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鄉自古翰墨馨,毓秀高隴多纘承;進士策論醒朝野,狀元詩賦啟後人;西涯樹幟敦教化,畏公揮毫振乾坤;吾輩何懼才學淺,殷勤耕讀天下聞。」
近得《高隴鎮志》一本,中載編纂人員所作舊體詩一首,細數高隴人文,雖則多少有自誇之嫌,但其對高隴的描繪既算客觀,也算精到。
高隴,位於茶陵東北部,毗鄰江西,屬古茶鄉腹地,是毓秀鍾靈之所,也是兵家必爭之地。雖只是彈丸僻壤,但卻人才輩出,歷史上不乏將相名士,貴胄賢達,至今民間也不乏「草根文人」,舞文弄墨、吟詩作賦者大有人在,文化底蘊,尤其是詩韻十分濃厚……
▲ 高隴鎮龍匣村境內風光宜人的石窩潭。
詩魁祖孫
茶鄉一帶素有「耕讀兩勤」的傳統,稍有天賦的人都會發奮苦讀,企望入仕,因故,歷朝歷代成就不一的文人迭出不窮。許多人即便沒有入仕為官,也會附庸風雅,吟詩作對,留下不少雅趣故事。高隴歷史上,從北宋的馬師文開始,到元明的二李(李祁、李東陽),再到晚清的譚氏父子(譚鍾麟、譚延闓、譚澤闓),光科舉進士就有10餘人,他們莫不都是大詩人。當然,最值得炫耀的還是「祖孫詩魁」,即高隴龍集的李祁和李東陽。
李祁乃「元明之際湖湘第一詩人」。這個桂冠不是隨意安上去的,而是李祁用其畢生精力博取的。據高隴《礱溪中州李氏族譜》載:李祁(1299~1372),字一初,號希蘧,又號危行翁,不二心老人。元至順壬申(1332年)以《黃河賦》中湖廣鄉試第一名,翌年殿試中左榜第一名,入翰林應奉文字,興典制誥修史,至元元年(1335年)丁父憂,授江南徽州婺源同知六載,後升浙江提舉,主典文衡三載,以母服歸。值兵變,遂隱永新上麓書院教授子弟,以詩書自娛。明徽召,堅臥不起,逾三十載,著書作詩吟詠不輟,所撰詩詞1000餘首。祁歿後,總制新安的官員永新千戶餘茂,刻印其遺文《雲陽先生集》十卷行世。明朝弘治年間,李祁的五世從孫李東陽為大學士,託吉安太守顧天錫重版該書,並將其載入《四庫全書》,蜚聲文壇,博得了「元明之際湖湘第一詩人」的美譽。
至於李東陽,在中國文學史上有其厚重輝煌的一頁,因為他是「茶陵詩派」的創立者,主盟詩壇數十年,同時期的影響力無與倫比。其詩魁地位自然毋庸置疑了。
詩作充棟
翻開《茶陵古代詩詞選》,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李祁的《山水歌》,不過,我更喜歡他的《山居》詩(其二):「高山疊疊去無窮,萬古興亡在眼中;閒煞舊時揮翰手,漫扶藜杖數飛鴻。」《四庫提要》稱:「祁為詩,衝融和平,文章亦雅潔有法。」從他的這首詩可見一斑。
詩人如此之多,詩作當然不會少了。用汗牛充棟來說高隴人的詩作應該不為過。且不說祖孫詩魁和諸多進士留下了大量詩作,還有一個現象很普遍:高隴人修族譜,一般都會有詩文專冊。也就是說,每個家族都會用族譜的形式保存大量的詩作。這些詩作雖然不是名家手筆,只是家族中「草根詩人」的即興詠嘆,但也不乏優秀作品,正所謂「高手在民間」。
