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梨白就關注吧~內容原創,侵權必究!)
扇子,在我國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即便現在有空調、風扇等電力驅動的「送風」工具,人們在酷暑炎熱時,手中還是會有一把扇子,除了有「自己動手豐衣足食」,清風徐來的意思,也是扇文化的一種傳承。
01「題扇」的前世今生
擁有2500年建城史的紹興,旅遊資源豐富,其中書聖王羲之故裡歷史街區受到了遊客們的喜愛。去過的小夥伴都知道那裡有座「題扇橋」,是王羲之為賣扇子的老婆婆扇子題字的地方,同時還有一條「躲婆弄」,被題字後的扇子大賣,為躲避繼續想要自己題字的老婆婆,王羲之躲避的巷弄。
隋唐時期,扇面比較大的紈扇,即以竹子切條為骨架,薄質絲綢為扇面的團扇就開始流行起來。除了「送風」的作用,少女們還用團扇遮面,以表達多愁善感的情態和愁思和愁思,這時的扇子功能已經開始擴大。到了宋朝,團扇雖然依舊佔據重要地位,卻也出現了扇子的新品種,即我們現在常用的「摺扇」。
「摺扇」並不是咱們本國產品,而是由日本、高麗等地傳入,初期,這種扇面塗油的紙扇只在百姓間流通使用,後世所鑑賞的文人在扇面上潑墨、寫詩的情景在這個時期有出現,卻極少,主要是「硬體設備」不過硬。即便是這樣,還是有人在扇子上題字,比如傳說曾做過後周、北宋初期宰相的範質就曾在扇子上留下「大暑似酷吏,清風來故人」的字樣,以此表達對時政的不滿和自己的志向,由此他也留下了「清風宰相」的的名號,不過其到底是在什麼種類上的扇子上留下詞語句,已經不可考了。
02「風雅」帝王們和題扇詩的故事
摺扇既然是從宮中傳出來的,題扇詩這種文雅之風皇帝怎麼能不「附和」一二呢?沈從文先生的《古人的文化》一書中提到,「明永樂年間,成都所仿日本『倭扇』,年產約兩萬把」,這裡的「倭扇」就是後來的摺扇,區別是早期的扇骨比較少。
主持編纂永樂大典的解縉是明朝的三大才子之一,傳說朱棣曾得了一把《涼州詞》風光的扇面,可惜的是有畫無詩,他覺得甚為可惜,便把解縉喊來,讓他為此扇題詩。解縉便將王煥之的《涼州詞》寫於扇面上,「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不知是緊張,還是有意,他漏寫了「白雲間」的「間」字,平時對他羨慕嫉妒恨的大臣們便趁此在皇帝面前「告狀」,朱棣也是等一個「回復」。解縉則回答沒有錯,只是斷句不一樣,於是便有了一首新的《涼州詞》,「黃河遠上,白雲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事實是怎樣早已經難以辨別和考證,還有人將此傳說安於乾隆皇帝和紀曉嵐之上,這說明摺扇興起後,雖還有掌握清風的作用,卻也成為了文人墨客舞文弄墨的載體,即便是九五之尊的皇帝也難以免俗。
帝王們很少自己作詩於扇面上,但也有帝王在方寸之間留下自己的繪畫作品,比如明朝皇帝朱瞻基的《御筆花鳥 》,現存於中國臺灣臺北故宮博物院;再比如清朝楊大章的扇面《仿仇英筆意樓閣》 的另一面就是乾隆皇帝的《御筆賦得蓬瀛不可望》,期待之後的考證中我們也會看到帝王們的「題扇詩」。
03風流才子們的題扇詩
直到明朝,摺扇才開始普遍流行起來,且「由上而下」,率先從宮廷開始傳播起來,文人墨客們也是從這時開始在扇面上題詩作畫,由此也就催生了一種新的詩詞種類,「題扇詩」。
「題扇詩」的種類非常豐富,既有抒情的,也有明志的,還有即便現在也很流行的「小清新」,說白了扇子是隨身所帶之物,大家的題扇詩也都是怎麼舒服怎麼來。
唐寅,後世人所熟知的風流才子唐伯虎,是明代著名的文學家、畫家和書法家,「山房客至」是扇面畫的代表作,整個扇面上山巒疊在,清脆掩映,清新的畫面中一首清麗婉轉的題扇詩留下,「紅樹橫芳野人家,日高小犬吠籬笆。合村會議無他事,定時來人借看花」,寧靜淡泊的氣質油然而生,原來電影中狂傲的唐伯虎都是「騙人」的,他偶爾是個文藝小青年。
除此之外,唐寅還有幾幅扇面畫存世,《枯木寒鴉》也是其精品作品之一,現存於北京故宮博物院,上面有題扇詩,「風卷楊花逐馬蹄,送君此去聽朝雞。誰知後夜相思處,一樹寒鴉未定棲」。了解唐伯虎的人都知道其在中了鄉試解元後進京趕考,卻因科舉舞弊案自此和官場無緣,之後便醉心山水,潛心書畫,留下作品無數。這首題扇詩是其送別好友之作,前兩句風卷楊花中友人準備遠去,幹嘛呢?聽朝雞,唐寅對好友有惜別之意。後兩句借寒鴉自喻,感嘆未知的前途和朋友走後自己的寂寞,真的都在方寸扇面間了,撲面而來的寂寥啊。
唐伯虎很「忙」,同為江南四大才子的文徵明也沒閒著,有「竹七言詩」扇面,「分得亭亭綠玉枝,雨餘生意滿階除。凌霄已展疏疏葉,護粉聊營短段籬。肯信移來真是醉,不愁俗未不能醫。人間此夜頻前席,涼月虛窗更自宜」。文徵明的詩、文、書、畫無一不精,被成為是「四絕」的全才,他的詩詞、繪畫作品中「竹」元素多次出現,詠竹自喻,以表達虛懷賢達之意。
04梨白有話說
古代的文人們可能沒有想到在各個生活場景下所作的題扇詩會輾轉傳到後人手中,讓我們知道了扇子除了有一掌握清風的作用,還能夠寄託他們的各種情感、情懷,成為我們研讀歷史的重要資料,這便是歷史傳承的神奇力量。
今天的內容分享到這裡,我是梨白,一個以史為鑑,想要做自己的姑娘,喜歡便關注我吧。
(文中所有圖片來自網絡,如涉侵權請聯繫刪除,萬分感謝!)
參考書籍:
《古人的文化》沈從文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