致天使 2020-01-30 09:0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十首詠扇古詩詞:巧樣疊作湘波皺,一握清風懷中透
    炎炎夏日,輕搖竹扇,搖來縷縷清風、搖來詩情畫意。《賦得福州白竹扇子》:金泥小扇謾多情,未勝南工巧織成。藤縷雪光纏柄滑,篾鋪銀薄露花輕。清風坐向羅衫起,明月看從玉手生。猶賴早時君不棄,每憐初作合歡名。聞名遐邇的白竹扇製作精巧,精益求精。雪白閃亮,輕薄異常,光澤十足,美感十足。再加上美人的纖纖玉手輕輕搖晃。
  • 董卿:詩無止境,詩養大的孩子一開口就贏了
    在中國詩詞大會,節目主持人董卿給出了自己的答案:「為什麼要學詩,因為詩詞就在那裡,生生不息千年,被詩詞養大的孩子,一開口就贏了。」中華民族文化以詩歌為載體,代代相傳至今,因此詩歌在一定程度上屬於中國文化的根,需要我們這一代人和自己的下一代學習和繼承。
  • 一幅小扇面,方寸見天地!淺談古代名士的「懷袖雅物」
    尤其是書畫摺扇,開合之間,萬物皆藏。作為詩與畫完美結合的雅致之物,摺扇自古以來便是風流雅士的手中珍寶。扇面收藏從夏日納涼之用的「涼友」,到展現才情雅趣的「懷袖雅物」,一把小小的摺扇,因扇面內容而變得不平凡。方寸天地,納盡天地萬物。扇面空間狹小,所展示的內容需要微雕細琢,並且由於是半環形式的紙頁,比起立軸更難安排畫面。如何在特定的空間範圍中安排畫面、精思巧構、展示技法是一門大學問。
  • 每日一詩 |《行宮》
    第二句用「宮」字開頭,鏡頭仿佛從首局的大遠景,順連拉近到一個中景,宮花寂寞紅,宮花開得豔麗絢爛,詩人卻用說它們是寂寞的,頓時更顯寂寥之感,儘管你開得再美麗,無人欣賞,一切都顯落寞。 再到第三句,鏡頭再拉近,給了宮女一個近景特寫:白頭宮女在。宮女在哪兒?自然是在廢舊行宮。宮女是怎樣的?鬢髮都已斑白了。
  • 一榻清風,詩酒為伴,人間值得!
    每到夏夜,躺在屋前的涼榻上,數星星看月亮,聽大人聊家長裡短,享受著父親的蒲扇送來陣陣涼風。中秋節的晚上,母親就會切上一盤月餅,再拿些橘子花生等吃食,用託盤端出來放在榻上。一張涼榻,承載了多少童年美好的夏夜,踏實又清涼。直到現在,每當入夏,每逢中秋,總會想起當時的溫情。
  • 懷袖雅物文人扇,如是清涼
    蘇扇又被稱作「文人扇」,幾百年來,做扇子的主要還是藝人、匠人,文人不過是提筆蘸墨,在扇面上題題詩、作作畫罷了。到了王健這,「文人扇」的名頭也算圓滿了。四十年來,他打破了傳統制扇行各自為政的藩籬,貫通百餘道制扇工序而「獨立成章」,復活了明式烏木泥金扇、明式水磨玉竹扇等失傳已久的制扇工藝,重建了蘇州文人扇清雅、朗潤的美學規範。
  • 嶽麓史話 || 詩聯一蘿筐
    愛晚亭上的名聯絕對可以獨著成一本小書,有些還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比如,亭前石柱原刻有羅典的對聯:「忽訝豔紅輸,五百夭桃新種得;好將叢翠點,一雙馴鶴待籠來。」對聯寫景,卻超越了風景;狀人,又潛藏於景物中,在人與自然相互依存之間,暗藏著教與學、師與生的和諧關係,喻意於聯,意味深長,令人贊詠不已,並領悟到一定的哲理。但更值得驚嘆與學習的是程頌萬這種敢叫板權威、不服輸、肯行動的超常文膽,這也是湖南人敢為人先的體現。
  • 賞讀| 時光是一首詩
    文 | 強生隆 ·  主播 | 吉米 ·  攝影 | 藍貓 · 編輯 | 一白,有遠方……時光是一首詩,如一樹淡淡的花朵,款款綻放,舞動著生命的羽衣,婆娑生香,吐露一絲芬芳,醉迷一片心魂,用一種極致的笑容,搖曳在光陰的枝頭,活靈活現地表白著生命心性的優雅,與山河相攜相依,與日月守護陪伴,蝶是花的詩,葉是風的詩,花是樹的詩,草是地的詩,鳥是林的詩,鷹是天空的詩……有本色,有初衷,有軟語,有柔性,有純真,有虔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