「滿村雨洗暮塵空,遠岫蒼茫四望同;為愛初晴天氣爽,旁人不解立牆東。(雨霽晚眺)」這首詩出自彭氏族譜的詩賦專集《膺時詩草》,專集輯錄了作者不同時期的詩作200多首。作者在自序中對這一現象略略做了解釋:「詩有別調,非關理也;詩有別才,非關學也。予謂詩本性情,其志意之所感發,即理道之所見端。誦忠孝節義之詩,莫不油然動於心者,謂非理之所同。然乎,老杜作詩,無一字無來歷,凡天地、古今之變,名物、象數之悉,系見於詩。非學問淹通、博物恰聞而能。然乎,予賦性愚魯,識見鄙陋,聲律之道,素所未睹。但遇時之所感激,性情之所發見,輒形之於詠嘆……」
自古以來,詩詞是抒情言志的重要文學形式之一,有此雅好者,每每遇到有所觸動的物事總喜歡把玩,久之自然也會集腋成裘。就是在當下,不少人依然喜歡吟詩填詞。早兩年,筆者有幸參加了高隴社區詩詞楹聯協會成立的揭牌儀式,許多人即興寫詩以示慶賀,雖難言作品有多優秀,其數量之多的確出乎意料,引得不少縣鎮領導和文化名流刮目相看,讚不絕口。
詩韻濃厚
高隴,自古至今浸潤在詩詞裡,大到一山一水,小到一草一木,均會有詩詞讚頌之。各家族集居的地方都有「八景詩」,比如馬渡馬氏譜載的古城八景詩、九渡譚氏譜載的閣樓八景詩、石床譚氏譜載的故裡八景詩等等,且並非單純的一對一,「一景十詩」的情況非常普遍。「奇石如魚伴水流,莓苔掩映幾千秋?斜陽欲墜來相照,燦燦雲麟帶日浮。」這是譚延闓寫的「故裡八景」詩之一的「鯉嘴夕照」,描繪的是高隴石床村江邊的夕照圖景,十分形象。
古代詩作豐富,近代詩韻也很濃厚。「峽谷幽曲九裡衝,贛湘連腳界化壟;街如扁擔挑兩省,路似綾綢貫西東。自古邊塞人煙少,而今市鎮車馬龍;世盛安享太平日,難憶當年戰火熊。」這首《邊塞今夕》恰到好處地解說了高隴界化壟的地理位置、環境與歷史特點,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幾年前,該鎮為配合縣委創建「中華詩詞之鄉」活動,成立了兩個詩詞楹聯協會,極大地激發了詩詞愛好者的興趣與創作欲望,進一步濃厚了詩韻與文化氛圍。走在大街上,所見到處都是詩牌,還真是「詩詞一條街」了。其實,這只是一個能夠體現詩韻特色的縮影。走進學校,走進機關,聽到學生們朗誦詩詞的聲音,看到懸掛於牆上的一幅幅裝裱精美的詩詞楹聯和同事間為欣賞詩詞而熱烈討論的場面,我深切感受到了詩詞學習帶給大家的快樂。
有人說,詩韻煽情。吟詩作對並非只是附庸風雅,尤其是一些膾炙人口的精品佳句,對於啟發人們的心智、滋養人們的心靈、豐富人們的精神,必定會產生重要作用,潛移默化中一定會提升人的品味,激發人幹事創業的激情。高隴近年的發展可謂日新月異,特別是集鎮區的提質改造項目被列為全市唯一之後,集鎮建設走在了全縣鄉鎮的前列,雖難言文化的力量有多大,但是,沒有文化的引領支撐,效果肯定還是要打折扣的。
行筆至此,就化用《高隴鎮志》序言中的兩句話來結束此篇文章吧。
高隴是一本書,只要你用心翻閱,一定會受益匪淺;高隴是一首詩,只要你懂得欣賞,一定會獲益多多!
▲茶陵祖安中學內的譚延闓塑像。
▲ 高隴鎮祖安村的譚延闓紀念館。
【來源:株洲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