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本報記者 張小娟
家鄉生態美不美,事關百姓的獲得感和幸福感,事關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底色和成色。青海省檢察機關聚焦生態保護突出問題,積極開展各項專項行動,運用公益訴訟、檢察建議等法律手段,重點圍繞野生動植物保護領域,辦理了一批群眾反映強烈、嚴重侵害公共利益的典型案件,用實際行動守護碧水藍天,打造生態宜居的生活環境。
替代性方式修復受損生態環境
我省檢察機關不斷豐富和完善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強化野生動物公益司法保護的方法路徑,促進省域各類自然保護地成為野生動物繁衍生息的樂園。
辦案中注重刑事檢察與公益訴訟檢察職能的精準銜接,在依法追究涉案人員刑事責任的同時,一併追究其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民事責任,督促涉案人員以賠償經濟損失的替代性方式修復受損生態環境。2017年12月,達某、貢嘎某某等3人在玉樹藏族自治州玉樹市仲達鄉境內邦瓊寺附近山區非法捕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馬麝3隻;2018年10月,羅某某、王某某等5人在玉樹市江西林場非法獵捕殺害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林麝5隻、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巖羊1隻。玉樹市人民檢察院就上述兩起案件分別向玉樹市人民法院提起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法院依法支持檢察機關全部訴求,分別判決8名被告人承擔相應刑事責任並賠償野生動物資源損失費共計26.5萬元
發揮公益訴訟檢察督促協同作用
檢察機關不斷優化監督方式,通過凝聚多方合力、發送檢察建議等方式依法辦理野生動物保護領域公益訴訟案件,切實提升辦案效能,實現了雙贏多贏共贏的目標和效果。
2017年至2018年,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共玉高速公路路段安全護欄被人為破壞,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藏野驢通過護欄穿行,發生了多起藏野驢被撞死亡事件。果洛州檢察機關經調查發現,安全護欄被破壞,而且路上未設置相關的警示標識,存在交通安全隱患,社會公共利益受到侵害。瑪多縣人民檢察院針對該問題向黃河園區國家公園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管理局發出檢察建議,建議該局強化與相關部門的協作配合,及時健全完善設置警示牌、修建野生動物通道等防護措施。黃河園區國家公園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管理局立即向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報告了相關情況,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高度重視,認真研究解決方案,及時對公路破損圍欄修復,建立警示牌、宣傳標語,積極會同青海省交通運輸廳進一步加強野生動物穿越高速公路安全防範工作,合力做好野生動物保護工作。
健全生態定損索賠機制
全省檢察機關結合實際,會同有關部門不斷凝聚野生動物公益司法保護合力,綜合運用援引專業機構評估報告、依據規範性文件和專家出具意見確定生態損失數額等方式,不斷豐富和完善生態環境定損索賠機制。在辦理非法捕撈青海湖裸鯉的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案件時,我省檢察機關通過援引省農牧業工程項目諮詢中心每年出具的《偷捕對青海湖裸鯉資源造成損失的評估報告》,統一非法捕撈青海湖裸鯉的索賠標準,避免了一案一鑑定,達到了節約司法成本、提高訴訟效率的效果。檢察機關已運用這項機制依法辦理14件非法捕撈水產品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案,涉案的青海湖裸鯉3040公斤,涉案人員共賠付增殖放流青海湖裸鯉魚苗的費用32.57萬元。積極助推青海湖裸鯉蘊藏量比2002年增長近36倍,推動青海湖鳥類種數從189種增加到225種,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保護青海湖魚鳥共生系統的治理效能日漸顯現。
據青海省人民檢察院第七檢察部主任劉建志介紹,2018年以來,全省檢察機關共辦理涉及野生動物保護的公益訴訟案件42件。辦案地區主要分布在西寧市、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玉樹州,佔全省辦案總數的83%;涉案人員涉嫌的罪名主要是非法獵捕、殺害珍貴、瀕危野生動物罪,非法捕撈水產品罪和非法收購、運輸、出售珍貴、瀕危野生動物及製品罪,佔總案件數的92%。他說:「我省檢察機關充分發揮檢察職能,全面助力法治建設,積極穩妥辦理野生動物保護等領域公益訴訟案件,嚴厲打擊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配合有關部門做好『野味產業』綜合治理。是檢察機關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生動實踐。」
青海的山綠了、水清了,野生動物與人類和諧共生的和諧場景,提高了群眾獲得感幸福感。